1962年第10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 论文

    1  丰产大豆土壤的生物化学活性
    张憲武 郑鸿元
    1962, 10(1):1-12.
    [摘要](1624) [HTML](0) [PDF 3.02 M](2724)
    摘要:
    耕作土壤是在各种自然因素以及人类生产劳动的影响下形成的。过去虽然认为每一种土壤都有着自己的发生与发展,土壤形成这一复杂的历史过程是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的参与下完成的。可是在联系生产实际时,往往就简单地把土壤只看为不过是供应植物营养物质的仓库。这样孤立地片面地去了解土壤与植物之间的供求关系,是不可能解释土壤,特别是耕作土壤的实质的,因此也不可能正确地控制和创造更肥沃的土壤。
    2  水稻土中氧化还原过程的研究 (Ⅴ)还原性物质的测定
    刘志光 于天仁
    1962, 10(1):13-28.
    [摘要](1595) [HTML](0) [PDF 1.12 M](2880)
    摘要:
    在上一工作[1]中,已强调指出了区分氧化还原状况的强度因素和数量因素的必要性,因为这是两个虽然也相互有关但却意义不同的方面。根据几年来的研究结果,土壤中的氧化还原电位,作为氧化还原状况的强度因素的指标,可以代表土壤的氧化作用或还原作用的强弱程度,因而可以在水稻土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3  两广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郁夢德 白锦泉
    1962, 10(1):29-43.
    [摘要](2161) [HTML](0) [PDF 1.19 M](3617)
    摘要:
    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较为复杂;在热带和亚热带所特有的生物气候因子影响下,土壤向着富铝化的方向进行,造成大面积的红壤、黄壤和砖红壤,后者在广东的南部分布尤广。尽管这些土壤占据着华南相当大的面积,但对其生成发育、特别是发生学上的生物化学过程、植被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虽然近年已有论著涉及[1]
    4  长江中下游白土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形成过程的特点
    徐琪
    1962, 10(1):44-54.
    [摘要](2119) [HTML](0) [PDF 910.71 K](3721)
    摘要:
    长江中下游一带是我国主要的稻麦两熟地区。在该区大面积的水稻土中有一定比例的低产土壤,其中白土是主要的低产土壤之一。因此,研究白土的形成过程,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有一定的意义。
    5  土壤氮素供应状况的研究 Ⅰ.土壤碱解时氨的释放速率作为预测植稻土壤氮素供应状况的指标
    朱兆良
    1962, 10(1):55-72.
    [摘要](1741) [HTML](0) [PDF 1.18 M](3277)
    摘要:
    一般说来,耕作土壤在作物生长期间的氮素供应状况是影响产量的最活泼因素之一。在土壤肥力不高、氮肥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增加氮肥用量,作物产量也随之相应的增加。过去关于氮肥施用效果的研究多偏重于施肥量与增产的关系,或不同土壤上施用氮肥的效果,在这方面长期以来集中了不少农业化学工作者的注意力。在研究方法方面,除了大量的田间及盆栽试验外,常用的是室内培养法,即测定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或可矿化氮量。
    6  春小麦三要素营养的相关性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邹邦基 王书锦 孙鸿烈 胡思敏 马庆騄
    1962, 10(1):73-88.
    [摘要](2104) [HTML](0) [PDF 3.20 M](2775)
    摘要:
    含有不同营养成分的肥料(特别是化学肥料),如何合理配合施用,以达到既经济而又高产的目的,确是农业生产上存在的实际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有赖于对土壤条件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必须探明植物本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植物需要多种营养元素,这些元素在生理上都直接或间接地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譬如,氮素营养与磷素营养就有明显的依赖性;当磷素供应不足时,氮素的吸收与代谢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反之,氮素又是植物利用磷素不可缺少的条件。钾素营养与氮素代谢亦有密切的相关;不少试验证明,当钾素供应充足时,进入植物体内的氮素就较多,形成的蛋白质亦较多。
    7  水及土壤浸出液中微量钙、锶、钡的光谱测定
    方肇伦 张桂兰
    1962, 10(1):89-97.
    [摘要](1610) [HTML](0) [PDF 661.80 K](2882)
    摘要:
    为了研究辽宁省生物地球化学特性与地方病的关系,須分析飲水中及土壤浸出液中的鈣、锶、鋇等元素的含量,及他們之間的比例。对这些元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已有的化学方法和火焰光度法[1]的灵敏度是不够的。用光譜法来分析锶、鋇則可达到較高的灵敏度。但文献中已有的鈣、锶、鋇的溶液光譜分析方法,大都不是把它們在同一次处理和摄譜中进行測定的,这是因为在測定鋇、锶时常用鈣、鎂作为內标或緩冲剂[2,3,4]。为了簡化手續,我們希望鈣、锶、鋇能同时測定。
    8  土壤中含钾测定方法(J.L.Smith法)的改进
    周维珍 王振农 黄钺 戴根荣 张连弟
    1962, 10(1):98-101.
    [摘要](1825) [HTML](0) [PDF 2.32 M](2508)
    摘要:
    以碳酸鈣、氯化銨混合体,来熔化土壤中鉀矿物的方法[Lawrence Smith(史密司)法]是分析化学上通用了最久的方法之一[1]。这个方法,显然具有分解作用比較彻底的优点,而土壤及岩石中某些原生鉀矿物又为一般酸液所不能溶解。分析化学家在最近20-30年以来,企图用各种混合酸液(特别是氟氫酸——过氯酸——硫酸)来代替史密司的冗长熔化步驟[2],但是在对待某些富有Al、Ti、Ba等合鉀矿物的土壤时,显然沒有达到完全分解的目的。
    9  分离土壤放线菌的方法
    游长芬
    1962, 10(1):102-106.
    [摘要](2209) [HTML](0) [PDF 860.19 K](3154)
    摘要:
    用稀释平板法测定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通常是在淀粉按培养基上进行的,但是采用这种方法在分析某些土壤时,常因细菌和真菌的迅速蔓延,妨碍放线菌发育,以致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不易从中得到纯菌。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许多研究工作者曾在修改培养基成分[1,2],选择抑制剂和运用离心原理[1]将放线菌和细菌、真菌分离的方法等进行过较多的工作。


    年第10卷第1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