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3年第11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山东聊城盐渍土的形成条件及其分布规律

      1963, 11(4):343-360.

      摘要 (1840) HTML (0) PDF 1.50 M (2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地区。境内有马颊河、徒骇河两条主要河道直接入海,但因坡降小而河身浅窄,渲泄不够通畅。根据历史记载和当地的地貌特征证明黄河主流曾流经市境,地貌特征也和华北平原其它地区基本相同,有各种岗洼和开阔的缓斜低平地及有粗细不同及粗细相间的沉积物质,水文地质条件也相应地复杂。

    • 南方水稻土中的磷酸铁对水稻磷素营养的意义

      1963, 11(4):361-369.

      摘要 (1936) HTML (0) PDF 705.10 K (3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我国南方18个不同类型水稻土标本的无机磷的形态。结果表明,非闭蓄态的磷酸盐,包括磷酸铝、磷酸铁和磷酸钙三种形态,一般占土壤无机磷总量的30—60%,其中磷酸铁一极占非闭蓄态总量的50—80%。土壤无机磷中另外的40-70%主要是被氧化铁胶膜包蔽的磷酸铁和磷酸铝。应用同位素P32示踪法进行的水稻盆栽试验表明: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有效磷量“A”值与水稻土中非闭蓄态的磷酸铁化合物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成熟期的r=0.95)。用P32人工合成的两种不同晶形的磷酸铁进行了水稻盆栽试验;进一步指出:在水稻土的条件下,晶形的粉红磷铁矿对水稻具有良好的磷素供应能力。这些结果说明,水稻土中非闭蓄态的磷酸铁化合物,即使是以比较稳定的结晶状态存在,但却有可能作为水稻磷素营养的重要给源。室内试验表明,粉红磷铁矿所以对水稻磷素营养具有良好供应能力,以及酸性和中性水稻土中的非闭蓄态磷酸铁化合物,所以能作为水稻磷素营养的重要给源,主要是受渍水还原过程的影响,这一过程,使原来晶形的磷酸铁化合物转化为无定形的状态。

    • 云南西南部某些土壤的发生学特征

      1963, 11(4):370-381.

      摘要 (1965) HTML (0) PDF 913.39 K (24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到目前为止,虽然累积了大量有关热带和亚热带土壤的研究资料,但无论从国内或国外的有关文献来看,对这些土壤形成过程的认识和观点还很不一致。例如,刘海蓬[1]认为,福建某些地区土壤中的铁盘是古土壤的残迹——过去砖红壤的铁结皮,在它们上面发育着近代的土壤。黄瑞采[2]认为,在黄壤和红壤之间有着共同的风化特性,它们之间颜色上的差异决定于铁化合物的不同形态。

    • 石灰性土壤微团聚体的分组分离及其特性的初步研究

      1963, 11(4):382-394.

      摘要 (1764) HTML (0) PDF 1.30 M (25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微团聚体的分组及其特性和形成条件等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土壤结构的形成机制,并能为培育土壤肥力指示途径。关于微团聚体的分组和分离方法,最初是由在1938年提出的。根据他的“分组胶散法”,可以从土壤中分离出两组性质不同的微团聚体(Ⅰ祖简称G1;Ⅱ组简称G2)。

    • 关中旱地绿肥发展前途的初步探讨

      1963, 11(4):395-404.

      摘要 (1562) HTML (0) PDF 759.27 K (1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栽培绿肥是培养地力的一个重要措施,但我国绿肥的分布,多集中于长江流域高温多湿地区;北方种植较少。就陕西省来看,也多集中在年降雨800-1,000毫米的陕南地区。从国内外绿肥的分布情况来看,与气候条件、特别是降雨量有密切关系。关中一般年平均雨量在500-700毫米之间。近数年来在旱地裁种草木绿肥也有不少成功的事例。但早地的水分毕竟不够充分,且气候变化也难以掌握,关中早地椽肥发展前途如何?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 固氮菌(Azotobacter)伴生菌的研究

      1963, 11(4):405-410.

      摘要 (1832) HTML (0) PDF 2.45 M (24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固氮菌(Azotobacter)的荚膜上常粘附着一些革兰氏阴性的小杆菌,使在分离及纯化固氮菌时增加了困难。有许多文献资料报导了固氮菌的伴生菌的种类,和它们对固氮菌的发育与固氮作用的影响。记载较多的伴生菌种是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11,13]

    • 中国土壤胶体研究 Ⅴ.滇桂地区石灰岩发育的三种土壤的粘土矿物组成和演变

      1963, 11(4):411-416.

      摘要 (1845) HTML (0) PDF 458.90 K (2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石灰岩在我国的分布相当广泛。由石灰岩所发育的土壤在不同成土条件下产生不同的特性。欲阐明此类土壤的特性,必须依靠细致的野外调查和精密的室内分析。广西是著名的喀斯特地区,石灰岩出露面占总面积的60%左右;云南东南部的石灰岩地区也占总面积的50%以上。对于这些地区的土壤发生、特性和利用等问题,已有不少研究,但在粘土矿物组成及其演变规律方面还缺乏资料,故由滇桂地区石灰岩发育的土壤中挑选少数土壤标本,分析其粘土矿物组成,借以阐明不同成土条件对石灰岩发育土壤的影响。

    • 不同土类上施用微量元素与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关系

      1963, 11(4):417-425.

      摘要 (1546) HTML (0) PDF 798.81 K (2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于土壤微量元素的研究以及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国外从上世纪末即已开始,但为数极少。本世纪初,逐渐增多,至近二三十年,则较为广泛,并已在理论与实际应用方面取得许多研究成果。对于大豆,以B、Mn、Zn、Cu 等研究较多,Mo最少。我国大豆素以多产与优质著称,东北为我国生产大豆基地。为了大豆增产,除其他农业措施外,必须合理施肥,其中微量元素肥料的应用亦很值得研究。

    • 红壤结构性的磨片观察

      1963, 11(4):426-432.

      摘要 (2193) HTML (0) PDF 895.08 K (2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土壤结构性的方法很多,一般用萨维诺夫法或约德尔法以测定水稳性团聚体的相对含量,作为评定结构性的指标。但是这些方法对于解决团聚体本身的组成、性质以及水稳性的原因等,是不能胜任的。同时,经过实验室处理所得出的结果很难真实地反映田间的情况。应用原状土的磨片技术以研究土壤结构,可以较正确地观察颗粒的排列状况、团聚体的胶结物质以及孔隙的大小、形状和分布等。

    • 土壤转化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1963, 11(4):433-436.

      摘要 (1935) HTML (0) PDF 272.14 K (2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许多研究者[1,2,3,4,5,6]的工作指出,土壤酶的活性与土壤肥力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 我国华北地区和地中海地区褐色土形成的水热条件和相性差异

      1963, 11(4):437-443.

      摘要 (1764) HTML (0) PDF 586.34 K (1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褐色土作为独立的土类是本世纪二十年代由苏联学者提出的。1924年C.A.查哈罗夫首先提出在苏联格鲁吉亚境内分布有褐色土。以后,许多苏联学者对苏联克里米亚和高加索黑海沿岸、外高加索、大高加索北部和中亚山地的褐色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大量关于这些地区褐色土分布、形成条件、化学组成和机械组成的资料[2]。格拉西莫夫对褐色土的地理分布、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和土壤性质等作了较全面的总结与阐述,并且把褐色土分为典型的,淋溶的和碳酸盐的三个亚类[1,3]

    • 近十年来土壤化学分析方法的进展

      1963, 11(4):444-451.

      摘要 (1534) HTML (0) PDF 2.68 M (1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三十年来,由于生产实际的需要,以及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和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化学分析方法和技术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表现在微量和超微量分析、仪器分析以及色谱分析技术的建立,也表现在有机试剂和同位素等的广泛应用上。从而使古典的容量分析和比色分析等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