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投稿征稿
编委会
审稿专家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编辑部
出版道德
Email订阅
English
1978年第15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导出
显示方式:
简洁模式
摘要模式
> 论文
1
我国盐渍土改良利用分区
刘文政
,
王遵亲
,
熊毅
1978, 15(2):101-112.
[摘要]
(
1886
)
[HTML]
(
0
)
[PDF 982.98 K]
(
3603
)
摘要:
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和滨海地区,广泛分布着大面积的盐渍土.这种土壤,土层深厚,地形平坦,适于机耕.但土壤中含有盐碱,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很大.建国以后,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对一些流域进行了规划,改建和兴建了很多灌区,进行了巨大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促进盐渍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改造盐碱地起了很大的作用.
导出
收藏
2
双季稻的吸肥高峰与挥发性氮肥全层施用法的研究
奚振邦
,
卞以洁
,
邝安琪
,
刘德本
,
刘明英
1978, 15(2):113-125.
[摘要]
(
1556
)
[HTML]
(
0
)
[PDF 813.16 K]
(
2550
)
摘要:
上海郊区自1964年广泛发展粮食三熟制以来,双季稻面积逐年增加,挥发性氮肥(碳铵、氨水)的比重也日益提高.近几年,每熟双季稻每亩约可施用17度氨水(含NH
3
17%)和碳铵各50斤左右.为了探讨在这种条件下氮肥的施用技术,自1971年以来,我们对双季稻的吸肥特点,土壤氮素的供应和减少氮肥损失的措施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导出
收藏
3
苏州地区双三制下土壤养分状况和水稻对肥料的反应
朱兆良
,
廖先苓
,
蔡贵信
,
俞金洲
1978, 15(2):126-137.
[摘要]
(
1648
)
[HTML]
(
0
)
[PDF 795.77 K]
(
3354
)
摘要:
苏州地区是我国著名的水稻高产地区之一,向以稻麦两熟为主.近些年来,稻-稻-麦三熟制的面积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少社队的复种指数达到了240%左右.探讨在这种高强度栽培制度下,土壤的养分供应状况及肥料效果问题,是有一定意义的.本文是我们在1974-1977年间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中所获资料的总结.
导出
收藏
4
我国主要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分布初步总结
刘铮
,
唐丽华
,
朱其清
,
韩玉勤
,
欧阳洮
1978, 15(2):138-149.
[摘要]
(
4330
)
[HTML]
(
0
)
[PDF 756.90 K]
(
3471
)
摘要:
微量元素是指土壤中含量很低的化学元素,是与常量元素(或称大量元素)相对而言的.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范围为n×10
-4
-n×10
-3
%,除了锰以外,一般不超过n×10
-1
%.有的微量元素是动物和植物生长和生活所必需,土壤中微量元素供给过量或过少的地区会引起植物和动物的不良反应.
导出
收藏
5
苏北滨海盐渍土的形成和演化
唐淑英
,
祝寿泉
,
单光宗
,
邵希澄
,
张丽君
1978, 15(2):151-164.
[摘要]
(
2062
)
[HTML]
(
0
)
[PDF 1013.70 K]
(
3726
)
摘要:
为了加速滨海盐渍土的垦殖和改良利用,建设高产稳产的农业生产基地,必须弄清滨海盐渍土的形成演化规律,提高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自觉性,减少片面性和盲目性.
导出
收藏
6
大寨海绵土微形态特征
唐克丽
1978, 15(2):165-170.
[摘要]
(
1529
)
[HTML]
(
0
)
[PDF 1.85 M]
(
3433
)
摘要:
大寨海绵土是大寨大队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在长期三大革命运动中,由低产土培育成的高产稳产土壤.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结出的丰硕之果.大寨大队科研组和许多科研、教学单位对海绵土的培育措施和经验曾进行了总结和研究,本文拟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应用微形态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海绵土的微形态特征,以阐 明大寨海绵土的“疏松软绵、结构性好、蓄水保墒”的肥力特性和土壤的熟化发育过程.
导出
收藏
7
水稻土中氧化还原过程的研究Ⅸ.水溶态亚铁的存在形态
保学明
,
刘志光
,
于天仁
1978, 15(2):174-181.
[摘要]
(
1712
)
[HTML]
(
0
)
[PDF 2.58 M]
(
3366
)
摘要:
水溶态亚铁是亚铁中最活泼的部分,对一系列的土壤性质和水稻生长具有直接影响.有相当多的材料(彭拉姆帕鲁马,1955;于天仁、刘碗兰,1957)表明,当土壤中亚铁量过多时,可使水稻的生长受阻,并且亚铁的出现可以改变交换性养分离子在固液相之间的平衡(保学明等,1964).但是水溶态亚铁的形态甚为复杂,各种形态的亚铁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也应该不同,因此关于水溶态亚铁的存在形态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导出
收藏
8
用微电极研究碳铵粒肥在水稻土中的释放扩散问题
季国亮
,
王敬华
1978, 15(2):182-186.
[摘要]
(
1522
)
[HTML]
(
0
)
[PDF 332.30 K]
(
2859
)
摘要:
碳铵粒肥深施,是减少碳酸氢铵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做到合理施肥,了解碳铵粒肥在土壤中的释放和NH
4
+
的扩散情况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必须有一个简便的方法,来测定粒肥附近各点NH
4
+
的浓度.我们应用微电导法、微铵和微pH玻璃电极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导出
收藏
9
苏州地区黄泥土暗管排水效果
赵诚斋
,
程云生
1978, 15(2):187-193.
[摘要]
(
1452
)
[HTML]
(
0
)
[PDF 2.54 M]
(
3221
)
摘要:
苏州地区地势平坦,是我国著名的水稻高产地区之一.但是,这个地区的三麦产量很不平衡,大部分地区产量不高不稳,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土壤过湿,尤其是春雨连绵的年份危害更甚.
导出
收藏
10
暗洞在粘质淤土中的排水效益
王浩清
,
杜国华
,
周正度
,
顾国安
,
蔡茂德
,
戴昌达
1978, 15(2):194-200.
[摘要]
(
1688
)
[HTML]
(
0
)
[PDF 755.05 K]
(
2491
)
摘要:
安徽霍邱县城西湖农场,是1966年围湖造田建成的一座大型机械化农场.该场地势低湿,土壤粘重,种植作物以旱作三麦为主.场內建有完整的排灌渠系,日降雨100毫米所形成的地面迳流可在一昼夜之内排除.但因土壤内排水性能甚差,田块又大,根层内饱和水长久不得消失,因而造成土壤湿害,既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又给田间机械化作业造成许多困.
导出
收藏
本期文章
年第
15
卷第
2
期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