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1年第18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东北北部黑土水分状况之研究——Ⅳ.黑土区的抗旱保墒农业技术及改善农田水分状况的途径

      1981, 18(3):203-211.

      摘要 (1620) HTML (0) PDF 2.65 M (23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黑土区春旱主要危害小麦,常可造成严重减产。但在生产实践中由于田块条件不同或采取了不同农业技术措施,即使并无灌溉条件也可收到差异悬殊的产量效果。如九三地区红五月农场在1965年特大春旱年,十万余亩小麦单产平均只获得103斤/亩,不到常年产量的一半,但全场各地块的小麦产量未必不可能创出较高的产量水平。比如有5个地块1,725亩小麦的产量达到了300斤/亩以上,有9个地块8,460亩的小麦单产达到200-300斤/亩。1968年再次大春早,由于及早发出预报并采取了综合防旱措施,这一年该场小麦的平均单产达到了247斤/亩,为1965年单产的两倍以上。这一事实也说明在大春旱年采用抗旱保墒农业技术对提高小麦产量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 (土娄)土旱地土壤硝态氮季节性变化与夏季休闲的培肥增产作用

      1981, 18(3):212-222.

      摘要 (2009) HTML (0) PDF 1.09 M (28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土高原广大产麦地区在夏作物如小麦、豌豆、扁豆等收获后,进行夏季休闲,伏耕晒垡,以保证其后作小麦丰产稳产。此项耕作措施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保持土壤肥力的宝贵经验。二千多年前,氾勝之[1]在关中地区教导农业时曾对这些宝贵经验进行过总结。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农业科技工作者[2-17]就此经验曾在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山西等地进行试验研究与调查总结。有些地区或者因为夏粮欠收,大搞以秋补夏,夏作物收后复种秋作物;或者为了多生产粮食,盲目扩大复种指数。二者均挤掉了夏季休闲。各地农业生产领导部门和农业科技工作者对此意见分歧,并进行广泛讨论。本文从缕土早地土壤中硝态氮季节性变化出发,阐明夏季休闲的培肥增产作用以及提高夏季休闲效果的途径。可供黄土高原主要是璞土早作地区进行耕作改制时参考。

    • 苏南地区水稻土的合理耕作的研究

      1981, 18(3):223-233.

      摘要 (1534) HTML (0) PDF 2.85 M (2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苏南地区传统的土壤耕作要求水稻移栽前耕层土壤“上有泥糊、下有团块”,认为泥糊有利于土壤的养分释放,团块有利于土壤通气[2];而对于秋耕,力求达到耕层土碎、田面平整。为此,必须耕耙配套,因而每年化费的劳动和能量很大。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大面积发展双三制,耕作次数增多和溃水时间延长,难以实现晒堡,农民普遍反映土壤发僵,通气性变坏[1,4,7],碎土更加困难。为了摸清传统土壤耕作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合理的土壤耕作制,我们于1978-1979年在无锡等地进行了不同整地方法的田间试验,并就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盆栽对比研究。

    • 苏南水稻土对铜离子专性吸附的初步研究

      1981, 18(3):234-243.

      摘要 (1627) HTML (0) PDF 712.99 K (2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六十年代以来,土壤对多价离子特别是重金属离子的专性吸附,已日益成为土壤化学领域中一个受人注意的问题。土壤胶体中铁、锰、铝、硅等氧化物及其水合物和土壤有机质是专性吸附的主要载体[12,16,17,19,20,21],它们对许多重金属元素的专性吸附所引起的富集过程,起着控制这些金属元素在土壤溶液和海水中浓度的作用[9,15,18];一些微盒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移动及其对植物的有效性,也深受土壤中氧化物胶体的专性吸附的影响[11,14,21]。因此,铁、锰等水合氧化物对重金属离子的专性吸附的研究,不仅是土壤化学领域,而且也是土壤环境保护和地球化学等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 东北黑土有机质和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1981, 18(3):244-254.

      摘要 (1609) HTML (0) PDF 740.86 K (2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前人和我们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研究土壤肥力,既要考虑“体质”(指比较综合地、全面地反映土壤肥力的基础物质的组成与特征),又要考虑“土体”(指耕层及其连接部分),才能找到接近实际的肥力指标。本项研究试图探索东北黑土中有机质和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 杉木人工林和阔叶杂木林土壤养分平衡因素差异的初步研究

      1981, 18(3):255-261.

      摘要 (1809) HTML (0) PDF 517.64 K (3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杉木(Cunninghamia lancelata)是我国南方重要造林树种,人工林分布面积很大。在多年的林业实践中,发现杉木人工林,特别是速生的林分在连续栽植之后,一代不如一代,地力逐渐衰退。因此,连栽二、三代之后,就使其轮荒恢复杂木林。而阔叶杂木林则有恢复土壤肥力的作用,因而杉木一般以在常绿阔叶林或阔叶杂木林砍伐后第一次植杉的土壤上生长为最好[1]1)

    • 南京近郊不同质地黄棕壤水分动态及其与杉木生长的关系

      1981, 18(3):262-272.

      摘要 (1721) HTML (0) PDF 676.66 K (2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水作为一个肥力因素,与林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国家的土壤学者都把它作为评价森林土壤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一[6]。Zahner对于水分张力与林木生长曾作过详述[7];而对于土壤有效水与杉木生长的关系,我国也曾有过报道[3]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质地土壤的水分动态,近年来我们在南京近郊东善桥吉山附近本所幼龄杉木试验林,选择不同土壤质地的标准地,进行土壤含水量和杉木生长量的定位观察研究,以探索不同质地土壤水分动态与衫木生长的关系。现将试验结果叙述如下。

    • 旱地加水可促进微生物对γ-666的降解

      1981, 18(3):273-280.

      摘要 (1632) HTML (0) PDF 2.51 M (19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γ-666在含水率低的旱地土壤中持留期可长达3—11年之久,并可引起水质、土壤和植物的污染[1]。从6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渍水土壤中微生物对γ-666的降解作用已作了大量研究[1-7]。确定渍水土壤中γ-666的降解比旱地土壤容易得多[1-3],并先后分离到了二株嫌气性降解菌[2,4,7]

    • 滨海盐渍土的碱化问题

      1981, 18(3):281-289.

      摘要 (1603) HTML (0) PDF 558.36 K (2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滨海盐渍土是否有碱化问题,特别是在开垦利用以后,土壤是否会向碱化方向演化,这是很多生产单位所关心的问题。对此,过去已做了不少工作。有人认为滨海盐渍土由于长期受海水浸渍,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着大量的钠离子,因此有比较高的碱化度,盐渍程度愈重则碱化度愈高,随着土壤脱盐同时脱碱,当不致进一步碱化[3]。也有人认为滨海盐债土耕垦后不会发生碱化,其碱化度随改良利用年限而降低[1]。还有人在滨海盐溃土耕垦种稻后,观测到在土壤脱盐过程中,土壤pH值和总碱度有所增高,认为土壤发生了碱化[2,5]1)。我们就这一间题曾先后对浙江上虞、乐清,江苏东台、大丰、滨海、灌云以及辽宁兴城、锦县、大洼等县的滨海地区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室内试验。

    • 试谈湘北主要土壤地球化学特征(以桃源县为例)

      1981, 18(3):290-299.

      摘要 (1543) HTML (0) PDF 2.84 M (24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对揭示土壤发生、形成及肥力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以桃源县为例,对主要土壤类型的某些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讨论,说明湘北地区土壤发生、形成的特点。

    • 黄河浸润盐渍区的治理

      1981, 18(3):300-304.

      摘要 (1463) HTML (0) PDF 364.18 K (2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河自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为地上河,两岸大堤外侧形成宽约2—10公里的浸润盐渍区。黄河浸润盐渍区在黄河高水位的影响下,地下水矿化度虽然只有1克/升左右,但地下水位浅,沥涝和土壤盐渍化十分严重,治理也较困难。目前,黄河河床仍在不断淤高,本区水盐平衡状况有进一步逐渐恶化的趋势。要使本区治理收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了解黄河浸润盐渍区的特点和掌握水盐运行规律,并采取针对性的改良方法。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