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第20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 论文

    1  我国富铝化土壤发生特性的初步研究
    赵其国 王振权 刘兆礼
    1983, 20(4):333-346.
    [摘要](1946) [HTML](0) [PDF 3.63 M](3634)
    摘要:
    我国的富铝化土壤,主要包括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及黄壤等土类.这类土壤跨越我国热带亚热带,分布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发展粮食、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与林木的重要基地.长期以来,国内外不少土壤学者,曾对富铝化土壤进行过大量研究[1,3,4-7],但迄今有关这类土壤的成土条件,发生过程及基本属性,特别是与此类土壤分类有关的发生诊断特性与指标仍未能完善地阐明.本文企图根据近几年的研究结果,着重讨论我国富铝化土壤的发生过程与有关化学诊断特性,为这类土壤进行定量分类打下初步基础.
    2  土壤水分状况对物质移动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张喜群 徐琪 熊毅
    1983, 20(4):347-360.
    [摘要](1843) [HTML](0) [PDF 3.15 M](2776)
    摘要:
    水分状况不仅影响水稻土的发生性质,也影响水稻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当稻田灌水量满足蒸发,蒸腾和渗漏需要时,水稻可获高产;如水分过多,反不利于水稻生长.太湖与华南等大面积种植双季稻地区,多因地势低平,土质粘重,土壤排水不良,引起了次生潜育作用,出现青泥层,致使三麦常受渍害,水稻迟发.从而削弱了水稻土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
    3  黄土地区土壤中锌的含量分布、锌肥肥效及其有效施用条件
    彭琳 彭祥林 余存祖 戴鸣钩 刘要红
    1983, 20(4):361-372.
    [摘要](2087) [HTML](0) [PDF 3.14 M](3131)
    摘要:
    黄土地区在六十年代发现苹果缺锌而发生小叶病,七十年代后期又发现玉米缺锌而发生白苗病,近年来,锌肥施用面积逐年扩大,大多数地块施用锌肥肥效明显,但有些地块肥效并不明显.本文拟就土壤中锌的含量与分布、锌肥施用效果及其有效施用条件等问题进行试验研究,为经济合理施用锌肥提供科学依据.
    4  苏州高产稻区氮肥的经济施用
    陈荣业 孙秀廷 李阿荣 潘遵谱 陈全武 惠茂新
    1983, 20(4):373-386.
    [摘要](1738) [HTML](0) [PDF 3.21 M](2825)
    摘要:
    苏州地区是我国有名的农业集约地区之一,一年二熟或三熟,每熟作物施用氮肥的次数多,数量大,估计每季水稻的氮肥施用量按纯氮计一般超过每亩20斤.所施入的氮肥,据15N标记的氮肥去向研究结果,损失达30-70%.常年如此大量的施用氮肥加上如此严重的损失,不能不影响到农业的增产增收,对该地区的农田生态系统也可能是个潜在威胁,值得重视并设法加以改进.
    5  土壤中氧化铁的活化过程的探讨
    陈家坊 何群 邵宗臣
    1983, 20(4):387-393.
    [摘要](2407) [HTML](0) [PDF 2.56 M](3798)
    摘要:
    氧化铁在中性和酸性水稻土以及红壤的结构体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土壤中氧化铁不仅是土壤结构体的胶结物质之一,而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较高的活性,易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转变.这一转变可以概而言之为活化和老化两种过程.氧化铁的老化是重要的.因长期渍水而分散、又重新排列的土壤颗粒,只有在氧化铁老化后才能形成较为稳定的结构体.
    6  几种土壤对砷酸盐的吸附
    姜永清
    1983, 20(4):394-405.
    [摘要](1810) [HTML](0) [PDF 2.95 M](3340)
    摘要:
    砷化合物一般都具有毒性,它对环境的污染引起人们的重视.砷污染土壤后,被土壤吸附、贮存.同时,通过植物的摄取,可进入动物和人体中.植物吸收的砷量和受害的程度,不仅与土壤砷的水平有关,而且还受土壤吸附砷的状况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试验研究指出,按土壤对砷的吸附量的差异而规定各种土壤的最大允许残留量.
    7  水解聚丙烯腈对土壤氮磷影响的初步研究
    贾恒义
    1983, 20(4):406-412.
    [摘要](1541) [HTML](0) [PDF 2.59 M](2561)
    摘要:
    水解聚丙烯腈是一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它具有大量的活性功能基,如羧基(-COOH),胺基(-NH2),酰胺基(-CONH2)等等.这些活性功能基在溶液中离解,产生剩余价键,使聚合物离解成具有许多活性点的带电荷的离子.这种具有大量活性功能基的土壤结构改良剂,在土壤介质这一分散系统中,引起土壤胶体和金属离子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物理化学、胶体化学变化和力学作用,使分散的土粒形成具有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土壤,使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增加,有效地防止土壤板结龟裂[2,3],对作物出苗和根系发育有良好的作用[6].
    8  土壤酶活性的总体在评价土壤肥力水平中的作用
    周礼恺 张志明 曹承绵
    1983, 20(4):413-418.
    [摘要](3051) [HTML](0) [PDF 2.44 M](3679)
    摘要:
    土壤酶学的研究,从一开始便与土壤肥力的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本世纪五十年代初,Hofmann[5]提出了用土壤的酶活性作为衡量土壤的生物学活性和生产力的指标.其后,Lajudie与Pochon[8]指出,根据土壤蛋白酶活性进行的分类,能较好地反映土壤的表观肥力.Moureaux[9]在研究了许多土壤的转化酶活性后,也提出了类似的见解.
    9  土壤调查数据地域统计的最佳估值研究-彰武县表层土全氮量的半方差图和块状Kriging估值
    徐吉炎 R.韦甫斯特
    1983, 20(4):419-430.
    [摘要](2204) [HTML](0) [PDF 2.86 M](3259)
    摘要:
    近年来国际土壤应用数学和土壤信息系统的研究趋势之一,是引用地质统计(Geostatistics)的最佳估值法处理土壤调查的数据.地质统计是目前地质部门在探矿与采矿应用的一种先进空间分析方法,它的要点是根据地面不同选点钻井所获得的不同深度的数据资料、寻求数据信息与采样点的位置和采样深度的统计相关性来对矿产进行空间结构分析与数量估计.
    10  我国热带、亚热带土壤地球化学类型的主组元分析
    吴志东 龚子同
    1983, 20(4):432-439.
    [摘要](1620) [HTML](0) [PDF 2.69 M](2687)
    摘要:
    我国热带、亚热带的土壤资源丰富,类型繁多.土壤工作者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关于运用数学手段进行土壤物质分类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也已发表过多篇文章.本文拟从土壤地球化学观点出发,采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对热带、亚热带土壤的地球化学类型进行物质分类.
    11  天津地区土壤中若干元素的含量与机械组成的关系
    沈碧贞 陈林观 赵子定
    1983, 20(4):440-444.
    [摘要](1833) [HTML](0) [PDF 2.42 M](2536)
    摘要:
    土壤颗粒组成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不同的土壤机械组成,在矿物组成上有显著的差别,其化学成分和其它各种性质也均不相同.土壤机械组成对土壤中元素含量的影响,国内外曾有报道.但两者间相关性的研究报道不多.Ure曾研究过苏格兰10种土壤中61种元素之间的相关系数,讨论了元素与母质的关系.
    12  土壤电荷对盐桥的液接电位的长距离影响
    季国亮 于天仁
    1983, 20(4):445-447.
    [摘要](1592) [HTML](0) [PDF 2.20 M](2763)
    摘要:
    Jenny[3]等和Coleman等[2]发现,当将参比电极的盐桥插入土壤悬液中时,带电荷的土壤颗粒可以使盐桥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淌度发生改变,因而在与土壤溶液的接触界面产生一个液接(扩散)电位.这个液接电位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1]一般认为,这个液接电位与土壤胶体双电层的存在有关.在胶体化学上.普遍的概念是双电层的(有效)厚度为数百至数千埃.

    > 问题讨论

    13  亦论泥炭的应用分类-就泥炭的应用分类问题与郑应顺等同志商榷
    钟金岳
    1983, 20(4):448-452.
    [摘要](1528) [HTML](0) [PDF 2.43 M](2789)
    摘要:
    从七十年代开始,我国在农业上就大量利用泥炭制做腐殖酸肥料;在工业上,也开展了应用泥炭的试验研究工作.在实践中,急需要一套适用于生产领域的应用分类,以利泥炭的合理利用.郑应顺等同志1980年2月在本刊发表的《试论泥炭的应用分类》(以下简称《试论》),是我国第一篇专门论述泥炭应用分类的文章,是值得欢迎的.


    年第20卷第4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