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第21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 论文

    1  土壤肥力实质的研究——Ⅰ.黑土
    陈恩凤 周礼恺 邱凤琼 严昶升 高子勤
    1984, 21(3):229-237.
    [摘要](2040) [HTML](0) [PDF 2.69 M](3079)
    摘要:
    我国对于土壤肥力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前约2200年写成的“禹贡”,约1120年写成的“周礼”和约767年写成的“管子”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值得提明的是我国农民在长期生产斗争中总结出:抗逆性强、宜种、宜肥、宜耕范围广的是肥土,反之是瘦土。他们强调了土壤本身的体质,而不单纯着眼于养分含量。这样的认识为我国土壤工作者采用比较综合的观点研究土壤肥力,奠立了良好的签础。
    2  土壤—根系微区养分状况的研究——Ⅲ.水稻根际氮素的变化
    钦绳武 刘芷宇
    1984, 21(3):238-246.
    [摘要](1813) [HTML](0) [PDF 2.76 M](2416)
    摘要:
    植物根系吸收性能与土壤养分、水分和温度等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又影响着近根微区土壤中养分的迁移和有效性。近年来在这一方面有了不少进展[5]。在本项研究的第Ⅱ报[1]中,我们曾对棉花等旱作根际钾的亏缺与富集及与土壤条件和作物种类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但是,根际氮的状况除了从微生物的角度做了一些工作外,对植物根系吸收过程中氮肥的亏缺与补给,以及影响范围的论述还很少。Harmsen和Jager[6],在旱作根际土壤中曾对氮、碳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并与根外土壤作过比较,认为近根区存在富集现象。但是,由于试验是全量分析的结果,因此只能归结为近根土壤中有微生物和某些生物残休的聚集,不能了解有效氮的动向。
    3  陕西地区土壤中的硒
    陈代中 任尚学 李继云
    1984, 21(3):247-257.
    [摘要](2304) [HTML](0) [PDF 3.02 M](3515)
    摘要:
    硒是人和动物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早已证明,土壤和饲草中过量的硒会导致牲畜中毒而罹患“碱质病”和“盲跚症”,而土壤和饲草硒含量过低则会引起牲畜白肌病等多种缺硒病[9]。近年来国外又有资料报道食物和饮水中的低硒容易使人体产生癌症、心血管病、关节炎、婴幼儿碎死症等多种疾病[6]。鉴于在土壤一植物一动物和人的生态系统中,土壤是最基本的因素,因此对土壤硒的研究在许多国家早已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对土壤硒的研究,始于七十年代对人体地方性疾病的研究,现已证实,地方性克山病、大骨节病的发生与环境和机体缺乏硒有密切关系[1,3,11]
    4  土壤溶液动态变化和CdCO3, CdS的平衡研究
    陈怀满
    1984, 21(3):258-267.
    [摘要](1607) [HTML](0) [PDF 2.75 M](2919)
    摘要:
    土壤渍水后带来了一系列的电化学和化学变化,pH、氧化还原电位(Eh)、电导(EC)、离子交换、吸附和解吸、化学动力学和化学平衡等都有着显著的改变[9,11,13],它们影响着土壤肥力状况和植物对毒性元素的吸收。本文报道了在添加Cd,P,Zn化合物的情况下土壤溶液动态变化和CdCO3,CdS平衡研究的结果。
    5  石灰性土壤中锰素营养的研究——Ⅱ.土壤有效锰的测定
    张维理 张乃凤
    1984, 21(3):268-276.
    [摘要](1745) [HTML](0) [PDF 2.69 M](3282)
    摘要:
    自从Leeper[5]首先提出用对苯二酚提取土壤易还原态锰评价土壤供锰状况以来,四十多年间各国的土壤农化工作者陆续设计并使用了种类繁多的土壤有效锰的提取剂。将其归纳大致可分为五类。
    6  土壤有效锰(DTPA-Mn)的应用评价与临界值的探讨
    余存祖 彭琳 彭祥林 戴鸣钧 刘耀宏
    1984, 21(3):277-283.
    [摘要](2871) [HTML](0) [PDF 2.57 M](3085)
    摘要:
    土壤微量元素的普查和含量分布的研究已在我国不少省、区开展,土壤有效态锰的测定是其主要内容。各地测定有效态锰所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用DTPA浸提测定土壤有效锰,还可同时测定土壤有效锌、铜、铁,方法简便,费省效宏,不少分析人员乐于采用,并对它的可行性进行了一些研究[2,5,6]。但由于这方面资料尚嫌不足,特别是缺乏生物反应方面的论证,因而对其能否准确反映土壤供锰状况,认识尚不一致。同时,方法创始人Lindsay等提出的以lppm作为DTPA-Mn临界[9]在我国应用明显偏低,因而有必要对其作进一步探讨,寻求适合我国生产实际的临界值。本文根据我们在黄土地区进行的田间、盆栽试验结果和土壤测定资料,对DTPA法测锰作进一步的评价,并提出土壤DTPA-Mn的临界值,供土壤微量元素普查和锰肥研究、推广中参考应用。
    7  尖孢镰刀菌在土壤中的竞争腐生定殖与腐生存活
    郝文英 顾希贤 戴丽莉 林先贵
    1984, 21(3):284-290.
    [摘要](2246) [HTML](0) [PDF 2.56 M](3250)
    摘要:
    尖孢镰刀菌是土壤中常见的一种镰刀菌,能寄生于多种植物,导致植株萎蔫,也能较长期地腐生于土中,其中的萎蔫专化型是棉花枯萎病的致病菌,在连续栽种感病棉花品种的情况下,该菌每年随病株残体进入土壤后土中菌量随之增多,因而病情逐年加重,即使棉田改种其它早作几十年后再种棉花,,发病率仍然很高[1,4]。有人认为尖抱镰刀菌能在土中长期持留主要归因于其能在多种非致病寄主上生存[4]。前文指出,厚垣抱子的产生是维持其在土中长期存活的原因[3],在有新鲜基质的情况下,厚垣抱子就能很快恢复活性。本文再就土壤因子对尖抱镰刀菌在有机残体上的竟争腐生定殖能力及对该菌在植物残体中腐生存活的影响等,探讨该菌在土壤中的存活与消长。
    8  三江平原泥炭资源及其利用
    曾广骥 孙铁男 袁立海 何万云
    1984, 21(3):291-298.
    [摘要](1918) [HTML](0) [PDF 2.53 M](2742)
    摘要:
    三江平原(包括穆稜—兴凯平原)位于我国的东北部,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汇流的三角地带,是由沼泽、草甸、森林、河流、湖泊和农田组成的一个巨大的湿生生态系统的低湿平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泥炭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些泥炭资源,对改良和培肥土壤,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和提高作物产量有重要意义。
    9  用卫星磁带图象制水土流失图的实验研究
    卜兆宏 史德明 史久浩 吕良
    1984, 21(3):299-308.
    [摘要](1588) [HTML](0) [PDF 3.06 M](2939)
    摘要:
    自1972年美国发射资源卫星以后,国内外土壤学界纷纷用卫片来作为土壤调查的工具[1-3,6]。在水土流失调查制图中也是如此[9,11]。然而,由于卫星胶片信息损失达20%以上[7]、目视判读的主观性和难于定量化,故即使用1/25万-1/20万的合成片调查判读,也只能达到1/50万-1/100万的调查制图精度。随着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和设备的发展,用卫星磁带图象进行分类制图的应用试验,日益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5,10],甚至有的达到应用的程度1)。这与卫星磁带图象的信息很少损失有关;同时也因这种技术具有比目视判读更客观、更定量的突出优点。因此,这种遥感技术有可能达到1八。万-1/20万的调查制图精度。
    10  航片解译在英格兰北部山区高地的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利用
    D. M. Carroll D. Mackney 徐吉炎
    1984, 21(3):309-313.
    [摘要](1649) [HTML](0) [PDF 2.81 M](3254)
    摘要:
    英格兰北部山区高地主要是由海拔600米以上的切割高原构成的(图1)。
    11  天津地区土壤中若干金属元素间的相关性
    戴昭华 黄衍初
    1984, 21(3):314-319.
    [摘要](1479) [HTML](0) [PDF 2.44 M](2358)
    摘要:
    土壤中的元素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1],但在风化成土过程中,元素的迁移与富集能力各不相同。为了寻求土壤中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判断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状况,元素间的相关分析法是良好的方法之一。例如,Ure等[6]测定了苏格兰不同母质的土壤中多种微量元素含量,并讨论了各元素间的相互关系。Pilotte等[5]用相关性分析法对河口地区沉积物中元素含量进行判断,浅见辉男等[4]用元素相关性描述了沉积物中元素分布,梁伟[5]用元素相关性对土壤背景值进行判断等。本文根据天津地区土壤表土中16个元素之间的相关系数,探讨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对元素间的相关性的影响。
    12  几种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制备及其效用
    徐金印 罗亦云 孙全先 张寅卯
    1984, 21(3):320-323.
    [摘要](1776) [HTML](0) [PDF 2.33 M](2791)
    摘要:
    近年来不少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减少,土壤结构状态变劣,成为生产上极需解决的问题。改良土壤结构,除多施有机肥料[3,4],种植牧草等措施外,施用以天然的有机物及无机物制备的,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也是很有效的办法[1]。本文介绍了几种土壤结构改良剂的研制及其效应,初步证明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能有效地增加土壤中团粒结构,改善作物生长条件,有利于提高产量。
    13  国内外土壤学研究的动态
    李庆逵
    1984, 21(3):324-332.
    [摘要](1555) [HTML](0) [PDF 2.83 M](3553)
    摘要:
    1840年—1920年间,老一辈的土壤科学工作者,做出了四个巨大的贡献,也奠定了现代土壤科学的基础。1.十九世纪中期,李比希(Liebig)以他杰出的分析化学知识,测定了植物组成,说明植物从土壤中吸取灰分元素。并且通过最低因子律,指出各个营养元素对于植物生长的不可代替性。他所提出的土壤矿质营养理论,影响了近一百年的土壤肥料工作[40],李比希的学说推动了十九世纪末期欧洲化肥工业的发展,特别是过磷酸钙工业。尽管李比希的矿质营养学说存在着缺点,但本世纪初期欧美作物产量成倍的增加,这个学说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14  中国土壤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和学术讨论简介
    李永昌
    1984, 21(3):333-340.
    [摘要](1597) [HTML](0) [PDF 2.65 M](2993)
    摘要:
    中国土壤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于1983年11月27日至12月3日在西安举行。出席会议总人数为504人,提交大会的论文和摘要共700多篇。大会印发了题为《中国土壤的合理利用和培肥》的论文集三册。会议检阅1979年以来我国土壤学界所进行的大量工作,交流了经验,共议如何进一步发展土壤科学,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除进行大会学术报告外,会议还按八个学科或专题组分别宣读论文和开展热烈的讨论。


    年第21卷第3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