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5年第22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红壤性水稻土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肥力演变

      1985, 22(1):1-12.

      摘要 (3924) HTML (0) PDF 770.63 K (3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红壤性水稻土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和移动是在淹水还原占优势的周期性干湿交替和氧化还原交替条件下进行的。它不仅加速有机质的积累,而且E.H./T.H.值和H.A./F.A.比值增大。复盐基作用使酸性和盐基高度不饱和的红壤,发育成为盐基饱和度相当高的红壤性水稻土。氧化还原和络合等淋移作用,导致化学元素在土体中重新分配,红壤富铝化过程减缓,有利于水稻土的培肥熟化。土壤物理性质和剖面特征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形成具有核块状结构、胶膜和铁、锰斑淀积明显的渗积层(P层);结构改善;肥力不断提高。上述变化与植稻年限呈正相关趋势,可把红壤性水稻土形成过程划分为雏型淹育型阶段;过渡渗育型阶段;十年左右初步形成具有水稻土基本属性的渗育型水稻土。

    • 黄土高原几种土壤在非饱和条件下水分的蒸发性能和抗旱力评价

      1985, 22(1):13-23.

      摘要 (1494) HTML (0) PDF 2.83 M (25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大多处于悬着状态,其上行蒸发移动属非饱和流。本文按一维垂直流问题,建立了非饱和流数学模型。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的隐式差分格式,利用微型机求解。结果表明,计算土壤湿度剖面与实测土壤湿度剖面具有基本近似的趋势。供试土壤的水分运动具有整体性。砂壤土存在水分强烈蒸发层,紧砂土强烈蒸发层的深度大大小于砂壤土;中壤土和重壤土的水分蒸发移动过程具有渐变性和均匀性。本文提出利用失水比(蒸发量/有效水储量)评价土壤抗旱力。中壤土和重壤土抗旱力最强,砂壤土次之,紧砂土的抗旱力最弱。试验是用管柱法进行的。

    • 均质土壤一维非饱和流动通用程序

      1985, 22(1):24-35.

      摘要 (1754) HTML (0) PDF 706.28 K (2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建立了一个非饱和土壤水一维流动的数值计算模型,用以模拟均质土壤、地下水埋藏很深,且在不同的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下的水分运动。可用来计算土壤剖面入渗、蒸发、蒸腾和再分配以及当这些现象交替出现时的水分运动过程。程序用FORTRAN语言编写,在M-150计算机上实现,并经室内试验初步检验。用该程序计算了几个算例:(1)稳定蒸发与波动蒸发的比较;(2)稳定降雨入渗土壤水分变化状况;(3)小麦生育期土壤剖面水分变化。

    • 中国土壤胶体研究——Ⅸ.广东两对黄壤和红壤的粘粒矿物比较

      1985, 22(1):36-46.

      摘要 (2360) HTML (0) PDF 2.93 M (2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两个红壤剖面中,粘粒部分的矿物组成变化不大,约含有50—55%的高岭石和20%左右的非晶物质和三水铝石,还含少量水云母、夹层矿物和14Å矿物。黄壤的粘粒矿物组成与红壤有明显的不同,其中含较多的14Å矿物和水云母,而高岭石较红壤要少些。在海拔较高、风化较浅的黄壤粘粒中高岭石含量竟低于15%,而海拔较低、风化较深的黄壤中高岭石含量可高达40%左右。X射线和化学分析表明,黄壤中的14Å矿物是属于蛭石晶层间夹有非交换性羟基铝等聚合物阳离子的14Å过渡矿物。花岗岩半风化体中含有较多的埃洛石,而高岭石极少,并有一定量的三水铝石。有的半风化体中还含少量蒙皂石和方解石。

    • 广州地区土壤中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

      1985, 22(1):47-55.

      摘要 (1726) HTML (0) PDF 606.34 K (2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用砂滤管法研究了包括各种作物、绿肥和水生绿肥在内的植物残体,在广州和无锡的水稻田和旱地中的分解速率。广州与无锡两地的年均温相差6.4℃,年降水量相差550mm,当供试土壤相同时,同一植物残体在广州的分解速率显著地较在无锡的为大。但同一植物残体在广州红壤介质中(pH:4.60;粘粒:44.0%)的分解速率,与在无锡黄棕壤介质中(pH:7.72;粘粒:34.5%)的分解速率很相近似。看来,植物残体在南亚热带和热带土壤中的分解速率,由于土壤性质的影响,并不一定要比北亚热带土壤中的快。

    • 尿素水解中NH3对根系的抑制作用

      1985, 22(1):56-63.

      摘要 (1613) HTML (0) PDF 2.92 M (22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石灰性土壤和低钾酸性土壤上由于尿素水解引起pH升高,产生NH3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特别是对根系发育的有害作用。盆栽试验表明,石灰性土壤上表施尿素200ppmN后播种小麦,抑制了种子的生根和发芽。分蘖末期追施尿素200 ppmN,在10天中小麦根系干物质的积累量与对照相比反而有减少趋势,在低钾的酸性土壤上也观察到同样的现象。受尿素伤害的植株含钾低,并出现类似缺钾的症状。用一定量的NH3处理植株,其体内K+和游离氨基酸出现大量的外溢。气态NH3为5微克/厘米3时,水稻、小麦根系就出现明显的受害症状。在低浓度,短时间处理后取消NH3的作用,则受害植株尚能恢复生长。尿素施入后盖土再播种,种、肥分隔条施以及尿素掺泥炭混施等措施都可防止NH3逸失,减缓对作物根系的有害作用。

    • 我国几种土壤中腐殖质性质的研究

      1985, 22(1):64-74.

      摘要 (1925) HTML (0) PDF 734.13 K (2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几种土壤腐殖酸的基本性质,其中包括土壤的腐殖质组成,胡敏酸以及富里酸的元素组成,含氧官能团含量,光密度值与芳化度等,计算了E4与E4/E6比值与上述性质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土壤腐殖质组成和性质与其形成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有一定的地带规律性。水稻土中有机质含量增加,HA/FA比值变高,其活性HA显著降低,说明水稻土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并改变了腐殖质的组成。E4、E4/E6比值与元素组成,C/H比值,含氧官能团及芳化度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E4除了与C%,O%,酚羟基-O%,醌基-O%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外,还与C/H比值及芳化度呈极显著相关,因此E4值可作为腐殖物质芳化度的一个指标。

    • 土壤吸附砷酸盐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1985, 22(1):75-84.

      摘要 (1601) HTML (0) PDF 2.72 M (20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了解陕西省的几种土壤吸附和解吸附砷酸盐的速率和过程,以及其吸附能量。Kuo和Lotse导出的双常数速率公式拟合试验资料优于一级、二级、三级反应公式,抛物线扩散和Elovich公式等五个公式。用双常数速率公式(C=k·C0·t1/m)分两段拟合能进一步提高拟合优度。根据Arrhenius公式计算出的吸附活化能是0.70—3.40千卡/克分子。低的活化能表明,供试土壤对砷酸盐的吸附作用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真溶液条件化学反应的物理学过程。土壤吸附和解吸附砷酸盐的速度和容量受作用时间、温度、溶液∶土壤比率,加入的砷量和浓度,以及土壤特性的影响。粘土的吸附反应常数(k),吸附量比沙壤土大。而沙壤土有高的解吸附反应速度常数(k-1'),砷酸盐容易被解吸附而释放出来。

    • 土壤中Cd、P、Zn含量对水稻产量和植株中矿物浓度的影响

      1985, 22(1):85-92.

      摘要 (1695) HTML (0) PDF 581.98 K (2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温室中进行了剖析添加的Cd、P、Zn对稻谷产量、植株和稻草中的矿物含量以及糙米中Cd的浓度的研究。P增加了稻谷和植株产量,而Cd、Zn和P-Zn的交互作用使其降低。稻谷和植株产量有类似的线性回归方程式,其稻谷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Y=17.24+0.0466(P)-0.1850(Cd)-0.1115(Zn)-0.0005(P-Zn) 其R2=0.97**,式中Y为稻谷产量(克/株);P为添加的P浓度(毫克/公斤);(Cd)为添加的Cd浓度(毫克/公斤);(Zn)为添加的Zn浓度(毫克/公斤);(P-Zn)为P和Zn的交互作用。所有处理均明显地影响着稻草中矿物元素的含量。粕米中的Cd浓度随着添加的Cd、P、Zn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只有Cd的影响是显著的。粕米中Cd的浓度与收获时用0.05M HCI所提取的风干土中的Cd浓度有极显著相关性(Y=0.75**).对糙米中Cd浓度的评价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 水稻根际固氮量及根系不同部位的固氮活性

      1985, 22(1):93-98.

      摘要 (1601) HTML (0) PDF 2.44 M (2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乙炔还原法测定水稻根际原状土粒的固氮活性,以3∶1的换算比例推算为田间固氮量。每季水稻根际固氮量早稻为0.4-0.45斤氮/亩/66天;晚稻为0.6-0.79斤氮/亩/72天。其中早稻80—90%的氮素在抽穗至成熟期固定,而晚稻在这段期间固定的氮素占总数的40—52%。经多次测定表明:水稻根系不同部位固氮活性的趋势是,埋入土中带根基茎段2.5厘米活性最高,根基以下3厘米根段次之,3厘米以下根段活性很低,水稻根系结合的腐生性细菌以固氮菌占优势,同时也含有少量的丁酸固氮梭菌。

    • 我国植胶区的磷素营养问题

      1985, 22(1):99-103.

      摘要 (1533) HTML (0) PDF 2.33 M (2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磷素在橡胶树的整个新陈代谢过程中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生产实践证明,橡胶树施用磷肥一般能提高产量4—21%。磷素能提高橡胶种子的发芽率,促进根系的伸长、树围的增粗和树皮的再生,还能增进橡胶树的抗寒抗旱能力。胶园土壤中磷素供应不足时,橡胶树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开割橡胶树的胶乳产量、质量下降。严重缺磷时,如橡胶叶片含磷量在0.14外以下,橡胶树树冠的中层或上层的某些叶片前半截的表面呈古铜色或浅红色,背面则呈浅紫色症状,甚至出现叶尖上卷焦灼,顶芽死亡的情况[2 8.9]。因此,对我国植胶区磷素营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

    • 不同施肥条件土壤胡敏酸能态的初步研究

      1985, 22(1):104-107.

      摘要 (1405) HTML (0) PDF 278.16 K (2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球的腐殖质层是太阳能的巨大贮存库,在陆地的生物能量贮存中,约有50%含于腐殖质中。因此土壤中的有机质转化是最有意义的能量转化过程之一。此外,土壤肥力水平除与腐殖质的数量有关外,腐殖物质的组成、特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能态是腐殖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腐殖物质能态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腐殖物质特性的认识。因此研究土壤腐殖质形成过程的能量转化,以及不同条件下土壤腐殖物质的能态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 测定土壤K+的扩散系数的阳离子交换膜法的初步研究

      1985, 22(1):108-112.

      摘要 (1367) HTML (0) PDF 2.37 M (2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某些作物所摄取的钾,约有90%是通过扩散作用移向植物根表后而吸收的,因此测定土壤中K+的扩散系数,对了解K+向根运移的速率就具有实际意义。对扩散系数的测定国内常用的是同位素冰冻切片法和同位素针筒法,此二法需应用同位素,难于推广。国外早期提出的离子交换树脂膜法[4-6],曾用以测定了土壤中各种营养离子的扩散系数,近年又应用于田间钻孔土壤的测定[7,8],但均未介绍具体测定方法。我们根据斐克第二扩散定律,对K+扩散系数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并拟定了一个测定方法,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