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第23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麦秸、氮肥与土壤混合培养时氮素的固定、矿化与麦秸的分解

      1986, 23(2):97-105.

      摘要 (1562) HTML (0) PDF 643.66 K (2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3种土壤,在20℃和30℃温度下进行了与麦秸及不同量氮肥混合培养的试验,麦秸及氮化肥采取了15N标记、不标记的交叉处理。7周培养期间,各处理所含矿质氮包括所施化肥氮不同程度地被固定,一部分处理的起初被固定的矿质氮以后部分地得到释放,释放程度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以及培养温度有关。培养结束时,配施较多量氮肥的处理所施麦秸氮及化肥氮约有50-60%呈6N HC1水解氮组分之中,另有少量呈酸不溶性胡敏N形态,麦秸氮有4-17%矿化释放,化肥氮有10-50%仍为矿质氮形态,这些数值的高低基本上也与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以及培养温度有关。以一种土壤与非标记的麦秸和氮肥混合培养,测定了两个月期间的CO2释放量,并未发现增加氮肥施量会促进麦秸分解,增施氮肥反而有稍为减缓麦秸C分解的趋势。

    • 钙质结核放射性碳断代的研究

      1986, 23(2):106-112.

      摘要 (1768) HTML (0) PDF 2.57 M (27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运用放射性碳方法对钙质结核进行了断代研究,阐明了钙质结核的化学组成及其与年龄的关系,进而对影响钙质结核形成的地下水、石灰岩碎屑物质和人为活动几个主要因子进行了探讨。

    • 上海土壤磷的吸附特性及缓冲性能的研究

      1986, 23(2):113-123.

      摘要 (1540) HTML (0) PDF 715.10 K (2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上海土壤为对象,研究选定了土壤磷等温吸附试验条件为:水土比10,平衡时间6天,控温25℃,磷加入量为100,200,400,600μgP/g土,溶液基质为0.01M CaCl2。磷缓冲能力试验条件为:平衡时间2天,磷加入量为20,40,100,200μgP/g土。根据Freundlich, Tempkin和Langmuir方程计算的土壤吸附指标与土壤类型及土壤性质有密切关系,是土壤磷素肥力的重要指标。反映土壤缓冲能力的“磷肥指标”与土壤有机质、粘粒、活性铝及pH值相关较好。上海几种主要土壤中以青紫泥的最大吸附量(Xm),0.2ppm P吸附量和“磷肥指标”为最高,其次为青黄土,沟干泥和黄泥头,最小为夹沙泥。应用磷吸附指标与“磷肥指标”来预测土壤需磷量,初步试验是可行的,但实际应用还需进一步试验研究。

    • 草木栖、麦秸和泥炭在黑土中腐解特点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986, 23(2):124-131.

      摘要 (1535) HTML (0) PDF 2.59 M (2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有机物料田间腐解试验表明,各地均以草木栖分解最快,麦秸次之,泥炭最慢;同一有机物料的分解速率,北部克山均比南部哈尔滨慢。腐殖化系数,各地均以泥炭最大,麦秸次之,草木栖最小;同一有机物料的腐殖化系数,北部克山均比南部哈尔滨大。三种有机物料处理黑土:1.提高了腐殖质的数量和品质,增加了养分贮量和保肥能力,泥炭处理优于其他处理。2.明显地提高了胶体复合有机炭和追加复合度,草木栖处理最好,麦秸次之,再次是泥炭。3.改善了胶体腐殖质结合形态,松结态显著增加,土壤腐殖质更加活化,复合胶体的特性也均得到了改善。

    • 河南省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布及在农业上的应用

      1986, 23(2):132-141.

      摘要 (1717) HTML (0) PDF 706.98 K (2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河南省1165个土壤样品的测定分析,查明了全省土壤中微量元素硼、钼、锌、铜、锰的含量与分布,其全量均低于我国土壤的平均含量。与世界土壤平均含量比较,有高有低。有效态硼、钼普遍缺乏。锌的含量从全省范围看,仍属低水平。河南土壤微量元素的地理分布趋势是由母质、气候、地形等成土条件及成土过程决定的。微肥对不同作物的增产说明在河南省使用微肥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是一项很有前途的经济施肥措施。

    • 土壤破碎模数与湿度关系的初步研究

      1986, 23(2):142-147.

      摘要 (1397) HTML (0) PDF 2.51 M (2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一定吸力范围(1-15巴)内三种粘重土壤的破碎模数与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砖红壤、红壤和下蜀黄土的破碎模数转折湿度分别为25.3%(干土%,下同),15.3%和15.7%。与它们的水分特征曲线对照研究表明,取8巴吸力的对应湿度作为破碎模数转折湿度,与实测值相比误差均小于1%。参照已经发表的14条典型的水分特征曲线估算,以8巴吸力的对应湿度作为破碎模数的转折湿度,对绝大多数土壤来说其误差可小于2%。由于破碎土块需施的压力在破碎模数转折湿度这一点上开始显著增加,因此它可以作为适耕下限的一个参数。

    • 山东省棕壤形成的特点

      1986, 23(2):148-156.

      摘要 (1917) HTML (0) PDF 1.09 M (24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着重阐明山东省棕壤形成的特点,并与褐土作了比较。棕壤形成的特点,突出反映在淋溶作用和粘化作用较褐土强。它一般呈酸性至微酸性,盐基不饱和至饱和,不含游离碳酸钙;褐土呈中性至碱性,盐基过饱和,多数含游离碳酸钙,假菌丝体发达。发育良好的棕壤剖面,不仅有粘粒的移动,而且有铁锰的淋溶淀积;褐土虽有粘粒的移动,但不如棕壤明显,且无铁锰淋溶淀积特征。

    • 冷浸田类型与改良研究

      1986, 23(2):157-162.

      摘要 (1659) HTML (0) PDF 388.55 K (2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冷浸田是因长期浸水、土层糊烂与还原作用强烈而造成的一种低产田。采取“深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以改善土壤环境,同时防治水稻因缺钾而引起的赤枯病,可收到显著改良效果。

    • 四川盆地红层的古风化壳

      1986, 23(2):163-171.

      摘要 (1483) HTML (0) PDF 2.74 M (23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四川盆地的红色古风化壳,可分为三个风化带。与紫色土相比,其细粘粒增加80%以上,塑性指数高2.44-3.02%,与下伏岩相比土体中Si、Al、Fe、Ti相对聚集,而Ca、P、Mn、Na、Mg、K相对淋洗。古风壳土体中Al的含量和粘粒甲Al、Fe含量,依第Ⅲ、第Ⅱ、第Ⅰ风化带序列增加,而Mg、Ca、K、Na、P、Mn和粘粒中Si的含量则反之,同时Al、Fe含量及其聚集值和Ca、Mg、K、Na、P的淋洗值表明,处于高海拔的古风化壳大于低海拔的古风化壳。

    • 聚类分析在山西省盐碱土土属分类中的应用初探

      1986, 23(2):172-178.

      摘要 (1370) HTML (0) PDF 458.16 K (2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土壤学及其分类问题在国内正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收集了40个盐碱土剖面的分析资料,经过一系列前处理工作,应用聚类分析法进行盐碱土基础分类单元的探讨。因此,计算了样品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样品间的距离系数,根据计算结果,建立了相应的聚类谱系图,形成了盐碱土土属的样品间和变量间的分类系统,反映了样品间和变量间的亲疏序列。经聚类分析后,在0.08的距离水平下,把40个样品的原7个土属聚为5个;在0.6的相关水平下,将选取的9个变量分为4群。

    • 用毛细色谱及色谱/质谱联用仪分离鉴定土壤中多环芳烃

      1986, 23(2):179-183.

      摘要 (1274) HTML (0) PDF 303.80 K (2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工业发展,煤和石油热力能源的消耗与日俱增,多环芳烃(简称PAH)类化合物,主要是在燃烧不完全时产生。它们排放到大气中与各种类型的尘埃结合在一起,颗粒较大的则随不同风向和风力降到地面,进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因此测定土壤中的PAH,了解它的状况,进而探测它的迁移、转化、归宿等具有一定意义。

    • 中性水稻土中的铁解及其影响

      1986, 23(2):184-188.

      摘要 (1253) HTML (0) PDF 2.40 M (2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们曾发现,苏州地区的某些水稻土的耕层土壤,pH值可低至5.0-5.5,有些土壤的交换性Ca/Mg比值亦明显下降[2,3]。黄棕壤在添加有机物质并淹水培育后,使其交换性镁含量增加和交换性钙含量下降[1],而试样的pH值与交换性钙镁总量之间,出现显著的正相关(r=0.837,n=10)。

    • 盐碱地垂直排水冲洗脱盐过程及其效果研究

      1986, 23(2):189-192.

      摘要 (1503) HTML (0) PDF 289.05 K (2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平排水在防治改良盐碱土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地形低洼、地下水出流不畅,水平排水不能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的地区,采用垂直排水可获得较好的效果。我们根据在陕西省洛惠渠两年抽水冲洗脱盐试验证明,垂直排水具有脱盐深度深、脱盐效率高、冲洗过程短、占地面积少、冲洗定额小等优点。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