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第23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土壤肥力实质的研究Ⅲ.红壤

      1986, 23(3):193-203.

      摘要 (1549) HTML (0) PDF 697.10 K (2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是土壤肥力实质研究的一部分.对红壤的研究再一次地证明,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态特征、组分含量、以及各级微团聚体的数量分配深刻地影响着土壤的体质与体型.红壤的肥力基础物质的构成特点和作用机理,在一定程度上与土壤中较高含量的游离氧化铁及其在各粒级微团聚体中的分配不同有关.

    • 免耕和常规耕作农田生态系统冬季覆盖作物残茬分解和养分变化

      1986, 23(3):204-211.

      摘要 (1531) HTML (0) PDF 555.01 K (28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免耕和常规耕作农田生态系统冬季覆盖作物红三叶草和黑麦草残体分解的格局和养分释放速率有明显区别.免耕地面残体养分释放和生物固定作用均缓于常规掩埋残体.常规耕作下,残体在掩埋后十天,C:N比值仍高时,红三叶草和黑麦草残体养分元素降低率,氮素分别为32.0%和52.0%、磷素为62.1%和78.3%、钾素为92.5%和91.2%、钙素为84.3%和61.2%、镁素为65.0%和75.2%.在分解早期,养分“损失”可能是由机械作用所加速的,如切碎、压榨、汁液外渗、扩散和淋洗作用等等.文中最后提出了减少残茬中早期养分过速“释放”的对策.

    • 红壤结构的稳定性及其在土壤分类上的意义

      1986, 23(3):212-219.

      摘要 (1569) HTML (0) PDF 565.98 K (23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良好发育的红壤,常有一种特殊的稳固结构,它与氧化铁、铝的胶结有关.这种结构经泡水后基本稳定;还原处理或络合处理能致使较多的破坏;还原与络合联合处理能达到最大程度的破坏.从试验中还说明红壤结构的破坏率都与铁、铝溶出量成正相关.铁、铝积聚是红壤化作用的基本特征,与铁、铝直接有关的结构状况,从理论上说,应可作为分类上的参考指标.又因结构状况还受到矿物类型、粘粒含量、酸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还具综合性的意义.同时按田间观察,它在生产上的意义也较大.工作中看到红壤的结构状况,至少可对红壤的发育度、熟化度以及母质因素的影响等做出有规律的反映,这也表明了它在分类上的现实意义.

    • 氧化铁对磷酸根和氟离子的竞争吸附

      1986, 23(3):220-227.

      摘要 (1697) HTML (0) PDF 561.25 K (34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吸附在氧化铁表面上的磷酸根包括同位素可交换性的和非交换性的二种类型.当磷酸根的吸附量低时,非交换性磷酸根与磷酸根的吸附量之比大于磷酸根的吸附量,高时二者之比非交换性磷酸根的量不受平衡悬浮液中磷酸根的浓度的影响.当磷酸根先被吸附,或磷酸根和氟离子同时吸附时,磷酸根的吸附不受氟离子的影响.当氟离子先被吸附时,它对磷酸根的吸附有一定的影响.当氟离子的吸附量低时,大部分被吸附的氟不能被磷酸根取代.随着氟的吸附量的增加,可被取代的氟离子的比例增大.

    • 土壤有机矿质复合体研究——Ⅲ.有机矿质复合体中氨基酸组成和氮的分布

      1986, 23(3):228-235.

      摘要 (1690) HTML (0) PDF 591.88 K (2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湖沼母质发育的青紫泥水稻土和第四纪红土母质上发育的黄筋泥水稻土的有机矿质复合体中氨基酸的组成和氮的分布.结果表明:各组复合体中氮的含量(%)是G2>G1>G0;C/N比值是G2>G0>G1;水解氮的比例青紫泥为G0>G2≥G1,而黄筋泥则为G2>G0>G1.水解液中氨基酸的总含量(克/100克腐殖酸)是G0>G2≥G1,各组复合体胡敏酸中氨基酸的总含量大于富里酸,但氨基酸的种类和组成基本相同.青紫泥水稻土各组有机矿质复合体中含氮量高于黄筋泥水稻土,但水解氮的比例、活性腐殖质中氮的比例,以及以氨基酸形态存在的氮的比例均为黄筋泥高于青紫泥.淹水培养结果黄筋泥的氮矿化率高于青紫泥近三倍.

    • 土壤和氧化铁对氟化物的吸附和解吸

      1986, 23(3):236-242.

      摘要 (1694) HTML (0) PDF 493.90 K (2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两种土壤(砖红壤和黄棕壤)和两种合成氧化铁(无定形氧化铁和针铁矿)对氟化钠溶液的吸附和解吸现象,讨论了氟离子吸附的吸附等温线特征.根据实验资料和吸附等温线的拟合情况,我们认为,砖红壤和无定形氧化铁用Langmuir公式来描述,黄棕壤和针铁矿用Freundlich公式来描述更为适宜.氟离子的解吸量均低于吸附量.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水洗和醇洗,一部分以静电引力所吸附的氟离子被洗去,造成氟离子解吸量偏低.

    • 衡山土壤的粘粒矿物

      1986, 23(3):243-250.

      摘要 (1518) HTML (0) PDF 835.53 K (2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衡山的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依次分布着成土过程由强到弱的红壤、山地黄壤和山地草甸土.这个规律在粘粒矿物的组成上得到较好的反映.从山脚到山顶高岭石渐减,而三水铝石渐增.埃洛石则普遍存在,但以B,C层为多.风化程度较低的次要矿物如水云母、水黑云母、14(Å)过渡矿物和绿泥石等也是衡山的上部较多.从粘粒矿物组成的特点判断,衡山上部不存在山地黄棕壤,而只有山地黄壤和山地草甸土.衡山上部土壤的三水铝石含量很高,以致粘粒的硅铝率甚小.三水铝石可能是斜长石的直接风化产物.由这种方式产生的富铝化现象,在发生学上有别于热带土壤的富铝化作用.

    • 土壤水湿状况和肥料碳氮比对稻田肥料氮素转化的影响

      1986, 23(3):251-261.

      摘要 (1691) HTML (0) PDF 754.45 K (2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应用15N示踪法,测定并探讨了土壤中三种水分状况及四种不同C/N值肥料对肥料氮素转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和肥料C/N值均对水稻产量有较大的影响,相比之下,土壤水分的影响似更大.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利用率,淹水栽植高于旱植,氮素固定在旱地条件下作用加强,淹水并有一定渗漏的土壤上肥料氮的损失最大,示踪结果说明从土壤渗漏液中淋失的氮素80%以上为土壤固有氮素,相对而言肥料氮的损失较低.试验还表明肥料中碳氮值与肥料氮的吸收利用率之间呈负相关,与肥料残留率呈正相关.此外,本试验还测定了土壤水湿状况和肥料碳氮值在土壤氮素转化中的作用,讨论了当土壤氮素矿化和固定作用相等时,有机肥的碳氮临界值及其实用意义.

    • 黑土和淡黑钙土的有效磷测定方法的研究

      1986, 23(3):262-268.

      摘要 (1751) HTML (0) PDF 2.51 M (26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黑土和淡黑钙土在碳酸钙含量、pH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在土壤磷的化学组成上也是明显不同的.淡黑钙土Ca-P的百分组成明显的高于黑土,Fe-P含量则相反,无机磷占全磷的百分组成黑土低于淡黑钙土.通过小麦盆栽试验和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对比试验,对小麦吸磷量、土壤磷的组成、不同方法测得值和相对产量等几个方面所进行的综合分析和统计,一致表明在中性黑土上Bray 1(1:10)法和Olsen法最好.在石灰性淡黑钙土上以Bray 1(1:50)和Olsen法较好,但Olsen法测定结果受温度影响大,因此在黑土上宜采用Bray 1(1:10)法,在淡黑钙土上则以采用Bray 1(1:50)法为佳.

    • 低山丘陵区土壤航片判读研究

      1986, 23(3):269-276.

      摘要 (1826) HTML (0) PDF 1.44 M (25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地貌及土壤类型均较复杂的低山丘陵区,利用航片在概查后依中地貌为单元进行样区详查的结果.另结合立体观察,分析了各种土壤的定性特征与影响土壤判读的干扰因子.采取的土壤判读方法是从识别地貌、岩性、植被(指示植物)和土地利用类型入手,结合其他环境条件的分析,间接判读土壤至土属一级.经试验,土类、亚类与土属的定性精度依次为98.6%,92.5%及86.3%.定量(图斑界线)精度为75.3%,如扣除在航片上彼此难以准确定界的紫色土(自然土壤)与耕型紫色土图斑,则为86.6%.

    • 低丘红壤性水稻土土种及亚种的划分

      1986, 23(3):277-284.

      摘要 (1520) HTML (0) PDF 2.65 M (1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划分水稻土土种,是以土体构型及诊断层的发育度为依据.为此,须首先确定水稻土的基本土层,规定层位段标准.因不同层位标准基本土层组成的土体构型,心土部位诊断层发育度相应有差异,以潴育型水稻土的渗育层为例,除形态特征不同外,中度发育的含结晶铁及晶胶率高,弱度发育的次之,强度发育的是无定形铁含量明显增高.耕作层肥力状况是划分亚种的主要依据,必须按理化性状及犁底层发育特征综合判断.

    • 对Truog-Ramamoorthy测土施肥方法的研究与讨论

      1986, 23(3):285-289.

      摘要 (1442) HTML (0) PDF 362.96 K (23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美国著名土壤科学家Truog也是测土施肥科学创始人之一,他于1960年第七次国际土壤学会上做了题为“测土工作五十年”的报告.他对测土施肥研究十分重视,并提出其独创的观念与方法,其要点是:(1)100蒲式尔产量的玉米总共吸收150磅N,60磅P2O,与120磅K2O,这已被多年实验所证实;(2)在作物吸肥过程中,土壤供应多少养分?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