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7年第24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植物根系吸收土壤水分的数学模型

      1987, 24(4):295-305.

      摘要 (2607) HTML (0) PDF 710.63 K (45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植物根系吸水的物理过程,提出了一个能反映根系吸水机理的宏观数学模型,模拟结果与试验之间进行比较的情况非常令人满意,因而本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报能力。在描述SPAC中水分运输的过程中,定量描述了相关的水势分量,同时还探究了这一过程中能量转换和消耗的特征。根系吸水速率与有效根密度的关系甚为密切。有效根密度的物理基础是单位土体中毛根的长度。因此,可采取优化的技术措施来加强根系发育,尤其是增加毛根的长度和数量,从而可提高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创造高额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 土壤胶体中氧化物表面性质的初步研究

      1987, 24(4):306-312.

      摘要 (1574) HTML (0) PDF 529.94 K (29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们以蒙脱石为对照,测定了以水合氧化物型表面为主的试样四个方面的表面性质:电荷零点(ZPC)、滴定曲线、羟基释放量及不同pH条件下对NH4+和Cl-的吸附。结果表明,在pH 4—9范围内,氧化物型表面提供可变正电荷1—8 meq/100g,提供可变负电荷3—15meq/100g;三二氧化物使土壤的ZPC升高,而永久负电荷和有机质使土壤的ZPC降低。作为粘土酸,氧化物表面的酸性较弱,其表面质子逐步解离,使滴定曲线不出现突跃。氧化物表面的羟基和水合基密度很高,增加了土壤对离子的专性吸附能力。土壤中常见的氧化物型表面主要来自Fe,Al氧化物及非品质矿物,就它们的化学式而言,主要有Si—OH、Fe—OH及Al—OH,它们可存在于同一土壤中,在土壤常见的pH范围内,具有低ZPC的Si—OH亚表面提供可变负电荷,具有高ZPC的Fe—OH和Al—OH亚表面提供可变正电荷。

    • 铁锰络合物的稳定常数与有机络合剂的分子量的关系

      1987, 24(4):313-317.

      摘要 (2201) HTML (0) PDF 325.15 K (2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各种植物或土壤的水溶性分解产物区分为分子量小于500,500—1000和大于1000的三组,测定了其中有机络合剂的浓度及与亚铁、锰的络合物的稳定常数。三组分别占络合剂总量的30%,36%和33%,其中茎秆较多的植物的分解产物中分子量大的组分所占的比例较大。分子量较大的络合剂的铁锰络合物的logk值可比分子量较小者大1—2个数量级。亚铁络合物的logk值较相应的锰络合物者为大。有机络合剂既带负电荷,也带正电荷。亚铁络合物有相当大的抗氧化作用稳定性。

    • 土壤中镉、砷、铅的微生物效应及其临界值

      1987, 24(4):318-324.

      摘要 (2190) HTML (0) PDF 473.19 K (27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测试了盆栽(水稻)土壤添加Cd,As,Pb对土壤微生物的效应。确定了真菌、放线菌、细菌以及硝化细菌在供试浓度范围内呈现显著刺激效应或显著抑制效应的浓度范围。计算了各类菌的ED30值,据此确定,三元素对菌的毒性大小顺序为:As>Cd>Pb。还测定了Cd,As,Pb对明亮发光杆菌T3,变种的效应。在盆栽试验中,发光度与土壤添加金属浓度呈显著高度负相关。在大田调查中,发光度与土壤可提取性金属浓度呈显著高度(Cd)或中度(As,Pb)负相关。通过盆栽试验证明,T3,发光度100%和80%可作为二个级别的临界发光度,从而估算出相应的添加金属临界浓度。若从T3临界发光度100%预测污染土壤可提取性金属临界浓度与容量,可望得到满意的结果。

    • 红壤旱耕地速效磷测定方法与指标的研究

      1987, 24(4):325-334.

      摘要 (1665) HTML (0) PDF 735.19 K (2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二年多田间试验(玉米)与一年32P同位素标记肥料盆栽试验(小麦),先后证明对红壤旱耕地的速效磷提取法,酸性提取优于碱性提取。为了进一步证实上述试验结果,继续采用4种方法来确定红壤旱耕地速效磷的主要形态:(1)各级形态磷与3个参比标准之间的统计分析;(2)各级形态磷与10种提取方法结果之间的统计分析;(3)小麦盆栽后的土壤与空白土壤各级形态磷的差减;(4)同位素32P平衡法与土壤磷分级分析相结合。四种方法的研究结果一致证明,红壤旱耕地的速效磷主要形态是Al-P而不是Fe-P;从而说明了酸性提取优于碱性提取的原因。因为Al-P是一种两性化合物,新沉淀的Al-P酸溶性较大,而Fe-P只可能碱溶。Mehlich,Ⅲ法是一种不分土壤类型与地区的通用提取剂,本试验的结果证明其同样适用于红壤旱耕地。本文最后推荐Brayl法与Mehlich Ⅲ法为红壤旱耕地上的速效磷提取剂,并针对玉米作物确定相应的磷养分丰缺指标。

    • 天山山地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分布

      1987, 24(4):335-342.

      摘要 (1971) HTML (0) PDF 594.74 K (2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天山山地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是比较丰富的。全量含量大多超过我国和世界土壤平均含量。有效态元素含量差异较大,但多数元素含量都超过已知临界值。在分布规律上全量元素垂直差异较明显,但水平上差异不明显,有效态元素的分布某些元素与有机质含量成正相关和全量元素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锶元素在土壤的垂直分布中比较特殊。在动植物体中的生理作用尚需继续深入研究。山地土壤中除锰、锌的有效态含量在剖面中受有机质影响使上下层变化较大之外,其它元素则与母质相似,但土壤类型、质地、pH以及氧化还原电位等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 连续施石灰对作物生长及其养分吸收的影响

      1987, 24(4):343-351.

      摘要 (1693) HTML (0) PDF 660.41 K (2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浙江金华由红色粘土发育的酸性水稻土上,对稻—稻—大麦连续,次施石灰的试验结果表明,适量地施石灰可使大麦增产2—3倍,而水稻的反应一般不明显。对土壤和作物的测定显示,大麦增产的原因主要与石灰提高土壤pH,消除铝的毒害,提高磷肥有效性,促进根系发育,并显著增强大麦对磷、钾等养分吸收有关。但施石灰反而降低了水稻对磷素的吸收。因此,石灰一般宜用于大麦等旱作物。从产量、经济效益、消除铝毒及养分有效性诸因素综合考虑,对大麦的石灰用量以中和土壤pH至6.0左右为宜。但不论何种作物,连续大量地施石灰都是极不可取的。

    • 福建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的发生和分类的探讨

      1987, 24(4):352-360.

      摘要 (2405) HTML (0) PDF 2.96 M (2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发育于福建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13个土壤剖面的理化性质、微形态性质和粘粒矿物性质,讨论了这些土壤的富铝化程度、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土类划分指标的选择及分类问题,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均处于中度脱硅富铝化阶段,但在程度上有差别。以B层粘粒高岭石的平均含量为主要指标,平均硅铝率为辅助指标,将供试土壤分为两个土类:第一类是砖红壤性红壤,其B层粘粒高岭石平均含量大于70%,或介于60—70%之间,但硅铝率小于2.10;第二类为红壤,其B层粘粒高岭石平均含量小于60%,或介于60—70%之间,但硅铝率大于2.10,这里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的概念不完全等同于地带性土壤的概念。

    • 玄武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上铜和锌的地球化学特征*

      1987, 24(4):361-368.

      摘要 (1421) HTML (0) PDF 536.23 K (25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成土过程中,铜和锌均有移动,迁移量铜大于锌,但这种作用小于母岩地球化学差异对总含量的影响。铜和锌的有效态含量,表土高于底土,海拔高处大于低处,pH值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土壤中无定形铜含量与全铜量的比值,在富铝化程度相类似的土壤上随海拔升高而明显增大,即在红壤、黄红壤和黄壤之间有明显不同。无定形铜含量有随风化淋溶作用增强而降低的趋势。这些可作为土壤分类和肥力评价上的参考。

    • 苏北砂姜黑土与白浆土的形成与生态环境演变的关系

      1987, 24(4):369-377.

      摘要 (1810) HTML (0) PDF 630.99 K (24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试从生态系统的观点,对比研究了苏北剥蚀平原区砂姜黑土与白浆土的发生特征。从研究铁锰结核和石灰结核的成因着手,探讨两种土壤的组合特点及其与生态环境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季节性氧化还原交替形成大量铁锰结核是这两种土壤的共同特征;石灰结核的组成物质来源于地下水,它是区域性地球化学沉积过程的产物。砂姜黑土与白浆土的组合在该区出现,是在生态环境演变的条件下,又受地形因素与区域性地球化学沉积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

    • 九华山之土壤

      1987, 24(4):378-387.

      摘要 (1719) HTML (0) PDF 2.75 M (2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在阐明九华山土壤形成条件的基础上,着重阐明了各土类的特性和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九华山的基带土壤为红壤,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着红壤、山地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和山地灌丛草甸土。

    • >研究简报
    • 定西半干旱地区春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动态的计算机模拟

      1987, 24(4):388-391.

      摘要 (1417) HTML (0) PDF 2.32 M (23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半干旱地区,水是制约农作物生产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研究土壤水分动态,掌握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是在这一地区蓄水保墒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前提条件。对土壤水分动态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做了许多工作,但以计算机作为工具来研究农田土壤水分动态的报道还不多见。

    • 湖北省宜昌地区土壤有效锌含量分布及施锌肥效益分区

      1987, 24(4):392-394.

      摘要 (1491) HTML (0) PDF 216.92 K (2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宜昌地区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跨江汉平原和鄂西山地,过渡性的位置和复杂的自然条件,导致土壤有效锌含量变化很大。在全区430万亩耕地中,严重缺锌土壤达20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48%,是粮食生产上新台阶的限制因素之一。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