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9年第26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太湖地区水稻土的物理特性与少免耕法的关系

      1989, 26(2):101-108.

      摘要 (1478) HTML (0) PDF 932.63 K (2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从土壤物理特性和作物生长的关系探讨了耕作的要求.土壤水分能量特性可被机械扰动改变,这是导致土壤粘闭的重要原因.水稻土的含水量和有效水均以表土高,而下层低,含水量和容重成线性负相关(n=62,r=-0.909**).土壤扰动可提高持水量,长年免耕在干旱年份可能会出现水分不足问题.土壤含水量、气容量和机械强度三者的变化相互联系.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小麦生长最佳范围是在水分吸力0.02-0.5巴内,而田间持水量大于塑性限,所以秋季耕作必然导致土壤粘闭.免耕土壤的容重一般在1-1.25g/cm3之间,是稻麦生长的较佳环境,所以水稻土本身存在适合稻麦免耕生产的条件.根据水稻和三麦分别52和23组次对比试验,水稻免耕增产19斤/亩,三麦49斤/亩,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平田地区连续三年免耕土壤不恶化,囊水型土壤第二年开始有变差趋势,但产量不减低.免耕有保护土壤结构的作用,但不利于结构发展.

    • 坡耕地细沟侵蚀影响因素的研究

      1989, 26(2):109-116.

      摘要 (1687) HTML (0) PDF 542.76 K (3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人工降雨试验和野外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黄土高原坡耕地细沟侵蚀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其结果表明:降雨径流能量(尤其是径流能量)、土壤抗侵蚀性能、坡度、坡长、坡形、土地管理是影响细沟侵蚀的主要因素.作者认为防治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关键是削弱降雨能量和提高土壤的抗侵蚀性能.

    • 土壤-根系微区养分状况的研究 Ⅵ.不同形态肥料氮素在根际的迁移规律

      1989, 26(2):117-123.

      摘要 (1653) HTML (0) PDF 508.74 K (27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不同形态氮肥施用后,氮素在作物根际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作物种类、土壤水分条件的关系.在淹水条件下的水稻根际土壤中,(NH4)2SO4和(NH2)2CO荨NH4+-N肥,其亏缺率随离根面距离增加呈指数相关的减小.而旱作条件下的玉米、大麦、黑麦草等作物根际NH4+-N肥料在离根面1-3毫米内存在相对累积,然后再出现亏缺梯度.试验证明,NH4+-N在旱作根际的相对累积,部分来源于根系分泌物.然而,NO3--N肥即使在淋失量较大的情况下,无论在淹水水稻还是旱作根际土壤中均未测出亏缺,仅存在累积.

    • 盆栽和田间条件下土壤15N标记肥料氮的转化

      1989, 26(2):124-130.

      摘要 (1989) HTML (0) PDF 555.48 K (25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5N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铵的矿物固定作用对肥料氮在三种土壤中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性水稻土不固定肥料铵,但在白土和夹沙土中,56-77%的肥料氮被土壤矿物所固定,这些“新固定”的固定态铵的有效性很高,其中90%以上在30-50天内即被水稻所吸收,或者为微生物所利用转变为生物固定态氮.生物固定态氮对当季作物的有效性远较“新固定”的固定态铵的低.田间微区试验的结果还表明,甚至第二、三季作物吸收的残留肥料氮中,20-86%的氮也系来自固定态铵.作者认为,对具有较强固铵能力的土壤来说,只有了解铵的矿物固定作用,才能正确了解肥料氮的其它转化过程.

    • 徐淮地区石灰性土壤磷素固定的研究

      1989, 26(2):131-138.

      摘要 (1648) HTML (0) PDF 2.59 M (2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化学和物理化学的方法研究了纯CaCO3固磷机制和特性.结果表明,随着起始磷浓度从低(0-10ppm P)到高(>10ppm P)变化,CaCO3与磷先后发生吸附、沉淀反应,CaCO3对磷具有很强的固定作用.徐淮地区石灰性土壤(黄潮土)固磷机制和特性的研究指出:起始磷浓度较低(0-200ppm P)时,以粘粒固定作用为主,CaCO3的沉淀怍用不明显;起始磷浓度较高(>200ppm P)时,则粘粒与CaCO3同时起作用,其中CaCO3和磷之间的沉淀反应非常突出.石灰性土壤的固磷量和固磷强度均较高.

    • 普钙、磷矿中磷的螯溶-差示光度法测定的研究

      1989, 26(2):139-148.

      摘要 (1473) HTML (0) PDF 657.95 K (2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了螯溶-差示光度分析技术用于分析高含量磷的普钙、磷矿样品.提出螯溶反应的机理及其示意式,由测定条件试验得到了螯溶剂在螯溶条件下的极限浓度及其pH值.控制溶解液中柠檬酸溶液浓度,即可防止柠檬酸对钼黄显色的抑制影响,氟离子对钼黄显色的干扰由铝离子络合以消除.用酸溶螯溶-钼酸喹啉重量法作对比试验以及磷的回收试验,验证了螯溶-差示光度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所获结果表明,与酸溶-钼酸喹啉重量法结果比较,含磷高的磷矿,本法的相对误差小于±1%;含磷较低的普钙,其相对误差约为±1.5%.磷的回收率均在99.0-100.4%之间.本法干扰少、无污染,节省设备、试剂,溶样手续简便快速,分析结果准确可靠.

    • 永久性及长期渍水的水稻土中铜的供给情况和铜肥的效果

      1989, 26(2):149-158.

      摘要 (1605) HTML (0) PDF 2.68 M (24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试验于1982年在皖南山地丘陵区进行,结果表明:1.永久性渍水的水稻土上用0.1%的硫酸铜沾秧根或0.5公斤/亩作基肥,对水稻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为5.2-41.4%,平均每亩增产稻谷45公斤.2.施铜增产的永久性溃水水稻土通常Eh更低(74mV);有机质分解缓慢而含量高(3.99%);有效铁含量也很高(317ppm);有效铜含最低(1.24ppm)3.铜与铁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即水稻植株中铜、铁含量有较好的直线负相关(r=-0.7725**),土壤中有效Fe/Cu比值与植株体内的Fe/Cu比值有极好的直线正相关(r=0.9470).这二个Fe/Cu比值同样与施铜增产效果有极好的正相关(r=0.9308,r=0.9801),土壤Fe/Cu比值>120的8块试验田施铜均有增产效果.4.施用铜肥除了补充铜的不足外,同时还能减少水稻对铁的吸收,降低了水稻的Fe/Cu比值,减轻亚铁毒害,达到了增产的目的.

    • 栗钙土的年龄

      1989, 26(2):159-164.

      摘要 (1796) HTML (0) PDF 983.91 K (25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阐明粟钙土发生特性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放射性碳方法断定了玄武岩熔岩台地上栗钙土有机质和腐殖质组成中胡敏酸、胡敏素的年龄.结果表明,我国栗钙土与其它国家的软土系同一时期的产物,它们形成于大约6000年以前.栗钙土有机质诸部分的年龄序列是:胡敏酸>胡敏素>土壤有机质.

    • 论紫色岩性土的发生与分类

      1989, 26(2):165-172.

      摘要 (1651) HTML (0) PDF 2.62 M (31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土壤、母质、岩石分析对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速的物理风化,微弱的元素损失或富集,偏低的铁游离度、粘化系数,较高的粉粘比以及土体、母质、母岩间硅铝率相似性等,标志着紫色岩性土的发生过程.紫色岩性土的土类,应以土壤、岩石(或母质)的游离铁、粘粒硅铝率比值近于1划分;以风化度大小划分亚类;以母质的机械组成、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组合类型划分土属;以土层厚度、夹砾量、土壤侵蚀程度和水分状况差异划分土种.

    • 三氯乙酸在土壤及小麦、玉米植株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1989, 26(2):173-178.

      摘要 (1613) HTML (0) PDF 441.27 K (26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通过大量的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对不同时期土壤和植株中三氯乙酸残留动态进行了观察,发现在试验条件下三氯乙酸在田间土壤中最长可持留7个月;在作物的整个生长期中,以三叶期植株中三氯乙酸检出量最高,随生长期的延长,植株中三氯乙酸检出量迅速减少,但最终仍可从成熟的籽实中检出微量三氯乙酸.本文阐述了影响作物对三氯乙酸吸收的若干因素,并对土壤中三氯乙酸残留量与植株中三氯乙酸检出量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数学处理,可供有关人员在研究土壤中农药及其它有机污染物对农作物毒害问题时参考.

    • 在非灭菌土壤条件下施用磷肥对VA菌根效应的影响

      1989, 26(2):179-185.

      摘要 (1427) HTML (0) PDF 2.54 M (2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中国科学院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封丘试区的四种不同类型潮土作了田间调查、微区试验以及盆裁试验.试验结果一致表明在这四种类型土壤中施用相当于每亩8斤P2O3的过磷酸钙最有利于VA菌根真菌的侵染,在适磷条件下接种菌根后可促进菌根菌侵染,缩短其侵染迟缓期,促进了植物对磷的吸收,从而也增加了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长.

    • 不同植被类型高山草甸土呼吸作用的研究

      1989, 26(2):186-192.

      摘要 (1574) HTML (0) PDF 443.78 K (25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四种植被类型的高山草甸土CO2释放量的测定,可以看出:土壤呼吸作用强度因植被类型的不同而有区别,其中以金露梅灌丛土壤的呼吸作用为最高,杂类草草甸土壤的呼吸作用为低,呼吸作用有明显的昼夜变化,白天高于夜间,并以表层土为高,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递减.四种植被的土壤呼吸作用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生化活性、土壤酶活性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呼吸作用与土壤中的全氮、pH、代换量、有机质、速效钾和水解氮均有显著的相关性,与全钾和氮碳比相关性不显著.

    • >研究简报
    • 无机盐和有机质对毛管水上升高度的影响

      1989, 26(2):193-198.

      摘要 (1520) HTML (0) PDF 361.16 K (2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和矿化程度过高,是土壤盐渍化的根本原因.地下水的盐分组成与含量,以及分散在水中的一定量的有机物质,对毛管水的上升无疑会产生影响.但是影响的程度如何?作用机制是什么?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 高寒易旱区少耕法的效果和效益

      1989, 26(2):199-203.

      摘要 (1373) HTML (0) PDF 356.60 K (2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区位于我国北部,属高纬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为-2℃-1.0℃,活动积温(≥10℃)1600-2400℃,无霜期为80-125天,作物属一年一熟制,年平均降雨量450-65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400-2800小时,一般春季干燥,夏季温润.不利的气候因素有低温、干旱、内涝、霜冻、冰雹和大风等灾害.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