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9年第26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四十年的回顾与前瞻——序言

      1989, 26(3):205-206.

      摘要 (1316) HTML (0) PDF 170.43 K (1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建国40周年之际,中国土壤学会在本刊共组织了10篇论文同期发表,这些论文主要对土壤学及其分支学科40年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展望,这对进一步了解与促进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国土壤学界共同关注与庆贺。

    • 我国土壤科学发展与展望

      1989, 26(3):207-216.

      摘要 (1860) HTML (0) PDF 794.45 K (2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我国土壤发生分类及土壤调查、土壤化学、土壤农业化学、土壤物理学、土壤粘土矿物,土壤生物化学、土壤微生物学和土壤生态学的发展前景作了概括性展望,并对过去的工作也作了必要的回顾。

    • 中国土壤分类四十年

      1989, 26(3):217-225.

      摘要 (2297) HTML (0) PDF 717.23 K (3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国以来土壤分类是不断完善的过程。涉及全国的土壤分类系统至少有9个。可分为三个时期。解放初,采用美国马伯特土壤分类系统,以土类为基本单元,土系为基层单元,其中就有我国特有的山东棕壤、砂姜黑土和水稻土等类型;从1954年开始采用土壤发生分类系统,之后陆续提出了一些新土类,如黄棕壤、黑土、白浆土、砖红壤性红壤等,接着由于对耕地土壤的普查,充实了水稻土、明确了潮土、灌淤土和(土娄)土等的独立土类地位,并提出了其他许多磷质石灰土等新土类。目前正在开始以诊断层如诊断特性为基础、结合我国丰富土壤类型的实际,在已有基础上,建立具有我国特色、具有空量指标的土壤系统分类。但这需要有一个较长的研究和完善过程。

    • 土壤侵蚀研究回顾与展望

      1989, 26(3):226-233.

      摘要 (1903) HTML (0) PDF 641.32 K (2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概述了建国40年来土壤侵蚀研究的成就,以及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讨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诸如:查明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土壤侵蚀量预报;自然侵蚀与人为加速侵蚀评价;土壤侵蚀过程和生态环境演变;土壤侵蚀-土壤生产力反应模型;水土流失区的整治开发与大江大河治理及发展农林牧生产的关系。

    •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与土壤肥料科学的发展

      1989, 26(3):234-240.

      摘要 (2851) HTML (0) PDF 545.21 K (32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国40年,中国开展了两次全国土壤普查。本文简要回顾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着重综述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在发展土壤肥料科学方面的成就。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是《1979-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重点科技研究项目内容之一,在科技顾问组的指导下,采用新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和遥感、测试、微型电子计算机等调查制图和化验手段,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对于发展中国土壤分类科学、充实了土壤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建立土壤测试网络、改进土壤分析方法以及普查成果在制订农业区划、科学施肥、土壤改良、基地建设等方面广泛应用,为发展农林牧业生产服务。并对土壤普查中建立的土壤肥力监测网作了论述。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土壤肥料学科的发展。

    • 四十年来的中国土壤水分研究

      1989, 26(3):241-248.

      摘要 (1633) HTML (0) PDF 644.07 K (2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在回顾、总结的基础上,对建国后土壤水分研究的进展和成就作一综述。作者从土壤水分研究的基本概念、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和水分状况、土壤水分的保持与运动、土壤水分管理及调控、测试技术和其他进展等6个方面肯定了四十年来中国土壤水分研究的成就,特别是最近10年内有较大进展。最后,就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并展望了今后工作及发展方向。

    • 我国土壤化学研究工作的回顾(1949-1989)

      1989, 26(3):249-254.

      摘要 (1531) HTML (0) PDF 464.64 K (20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虽然我国的土壤化学基础很薄弱,但是四十年来的发展是迅速的。研究工作已触及土壤化学的各个领域,其中以土壤胶体、离子吸附和电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系统和深入。尤其重视土壤肥力的化学。此外,还提供了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化学组成和化学特征,对红壤和水稻土的物理化学性状进行了详细研究。虽然我国土壤化学在各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但面临的生产问题和理论问题,要求土壤化学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提高。

    • 我国土壤有机质和有机肥料研究现状

      1989, 26(3):255-261.

      摘要 (1604) HTML (0) PDF 595.09 K (25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简要的回顾了四十年来我国在土壤有机质的组成,性质、转化,有机肥对植物生长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等方面的一些研究工作,讨论了有机质的组成、性质与成土因子的关系,指出了我国应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的这一施肥制度。

    • 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1989, 26(3):262-272.

      摘要 (1511) HTML (0) PDF 922.59 K (33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建国以来土壤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的历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我国环境保护科研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发展前景提出了看法和建议。文中阐述了土壤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的对象;土壤污染及其防治途径研究现状;土壤-植物系统的净化功能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土壤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学术指导思想;土壤环境保护研究方法论;以及对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的展望等。

    • 我国化肥的肥效及其提高的途径——全国化肥试验网的主要结果

      1989, 26(3):273-279.

      摘要 (1976) HTML (0) PDF 555.06 K (27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简述了全国化肥试验网的由来、性质和任务,并对化肥网建立30多年来的试验研究按时间顺序进行了综述:大致是50年代以氮肥,60年代以磷肥、70年代以钾肥、80年代以氮磷钾配合与复合肥为重点,开展了肥效和施用技术试验,为我国化肥生产、分配和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还提及化肥网目前的工作重点,总结了经验和不足,展望了未来的工作。

    • 我国土壤氮、磷、钾的基本状况

      1989, 26(3):280-286.

      摘要 (6016) HTML (0) PDF 539.27 K (47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建国以来主要的研究结果对我国土壤氮、磷、钾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概略的阐述。我国土壤氮磷钾含量的变幅:N是0.04-0.38%;P是0.017-0.11%;K是0.05-2.50%。耕地土壤几乎全部都需补给氮素。大约有1/2-1/3缺磷,1/4-1/3缺钾。缺钾土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但北方土壤的缺钾问题也需要及时注意。成土母质、风化程度和人为的耕作施肥措施是影响土壤氮、磷,钾状况的主要因素。

    • 福建省变性土特性的研究

      1989, 26(3):287-297.

      摘要 (1908) HTML (0) PDF 726.74 K (24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福建沿海低丘、台地玄武岩风化物上发育一种暗色粘质土壤,历史上归属于砖红壤性红壤。本研究证明,它明显区别于砖红壤性红壤,主要表现于:风化-淋溶作用和脱硅富铝化作用较弱,通体暗色,层次分异不明显,粘粒含量高,粘土矿物以蒙脱石占优势,有明显膨胀收缩性,干季出现一定深度的开裂,阳离子交换量大,盐基饱和度和pH值较高。据此,这种土壤有必要从砖红壤性红壤中划分出来。按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本土壤定名为细质、蒙脱石型、高热、典型艳色湿润变性土。可以认为,变性土在我国也应作为一个独立的分类单元。

    • 西北黄土地区土壤腐殖物质的研究

      1989, 26(3):298-304.

      摘要 (1850) HTML (0) PDF 466.25 K (25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西北黄土地区土壤腐殖质的含量、组成、性质与分布。其结果是:1.土壤腐殖质含量,是从东南向西北呈由高到低的分布规律。2.胡敏酸的含量、胡敏酸/富里酸的比值及胡敏酸的芳构化程度,均以陕西靖边县草原植被下的轻黑垆土为中心,向西和向北荒漠草原植被下的棕钙土与白绵土;向南森林草原与森林植被下的(土娄)土和褐土;向东是黄绵土逐渐降低。胡敏素的含量是向西、北、南及东逐渐增加。3.与钙结合的胡敏酸,以黑垆土为中心是向西、北、南和东递减;与铁铝结合的胡敏酸是向西、北、南和东递加。4.胡敏酸芳构化程度:草原土壤>干草原与森林草原土壤>荒漠草原和森林土壤。

    • >研究简报
    • 原位土壤中N2O释放量的测定方法

      1989, 26(3):305-308.

      摘要 (1532) HTML (0) PDF 411.66 K (20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业已证明硝化和反硝化过程都产生N2O[2,6]。为了定量研究土壤中氮素损失途径的相对重要性,迫切需要建立原位土壤中N2O释放量的测定方法。根据我们的条件,参照有关资料[7],设计了原位收集N2O的装置和测定方法,简介如下。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