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9年第26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应用穆斯堡尔(Mössbauer)谱学方法研究燥红土中的氧化铁

      1989, 26(4):216-323.

      摘要 (2039) HTML (0) PDF 554.83 K (2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应用穆斯堡尔谱学方法,研究了我国南方地区不同干热条件下形成的燥红土中存在的氧化铁的类型、性质及其Al3+同晶代换作用.我们所研究的4种燥红土表层胶体部分(<2微米),在室温和80K温度下测量了穆新堡尔谱,在室温下谱线出现超顺磁状态,80K温度下观察到明显的磁分裂六线谱.计算机拟合结果表明,氧化铁的类型以赤铁矿和针铁矿为主,并以细颗粒状态存在.反映了热带、亚热带土壤的特点.不同干旱条件下,土壤胶体部分赤铁矿、针铁矿所占的比例也有明显的不同,愈干旱赤铁矿的比例愈高.

    • 封丘地区土壤水分平衡研究——Ⅰ.田间土壤湿度的空间变异

      1989, 26(4):309-315.

      摘要 (1682) HTML (0) PDF 511.86 K (26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一块66×100m2的平坦试验地中按10×10m分格测定土壤湿度的分布表明,其表层(0-45cm)是正态分布的.心土(45-90cm)湿度呈非正态分布,可能与其中有一层持水性较高但厚薄不一的粘土层有关.表层取样4个时,其平均值的误差估值为0.024(g/g).半方差分析表明,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是有结构的,其相关域约30m.这种结构是稳定的,其稳定性亦为秩相关分析所证明.为了使样本符合独立原则,取样点之间的距离应≥相关域.在这个前提下,选定监测点的土壤湿度愈接近总体平均值,其误差可望愈小.

    • 测定土壤全钾的几种熔样方法的比较

      1989, 26(4):324-330.

      摘要 (1844) HTML (0) PDF 393.84 K (2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四个实验室间协作,对Na2CO3,熔融法、HF消解法、NaOH熔融法测定土壤全钾作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NaOH法对土壤全钾的测出率平均为Na2CO3法的98.5%,为HF法的99.5%;HF法为Na2CO3法的99.1%.三种方法重复测定的标准差多数未超过0.05(K%),变异系数末超过2%.对标准样品的测定值与标准值比较,绝大多数未超过一个标准差值.NaOH法和HF法对土壤全钾的测定值t检验差异不显著.协作实验表明,两方法的精密度基本等效.因此,在大批量样品的常规分折中,NaOH法可代替HF法.

    • 绿肥分解产物中水溶性有机物质的伏安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1989, 26(4):331-336.

      摘要 (1514) HTML (0) PDF 419.03 K (2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绿肥分解产物中的水溶性有机物质的峰数和电流值随绿肥培养时间和种类而异.分子量为120-130和140-160的水溶性有机物质具有明显的伏安行为,大于160者则贡献较小或无贡献.pH、亚铁和土壤类型对水溶性有机物质的伏安行为有显著影响.

    • 石灰性稻田土壤上化肥氮损失的研究*

      1989, 26(4):337-343.

      摘要 (1783) HTML (0) PDF 498.47 K (2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田间用15N示踪技术和微气象学的质量平衡法研究了石灰性稻田土壤上化肥氮的损失.结果表明:(1)碳铵和尿素在有水层下混施作基肥,氮素总损失分别高达72%和63%;其中氨挥发达到39%和30%,分别占总损失的54%和48%;都远高于以往在中性水稻土区酸性土壤上测得的结果.(2)石灰性稻田土壤氨挥发量大,是造成其氮素总损失远高于酸性稻田土壤的根本原因.两种土壤上,氮肥的反硝化损失量(差减法)似没有明显的差异.(3)石灰性土壤上氨挥发量大的主要原因是其高的土壤和灌溉水的pH.石灰性土壤的高pH和光照充足,促进了田面水中藻类的生长.由此引起的日间田面水pH的上升促进了尿素的氨挥发,而对碳铵的氨挥发的促进则不大.

    • 黄土地区土壤中磷的含量分布、形态转化与磷肥合理施用

      1989, 26(4):344-352.

      摘要 (2173) HTML (0) PDF 629.22 K (2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土地区土壤中全磷与有效磷含量均有由北向南逐渐趋增的趋势,一般是:灌淤土较高,(土娄)土、褐土与黑垆土次之,黄绵土、灰钙土和黑钙土又次之,风沙土较低.土壤有效磷可分为4级,5.5ppm可作为土壤缺磷临界值,5.5-10.5ppm作为边缘值.黄土地区土壤中各形态磷占全磷比例以Ca-P最高,有机磷与O-P次之,Al-P、Fe-P和水溶磷较低.土壤有机磷及其与无机磷的比值与土壤肥力有密切关系,闭蓄态磷及其与磷酸钙的比值似与土壤风化程度有关.磷肥施入土壤后,早期固定较快,20天后渐趋平稳.在高钙土壤中,施入的磷主要转化为Ca-P,低钙土壤则转化为Ca-P,Al-P和Fe-P.黄土地区磷肥施于低肥土壤或中肥土壤中其肥效优于高肥土壤;施于灌溉土壤优于旱作土壤;与氮肥配施优于单施.

    • 土壤中硼的含量和分布的规律性

      1989, 26(4):353-361.

      摘要 (2893) HTML (0) PDF 652.42 K (25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土壤中硼的含量和分布的规律性.我国土壤的全硼含量为痕迹-500ppm,平均含量为64ppm.可区分成内陆干旱地区的富硼土壤和沿海湿润地区的低硼土壤,二者间为过渡区.盐土富含硼,内陆盐土含硼更高.对植物有效态硼以水溶态硼表示.填绘了我国土壤水溶态硼含量图,低硼和缺硼土壤分布于我国东半部.缺硼土壤可区分成硼肥显效、有效和可能有效三种类型,绘制了分区图.

    • 云南省思茅地区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布及其肥效

      1989, 26(4):362-370.

      摘要 (1787) HTML (0) PDF 615.63 K (2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思茅地区1049个土样分析测定,查明了土壤中微量元素硼、钼、锌、铜、锰的含量与分布.结果表明:全量硼、铜与全国土壤的平均含量大体一致;全铜、锌、锰则低于全国土壤的平均含量;有效态硼、钼、锌普遍缺乏,含量在临界值以下的样点分别占91%,77%,52%;有效态铜、锰较为丰富.另外在多年进行的58个点177次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对不同作物有显著增产效果.

    • 福建红壤性水稻土发生和分类的研究

      1989, 26(4):371-378.

      摘要 (2041) HTML (0) PDF 604.26 K (3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红壤性水稻土及其起源土壤的表层腐殖质H/F值和胡敏素占土壤全碳量的变化趋势为:起源土壤(红壤)<渗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不同水型的水稻土具有不同的铁淋淀特点.晶胶率是一项划分不同水型水稻土的良好发生指标.潴育型水稻土W层的晶胶率远较同剖面的其它土层为高.不同水型的水稻土具有不同的磁化率剖面.母质对红壤性水稻土的质地、H/F值、有机质含量、磁化率、粘粒铁富集系数和粘粒硅铝率都有显著的影响.建议母质应作为红壤性水稻土土属划分的依据之一.

    • 中国古土壤与第四纪环境

      1989, 26(4):379-387.

      摘要 (1936) HTML (0) PDF 664.30 K (3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古土壤现分为埋藏土和残余土两大类.青藏高原高寒区的埋藏土多保存在冰碛物中,具有结构紧密,颜色较为鲜艳,风化程度较深,其微形态呈不同形式铁染基质的特征;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由于黄土沉积深厚,在早更新统到晚更新统的黄土地层中常见有多层埋藏土,另外该地区尚有残余土的出现;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埋藏土较发育,而南部琼雷地区可见到不同时代红色风化壳发育的古土壤.这些古土壤在第四纪时期大尺度变化上是可以相互比较的.古土壤是一个较稳定的地理环境因素.其特征和空间分布状况可阐明第四纪环境的变迁,用来推断古气候的演变,新构造运动的强度,地形的改变和植被的演替.为了推动古土壤学研究,适应大系统环境科学研究的需要,必须采用综合研究方法,突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东部季风区古土壤的研究,加强与第四纪有关学科的相互渗透.

    • 土壤中大豆根瘤菌之间竞争结瘤的研究——Ⅲ.接种菌量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1989, 26(4):388-392.

      摘要 (1740) HTML (0) PDF 345.57 K (2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大豆根瘸菌PRC005的接菌量对大豆生长的影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接菌量在播种后40天和60天没有显著增加根瘤数、根瘤干重、地上部植株干重和植株含氮量.施氮肥处理和较高接菌量处理之间的大豆种子产量差异不显著,与不接菌对照处理相比,施氮肥和较高接菌量两个处理的种子产量显著增加.施氮肥处理没有使植株含氮量增加,并且还妨碍了大豆的结瘸作用.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只有当接菌量高于土著菌数1200倍时,才能显著地提高大豆的结瘤数和植株干重.

    • VA菌根对绿豆(Phaseolus aureus)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1989, 26(4):393-400.

      摘要 (1904) HTML (0) PDF 2.62 M (24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绿豆作为实验植物,通过含水量不同的三个等级进行砂培,研究了VA菌根对寄主植物的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接种VA菌根不仅有利于植物对磷的吸收,促进植物的生长,而且显著提高了水分的利用效率.接种菌根的绿豆制造1克干物质所需的水分大约是未接种的对照植株所需水分的一半,大大提高了水分的利用率.

    • >研究简报
    • 饱和性水稻土承载特性的研究

      1989, 26(4):401-404.

      摘要 (1470) HTML (0) PDF 280.42 K (2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的承载能力是土壤-机器系统的主要参数之一.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反映其承载能力的荷载与沉陷关系的曲线图形是不相同的.荷载与沉陷曲线图形的多样性,排除了赋予任何普遍有用的数学定义的可能性.

    • 聚乙烯醇(PVA)对土壤物理性质及葡萄、菊花生育的影响

      1989, 26(4):405-407.

      摘要 (1554) HTML (0) PDF 224.41 K (2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团聚体结构是土壤肥力的基础,它能调节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与空气,因此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可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增加对养分的吸收,提高作物产量.60年代初,作者曾用水解聚丙烯腈钠改善土壤结构,效果显著.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