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年第27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黄土高原南部作物水肥产量效应的田间研究

      1990, 27(1):1-7.

      摘要 (1585) HTML (0) PDF 2.54 M (24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田间试验和统计分析方法定量地研究了黄土高原南部典型旱作农田的水肥效应,得出了小麦和玉米在试验年份的水分满足程度和农田水分供需平衡过程。指出,影响该区当前作物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是肥力,而不是水分。本文再次明确指出土壤水库在旱农条件下作物供水调节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根据全生育期中土水势剖面的变化再次提出低土水势水分的较高有效性问题。本工作所取得的结论对发展黄土高原南部旱作农业是极为重要的。

    • 水稻土物理性质空间变异性研究

      1990, 27(1):8-16.

      摘要 (1577) HTML (0) PDF 630.30 K (2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随机统计理论研究了水稻土物理性质田间实际观测值的变异特性,着重讨论了它们在二维平面上的空间变异结构。结果表明,各项性质在田间的变异和分布不是完全随机的,在一定的范围内,各测点的观测值之间存在着空间相关现象。因此,根据统计学原理,土壤观测样点的选取,除了需有合适的数目以外,还应确定观测点的合适大小以及观测点之间的合适间距。同时,本文通过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变异原因的分析,表明了各性质的变异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对以空间变异结构为基础的Kriging内插技术作了初步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內插精度比趋势面法有明显提高,内插值与真值之间的方差平均降低了32%。

    • 土壤水分动态的随机模拟研究

      1990, 27(1):17-24.

      摘要 (1738) HTML (0) PDF 514.48 K (2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把随机模拟方法应用于土壤水分的定量研究之中,并假定土壤水分的变化序列满足时间序列的通用加法模型。经检验证明:土壤水分变化序列由一确定的周期分量与一非确定的随机分量迭加而成。周期分量反映了气候的周期性波动和作物需水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随机分量则反映了随机性的气候波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经对陕西武功、山西永济和陕西扶风三站土壤水分变化过程的模拟,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以较高精度预测或模拟土壤水分在长时期內的动态变化过程,为采取灌溉排水和蓄水保墒等调节农田土壤水分的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结构的形成

      1990, 27(1):25-33.

      摘要 (2043) HTML (0) PDF 665.27 K (3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应用顺序脱胶法,对砖红壤、赤红壤和红壤在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水稳性团聚体的有机和无机胶结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水稳性团聚体共分>5,3-1,1-0.5和<0.25毫米四级。结果表明,红壤开垦后随着粘粒活度的增加和无机胶结物含量的降低,土壤团聚体的水稳性和土壤结构系数逐渐降低。但是,一旦采用合理的施肥和管理方法,这些物理参数又会逐步恢复和增加。此外,还研究了土壤结构稳定性与土壤地带性的关系。作者认为在中亚热带的红壤上施用有机物料以增强它的结构稳定性比热带砖红壤上施用更为重要。

    • 淮北主要土壤持水性能及其与颗粒组成的关系

      1990, 27(1):34-42.

      摘要 (1659) HTML (0) PDF 579.97 K (22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淮北主要耕作土壤的持水曲线、颗粒组成和微团聚体组成等物理性质,发现经验方程θ=AS-B在中、低吸力段对土壤持水曲线有良好的模拟性,F检验都达到0.001的显著性水平。由此推导出比水容量为:Cθ=-(dθ/ds)=ABS-(B+1),用解析法计算出各吸力值下不同土壤的比水容量,并认为AB值可作为土壤持水性能好坏的评价指标。同时尝试了以对数S型曲线的I型:P=1/a2+b2c-lgD拟合土壤的颗粒大小分配曲线,以Ⅱ型:N(μ,σ)=a2+b2 lgD拟合微团聚体分布曲线,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并分析了土壤水分性质与其它物理性质的关系,以及这三个拟合方程中各参数的意义与相互关系,说明该区域土壤持水性能与颗粒组成、微团聚体有密切相关。

    • 青海柴达木盆地盐渍类型及盐渍地球化学特征

      1990, 27(1):43-53.

      摘要 (1850) HTML (0) PDF 2.82 M (2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海柴达木盆地是我国的高原盆地,海拔在2600-3200米,气候干旱,地形封闭,年迳流总量约44-50亿立方米,完全汇集于盆地,主要平衡消耗于蒸发。盆地盐类化学沉积至少自第三纪开始,除沉积大量石盐、光卤石外,硼、锂、锶等元素亦大量富集。盐渍土的类型和分布总的规律是:1.在大湖盆的周围;从湖心起向外推,依次出现化学沉积→盐泥→盐壳→沼泽盐土→草甸盐土→残余盐土→砾质戈壁石膏盐盘残余盐土。2.在小湖盆的周围,从湖心起向外推,依次为化学沉积→盐泥→地下水溢出的部位发育为沼泽盐土或盐化沼泽土→湖滨草甸盐土→砾质盐化土或砾质戈壁石膏盐盘残余盐土。各类型的盐渍土分布带有宽有窄,一般在近高山区一侧,由于水流所携带的物质丰富,分布带宽,规律性亦明显,而在靠低山区一侧窄。按照盆地地质历史特点和盐类地球化学累积特征,划分为三个积盐区:1.西部硫酸盐类累积区,主要以CaSO4、Na2SO4和SrSO4等盐类;2.北部小盆地以硼酸盐类和氯化物盐类等累积区;3.中、南部为氯化物盐类累积区,主要以NaCl、MgCl2和KCl等盐类。文章最后提出盆地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的方向性意见。

    • 第四纪红土的土壤发生及其古地理意义

      1990, 27(1):54-62.

      摘要 (1864) HTML (0) PDF 590.61 K (3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第四纪红土发育的土壤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亚热带范围内,地带性因素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客观存在,但有局限性;母质等地域性因素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常常会超过地带性因素的影响;第四纪红土的物质来源受周围岩性和黄土的影响,与下伏砂岩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风化程度在剖面中的变化是气候变迁的标志之一。

    • 苏南和赣东北低山区的森林土壤

      1990, 27(1):63-72.

      摘要 (1476) HTML (0) PDF 757.54 K (2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江苏省宁镇、宜溧和江西省东北部三个低山区,以20个代表性土壤剖面作典范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典范变量1、2构成的直角坐标平面上,按这三个低山区划分的4类土壤(基性岩发育的黄棕壤、普通黄棕壤、红黄壤、红壤),置信区间交叠,土壤个体之间的性质为连续变化、逐渐过渡。从中可见,各区内土壤个体都包括不同发育阶段的产物。参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方案(1987),可把这三个低山区的土壤划归4纲7类中的8个亚类,土壤类型在总体上仍表现出从北向南逐渐由硅铝土过渡到铁铝土,以及每一地区由初育土逐渐过渡到成熟土的总趋势,但各亚类界线与三个地区的地理分界线并不完全重合。根据南京附近低山丘陵地区70个土壤剖面的数据,以及相应标准地上的林木生长状况,将上述各亚类再划分为共计10个土壤生态型。

    • 区域性土壤流失预测方程的初步研究

      1990, 27(1):73-79.

      摘要 (1762) HTML (0) PDF 527.78 K (2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我国南方花岗岩侵蚀红壤区的径流小区观测资料,采用数值分析方法推导出适合花岗岩侵蚀红壤区,计算各次降雨吋土壤流失量和年土壤流失量方程:A1=4·ys·K·LS;并利用野外调查量测资料,推导出适合长江三峡低中山区的土壤流失方程:A2=(152.5D-1016)·R·LS·C-2.3利用上述方程可以预测特定区域的土壤流失量。

    • 有机肥和钾对防治大麦氨害的作用

      1990, 27(1):80-86.

      摘要 (1776) HTML (0) PDF 2.56 M (25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粉砂性低钾土壤上尿素产生的氨对大麦的毒害以及施用有机肥和钾肥对防治大麦氨害的作用。结果表明,亩施8.13公斤尿素10天后可使土壤pH升高1.3个单位左右,氨浓度达到5.3ppm;当土壤氨浓度达到4ppm左右时,大麦产生明显的毒害,根系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根系浸出液的相对电导值和K+渗出比显著增高;地上部分生长也受到严重抑制,光合电子传递速率虽增高,但光合磷酸化效率却显著降低,表明氨是光合磷酸化作用的解偶联剂;氨害也抑制了硝酸还原酶的形成,体内精氨酸含量明显增高,且有脯氨酸出现。钾对防治大麦氨害有一定作用,但有机肥料的效果更加显著,采用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既能解决大麦氨害,又能获得高产。

    • 山东省土壤微量营养元素含量分布

      1990, 27(1):87-93.

      摘要 (2015) HTML (0) PDF 543.60 K (29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论述山东省土壤中B、Mn、Zn、Cu、Fe有效态含量及分布。有效硼含量0.04-6.79ppm,平均0.48ppm;易还原态锰9-1345ppm,平均169ppm;有效锰1.5-175.9ppm,平均17.1ppm;有效锌0.04-14.56ppm,平均0.54ppm;有效铜0.03-20.64ppm,平均1.08ppm;有效铁1.6-162.0 ppm,平均12.6ppm。不同土壤类型微量元素含量有明显差异,主要特征为:棕壤、褐土缺硼,潮土、砂姜黑土缺锌,水稻土富铁、锰、铜,盐土富硼。其分布呈明显的地域性,可分为山地丘陵(鲁东和鲁中南)低硼、中锌、高锰区;泛滥平原(鲁西北)低锌、中硼锰区。

    • 蚯蚓粪的NH4+吸附等温线与DTA曲线特征

      1990, 27(1):94-103.

      摘要 (1794) HTML (0) PDF 628.83 K (27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南宁三种饲料人工饲养的蚯蚓的蚯蚓粪(简称蚓粪)对NH4+的吸附等温线,并与武功的蚓粪作比较。蚓粪对NH4+的吸附一般大于土壤对NH4+的吸附,南宁蚓粪又大于武功蚓粪。蚓粪吸附NH4+量的多少与其中有机质含量有关,特别与其中中温放热反应的有机质(即易于分解的有机质)呈正相关。不同饲料组成对蚓粪吸NH4+等温线的参数影响不同。在Langmuir方程中与结合能常数有关的K值的次序为:纯牛粪>牛粪+烂橙果>牛粪+草菇培养基脚料而与最大吸附量有关的M值的次序为:牛粪+烂橙果>纯牛粪>牛粪+草菇培养基脚料而以K与真M的总的效应表示的b值的次序为:纯牛粪>牛粪+烂橙果>牛粪+草菇培养基脚料因此,牛粪不仅是一个良好的蚯蚓饲料,并且可使蚓粪具有良好的保NH4+力,成为一种有效的吸附剂。

    • 京郊菜园土壤元素累积与转化特征

      1990, 27(1):104-112.

      摘要 (1530) HTML (0) PDF 539.68 K (23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菜园土壤通常被认为是熟化度和肥力最高的土壤,但前人研究较少。研究不同地区菜园土壤在熟化过程影响下的基本性质、元素累积与转化特征,既有助于深入认识土壤肥力和熟化的本质,也有助于为菜园土壤的培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 高山草甸土多糖的初步研究

      1990, 27(1):113-115,119.

      摘要 (1376) HTML (0) PDF 2.32 M (2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多糖对保持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是极其重要的[5,7],它有助于形成适宜植物生长的良好结构,因此对多糖的研究有其重要意义。高山草甸土多糖的研究国内外至今未见报道,本文将初步研究结果简报如下。

    • 土壤中稀有碱金属的研究

      1990, 27(1):116-119.

      摘要 (1509) HTML (0) PDF 2.33 M (2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稀有碱金属是指K、Na以外的Li、Rb、Cs三个元素。它们在自然界含量低,如地壳中含Li平均为30ppm,Rb为90ppm,Cs为6ppm,三者的比值为5:15:1。目前,在地质科学中,以稀有元素作为地球化学指示剂应用越来越广。关于土壤中稀有碱金属的研究报告至今不多。研究土壤中稀有碱金属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对于探索风化和成土过程是有益的。本文根据近年来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积累的一些资料作一初步探讨。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