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年第27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山地森林土壤枯枝落叶层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1990, 27(2):121-131.

      摘要 (2059) HTML (0) PDF 681.36 K (3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试验设置在卧龙自然保护区1200-4300m海拔高度不同生物气候带的森林类型下.五处试验林地是:1.常绿阔叶林下的山地黄壤;2.次生落叶阔叶林下的山地棕壤;3.针阔混交林下的山地暗棕壤;4.暗针叶林下的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5.高山草甸植被下的高山草甸土.通过1981-1984年进行定位观测和试验研究,其结果阐明了该林区森林枯枝落叶层的构型、贮量及其化学、物理性质和灰分元素组成等;并探讨了森林枯枝落叶层在森林土壤生态系统中对水源涵养、养分供应、促进生物活动强度和土壤发育等方面的功能.

    • 数值模拟盐渍土盐分的季节变化

      1990, 27(2):132-139.

      摘要 (1581) HTML (0) PDF 510.35 K (2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土壤的盐分动态进行了周年的模拟计算.计算中考虑了盐分的沉淀与溶解,地下水位随时间变化等情况.计算结果表明:(1)数值模拟方法能反映季风区土壤盐分的季节变化;(2)雨季的集中降雨更有利于土壤脱盐;(3)地下水位的变化与气象因素的变化相配合影响着土壤水盐运动.

    • 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植被组分中氮、磷、钾、钙和镁的循环

      1990, 27(2):140-150.

      摘要 (1764) HTML (0) PDF 777.08 K (29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两种典型草原的生产力、营养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分配及其循环.研究表明,除C和N在植物组分中贮量稍高以外,P、K、Ca和Mg的99%以上存于土壤分室中.而植物组分中的营养元素则主要贮存于根系之中.1985年至1986年,羊草草原地上凋落物的形成量为234克·米-2,大针茅草原为88.4克·米-2;同期凋落物的消失量分别为219.6和91.1克·米-2;从活根向死根生物量的年转移量分别为1712和920克·米-2;根系的降解速率分别为0.00355和0.00365克·克-1·天-1.文中给出了诸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图,讨论了两类草原生态系统中元素循环的特点.

    • 陕西省几种主要土壤胡敏酸能态及热分解特性的研究

      1990, 27(2):151-158.

      摘要 (1765) HTML (0) PDF 2.58 M (29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氧弹量热计法测定不同土壤胡敏酸的热值(能态)表明,不同土壤胡敏酸具有不同的能态.土壤胡敏酸总能态高低与土壤有机质、全氮、胡敏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DTA和TG法测定不同土壤胡敏酸的热分解特性表明,不同土壤胡敏酸的DTA、DTG曲线都有共同相似的热效应峰和失重峰.同时表明,与之相对应的焓变(△H)、重量损失百分数(W%),最大重量损失率-(dW/dT)m、活化能(E)、比速率常数(K0)都有一定差异.红外光谱测定表明,不同温度下,不同胡敏酸热解温度上升到324-338℃时,主要是非核部分脂肪族侧链及氢链结合OH的裂解;当热解温度至444-464℃吋,主要是羧基和芳香核裂解;当热解温室达700℃以上吋,芳香核裂解趋于完全.

    • 土壤中水合氧化物型表面的化学区分Ⅰ.表面电荷

      1990, 27(2):159-165.

      摘要 (1721) HTML (0) PDF 451.79 K (23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氧化物对土壤、粘土和合成无定形铝硅酸盐的表面电荷的贡献.结果表明,水合氧化物型表面可进一步区分为电荷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亚表面.在所研究的样本中,氧化铁和氧化铝是带可变正电荷的亚表面,而氧化硅是带可变负电荷的亚表面.

    • 棉花钾素营养与土壤钾素供应水平

      1990, 27(2):166-171.

      摘要 (1892) HTML (0) PDF 2.70 M (29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田试验和田间调查分别在杭州浙江农业大学实验农场黄松土(Semihy dromorphic soil)和金华盆地红壤上进行.品种分别为钱江9号和协作2号,这两处土壤有效钾含量均较低,棉花(Gosoypium hirsutum L.)生长不良,普遍早衰.根据土壤中交换性钾的含量与棉花生长情况,一般可分为四类:土壤交换性钾>90ppm,棉花生长正常,70-90ppm,潜在缺钾;<70ppm,明显缺钾;<50ppm,严重缺钾.棉花叶片含钾量与土壤交换性钾含量呈正相关,r=0.928,显著性超过1%水准.大田试验表明,施用钾肥能提高棉花叶片含钾量,增加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以及CO2的同化率;钾还能促进叶片中细胞色素氧化酶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提高气孔导度,降低水分的蒸腾速率.缺钾叶片结构松弛,角质层发育不良;正常叶片结构紧密,角质层发育良好.叶片含钾量无论在苗期、初花期、盛花期、花铃期,均与皮棉产量呈正相关,达到显著水准.

    • 垄作免耕下稻田土壤团聚体和水热状况变化的研究

      1990, 27(2):172-178.

      摘要 (1627) HTML (0) PDF 457.66 K (2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垄作免耕下稻田土壤团聚体和水热状况的变化.结果表明:垄作免耕下的稻田土壤,<0.01mm土粒团聚度有增大的趋势,其中>0.01mm无机微团聚体和>0.01mm级铁、铝-有机微团聚体所占的比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提高,而>0.01mm级钙、镁-有机微团聚体显著下降;土壤水热状况处于新的协调状况促进了土壤潜在肥力的发挥.

    • 有机肥和无机肥在提高黄潮土肥力中的作用研究

      1990, 27(2):179-185.

      摘要 (1539) HTML (0) PDF 485.25 K (2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1-1986年在黄潮土上的小麦-玉米肥料定位试验,对肥料用量、作物吸收量和土壤养分积累量的回归分析结果:化肥N和有机肥N有8.76%和42.54%进入土壤N库;化肥P和有机肥P有17.61%和17.20%进入土壤速效P库;化肥K和有机肥K有4.5%和2.3%进入土壤速效K库.化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略有增加趋势,有机肥对补给土壤P、K养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有明显效果.有机无机配合施用具有培肥、增产两方面的作用.

    • 不同培肥措施下黄潮土肥力变化定位研究

      1990, 27(2):186-194.

      摘要 (1727) HTML (0) PDF 1.81 M (29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试验是1977-1985年在华北地区的黄潮土上进行的定位培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有机肥培肥,均比单施化肥,土壤中总碳增加量达到极显著水平,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土壤微形态特征、以及水稳性团粒结构的数量均有明显的变化.作物产量的效应,其差异显著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培肥9年的试验中,土壤肥力的变化明显地制约着作物产量的升降.

    • 有机肥料对土壤锌、锰有效性的影响

      1990, 27(2):195-201.

      摘要 (1990) HTML (0) PDF 496.74 K (30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厩肥、猪、牛、羊、鸡、鸭、兔、蚕粪等8种有机肥料的锌、锰总量及不同形态的含量,同时还研究了有机肥料及土壤中酶的活性,试验证明有机肥料是提供作物锌、锰营养的良好肥源,施用有机肥料可提高土壤锌、锰的有效性,但对土壤中锌、锰的有效化的影响和作用不同,有机肥供锰速度慢,强度小,伹在土壤中的残效长;而供锌强度大,速度快.有机肥与无机化肥配合施用,种植麦、稻两季作物后,在第三季的晚稻土壤中锌出现严重的亏缺.

    • 陕西省锰肥应用分布的研究

      1990, 27(2):202-206.

      摘要 (1829) HTML (0) PDF 2.39 M (2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土壤有效锰(DTPA-Mn)含量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有效锰含量和作物产量密切相关.有效锰含量较低,施锰肥就有较好反应.因而,根据锰肥对作物产量的反应,初步将土壤中有效锰分为:最低;较低;低;中等;丰富五级.在全省范围內,在陕北和关中大面积土壤需施锰肥,而陕南土壤有效锰较丰富,需施锰肥面积小.土壤缺锰面积与钙质土壤的分布是一致的.此外,土壤有效锰含量和土壤pH值、碳酸钙含量呈负相关.在钙质土中,土壤有效锰易被吸附,所以含量较低.

    • 我国热带、亚热带干热地区土壤发生特性的研究

      1990, 27(2):207-218.

      摘要 (1699) HTML (0) PDF 1.42 M (2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我国四川渡口、云南元谋和元江、广西田林以及海南岛西部等几个干热地区土壤的形成条件和发生学特征及发育程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对该类土壤发生上的共性及差异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干热地区土壤与相应湿润地区土壤相比,具有淋溶特征不明显及土壤发育程度较轻等共同特征.不同干热地区因干热程度及水热配置上的不同,土壤在发育强度上也表现出明显差异,其顺序是:粤11号>滇5号>桂7号>滇1号>滇4号,分别处于铁铝化、弱铁铝化、准铁铝化、铁硅铝化及硅铝化阶段.

    • 我国富铝化土的分类探讨

      1990, 27(2):219-227.

      摘要 (1702) HTML (0) PDF 2.72 M (2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今国内外富铝化土的分类指标多,但系统不一.本文通过71个剖面对地带性分类、数值分类和系统分类的归类比较,得出初步结果如下:1.地带性分类、数值分类和系统分类的依据,标准不一,因此,剖面归类差异主要在土纲、土类两级.其实质是诊断特征、特性并不完全和按照热量风化的成土阶段与富铁铝化强度相吻合.2.地带性分类48个指标通过数值分析确定B层(简称B,下同)染红度(简称Bred)、粘粒SiO2/Al2O3、B0.05-0.005/<0.005、BECEC、A层(简称A,下同)铝离子含量(简称A(Al))、AFeo/Fed等六个有独立意义的分类指标.数值分类与系统分类尽管依据、方式不同,但指标的内在联系使类型归属相一致.这样,后者可从前者吸取诊断特征特性.前者可从后者提炼变量.3.当今土壤分类趋向于属性诊断定量化.地带性不明显的富铝化土更应从国内外分类指标中筛选、吸取有效分类指标,修正系统分类的已有指标,如砖红壤、砖黄壤的BECEC、BCEC值偏低,71个剖面无一符合,这可能与我国季风湿润区砖红壤、砖黄壤有较多的多水高岭有关.对此,国外报道净电荷可能更适用.

    • 农田土壤与高产人参腐殖土壤的理化性状对比研究

      1990, 27(2):228-232.

      摘要 (1404) HTML (0) PDF 329.86 K (2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改变伐林栽参的生产方式,实行“参农轮作”,以促进山区、半山区和平原地区农村参业生产的发展,并保护林业资源和生态平衡.我们通过农田土壤与高产人参腐殖土壤理化性状对比研究,找出两者的差异,以便用人工手段,将农田调控到高产人参所需的立地条件,并进行田间试验,为农田栽参提供科学依据.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