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年第27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鄂、湘两省山地土壤粘粒矿物的研究Ⅰ.大别山南坡土壤中的粘粒矿物

      1990, 27(3):@-@.

      摘要 (1629) HTML (0) PDF 573.22 K (2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大别山南坡不同海拔高度的7个土壤剖面的粘粒矿物组合、化学组成及表面化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4埃矿物、高岭石是供试土壤的主要粘粒矿物,其次是水云母。山麓土壤中多蛭石,随海拔升高,蛭石迅速减少,14埃过渡矿物逐渐增多,山体中、上部出现少量绿泥石。随海拔升高,高岭石含量稍减,但结晶度增强、水云母含量增多,并有少量12埃混层矿物。三水铝石在海拔920米处的底土层中开始出现,并随海拔继续升高而增多。供试土壤粘粒化学组成和表面化学性质随海拔升高的变化与其粘粒矿物组成的变化相符。根据研究结果,主要讨论了14埃过渡矿物与蛭石的区分和三水铝石的成因。

    • (土娄)土中非代换铵(固定态)的

      1990, 27(3):@-@.

      摘要 (1783) HTML (0) PDF 522.05 K (20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15N标记的微区试验,研究了(土娄)土中非代换铵含量、它在小麦生长期的动态变化以及其对小麦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土娄)土具有可观的非代换铵贮量。供试土壤耕层含非代换铵236ppm N,占该层土壤全氮的22.9%。0-75cm土体中平均含252ppm N,占全氮的四分之一多。(土娄)土“新固定”的和“固有的”非代换铵对小麦生长都有重要意义。前者以其高有效性占优势,后者则以其较大的供应量为特点。在小麦生育期内,0-75cm土体中的非代换铵最大净释放率,“新固定”的为38.0-70.5%,“固有的”为10.4-22.2%。以最大净释放量计,“固有的”(12-72ppm N)大于新固定的(7.4-10.9 ppm N)。非代换铵的最大净释放率随土层加深而减小。试验还表明,(土娄)土粘土矿物固定铵作用相当于一个蓄氮库。施用氮肥有增加土壤非代换铵的趋势。

    • 封丘地区土壤水分平衡研究Ⅱ.中子探管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的误差分析

      1990, 27(3):@-@.

      摘要 (1444) HTML (0) PDF 565.18 K (2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子法测量田间土壤含水量的误差可分解为位置的、标定的和仪器的三个因素。对麦田5个监测点的测量结果的分析表明,在多数情况下误差主要来自位置因素。标定方差和仪器方差对总方差的贡献在误差(CV)较小时相对较高,虽然仪器方差始终保持在一个很低的量级(10-6(厘米3/厘米3)2)。中子法的测量结果与经典的重量法比较是近似的,而且它的误差(CV)比重量法小,因此它是可靠的,加上它的操作快捷简便,足以肯定它是田间土壤水分监测的有效工具。

    • 中国的灰化土

      1990, 27(3):@-@.

      摘要 (1901) HTML (0) PDF 470.27 K (23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灰化土的分布面积较小,仅在大兴安岭北端和青藏高原山地的垂直带中有少量分布。这类土壤是在寒温带气候,针叶林植被及砂性母质条件下形成,其形成过程主要是在有机酸的整合淋溶与淀积作用下产生的,具体表现为:(1)腐殖酸的整合与淋淀;(2)二氧化硅的富集;(3)强酸性与铁铝的淋淀;(4)粘土矿物的破坏与分异;(5)特殊的土壤微形态特征。按美国Keys to soil taxonomy标准所进行的初步对比,中国的两类灰化土均不属灰化土纲,而应归为淋溶土土纲,分别为石质冷冻性冷凉淋溶土及舌状冷冻性冷凉淋溶土两个土类,前者位于北纬50°以北的大兴安岭(过去称灰化暗棕壤),后者位于海拔4000米的西藏高原(过去称淋溶灰化土)。这两类土壤是中国针叶林发育的重要基地,在林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上均具有重要意义。关于中国灰化土的分类,特别是与美国灰化土分类的对比问题,目前国内外均存在分歧,这项研究尚有待深入进行。

    • 滇中高原红壤旱地水分平衡定位研究

      1990, 27(3):@-@.

      摘要 (1351) HTML (0) PDF 2.70 M (2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利用自制的蒸渗仪,在滇中高原通过三年(1983-1985)实地观测表明各项水分参数规律性较强,并经相关分析与附近流域水文站同期的多年资料比较,结果较接近。证明这套仪器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精度较高,观测项目多,投资少,具有一定的创新与先进性。本研究应用农业覆盖技术,较合理利用了降水资源,调节了水分循环。本研究所取得的大量土壤水分平衡参数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为本地区红壤改良、农业区划和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 江苏省海涂土壤的盐渍生态特征

      1990, 27(3):@-@.

      摘要 (1528) HTML (0) PDF 499.91 K (25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全省岸线不同季节采取的395个土壤剖面,经化验得到2089个盐分数据,分别进行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季节和不同海涂生态类型的盐分剖面统计,揭示了海涂土壤的盐分剖面特征及盐分动态规律,并联系海涂土壤生态环境归纳为五种海涂土壤盐渍生态类型,以此论证了海涂土壤的盐渍地带规律。

    • 江西红砂岩发育的土壤特性及其分类

      1990, 27(3):@-@.

      摘要 (2099) HTML (0) PDF 167.60 K (2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红砂岩、红色砂砾岩发育的土壤占江西省总土地面积的10%,其中红砂岩红壤1780万亩,红砂泥土和沙泥田486万亩。主要分布在海拔30-300米的低丘陵岗地,植被以稀疏马尾松、禾本科草类为主,部分丘岗中下部和平缓岗顶已经耕垦利用,垦殖指数为23%。其中,长期种稻的形成红沙泥田、轮作方式多为绿肥-稻-稻或油-稻-稻;种桔、茶、旱粮的发育为红沙泥土,主要复种类型是花生、油菜或春大豆、芝麻(红薯),还有的种柑桔、茶叶等多年生作物。

    • 四川盆地遂宁组紫色土持水特性

      1990, 27(3):@-@.

      摘要 (1824) HTML (0) PDF 200.90 K (2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四川盆地遂宁组紫色土广泛地分布于盆地中部,也零星出现在盆地边缘。母质为侏罗纪厚层泥、页岩的风化产物。物理风化强烈,土壤水分状况不良,耐旱力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壤生产力的进一步发挥。本文系四川盆地遂宁组不同质地紫色土的持水特性的初步研究结果,简报如下。

    • 我国主要土壤中钴的含量和分布

      1990, 27(3):@-@.

      摘要 (2090) HTML (0) PDF 2.28 M (2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钴是维生素B12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刍动物缺钴时出现贫血、消瘦、厌食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存在于自然界的甲基钴胺素类是环境中汞、锡等重金属元素甲基化的甲基供体。钴是生物固氮的必需元素,对某些作物具有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的作用。世界土壤缺钻极普遍,最近,杨琢梧等[2]报道四川省进口牛羊由于缺钻而不能很好地生长发育,甚至死亡。本文报道我国一些典型土壤的全钻含量和分布及其影响土壤全钻含最的因素。

    • 关于土壤供氮指标的研究Ⅰ.对几种测定土壤供氮能力方法的评价

      1990, 27(3):@-240.

      摘要 (2093) HTML (0) PDF 579.42 K (23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12种质地、有机质、全氮、碳氮比不同的土壤进行盆栽试验,并用不同方法测定土壤的供氮能力,研究作物吸收氮与土壤测定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作物吸收氮与土壤中的硝态氮有较好的一致性,而与铵态氮关系不大。淹水培养所矿化的氮素难以反映非淹水条件下土壤的供氮水平。通气培养2周所矿化的氮素与KCl煮沸法浸取的氮素均与作物吸收氮高度相关,且两者间有密切关系。这两种方法测定的氮素在反映土壤供氮能力上有同样价值。

    • 山西石灰性褐土的磷、锌关系及其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1990, 27(3):241-249.

      摘要 (1800) HTML (0) PDF 2.66 M (2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定量探讨石灰性土壤中的磷、锌关系及其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运用数学模型,在土壤pH为8.12、有效磷为2.56ppm、有效锌为1.08ppm的山西石灰性褐土上进行盆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磷、锌营养供应协调时,玉米幼苗对磷、锌的吸收具有显著的相互促进作用,否则,磷、锌相互拮抗。(2)施磷能促进土壤锌的解吸,增加土壤有效锌的含量。(3)土壤中的磷酸锌沉淀并不是引起作物缺磷或缺锌的主要原因,而可能是由于磷、锌营养平衡失调而引起的发生在根内的一种生理性障碍。

    • 我国南亚热带几种人工林的生物物质循环特点及其对土壤的影响

      1990, 27(3):250-261.

      摘要 (1895) HTML (0) PDF 780.46 K (2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杉木、马尾松、红荷木、格木四种人工林的三年定位研究,初步获得了四种林木对主要营养元素的生物吸收和归还特点、对土壤养分状况、水分状况、微生物状况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等一系列资料。初步阐明了四种林木凋落物的数量及主要营养元素含量,研究了四种林木凋落物的分解特点。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林木混交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表明,阔叶树种与针叶树种相比,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生产力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优点。

    • 岸杂一号狗牙根草的缺镁症状及镁肥效应

      1990, 27(3):262-269.

      摘要 (1753) HTML (0) PDF 2.64 M (26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粤西地区玄武岩、花岗岩和浅海沉积物三种主要母质发育的砖红壤上,进行牧草(岸杂一号狗牙根草)镁肥盆栽试验。由花岗岩和浅海沉积物发育的砖红壤,不施镁时,各次收割的牧草干物质含镁量大都低于20%,并先后出现缺镁症状。其缺镁症状表现为斑状失绿,首先在两边叶缘出现近乎成对而对称的小黄斑,这些小黄斑进而向中央扩展连接,使叶子上半部分的绿色部分不连续,似念珠状。该牧草的缺镁临界指标为地上部干物质含镁(Mg)0.15%。牧草的镁肥效应因土而异,花岗岩发育的砖红壤,施镁处理牧草平均增产64.4%,镁肥效应最佳;浅海沉积物发育的砖红壤,施镁处理平均增产17.2%,肥效次之;玄武岩发育的砖红壤,镁肥效应不明显。在施用量不大的情况下,镁肥对牧草氮、磷、钾含量影响不大,对缺镁土壤来说,施镁使牧草生长良好,氮、磷、钾的总吸收量增加。

    • 华南红壤的交换性碱和交换性酸

      1990, 27(3):270-279.

      摘要 (1564) HTML (0) PDF 649.25 K (2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个同时测定土壤的交换性酸和交换性碱的简易方法。将土壤的交换性酸和交换性碱区分为:Na-交换性酸、Ba-交换性酸和SO4-交换性碱、F-交换性碱。用推荐的方法,在野外对华南地区由不同母质发育的砖红壤、赤红壤、红壤等10个剖面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红壤类土壤含有相当量的交换性碱,但其数量比交换性酸少。酸性母质发育的土壤的交换性酸和交换性碱量大于由基性岩发育的土壤者。红壤的交换性酸和碱的量随电性盐浓度的增高而增大,浓度大于0.1N后,数量基本不变。

    • 低硒土壤中75Se的形态转化

      1990, 27(3):280-285.

      摘要 (1799) HTML (0) PDF 389.73 K (1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75SeO2水溶液分别按0.131ppm和1.631ppm比例处理暗棕色森林土。用这种土壤盆栽的小麦含Se分别为0.023ppm和0.493ppm。小麦收获之后,对土壤残留的75Se用不同的提取剂连续进行化学分级,75Se的各种形态按其占土壤总Se的百分比大小排序为:同位素交换态Se>NH4OH可提态Se>HNO3可提态Se>HCl可提态硒>水溶态Se>K2SO4可提态硒。土壤残留75Se主要以NaHSeO3同位素交换态存在,其量占土壤总硒28%,NH4OH可提态Se次之,占20%;水溶态Se较少,仅6-7%。以SeO3-2形式加入土壤的75Se被土壤紧密吸附。

    • 土壤有机矿质复合体研究Ⅳ.有机矿质复合体中有机磷的分布

      1990, 27(3):286-292.

      摘要 (1820) HTML (0) PDF 487.25 K (25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湖沼母质发育的青紫泥水稻土和第四纪红土母质上发育的黄筋泥水稻土的有机矿质复合体中有机磷的分布。结果表明:各组复合体中有机磷的含量(μg/g)是G2>G1>G0C/P0和N/P0比例是G2高于G0和G1,说明有机磷在复合体G2中的富集低于有机碳和氮。复合体中可溶性有机磷化合物总量较全土高。可溶性有机磷化合物中,肌醇磷占有机磷12.1-32.3%,核酸磷占1.9-5.8%,磷酸磷占0.7-3.1%。复合体中肌醇磷、核酸磷和磷脂磷的含量(μg/g)G2明显高于G0和G1。复合体中有机磷的活性分级为:活性磷占10%左右,中等活性磷占50%左右,中等稳定性磷和高度稳定性磷各占20%左右。G0组的活性磷比例较全土高,但G1和G2组中则明显降低。不同土壤有机矿质复合体中活性磷和中等活性磷的分布,与有机磷化合物中的核酸磷和肌醇磷的含量有关。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