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第29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 论文

    1  黑垆土的形成环境
    季耿善
    1992, 29(2):113-125.
    [摘要](2899) [HTML](0) [PDF 1.20 M](3594)
    摘要:
    根据成土年龄、土壤中植物孢粉鉴定、腐殖质组成、碳酸钙含量、粘土矿物类型、土壤微形态,土壤剖面形态和其它特征,分析了黑垆土的形成环境。研究表明,黑垆土是一种古土壤,它的许多特征是古生物气候条件的产物。
    2  甘肃东部地区黑垆土的发育演化模式与发生学特性的时空差异
    张维祥 曹继秀 张宇田 胡双熙 许继善
    1992, 29(2):126-136.
    [摘要](1871) [HTML](0) [PDF 795.08 K](3095)
    摘要:
    本文研究了甘肃东部(亦称陇东)黄土塬区黑垆土的发育演化模式及成土速率与成土作用强度的时空变异规律。提出黑垆土叠加剖面的形成依次经历了古土壤发育、新冰期黄土粉尘堆积覆盖、人类耕作堆肥熟化三个阶段。埋藏古土壤普遍形成于距今7500-3500年高温期的温湿草原环境中,南部粘化黑垆土带还存在距今约13800-7500年的古土壤发育阶段,但此时的成土速率比中全新世小。同一阶段的成土速率和成土作用的强度南部比北部大。在新冰期(距今约3000-2500年)中黄土粉尘的加速堆积,是古土壤层被掩埋以及形成覆盖层的直接原因。具有普遍性的人为耕作熟化是在全新世黄土覆盖层上进行的,黑垆土剖面中不可能普遍存在古耕层。
    3  温度对土壤钾素容量和强度(Q/I)关系的影响
    金继运 高广领 王泽良 张乃凤
    1992, 29(2):137-141.
    [摘要](2078) [HTML](0) [PDF 336.29 K](3210)
    摘要:
    本文研究了温度对土壤钾素容量和强度(Q/I)关系的影响。在5,25和40℃三种温度下测定了新疆灰漠土、吉林暗棕壤和山东棕壤三种土壤样本的Q/I关系曲线。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土壤供钾能力增加,缓冲性能下降,供钾强度指标AR°值和供钾容量指标△K°值增加,表示土壤对钾的缓冲性能的PBC值减小。温度对AR°值的影响最为明显,当温度从5℃增加到40℃时,新疆灰漠土、吉林暗棕壤和山东棕壤的AR°值分别从0.0167,0.00074和0.0010增加到0.0348,0.0015和0.0014√mol·L-1
    4  宁夏灌淤土对磷吸附的初步研究
    何文寿
    1992, 29(2):142-149.
    [摘要](1832) [HTML](0) [PDF 585.30 K](3360)
    摘要:
    本文报道了宁夏灌淤土12个代表性土样对磷的等温吸附与解吸特性。实测吸附曲线与Preundlich、Langmuir和Temkin三种等温吸附方程都很吻合。全部供试样品的相关系数变化在0.931-0.999之间,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Langmuir等温式与本实验资料最为吻合。供试土壤对磷的最大吸附量(Xm)变化在172-460μgP/g之间,平均为347±28μgP/g。影响其大小的因子主要是物理性粘粒和CaCO3,含量,均达极显著正相关。灌淤土不同土层的吸磷量大小依次为:剖面24>23>21>22,而解吸磷能力大小依次为:剖面23>22>21>24。磷的解吸量与吸附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根据本试验数据,土壤对磷的等温吸附曲线可以用来预测土壤需磷量。
    5  我国磷矿磷肥中镉的含量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
    鲁如坤 时正元 熊礼明
    1992, 29(2):150-157.
    [摘要](2750) [HTML](0) [PDF 2.64 M](3633)
    摘要:
    本文收集了全国36个矿区67个磷矿标本和全国30个主要磷肥厂的磷肥样品,对其含镉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67个磷矿含镉量范围为0.1-571mg kg-1Cd,平均为15.3±74mg kg-1。如果除去广西等四个贮量较小但含镉较高的矿区,其余矿区磷矿平均含镉为0.98mg kg-1Cd。30个磷肥样品平均含镉0.60±0.63mg kg-1Cd,变幅为0.1-2.93mg kg-1。其中普钙平均为0.75±0.65mg kg-1Cd,钙镁磷肥为0.11±0.03mg kg-1Cd。热法磷肥在生产过程中含镉量因挥发而降低。根据我国磷肥通常用量和作物吸镉特点,认为长期施用国产磷肥,不至产生污染环境问题。
    6  黄棕壤添加重金属的毒性评价及其临界浓度确定
    顾宗濂 吴留松 谢思琴 周德智
    1992, 29(2):158-167.
    [摘要](1856) [HTML](0) [PDF 660.11 K](2949)
    摘要:
    在连续盆栽水稻、小麦的过程中研究了加入黄棕壤的Cu、Cd、Pb的毒性(发光细菌法)。结果表明,当以水提取黄棕壤中三元素,浓度低,不显毒性,这与水提取红壤的结果相反;当以0.1mol L-1HCI提取黄棕壤中三元素,则浓度明显提高而显示毒性。在相关显著水平P=0.001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壤金属浓度与剩余发光度(毒性指标)优化拟合方程。规定含金属土壤的临界剩余发光度为90%(EC10)。据此,估算出黄棕壤中Pb、Cu、Cd的临界浓度(μg/g土)分别为:488-587,17.8-25.3,2.11-2.12。
    7  红壤性水稻土无机肥连施与土壤结构特性的研究
    赖庆旺 李茶苟 黄庆海
    1992, 29(2):168-174.
    [摘要](2085) [HTML](0) [PDF 2.63 M](3514)
    摘要:
    良好的土壤物理环境,是农业高产稳产的基础。通过9年定位研究阐明,红壤性水稻土无机肥连施特别是偏施,随着有机和无机胶结物质的数量减少,土壤结构性遭受破坏,容重增值,孔隙度降低,水稳性结构破坏率提高,微团聚体分数系数上升,致使土壤紧实,耕性变坏,土壤肥力衰退。无机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能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物理环境,为建立优化施肥结构展示了良好前景。
    8  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周年变化规律的研究
    余优森 林日暖 邓振镛 仇化民
    1992, 29(2):175-182.
    [摘要](1825) [HTML](0) [PDF 547.28 K](3348)
    摘要:
    本文利用人工牧草地土壤水分试验测定资料,分析研究了草地土壤水分的周年变化规律,得出草地土壤水分周年变化可划分为春季失墒期、夏季增失墒交替期、伏秋增墒期;土壤水分动态曲线波动主要受降水补给量和牧草耗水量的影响而变化,雨季降水对旱作草地土壤水分的补给起着重要作用。
    9  可变电荷土壤表面酸碱模型及其计算机模拟
    胡国松
    1992, 29(2):183-190.
    [摘要](1794) [HTML](0) [PDF 476.26 K](3057)
    摘要:
    在假定土壤对酸碱的缓冲作用全由表面基团反应所控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描述可变电荷土壤酸碱滴定曲线的模型,并在计算机上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本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土壤酸碱滴定曲线,提供土壤的酸强度(Ka)和酸容量(St),并可进一步提供土壤的酸缓冲容量曲线。本模型对了解和认识土壤酸化和吸附等过程具有一定的意义。
    10  成都平原水稻土中铁的分异特点
    赵红挺
    1992, 29(2):191-198.
    [摘要](1942) [HTML](0) [PDF 458.18 K](2634)
    摘要:
    本文研究了成都平原发育于岷江冲积物、紫色土沉积物和黄壤残积物三种不同母质的六个主要水稻土剖面中各种形态氧化铁含量及其在剖面中的分异特点,探讨了各种形态氧化铁之间的关系及其与环境条件、成土母质的关系。此外,根据全铁含量在剖面中的分异,讨论了发生层的形成。
    11  土壤有机培肥后胡敏酸结构特征变化规律的探讨--Ⅰ.胡敏酸的化学性质和热性质
    窦森 陈恩凤 须湘成 谭世文 张继宏
    1992, 29(2):199-207.
    [摘要](1892) [HTML](0) [PDF 2.67 M](3687)
    摘要:
    通过在棕壤、草甸土和水稻土上进行的田间和模拟试验表明,土壤有机培肥一般使胡敏酸(HA)的数均分子量、缩合度(C/H)、羧基含量和反应热下降。除草甸土外,土壤有机培肥还能使胡敏酸的氧化度(O/C)和高温与低温放热之比降低。说明胡敏酸变得简单化和年轻化。此外,施用猪粪可以增加胡敏酸的含氮量和降低酚羟基含量,玉米秸秆则相反。
    12  江苏海涂土壤盐分地球化学特征的初步研究
    方明 陈邦本 胡蓉卿
    1992, 29(2):208-210.
    [摘要](1635) [HTML](0) [PDF 2.82 M](2784)
    摘要:
    根据江苏海涂地区所做的大量分析数据,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滨海盐土的盐分地球化学类型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定量的研究,分别提出盐分离子组成规律和盐分变化中几种离子当量比的特征值,为滨海盐土的分类和利用改良提出了依据。

    > 土壤学前沿问题评论

    13  关于土壤环境容量研究的商榷
    陈怀满 郑春荣
    1992, 29(2):211-225.
    [摘要](1765) [HTML](0) [PDF 2.53 M](2828)
    摘要: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土壤环境容量研究的现状和展望,对当前以“黑箱”理论为基础或以“总量”与“有效态”关系为起点的容量值作了评论。认为这是一个表观值,提出容量值应为“范围值”并给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经验修正式。

    > 研究简报

    14  母质和微地形条件对变性土形成的影响
    朱鹤健 郑建闽 谭炳华
    1992, 29(2):226-231.
    [摘要](1565) [HTML](0) [PDF 402.28 K](2387)
    摘要:
    福建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在本地带沿海漳浦、龙海等县的低丘、台地玄武岩风化物上发育的一种暗色粘质土壤,历史上归属于砖红壤性红壤,经研究其性状明显区别于砖红壤性红壤,我们确定它为典型艳色湿润变性土。这种变性土与砖红壤性红壤呈复区分布。
    15  陕西五种土壤红外光谱特征的初步研究
    甘化民 张一平
    1992, 29(2):232-236.
    [摘要](1680) [HTML](0) [PDF 2.32 M](2606)
    摘要:
    红外光谱这一近代的物理研究方法,近20年来在土壤有机质研究、土壤矿物鉴定等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此外近年来,我国主要土壤的粘粒部分和土壤中新生体等已获得了一些红外鉴定资料。为应用红外光谱进行土壤发育和特性的研究起了促进作用。


    年第29卷第2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