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第29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 土壤学前沿问题评论

    1  根际动态过程与植物营养
    张福锁 曹一平
    1992, 29(3):239-250.
    [摘要](2145) [HTML](0) [PDF 3.08 M](6696)
    摘要:
    养分的有效性是由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特别是根系主导的根际动态过程所决定的。根系引起根际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根分泌物以及由此引起微生物种群、数量和活性的改变,从根本上决定着根际养分的动态。而根系主导的根际动态又具有明显的基因型差异,并受植物营养状况的诱导和调控。因此,根际动态变化的方向和强度对植物适应土壤化学和物理逆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根际的一般概念入手,综述了近十余年来国内外根际动态研究的新成果,重点讨论了根际动态与植物营养的关系,并运用根际微生态系统的概念,把根际动态与植物对养分胁迫的适应性及其调控机理紧密联系起来,使根际动态和植物矿质营养基因型差异机理两个基础性研究热点融为一体,为解决重大的全球性环境、生态以及农业持续发展问题提供新的途径和理论依据。
    2  营养元素循环和农业的持续发展
    刘更另
    1992, 29(3):251-256.
    [摘要](1838) [HTML](0) [PDF 2.61 M](2847)
    摘要:
    我国2000多年的历史证明:农业可以持续发展,从农业外部投入物质和能量,是现代化农业生产力突破性进展的重要特征。单靠化肥引起许多土壤问题,关系到人类健康,生产使用有机肥料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产业,保证营养元素合理循环是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

    > 论文

    3  区域土壤盐渍化预报模型的初步研究
    李录久
    1992, 29(3):257-264.
    [摘要](1590) [HTML](0) [PDF 562.10 K](2760)
    摘要:
    本文根据1987年春、夏季黄淮海平原曲周县北部247.4km2面积上,60个点的土壤盐分观测结果,结合前人的研究,详细分析了影响土壤盐分变化的各种因素,如土壤质地剖面(主要是粘土层厚度),地下水埋深及矿化度,降雨、灌溉和土壤初始含盐量,并以此为自变量,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春、夏季0-100和0-40cm土体盐分储量统计预报模型。逐步回归拟合的效果较好,主要影响因素都被选入预报方程,不同季节、不同深度土体选入方程的自变量各有侧重。初步检验证明,这种模型至少可满足农业生产中等级预报的精度要求。但预报模型只适用于与1987年相似年型及自然条件下。
    4  地下金属管道在我国几类主要土壤中的腐蚀状况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孙慧珍 张道明 吴汮
    1992, 29(3):265-271.
    [摘要](1795) [HTML](0) [PDF 490.29 K](2911)
    摘要:
    地下金属管道在滨海盐土、盐化潮土及黄潮土等弱度淋溶型土壤中腐蚀严重,10年内即可出现多处穿孔,最大孔蚀速率可达1.5毫米/年。穿孔多少主要与土壤的电阻率、含盐量和含氯量有关,其中氯离子含量的影响最大。在砂姜土、棕壤、黄垆土、褐土、栗钙土等中度淋溶型土壤中腐蚀较轻,一般10年内不会出现穿孔。强度淋溶的鳝血水稻土、红壤性、赤红壤性水稻土及赤红壤腐蚀最轻,最大孔蚀速率<0.01毫米/年。处于嫌气状态的南方沼泽性水稻土地区,由于出现微生物腐蚀,最大孔蚀速率可达0.5毫米/年。
    5  不同水型水稻土施钾效果及施钾技术的研究
    许幼生 龙成凤 陈防 宁昌会 陈行春
    1992, 29(3):272-281.
    [摘要](1590) [HTML](0) [PDF 683.18 K](3047)
    摘要:
    本文通过不同水型水稻土水稻施钾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潜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水稻施钾能增强根系氧化力,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百分比和降低土壤还原物质含量,以及增加土壤好气性细菌和降低反硝化细菌的百分比等作用,均为潜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水稻生长季节的水、土温度,土壤供钾能力和水稻吸收土壤钾素的量为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而水稻吸收肥料钾占总吸钾量的比,则为潜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并找出了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和潜育型水稻土水稻施钾有效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临界值,分别为54、82和141mg kg-1。本文还提出了不同水型水稻土在不同土壤速效钾水平下,水稻最高产量和最经济产量的施钾量,以及钾肥的适宜施用期,为合理施用钾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6  大麦磷锌相互关系的研究
    练春兰 鲍士旦 史瑞和
    1992, 29(3):282-289.
    [摘要](1559) [HTML](0) [PDF 904.17 K](3718)
    摘要:
    本文通过盆栽和水培试验,从植物生长,养分吸收、运输和积累、根叶细胞膜透性以及磷和锌的关系等方面初步探讨了磷锌相互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施锌对大麦产量的影响取决于土壤有效锌的含量和P/Zn比;施用大量磷肥并不影响土壤有效锌的浓度,但啤酒大麦植株体内锌的浓度降低,锌的吸收量减少,锌在根部的积累量相对增加;同时施锌也不影响土壤有效磷的浓度,这表明磷锌拮抗作用发生在植物体内;缺锌使植株地上部磷浓度增加,根部磷浓度降低;缺锌使大麦根、叶细胞膜的透性增加,有利于磷的吸收并促进从根向地上部运输。
    7  VA菌根对蚕豆吸收钼、磷营养的研究
    刘柏玉 雷泽周
    1992, 29(3):290-295.
    [摘要](1731) [HTML](0) [PDF 383.47 K](3037)
    摘要:
    在肥力较低的灰棕紫泥土上,研究了VA菌根(Glomus epigaeum)对蚕豆(Vicia faba)的钼、磷营养及其效应。盆裁试验结果表明,接种VA菌根不仅有利于植物对磷的吸收,而且还有利于钼的吸收。并能促进根系生长和根瘤形成,进而促进地上部分生长,植株健壮,抗赤斑病能力和抗衰老能力增强,从而使产量和品质等都优于未接种VA菌根处理的植株。其中以Mo+P+VA处理的植株最好,Mo+VA处理的植株次之.
    8  土壤中水合氧化物型表面的化学区分——Ⅱ.电荷零点
    邵宗臣 汤丽雅
    1992, 29(3):296-301.
    [摘要](1993) [HTML](0) [PDF 390.78 K](3425)
    摘要:
    本文研究了氧化物对红壤、高岭土和合成无定形铝硅酸盐的电荷零点的影响,并讨论了土壤中水合氧化物型表面的区分。结果表明,水合氧化物型表面可进一步区分为电荷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亚表面。在所研究的土壤和粘土样本中,有高ZPC的氧化铁(Fe-OH)和氧化铝(Al-OH)表面,是带可变正电荷的亚表面,使样本的ZPC趋于上升;而有低ZPC的氧化硅(Si-OH)表面,是带可变负电荷的亚表面,使样本的ZPC趋于下降。合成无定形铝硅酸盐的电荷零点与样本的Al2O3/Si2,摩尔比呈显著的正相关。
    9  草类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强化效应
    李勇 徐晓琴 朱显谟 田积莹
    1992, 29(3):302-309.
    [摘要](2031) [HTML](0) [PDF 531.26 K](3336)
    摘要:
    本文以研究草本植物根系密度、根量及土壤抗冲性的剖面特征为基础,首次对不同土层深度根系的减沙效应及提高土壤抗冲性的有效范围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草类根系提高土壤抗冲性的作用与其在剖面中的分布状况的关系极为密切;20cm土层内,根系的减沙效应不受坡度及雨强的影响,减沙效应系数平均在0.82以上。20cm以下土层根系的减沙效应明显降低。根据对不同坡度及雨强下根系提高土壤抗冲性的效应曲线及减沙效应的综合分析,确定出在坡度≤30°、雨强≤4.0mm/min条件下,草类根系密度超过166根/100cm2时对增进土壤抵抗径流冲剧有极其明显的作用,其根系的有效深度下限值为30cm。
    10  微波遥感裸露土壤和植被覆盖土壤含水量的研究
    赵昌龄 郝卫星 李生平 李晓红 古健康 李桂奎
    1992, 29(3):310-317.
    [摘要](1998) [HTML](0) [PDF 2.72 M](3392)
    摘要:
    X波段微波散射计研究了裸露土壤,有植被(红薯、大豆和花生)覆盖的土壤含水量与微波后向散射系数之间的关系,对X波段与C波段的结果做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在微波遥感裸露土壤含水量方面,入射角θ=6°时灵敏度Sv最大;在θ=45°时,Sv=0;在θ>45°时,土壤含水量增大,而后向散射系数反而变小。在小入射角时,两个波段的精度相差不大。微波遥感在有植被覆盖的土壤含水量方面,X波段比C波段的灵敏度和精度要低,但是只要工作参数选择适当,就能达到一定的灵敏度和精度。应用本文提出的估算模型,X波段土壤含水量的估算误差大约为±25%左右。
    11  皖南山地主要土壤的特征和分类问题
    钱国平 曹树钦
    1992, 29(3):318-327.
    [摘要](2205) [HTML](0) [PDF 714.22 K](3145)
    摘要:
    本文研究了皖南山地主要土壤的特征和分类。结果表明,本区土壤风化和淋溶作用强,富铝化特征明显,且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土壤特征有差异。海拔600-700m以下的土壤,B层颜色以红棕色和亮红棕色(5YR5/6-5/8)为主,粉砂/粘粒值小于1.00,风化淋溶系数小于0.35,盐基饱和度小于35%,粘粒SiO2/Al2O3多小于2.4。粘粒矿物以高岭石为主。氧化铁的活化度和络合度低,表层HA/FA小于0.35。该类土壤定为黄红壤(红壤土类中的一个亚类)。海拔600-700m以上的土壤,B层颜色以黄色(2.5Y8/6)和亮黄棕色(10YR6/6-6/8)为主,粉砂/粘粒值大于1.00,风化淋溶系数大于0.35,盐基饱和度小于35%,粘粒SiO2/Al2O3一般大于2.3。粘粒矿物以蛭石和高岭石为主,并有较多的三水铝石出现。氧化铁的活化度和络合度高,表层HA/FA值0.35-0.75。该类土壤定为黄壤。从粘粒矿物组成和SiO2/Al2O3,判断,皖南山地上部不存在山地黄棕壤和山地棕壤。土壤垂直带谱主要由黄红壤和黄壤构成。

    > 研究简报

    12  杂交水稻施钾技术的研究
    刘运武
    1992, 29(3):328-333.
    [摘要](1159) [HTML](0) [PDF 415.25 K](2327)
    摘要:
    杂交水稻具有较强的吸钾能力和吸钾强度。由于种植杂交水稻较之常规水稻能获得更高的产量。因此,当前在杂交水稻高产栽培中重施钾肥已带有普遍性。据调查,生产水平较高的水稻产区,每公顷施钾量(K2O)多在150-225公斤。鉴于我国当前钾肥资源贫乏,不少研究者,从杂交水稻对钾素的吸收、利用角度进行研究,以探讨钾肥的合理施用[2-5]但从杂交水稻各生育时期吸钾特点出发进行施钾技术的研究则见诸甚少。本试脸系根据杂交水稻各生育时期的吸钾特点以及该时期的土城供钾特点为础,以研究其施钾技术,为合理施用钾肥提供科学依据。
    13  土壤全量N、P、K试样联合消解方法研究
    卢明远 杨玉兰 王玉连
    1992, 29(3):334-340.
    [摘要](1479) [HTML](0) [PDF 2.56 M](3045)
    摘要:
    十九世纪末叶,J. Kjedahl, J. lawrence Smith等相继提出了土壤全量N. P. K的分析方法。百余年来其分析,检测技术虽然发展较快,但上述三元素试样的熔融和消煮等所需的时间与最后检测所需时间之比,仍为5:1至20:1,耗时甚多。况且尚无三元素一次性联合消解方法和仪器,严重影响了分析速度[1,4-6]。经多年实验研究,我们提出了在80-260℃条件下土壤全量N. P. K试样一次性联合消解的原理、方法和仪器,均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年第29卷第3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