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年第29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试论中国黄土高原土壤与环境

      1992, 29(4):352-357.

      摘要 (1626) HTML (0) PDF 2.59 M (24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仅就黄土高原的土壤和古土壤与环境变迁的轨迹,也就是从黄土沉积和黄土层性质的特殊性入手来剖析一下土壤性征所能反映的生物气候信息,提供一鳞半爪的事实,以期对当前某些学术观点的对立,有所缓和.主要内容:(1)特殊的沉降方式形成特殊的成土母质;(2)特殊的成土母质进行着特殊的成壤过程;(3)特殊的成壤过程形成特殊的土被结构;(4)特别强调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反馈作用以及提出对有机物的积累和腐解、矿化等方面的新见解,并用事实验证了黄土高原土壤中粘粒胶膜的出现既不是粘粒淋淀又不是土体原位风化而纯系植物尤其草木植物根系的原地腐解、矿化为简单的矿质后再在有利的条件下,经过一定的时段形成新的粘土矿物.

    • 水稻根际中铁的形态转化

      1992, 29(4):358-364.

      摘要 (1731) HTML (0) PDF 561.50 K (29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熟化红壤性水稻土、淀浆白土、红壤和赤红壤为样品,研究了植稻后根际中铁的形态转化.结果表明,两种水稻土根际中无定形氧化铁、游离氧化铁、络合态铁、土壤中氧化铁的活化度及两种红壤上根际中的络合态铁均低于非根际土;而两种红壤上其余各项在根际内外分布趋势均与水稻土相反.用穆斯堡尔谱仪分析表明,所有根际土与非根际土相比,四极矩分裂增大,内磁场下降,说明根际中氧化铁被活化.同时,水稻土上根际中Fe2+增多,赤红壤中根际出现新矿物磁赤铁矿.根际中铁被活化,可能会影响根际中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吸附和解吸特性、植物的铁素营养及对其它养分的吸收.

    • 有机肥料和土壤中的有机磷对水稻的营养效果

      1992, 29(4):365-369.

      摘要 (1695) HTML (0) PDF 2.53 M (2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三种有机肥料和二种土壤的肌醇六磷酸磷含量和有机磷进行了测定和分组,通过无菌溶液培养,比较了肌醇六磷酸磷与无机磷在等磷量的条件下对水稻的营养效果.结果表明:猪、鸡粪中有机磷的形态主要是以肌醇六磷酸钙镁盐为主,而土壤和牛粪是以肌醇六磷酸铁的形式为主.肌醇六磷酸磷对水稻的营养效果明显优于无机磷.磷的分组结果表明:猪、鸡粪中有机磷以活性和中等活性有机磷为主,而土壤则以稳定性有机磷为主,牛粪介于二者之间.因此,猪、鸡粪中有机磷的有效性高于牛粪,而以土壤中的有机磷为最低.

    • 免耕法对土壤微生物和生物活性的影响

      1992, 29(4):370-376.

      摘要 (1962) HTML (0) PDF 2.63 M (2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比较常耕和免耕法对土壤微生物和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免耕6-7年的砂壤土中微生物的数量较集中分布于上表层,常耕处理则相对均匀地分布于经常翻动的土层中.0-7cm表层土壤中微生物的优势种群在两种耕法中有一定差异,特别是霉菌.免耕处理0-7cm土壤培养1天的呼吸活性是常耕处理的2.1倍,尿酶活性是常耕处理的1.6倍.但随着土层的加深,免耕处理的呼吸活性、尿酶活性下降很快,至7-14cm处分别下降56%、71%.培养40天时0-7cm土壤无机氮释放量免耕和常耕处理分别为48.1、34.5mgN/kg,而7-14cm土层则分别为21.5、29.1mgN/kg.不加碳源只加入硫铵培养3天土壤中无机氮的减少在10%左右,免耕上表层0-7cm土壤减少较多,反映土壤微生物对无机氮的固定作用.长期免耕使具有高生物学活性的土层变得浅薄,而常耕处理则较为深厚.

    • 添加物对土壤提取液中铜、镉生物毒性的影响

      1992, 29(4):377-382.

      摘要 (1558) HTML (0) PDF 447.42 K (24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着重讨论添加物紫云英、CaCO3、膨润土对土壤提取液中Cu、Cd的降毒效应及其金属形态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添加CaCO3对降低红壤水溶态Cu、Cd和0.1mol/LHCl可提取态Cu、Cd含量及其毒性具有非凡的功能,并能使红壤中可溶态、交换态Cu、Cd明显向有机态、铁锰氧化物包被态和硫化物Cu、Cd转化.换言之,CaCO3能使红壤中有效态金属向迟效态和无效态金属转化,致使其水、酸浸提液中Cu、Cd毒性被消除.

    • 氧化铝对红壤正、负电荷的影响

      1992, 29(4):382-391.

      摘要 (2105) HTML (0) PDF 571.00 K (30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人工合成氧化铝包被土壤的方法研究了氧化铝(三水铝石)对红壤地区五种土壤的电荷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土壤包被氧化铝后正电荷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其增加量随pH的升高而减少,pH7左右时几乎为零.人工氧化铝对负电荷的影响因土而异.带负电荷少的砖红壤包铝后在pH<7范围内负电荷稍有减少;带负电荷多的黄壤和红壤包铝后在低pH时负电荷明显减少,而高pH时负电荷明显增大;另外两个赤红壤包铝后负电荷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但变幅较小.四种土壤的负电荷由减小转变到增大时转变点的pH值各土不同,在pH3.6-6.2之间.包铝后土壤净电荷的变化趋势与该土壤的负电荷相似.包铝后土壤的ZPNC都有所升高,升高的幅度因土而异,在0.4-1pH单位之间.

    • 农药在土壤中迁移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1992, 29(4):383-391.

      摘要 (1752) HTML (0) PDF 2.62 M (23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运用非饱和土壤中水分运动和溶质运移基本理论,建立了非饱和土壤中农药运移的数值模拟模型.模型中考虑了农药在土壤中迁移与转化的主要过程:附土壤水分的对流;水动力弥散;土壤吸附及生物化学降解等.模型得到了室内土柱中灭幼脲-Ⅲ号杀虫剂淋溶试验的验证.文中分析了各种因素对该农药存土壤中迁移的影响,并且对两种不同的农药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在本文所研究的条件下影响农药在土壤中迁移与转化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吸附和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

    • 我国滨海酸性硫酸盐土壤中几种不同形态的酸

      1992, 29(4):401-407.

      摘要 (1874) HTML (0) PDF 2.62 M (22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滨海酸性硫酸盐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黄铁矿,它是一种潜在性酸,氧化后产生硫酸,是这种土壤的主要致酸原因.酸性硫酸盐土壤的pH值很低,一般在3.2至5.5,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的量很大,一般在0.2至10.5cmol/kg和5.0至31.0cmol/kg.几种形态的酸处于动态平衡,相互制约.随酸性硫酸盐土的剖面发育,黄铁矿的最高含量层、pH值最低层、以及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的最高含量层都不断向下移动.

    • 降雨侵蚀力因子新算法的初步研究

      1992, 29(4):408-418.

      摘要 (1934) HTML (0) PDF 2.84 M (3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基于侵蚀雨量与其总动能之间普遍存在极高的相关性和相近的关系式,建立了由汛期雨量和I30B组成的R新算法.它在各地的应用结果表明,新算法比已有算法的应用范围广,监测流失量的精度高,且易于在遥感监测中应用.它能以统一方法和精度来评价全国水蚀区的R差异,为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学管理服务.

    • 南方花岗岩区不同侵蚀土壤治理效果的研究

      1992, 29(4):419-426.

      摘要 (2008) HTML (0) PDF 600.05 K (22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花岗岩红色风化壳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山地丘陵区.其中的红色粘土层质地粘重且被铁铝氧化物胶结,与其下部的砂土碎屑层相比具有很强的抗蚀能力,对该区侵蚀的发展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保留红色粘土层和砂石碎屑层裸露两种类型的侵蚀土壤在治理过程中保持措施的选择、植被和土壤肥力的恢复与土壤发育特点进行对比,说明了花岗岩区的侵蚀土壤在保留红土层时,土壤退化的程度轻,治理较容易,植被和土壤生产力的恢复较快;一旦红土层被侵蚀贻尽,侵蚀的速度加快,治理过程中植被和土壤生产力的恢复也慢.

    • 福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特性及其垂直分布规律

      1992, 29(4):427-436.

      摘要 (1708) HTML (0) PDF 682.64 K (2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梅花山地处中亚热带地区,基带土壤为红壤,从下而上依次分布着红壤,黄红壤和黄壤.此外,在一些千米以上的山间谷地,尚有零星的山地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各类土壤的性质均表现有一定的地带性特征.随着土壤类型的垂直地带性变化,其性质也表现较明显的地理分异规律.

    • >重大课题研究进展
    • 黄淮海平原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工作进展

      1992, 29(4):437-441.

      摘要 (1492) HTML (0) PDF 433.47 K (25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的黄淮海平原生态农业,是综合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各亚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特点,探索生物-土壤-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调控,建立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多种优化模式.近几年来,研究工作取得很好进展,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在新技术应用方面有许多创新.

    • >研究简报
    • 青藏高原碱土的发生类型

      1992, 29(4):442-446.

      摘要 (1386) HTML (0) PDF 344.19 K (20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者近年在对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区考察中发现在海拔5000m左右的高原面上有碱土发育,从而首次揭示了我国存在高原碱土.它主要分布在湖泊边缘、河流阶地、古湖洼地及洪积-冲积扇上,分布比较零散.高原碱土与低海拔碱土一样,具有明显的碱化层,土体紧实,棱柱状或柱状结构发育,pH>9.2,钠碱化度40%以上.

    • 有机肥料延缓日本黄瓜早衰作用的研究

      1992, 29(4):447-450.

      摘要 (1615) HTML (0) PDF 282.59 K (27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日本黄瓜是浙江省出口蔬菜之一,由日本育种场供应黄瓜种子,于1980年开始在浙江肖山市种植,引种初期,每公顷产量可达75000公斤以上,但近年来,由于偏施化肥,黄瓜早衰严重,病虫害增多,产量和优质正品瓜的数量显著减少,据1989年的调查,在严量减产的地区,产量只有引种初期的1/3左右.为此作者于1989-1989年开展了探讨施用有机肥料对黄瓜早衰的影响的研究.

    • 降雨淋洗条件下溶质在土壤中运移的初步研究

      1992, 29(4):451-457.

      摘要 (1363) HTML (0) PDF 425.21 K (2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自然条件下,降雨淋洗是地表污染物质向下运移而污染地下水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淋洗土壤盐分、影响土壤盐分动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降雨淋洗条件下土壤中的溶质运移,可为污染物质的处理和田间土壤水盐动态的调控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室内实验和理论计算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