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 30(1):9-18.
摘要: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不同农区土壤耕法调查和定位试验,比较了三种不同耕法对稻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期播种的条件下,少、免耕麦增产机率大,且粘壤土大于砂壤土。免耕稻在人工栽插的条件下,易造成减产,其幅度是粘壤土类大于砂壤土类。两者增减产变幅,都有从南到北(N32°10'-N34°30')逐渐增大的趋势。连续少、免耕明显地提高了土壤表层养分,但7cm以下土壤容重增大,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均有所下降,草害严重,影响作物高产。在试验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适应不同农区土壤,以少耕为主体,少、免耕交替,定期耕翻的深耕、浅耕、免耕有机结合的轮耕新体制,较好地解决了少、免耕连续应用所带来的弊端,为稻麦持续高产提供了科学耕作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