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3年第3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不同基因型小麦根际细菌及酶活性的动态研究

      1993, 30(1):1-8.

      摘要 (1950) HTML (0) PDF 555.99 K (2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两种土壤、两种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盆栽模拟试验,对与土壤氮素转化有关的根际细菌及酶活性等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基因型的小麦根系对氨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均有明显的根际效应,但对自生固氮细菌则为负效应;亚硝酸细菌差异不明显。两合土中菌数大于红砂土;在红砂土中未发现自生固氮细菌。小麦根际土中菌数以宝丰7228大于郑引Ⅰ号;根际的优势细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常见的科、属有Enterobacteriaceae、PseudomonasAcinetobacter;此外,还有Bacillus。小麦根际土壤中硝酸还原酶活性以郑引Ⅰ号>宝丰7228;还原NO3-为N2O的酶活性在不同基因型间没有差异;而根际、根外土壤间存在一定差异。就土壤类型而言,还原NO3-为N2O的酶活性以两合土>红砂土。在小麦扬花期前,宝丰7228根际的脲酶活性>根外土壤;郑引Ⅰ号则相反;在成熟期均以根外脲酶活性>根际土壤。两种不同基因型小麦根际土壤的硝化作用强度无差异。

    • 江苏省稻麦复种合理轮耕制的研究

      1993, 30(1):9-18.

      摘要 (2101) HTML (0) PDF 2.76 M (3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苏省不同农区土壤耕法调查和定位试验,比较了三种不同耕法对稻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期播种的条件下,少、免耕麦增产机率大,且粘壤土大于砂壤土。免耕稻在人工栽插的条件下,易造成减产,其幅度是粘壤土类大于砂壤土类。两者增减产变幅,都有从南到北(N32°10'-N34°30')逐渐增大的趋势。连续少、免耕明显地提高了土壤表层养分,但7cm以下土壤容重增大,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均有所下降,草害严重,影响作物高产。在试验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适应不同农区土壤,以少耕为主体,少、免耕交替,定期耕翻的深耕、浅耕、免耕有机结合的轮耕新体制,较好地解决了少、免耕连续应用所带来的弊端,为稻麦持续高产提供了科学耕作新技术。

    • 肥料残留氮的有效性及其与形态分布的关系

      1993, 30(1):19-25.

      摘要 (1938) HTML (0) PDF 2.55 M (2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应用同位素15N示踪法,通过盆裁试验研究了有机肥兔粪尿和化肥硫铵的残留氮的有效性与其化学形态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肥料残留氮的后效很低。小麦对兔粪尿残留氮的利用率在3.6-4.8%之间;在土壤中的残留率为82-89%,损失率为7-14%;小麦对硫铵残留氮的利用率为3.6-5.3%,在土壤中的残留率为69-76%,损失率为1.9-28%。二种肥料残留氮在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性未知态氮二组分中的含量都相对地较高,而硫铵残留氮在这二组分中的含量相对地又比兔粪尿残留氮的高得多。硫铵残留氮的矿化量约95%是来自这二组分的氮素,而兔粪尿残留氮只有66-84%。文章还讨论了15N%dff值的意义与应用。

    • 玉米对不同剂量锰肥的反应

      1993, 30(1):26-33.

      摘要 (1655) HTML (0) PDF 545.38 K (2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应用岩棉栽培、盆栽和大田种植,较系统地研究和比较了玉米在不同剂量锰肥处理条件下的吸收和分配特点。结果表明,营养液中锰浓度达到55mg/L(高出正常情况的500倍),盆栽和大田土壤施锰(MnSO4·H2O)量达5g/kg土和1500g/m2时,玉米幼苗地上部干物产量和籽粒产量与正常施锰处理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当营养液锰浓度在1.1mg/L以下,盆栽和大田施锰量分别在0.17g/(kg 土)和1500g/m2以下时,玉米对锰的吸收与对照相比无差异显著;当无土和盆栽条件下施锰量高于上述值时,玉米茎叶含锰量则随外界锰浓度的提高而直线增加,表现为被动的奢移吸收。

    •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的特征

      1993, 30(1):34-42.

      摘要 (1831) HTML (0) PDF 617.29 K (3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森林凋落物量及其年凋落节律、分解速率、化学成分,并对森林的建群树种凋落叶的有机组成和营养元素作了探讨。研究结果指出:鼎湖山森林凋落物的特征具有较多热带季雨林的特性;森林凋落物量及其营养元素的回归,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建群树种和优势树种叶凋落量及营养元素的含量在凋落物总量中的比重,进一步说明它们在森林群落中起的重要作用,也是评价不同森林类型的依据之一。

    • 土壤有机矿质复合体研究 Ⅴ.胶散复合体组成和生成条件的剖析

      1993, 30(1):43-51.

      摘要 (1860) HTML (0) PDF 2.75 M (25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胶体分散法研究我国自北而南的13个地带性土壤中有机矿质复合体的组成、形成因素及其结合特点等。结果表明:复合体总量(G0+G1+G2)与土壤中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复合体类型中,G0组的变化没有明显规律,G1组在石灰性土壤和中性土壤中含量较高,自北而南有逐渐减少的趋势,G2组则在酸性土壤中含量较高,自北而南呈逐渐增加趋势,G1/G2比值范围为025-12.35,自北而南呈渐减趋势。各组复合体含量与成土因素、矿质全量、腐殖质组成及土壤基本性质的相关分析结果一致表明,地带性土壤中G1、G2组复合体含量也呈现有规律的地带性分布。G1/G2比值与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年均温和年降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G1含量与钙镁全量、钙饱和度、pH、CEC呈显著正相关,而G2含量则与铁铝全量、游离态及铬合态铁铝呈显著正相关,与钙饱和度、pH等呈显著负相关。G1/G2之比还与HA/FA之比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胶散复合体的组成和成土条件与土壤性质有关。各组复合体组成及G1/G2比值可以作为土壤分类的参考。

    • 浙北嘉湖平原沉积环境与土壤发育的探讨

      1993, 30(1):52-59.

      摘要 (1689) HTML (0) PDF 571.78 K (2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浙北嘉湖平原发育,深受全新世中,后期沉积环境所制约。本文以该区分布最广的四个水稻土土属(湖成白土田、黄斑田、小粉田、青紫泥田)为研究对象,从颗粒参数、孢粉微体古生物组合、矿物成分、粘粒矿物、14C、古遗址等方面的测定、分析推断,把本区沉积环境类型概分为滨湖相、陆相、海陆交互相、湖沼相四类。再进一步把沉积环境与土壤发育联系起来研究,以揭示本区几种水稻土的分布规律、形成特点和基本属性。

    • 土壤水、盐、人渗变异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空间序列分析

      1993, 30(1):60-68.

      摘要 (1654) HTML (0) PDF 580.31 K (2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序列分析的理论方法对土壤水、盐、入渗的变异特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最大熵谱分辩率高,揭露出优势周期;互谱分析揭露出序列之间的相互关系,多维AR(p)模型拟合效果甚佳。

    • 华中丘陵红壤物理性质空间变异性的研究

      1993, 30(1):69-78.

      摘要 (1917) HTML (0) PDF 2.73 M (29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应用地学统计学方法对丘陵红壤地区50×100m2面积内30个观察点进行了土壤饱和导水率、粘粒、水稳性团聚体、孔隙性等空间变异性研究。通过半方差函数和自相关函数分析,发现这些性质在一定范围內存在空间相关性。采用Kriging方法对各点进行了估测,并应用Cokriging技术,由一种参数估测另一种参数,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 土壤磁学理论应用新途径——磁性犁

      1993, 30(1):79-87.

      摘要 (1714) HTML (0) PDF 2.62 M (25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们的研究发现,磁场处理土壤引起一系列土壤机械物理性质的变化,如粘着力、粘结力、剪切力降低。磁场处理也引起土壤比表面ξ电位及表面电荷等电化学性质的变化。将这些理论问题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去,我们研制了磁性犁,通过大量的试验证明:磁性犁可降低土壤耕作阻力,节省油耗,提高耕作质量,如能推广,可望得到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农药在土壤中的分布——DDT、BHC量与土粒粒径、有机质量之间的关系

      1993, 30(1):88-93.

      摘要 (1647) HTML (0) PDF 439.40 K (2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采用干筛法和重力干沉降法对5种表土进行土粒粒径分离,研究在北京地区的风沙季节,地表土的DDT、BHC量与土粒粒径、有机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残留DDT、BHC农药主要分布在土粒粒径为<0.25mm组分中,其中容易被气流浮动的<0.05mm粒径组分的DDT和BHC量,分别占原来表土量的41-89%和30-81%。在一定粒径范围,粒径越小,DDT、BHC含量越高,且与有机质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同时,土粒中DDT、BHC及其某些代谢产物和异构体的比例却随土粒粒径的不同而变化。

    • 土壤钾素研究进展

      1993, 30(1):94-101.

      摘要 (1997) HTML (0) PDF 652.26 K (3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近十几年夹国内外关于土壤钾素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土壤钾按其存在形态分为水溶性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和矿物态钾,而交换性钾又可进一步分为表面吸附的钾和特殊吸附的钾。各形态钾的含量及其相互转化过程决定土壤供钾能力。研究土壤钾素转化热力学的方法主要有体系平衡法和动力学方法,所得出的自由能、焓、熵等热力学参数有助于解释土壤体系中钾素转化的机制。土壤钾素转化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有振荡平衡法、流动交换法和树脂交换法,其结果常用一级方程和Parabolic扩散方程模拟。根际钾素动态研究进展较快,其研究结果已被用来解释土壤供钾特征。

    •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进展

      1993, 30(1):102-105.

      摘要 (1537) HTML (0) PDF 2.40 M (34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利弊交织。本文仅对突变与缓变性因子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影响程度与范围。长江流域的开发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研究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以及采取对策、兴利减害,使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协调,工程效益方能充分发挥。

    • 德国帕·劳斯特试验地施肥对土壤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1993, 30(1):106-110.

      摘要 (1485) HTML (0) PDF 1.20 M (27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帕·劳斯特(Bad Lauchstadt)土壤肥力试验地位于柏林西南部,土壤是黄土母质发育的黑土。它建于1902年,是德国最古老和最重要的土壤肥料研究基地之一,它的试验设计方案实际上是八项方案的六项减缩方案。这项典型的方案目前世界各地仍在沿用其中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更有独到和预见性,这对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产量是有深远意义,作物种植的时间空间重复也是设计的重要特点。试验表明有机肥料对土壤有机质的平衡、氮素平衡、磷钾平衡和微量元素平衡都起重要作用[5].施肥措施刘一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微形态特征以及容重、持水量等都有明显效果。

    • 在植物耗水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的数值模拟

      1993, 30(1):111-115.

      摘要 (1355) HTML (0) PDF 343.25 K (2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的基本途径是数值模拟和实验。用计算机模拟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从60年代以来不断有研究成果,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的研究经验到理论,由定性到定量的深刻变化。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