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3年第3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土壤痕量气体研究展望

      1993, 30(2):117-124.

      摘要 (1502) HTML (0) PDF 2.69 M (2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是大气痕量气体的重要源和汇之一。人类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大量施用化肥等活动正在改变着土壤作为温室气体源和汇的强度。由于人类对自身健康和生存环境变化的关切,痕量气体研究有可能突破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的范畴,而成为依赖于技术的进步而发展的又一门新兴的学科。土壤痕量气体研究在这一新兴学科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 水稻田的甲烷释放及其生物学机理

      1993, 30(2):125-130.

      摘要 (3305) HTML (0) PDF 2.54 M (28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采用土柱法和田间原位法研究淹水稻田甲烷释放特性及其微生物学机理。结果表明,早稻以分蘖盛期时甲烷释放量最大,以后逐渐减少;晚稻从分蘖开始逐渐增加,至分蘖盛期、末期时达到最大,孕穗期急剧减少,生长后期又有所回升。晚间和上午释放的甲烷量较多,中午(10:00-14:00)几乎无释放,下午又有少量释放。不同施肥区的水稻甲烷释放量明显不同,以施猪粪区为最高,次为施尿素区,不施肥区最低。但各施肥区在整个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甲烷释放趋势则完全一致,以分蘖盛、末期释放量最大。稻田释放的甲烷主要是通过植株释放,可占总释放量85%以上,行株间土壤释放量不多,田间水释放极少。产甲烷细菌附存于根表而不进入根内组织。根系土壤中产甲烷微生物类群、厌氧性纤维素分解细菌和甲烷氧化细菌及总挥发性有机酸含量都明显高于行株间土壤。

    • 有机肥对水稻土根层生态的效应

      1993, 30(2):131-136.

      摘要 (1561) HTML (0) PDF 2.58 M (2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在田间小区试验和盆栽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有机肥促进根层络合态Fe和Mn的形成,补偿根际养分亏缺,并对根的皮下机械组织木质化程度降低,中柱导管(根尖木质部的输导组织)的增大有明显的作用。从而增强根对养分的吸收,为保持地上部和地下部分养分平衡及生物量的协调增长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 有机物料在稻作制中的物理作用

      1993, 30(2):137-145.

      摘要 (1761) HTML (0) PDF 2.82 M (25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总结了浙江省嘉兴高产水稻土在连续七年施用有机物料后,土壤物理性质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并对不同处理土壤经稻季和麦季后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土壤物理特性以及不同时期施用有机物料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尽管供试土壤的有机质水平已经高达35.5g/kg土,超过了以往认为有机肥改土最适有机质含量范围(<30.0g/kg土)[1],但施用有机物料仍能提高耕层土壤的孔隙度、降低容重、减少破裂系数和提高1-0.05mm粗微团聚体的含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但其效果受施用时土壤条件的影响。从培育土壤结构的角度出发,杭嘉湖平原的水稻土增施有机物料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 磷酸盐在白浆土中的吸附与解吸特性

      1993, 30(2):146-157.

      摘要 (2087) HTML (0) PDF 3.03 M (21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采自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三个不同亚类的四种白浆土的表层和白浆层的磷酸盐吸附与解吸特性做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白浆土是一种吸磷能力很强的土类。整个吸附过程分快反应和慢反应两步进行。吸附动力学过程能很好地拟合Laogmuir型方程。磷在白浆土中的吸附特性表明,土壤中存在两种能量不同的吸附点位,因此,其吸附过程可用双面Langmuir方程描述。白浆土的解吸过程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连续解吸特征进一步证明白浆土中含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吸附点位或吸附区域。一类结合能常数较高,被吸附的磷难于解吸,另一类则相反。有机质显著地影响白浆土对磷的吸附与解吸。增加或去除有机质都可促进磷的吸附,但增加有机质可使被吸附的磷易于解吸,在低磷浓度下尤其如此,而去除有机质后,则使磷的解吸难于进行。

    • 三江平原白浆土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1993, 30(2):158-172.

      摘要 (2027) HTML (0) PDF 3.13 M (2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三江平原三个典型白浆土剖面的元素地球化学特性,建立了白浆土中30余种微量元素和10余种稀土元素的背景值,并分析了这些元素在成土过程中的再分布和分异。研究发现,Cl、Br、I和Hg在表土层富集。Mn、As、Co、Sb、Th和U在Fe和Mn结核富集的白浆层中含量较高。Cr、Rb、Sc、V和Zn在淀积层中积聚。而B、Ba、Hf、Sr、Ti和Zr一般存在于抗风化矿物中,具有相对均一的剖面分布。稀土元素在粘粒中的含量大于其在土体中的含量。标准化曲线中白浆层Ce的正向异常,可能是由成土过程中元素Fe、Mn结核淀积和富集作用引起的;Gd间断、奇偶效应和四分现象的出现,表明风化过程中稀土元素间出现分异;稀土元素含量的分布形态,可作为岩性连续性的一个有用指标。白浆土中轻稀土元素含量之和与重稀土元素含量之和的比率较高,表明过去地球化学风化的温暖和湿润环境。

    • 潜水蒸发条件下不同质地剖面的土壤水盐运动

      1993, 30(2):173-181.

      摘要 (1849) HTML (0) PDF 2.72 M (36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全剖面轻壤土、夹粘轻壤土和表层粘土的土柱进行了室内模拟试验,研究在不同潜水位蒸发条件下的土壤水盐运动。潜水蒸发试验分干燥土的湿润和湿土状态的蒸发两个阶段,在相同潜水位情况下,土壤湿润锋到达其表面的速度顺序及日蒸发量大小为全剖面轻壤土>表层粘土>夹粘轻壤土;在1——2m潜水位变幅情况下,夹粘层对土壤水盐运动的影响会超过潜水埋深的影响,并且土壤剖面盐分分布呈现出二个峰值;在蒸发条件下,全剖面轻壤土水分含量从上到下逐渐增加,而夹粘层只影响在其上面的轻壤土水分含量,而不影响其下面土层的水分变化;用3g/L的氯化钠的水溶液模拟作为供蒸发的地下水源情况下,土壤底层有可能产生苏打而发生次生碱化现象。

    • 草地土壤次生盐渍化——松嫩平原次生盐碱斑成因的研究

      1993, 30(2):182-190.

      摘要 (1765) HTML (0) PDF 2.96 M (27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草地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松嫩平原次生盐碱斑形成的主要原因。草地土壤次生盐渍化是在该地区气候干旱、地下水位较高等潜在盐渍化因素的基础上,由于人为因素干扰强度不断增大,草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而诱发的土壤次生盐渍化过程。草地次生盐渍土具有其独特的剖面形态和理化性质。防治草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有效途径是保护和恢复植被。

    • 江苏省类黄土丘陵地的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1993, 30(2):191-198.

      摘要 (3000) HTML (0) PDF 2.69 M (3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调查分析了江苏省连云港、铜山、泗洪、南京、宜兴等5个丘陵地区类黄土发育的土壤。结果表明,以土壤剖面表下层的粉/粘比及其非粘粒部分的TiO2和Fe2O3含量等三项指标检验,省境內各地区类黄土母质的性质是逐渐变异的,很难截然划出下蜀组和戚咀组的界限。母质在性质上的这种变异特点,是类黄土所发育土壤呈现多样性的原因之一。参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的标准,省境内丘陵区类黄土所发育的土壤可归入2土纲6土类(硅铝土纲的褐土、棕壤、酸性棕壤和铁硅铝土纲的黄褐土、黄棕壤、棕红壤);以主分量分析为基础的数值分类也得出类似结果,只是少了1个土类(棕壤)。各土壤剖面点在二维平面上的排序图显示,按地理区域围起来的土壤剖面点包括不同的土类,因而土壤带的范围与土类实际分布范围并非重合,而是部分交叠。目前习用的、从南到北区划的黄红壤、黄棕壤、黄褐土、棕壤褐土等3个地带,不能精确表达这一复杂现象。省境內类黄土发育的土壤从南到北虽也表现出一定的地带分异趋势,但各土类实际上是呈犬牙交错式分布,表现出交叠地带性规律。

    • 关于土壤中农药降解动力学建模的研究

      1993, 30(2):199-207.

      摘要 (2194) HTML (0) PDF 2.76 M (2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经实验证实农药微生物降解的速度模型:-dx/dt=kxm,其中x是农药在时间t的浓度,k是速度常数,m是可降解农药的微生物在时间t的数量。就渍水土壤中r体六六六的微生物降解而言,-dx/dt与xm(x与m的乘积)之间存在着强正相关,这里x是r体六六六浓度,m是细菌数.按照m与x的非线性关系,即m=ζ12x+ζ3x219ζ2和ζ3是常数),细菌数与r体六六六浓度之间呈显著相关。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可描述农药浓度和温度对土壤中农药消失速度影响的动力学模型。

    • 非饱和土壤水运动滞后效应的研究

      1993, 30(2):208-216.

      摘要 (1851) HTML (0) PDF 2.89 M (24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种土壤野外及室内实测的结果,说明土壤水运动的滞后现象存在于一切土壤中,但相对而言,土壤质地愈轻,滞后的影响愈明显。砂土的最大滞后变幅可达20%(体积含水率,下同),粉砂壤土为11.1%,而亚粘土则仅有3%左右。当前较通用的考虑滞后影响的有四种计算方法:区域理论算法、线性算法、扦值法和解析表达式法。它们各有其适用条件,经过对比及实验验证,说明线性算法具有简单、易于进行计算处理,且在高阶扫描的计算中仍能保证足够精度的优点,是值得推荐的一种算法。作者针对土壤水滞后现象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在实际计算中如何考虑滞后影响的建议。

    • 豫北小麦应用钾肥试验研究

      1993, 30(2):217-219.

      摘要 (1585) HTML (0) PDF 2.38 M (2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氮、磷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小麦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我市土壤中钾素含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据1990年抽测化验,我市土壤速效钾含量在100mg/kg以下的面积就达30%以上,已成为制约小麦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探讨增施钾肥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特设置本试验。

    • 介质化学条件对聚丙烯胺(PAA)、聚乙烯醇(PVA)土壤凝聚效应的影响

      1993, 30(2):220-223.

      摘要 (1676) HTML (0) PDF 2.48 M (2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研制与应用人工合成土壤结构改良剂方面,取得了不少科技成果[1-4]。这些资料表明,应用土壤结构改良剂是培肥与改良土壤的有效措施,为了合理应用改良剂,进一步提高其经济效益,有必要对影响凝聚效应的化学条件进行研究。作者选用离子型的PAA与非离子型的PVA为材料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现将部分试验结果整理成文,简报如下。

    • 稻秆与标记15N硫铵配合施用对硫铵氮素有效性和水稻生产的影响

      1993, 30(2):224-228.

      摘要 (1448) HTML (0) PDF 2.62 M (20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试验研究水稻的生长发育和标记15N硫铵氮素的有效性与施用的肥料组合(稻秆+硫铵)不同碳氮比的关系;对碳氮比值可否作为指导合理配合施用稻秆和硫铵的定量指标作了初步的评价;同时也探讨了延长植稻前土壤淹水时间的不同对肥料组合(稻秆+硫铵)中硫铵氮有效性影响的问题。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