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3年第30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当代土壤微生物学的活跃研究领域

      1993, 30(3):229-236.

      摘要 (1585) HTML (0) PDF 2.68 M (34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微生物学的基本內容是阐明微生物在有机质分解和植物营养元素转化中的作用,它们同土壤肥力的发展和植物生长的关系,以及微生物对土壤和其它环境的净化功能。本文根据土壤微生物学的历史和现状,从下面七方面介绍和讨论了当今这一学科的活跃研究领域。(1)土壤圈和其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其定量研究。(2)土壤的生物多样性。(3)植物根圈微生物。(4)微生物和植物共生体系。(5)土壤微生物个体生态学。(6)土壤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7)有益微生物的农业应用。作者强调,不论是学科本身的发展或微生物的农业应用,当今均需加强土壤微生物学的应用基础研究。

    • 稻田土壤氮矿化速率的研究

      1993, 30(3):237-244.

      摘要 (1815) HTML (0) PDF 575.38 K (29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稻田土壤氮在淹水密闭培养12周内的矿化累积曲线采用预培期计算法(包括干土效应)的有效积温式精度明显优于扣除预培期计算法(扣除干土效应)。用预培期计算法求得的矿化参数K>0.0<n<1。矿化速率是土壤氮矿化过程的特征值,有效积温105℃时的矿化速率(Y105')与土壤氮矿化能力及矿化氮有效性均密切相关。稻田晚发性取决于土壤氮后期的矿化速率,有效积温840℃时的矿化速率(Y840')愈大,后四周矿化量愈多,晚发性愈强。

    • 铵对土壤钾素释放、固定影响的研究

      1993, 30(3):245-252.

      摘要 (1657) HTML (0) PDF 2.76 M (24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铵对钾素固定释放影响的研究表明,铵在提高土壤原有钾素的有效性方面作用不大,相反,它可使钾更紧闭在矿物层间复三角孔穴中,从而使酸溶性钾减少。铵的吸附固定可减少施入土壤的钾肥的固定,从而提高钾肥的肥效,伹也易造成肥料钾的流失。在铵、钾施用次序上,先施铵后施钾时肥料钾固定最少;先施钾后施铵时肥料钾固定最多;铵、钾同时施用时固定率居中。

    • 紫阳富硒区土壤中的硒

      1993, 30(3):253-259.

      摘要 (2041) HTML (0) PDF 2.58 M (28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地方病与环境硒的关系,本文研究了陕西紫阳富硒区土壤硒的含量,分布规律以及土壤有效硒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因母质和成土条件不同,土壤含硒量变化各异,平均值为0.323mg/kg土。水溶态硒占全硒的0.1—0.9%,KH2PO4浸提态硒占全硒的1.1—3.8%。按照土壤硒的地理分布,可分为四个区:中毒区、高硒区、中等含量区、低硒区。硒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都是表土层含量最高,然后随深度加大而逐渐减少。7种土壤因子对KH2PO4浸提态硒影响的程度依次为:CaCO3>粉粒>有机质>粘粒>pH>有效性铁>代换量。土壤和植物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KH2PO4浸提态硒能反映土壤对植物的供硒状况。

    • 土壤中锌的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1993, 30(3):260-266.

      摘要 (2146) HTML (0) PDF 511.35 K (3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用作者修改的形态提取方法研究了江苏省几种土壤中锌的形态。结果表明,土壤中的锌大部分以硅铝酸盐矿物态和氧化铁结合态形式存在。锌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随土壤pH、有机质含量等因素不同而异。不同形态之间存在平衡关系。

    • 吉林省主要耕作土壤的粘粒矿物组成

      1993, 30(3):267-273.

      摘要 (1737) HTML (0) PDF 488.47 K (22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X射线分析、差热分析及化学分析,研究了吉林省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四种主要耕作土壤的粘粒矿物组成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淋溶作用较强的酸性白浆土中,粘粒矿物的演变过程为:白云母伊利石蛭石,粘粒矿物组成以蛭石和水云母为主;在淋溶作用很弱的中性~强碱性土壤(黑土、黑钙土、苏打盐土)中,粘粒矿物的演变过程为:白云母伊利石高电荷蒙脱石,粘粒矿物组成以蒙脱石和水云母为主。

    • 中国白浆土研究——Ⅰ.白浆土机械组成特点及元素地球化学分异特征

      1993, 30(3):274-288.

      摘要 (1685) HTML (0) PDF 989.49 K (2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采自我国白浆土主要分布区的四个典型剖面的机械组成,化学性质及元素地球化学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四个剖面从以>0.002mm的颗粒为基础计算的非粘粒粒径在剖面中的分布、土壤的硅铝率、铝钾镁率以及以非粘粒为基础计算的土体TiO2含量来衡量,母质是同源的;在成土过程中,粘粒由白浆层向淀积层淋淀,形成了两层在机械组成上的“双层性”,而不是母质两次沉积的结果;元素地球化学分异特征是:SiO2和MnO在白浆层中富集,Fe2O3在淀积层中富集,Al2O3的富集因成土条件不同而异;Fe2O3、MnO、Al2O3反TiO2向粘粒中富集,SiO2向粗颗粒中富集;白浆土中粘土矿物似有微弱的破坏作用。

    •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空间分异和特征

      1993, 30(3):289-296.

      摘要 (1790) HTML (0) PDF 625.98 K (2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应用新的电化学方法,原位测定了中国热带和亚热带主要类型红壤、黄壤及相应的水稻土的氧化还原状况。首次将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综合起来,用直接测定结果反映在自然条件下这些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指出了自然土壤和农用旱地属氧化性土壤(Eh,为400—590mV,还原性物质浓度相当于0.1—5.0·10-5mol/L亚锰);水稻土则包括氧化性、还原性和强还原性三种类型(Eh7为400—(-20)mV还原性物质浓度相当于1.3—1.78·10-5mol/L亚锰);论证了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在不同地形部位,垂直高度和地带之间的空间分异,并概括了氧化还原状况的共同特征;进一步证明了有机物质对氧化铁、锰的还原和络合反应同时存在,并重叠作用于土壤,它是水稻土和红壤成土过程中物质转化和迁移的本质原因,在水稻土形成中其强度和速度均较红壤为甚。

    • 封丘地区雨养麦田的水分供应和产量潜力

      1993, 30(3):297-303.

      摘要 (1497) HTML (0) PDF 555.92 K (20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块66×100m2的雨养麦田连续五个麦季生产潜力资料分析后。结果表明,小麦在充分施肥(N为13g/mu,P2O9,为7.5kg/mu)的条件下,其雨养麦田生产潜力的幅度为230—375kg/mu。而根据五个麦季的水分特征与封丘历年麦作的水分特征分布所做统计分析、推定其生产潜力的置信度为74.8%。但是小麦产量与总耗水量的相关性不显著(r=0.67)。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产量与总耗水量相关关系仍是一种重要的表述方式,但我们必须对其实际过程加以分析。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五个麦季的水分利用率≥0.75kg/mu/mm,显著高于封丘地区的平均水分利用率(0.475kg/mu/mm)和黄淮海平原的平均水分利用率(0.46kg/mu/mm)。它隐含表明增加肥料投入也是提高农田水分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 氟乐灵在土壤中的持留及其结合残留研究

      1993, 30(3):304-311.

      摘要 (1805) HTML (0) PDF 609.05 K (30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揭示了除草剂氟乐灵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持留及其结合残留的形成特征。结果表明:(1)氟乐灵在供试条件下的持留动态基本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C=C0kr,半衰期t1/2的理论值范围为15至40天,为中等持留性农药。土壤微生物活性是影响氟乐灵降解的主要因素,水分条件对该农药的持留性亦有显著的影响,一般在渍水条件下其降解要比好气条件下快得多;(2)渍水条件下,氟乐灵在土壤中培养两周后便可检出三种降解物,据GC/MS检定结果可初步确定它们均为母体化合物的脱烷基和还原性衍生物;(3)在供试条件下,氟乐灵均可形成土壤结合残留,结合残留量随试验周期延长而增加,且与土壤性质和试验条件有关;(4)仅含结合残留物的土样经高温蒸馏技术处理后所得馏出物的GC测定结果表明,除少量母体化合物外,结合残留物的主要馏出组分的色谱保留时间与降解物的完全吻合,看来代谢物与土壤组分结合是氟乐灵在土壤中形成结合残留的一种主要途径。

    • 用土壤信息系统评价土地种植机动性的数学模型及应用

      1993, 30(3):312-323.

      摘要 (1514) HTML (0) PDF 1.07 M (3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地种植机动性(Land Fleibility)意指土地交换种植不同作物的机动能力。它是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方面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木文借助于加拿大土壤信息系统,研究和提出了评价土地种植机动性的一个数学模型,并用这个模型计算和分析了加拿大不同气候及其它成土因素条件下代表性土地单位的土地种植机动性指数,认为此模型可用。进而又用此模型计算和分析了加拿大全国,特别是加拿大大草原三省的土地种植机动性指数。所得结果与加拿大全国和大草原地区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研究表明,此模型可作为省或国家规模的寻找和评价农地的一个快速方法,并可用来宏观地掌握全省或全国的土地潜力,土地开垦不足或过垦的情况,从而作为农地使用调整和国土整治的一个管理工具。同时本研究也说明了建立土壤信息系统和充分发挥其功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 西喜马拉雅北麓山间谷地农区灌淤土的形成特点

      1993, 30(3):324-332.

      摘要 (1963) HTML (0) PDF 250.78 K (3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在西喜马拉雅北麓朗钦藏布和马甲藏布河谷农区发现灌淤土是主要的人为土壤类型。和其他省区的灌淤土一样,具有三个典型的基本发生层:1耕作层:厚17cm左右,有机质平均含量32.4g/kg,是原土壤的2-10倍,肥力较高,普遍呈氮高、磷丰、钾有余的特征;2.老灌淤熟化层:厚度大多在50-80cm以上,有大量的炭渣及少量陶、铁之类文化遗存物,有机质8g/kg-10g/kg。该层是区别于其他耕种土壤的重要发生层;3.原来土壤埋藏层:朗钦藏布河谷灌淤土之原来土壤为雏漠土,马甲藏布河谷则为寒钙土,大多埋藏在1m以下,全剖面没有原来土壤的碳酸钙淀积或表聚特征,也不出现双重熟化层段。

    • 含氮有机物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转化

      1993, 30(3):333-335.

      摘要 (1227) HTML (0) PDF 2.53 M (2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氮素作为作物的主要营养元素是土壤农化工作者研究得最多一个领域。提高氮素利用率是土壤氮素研究中的一个中心问题。为此,除应了解不同作物的吸氮规律外,还必须搞清施入的氮肥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的特点。对有机肥而言,过去的研究多集中在不同C/N比的有机物质施人土壤后的转化方面,而土壤性质对含氮有机物转化的影响研究较少。我国土壤类型众多,性质差异较大,在当前大力提倡施用有机肥和绿肥的情况下,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无疑是有一定意义。本文是作者研究的初步实验结果,以供参考。

    • 丘陵红壤低产桔园改良过程中土壤肥力变化

      1993, 30(3):336-340.

      摘要 (144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丘陵红壤是江西省柑桔生产重要基地。1986年全省植桔总面积4.7万公顷,60%分布在红壤区。据有关统计从1952至1984年的30多年里全省植桔面积扩大18倍,而产量仅增2.8倍。河流两岸冲积土柑桔老产区产量较高,低产桔园主要分布在红壤。其低产原因较多,但移植时只将表土和草皮返穴,缺少基肥,因而红壤膺酸板旱成了影响柑枯生生产和产量的重要原因之一。除其他措施外,上壤改良对红壤区柑桔的发展和高产优质具有重要意义。刘家站垦殖场1984年开始进行低产桔园上壤改良工作,三年实践证明,改土培肥迅速改变柑桔生产停滞状况,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栽后6年未结果的桔树经土壤改良并配合其他措施,次年每树实产7.5-10kg。三年后投产面积增加近1倍。总产从5.3万kg增至31万kg。社会盈利从49多增至300并。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