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3年第3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中国的冻土

      1993, 30(4):341-354.

      摘要 (2061) HTML (0) PDF 3.02 M (2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冻土面积大,分布规律特殊,对于研究世界冻土的形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冻土有高纬度冻土和高海拔冻土两种。高纬度冻土分布于东北地区,北纬53—46°N,面积38.2×104km2,纬度高而海拔较低,这类冻土的一系列特征主要受高纬度的影响;高海拔冻土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和西部高山,面积176×104km2,占北半球高海拔冻土面积的75.7%,居世界首位,大部分分布于北纬35°N以南,最南达27°左右,纬度低而海拔高,其一系列特征主要受海拔高度的影响。两类冻土的土壤类型和性状各具特点,差异很大。高纬度冻土具有湿寒特点,植被为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高,pH低,不含CaCO3,盐基不饱和;高海拔冻土具有干寒特点,植被为草原和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很低,PH高,盐基饱和,大多富含石灰,部分含石膏磐层。目前中国及国际上均未将冻土列为独立的土壤分类单元,我们建议在中国土壤中,增设一个冻土土纲,下设正常冻土(高纬度冻土)和高寒冻土(高海拔冻土)两个亚纲。

    • 淹水条件下土壤中元素迁移的地球化学特征

      1993, 30(4):355-365.

      摘要 (1989) HTML (0) PDF 2.82 M (22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淹水条件下水稻土的两种主要母土的元素活化迁移规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淹水条件下淋溶迁移元素来源于不同的母体;铁、锰、钙、镁等元素的活化作用加强,迁移能力增加,元素的迁移序列中锰的迁移能力已接近钙、镁等活泼元素;两种土壤中元素的迁移序列不同。性质相似的元素在迁移过程中具有相似的行为,相互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因而在统计区分中位置靠近。引起元素在土壤中活化迁移的过程包括还原、重碳酸化、水化、络合、置换等。按照土壤地球化学类型,红壤中元素的迁移类型属于盐基不饱和型,而普通潮土则介于碳酸盐型和盐基饱和型之间。相平衡分析表明,在淹水且不断移去渗漏液的前提下,两种土壤其矿物风化产物均落在高岭石稳定区内。

    • 两种不同耐盐大麦根际中离子的分布特征

      1993, 30(4):366-373.

      摘要 (1599) HTML (0) PDF 2.58 M (25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耐盐性较强的大麦滩引5号(T)和盐敏感大麦CTl6(S),用根袋法研究了大麦根际中各种盐分离子的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T大麦土体的pH高于S大麦,根际则相反。与非根际比较,T大麦根际土壤中除K+离子亏缺外,Na+、Ca2+、Mg2+、SO42-、Cl-及HCO3-离子均富集;而S大麦根际土壤中K+和Na+离子亏缺,其它离子则不同程度地富集,但除HCO3-离子外,亏缺或富集的程度均不及T大麦显著。土壤中本身的含盐量和生育期会影响离子的分布,并与大麦对盐分离子的吸收有关。

    • 石灰性土壤与磷酸盐的反应及吸持态磷的同位素交换性

      1993, 30(4):374-379.

      摘要 (1883) HTML (0) PDF 446.20 K (27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一种石灰性土壤((土娄)土)与磷酸盐的反应动态过程。短期反应的等温吸附研究表明,在低磷浓度下,以吸附反应机制为主,吸持态磷的同位素交换性随着吸持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高磷浓度下,以形成磷酸盐的沉淀反应机制为主,吸持态磷的同位素交换性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和吸持量磷数量的增加而降低。认为在低施磷水平下,土壤中铁、铝氧化物对磷的吸持起重要作用。本文还探讨了在长期(260天)恒温恒湿培养过程中,土壤可溶性磷、交换性磷和Olsen-P的动态变化,施磷水平对上述磷素含量及对吸持态磷解吸难易的影响。并对32P标记的土壤进行了磷素分级。

    • 关于测定土壤有效磷总量的研究

      1993, 30(4):380-389.

      摘要 (1819) HTML (0) PDF 2.80 M (26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实验室测定土壤有效磷总量的方法。以耗竭试验法得到的作物吸磷总量为土壤有效磷总量的标准值,研究了一般只用来衡量土壤有效磷相对数量的Olsen法、阴离子树脂法、混合树脂法、EDTA+NaHCO3法及Cowell法来估计土壤有效磷总量的可能性。结果表明,Cowell全磷法能比较直接地测定出土壤有效磷总量,两者数值相近并呈极显著相关。Cowell法提取的有机磷是土壤有效磷总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元统计分析揭示了影响土壤有效磷总量的因素除了磷素容量外,还有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粘粒含量、土壤磷素临界缓冲力等因素。最后得到的多元方程能比较精细地通过化学分析来定量估计土壤有效磷总量。

    • 酸性水稻土有机磷分组法的探讨

      1993, 30(4):390-399.

      摘要 (1703) HTML (0) PDF 699.44 K (2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Bowman-Cole土壤有机磷有效性分组法应用于酸性水稻土所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在该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法。结果表明:改进法比Bowman-Cole法能更好地将易矿化的(如RNA、磷脂等)、中度易矿化的(如植酸钙)和难矿化的(如植酸铁)有机磷化合物区分开来。改进法所测的结果比Bowman-Cole法提高了活性有机磷的数量和中度活性有机磷的质量,增加了稳定性有机磷应有的数量,改善了HA-P0FA-P0的比值,使土壤有机磷对植物有效性的分组更合理更完善。

    • 植物残体腐解过程腐解物热解特征的研究

      1993, 30(4):400-405.

      摘要 (1698) HTML (0) PDF 454.98 K (29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应用差热(DTA)、热重(TG)和微商热重(DTG)分析技术,研究植物残体腐解过程能态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DTA曲线上330℃放热峰是有机质热解的主要特征峰,用该峰的焓变(△H)大小表征有机残体能态的相对高低,得到有机残体腐解过程能态的动态变化特征为:在宏观整体上表现为放能过程,但在局部阶段呈现吸能与放能的交替。整个腐解过程依据能量变化特征,可依次划分为波动起伏—急剧下降—趋于平稳三个阶段。焓变与有机碳(%)呈极显著相关,N素可加速腐解过程的进行,并增加波动起伏阶段能态的波动幅度,缩短急剧下降阶段,导致能态趋于平稳阶段的提前。全部腐解在试验条件下11个月基本完成。TG和DTG曲线与DTA具有相同的特征。

    • 果园红壤有机无机复合体性质的初步研究

      1993, 30(4):406-415.

      摘要 (1899) HTML (0) PDF 683.29 K (2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350007对果园红壤各级有机无机复合体的一些主要性质测定结果表明:<10μ各级复合体的碳氮含量明显地高于>10μ的各级复合体。随着复合体粒径的增大,C/N逐渐增大;松结合态腐殖质占该粒径腐殖质总量的百分率逐趋减少,紧结合态腐殖质的百分率逐趋增加,松结合态/紧结合态腐殖质逐趋下降;HA/FA逐渐增大、胡敏酸E4/E6从粘粒至粉砂粒和砂粒复合体逐趋减小、腐殖质氧化稳定性逐渐提高;游离态和无定形氧化铁含量逐渐减少;阳离子代换量逐渐下降。红壤垦植后因土壤的培肥条件、熟化程度和利用方式等不同,各复合体性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增施有机肥有利促进各复合体,特别是粘粒复合体有机质的活化。

    • 江苏省滨海盐土向潮土演化过程中水溶性氟含量变化原因的探讨

      1993, 30(4):416-422.

      摘要 (1765) HTML (0) PDF 473.00 K (2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江苏滨海盐土向潮土演化过程中[1],水溶性F-含量经历了由少变多,再由多变少的过程。水溶性氟含量变化受控于水溶性Ca++变化(F-=a+bCa++-1/2,同时,由于土壤胶体和溶液中OH-与F-的相互交换作用,因此水溶性F-与水溶性Ca++互为增减、而与pH值同步增减。对水溶性F-含量可能CaF2的活度积起控制作用,而pH值的变化起叠加作用。江苏沿海土壤中影响水溶性氟含量的矿物主要是CaF2

    • 砂姜黑土的水分特性及其与土壤易旱的关系

      1993, 30(4):423-431.

      摘要 (1727) HTML (0) PDF 2.75 M (2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实验对砂姜黑土的水分特性及其与土壤易旱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砂姜黑土持水性能较差,有效水分不仅含量较低,而且低吸力段所占比重较小;比水容量随吸力增大而急剧减少,在10—30kPa时即已减小到10-7数量级(ml/g·Pa)。土壤导水性能弱,土壤吸力>30kPa后水分移动极其缓慢。说明土壤的供水容量和供水强度均较小,不利于对作物的及时供水。土壤毛管水上升速度缓慢,上升高度小,不利于作物对地下水的利用。土壤上部土层蒸发强度大,不利于保水;下部土层毛管性能微弱,水分运行缓慢,虽有利于保水,但不能及时补充根层所需的作物供水。这些特性综合反映了砂姜黑土的抗旱性较弱,是土壤易旱的主要原因。

    • 水稻田中产甲烷菌数量和优势种

      1993, 30(4):432-437.

      摘要 (1935) HTML (0) PDF 2.83 M (2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改良的亨格特(Hungate)厌氧技术,用MPN法和滚管法同时测定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中的产甲烷菌数量有明显差异,在混合基质中生长的产甲烷菌数量,早稻在分蘖末期数量最高,可达3.6×1010个/克干土;在H2和CO2生长的产甲烷菌数量,晚稻在分蘖盛期明显增高,到乳熟期可高达3.1×1011个/克干土;在甲酸钠和乙酸钠基质中生长的产甲烷菌数量,晚稻在分蘖盛期较高,分别达3.7×108个/克千土和1.2×108个/克干土;在甲醇基质中生长的产甲烷菌数量,晚稻在各生育期差异不显著。不同深度土壤中产甲烷菌数量无显著差异。施用有机肥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产甲烷菌数量的递增。水稻土中占优势的产甲烷菌种群为甲酸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um formicicum)、马氏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 mazei)和巴氏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 barkeri)。

    • 人参的营养需要与施肥效应

      1993, 30(4):438-442.

      摘要 (1664) HTML (0) PDF 2.43 M (2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参(Panax ginseng)主产于吉林省长白山区的林下暗棕壤及白浆土上。已有三百余年的栽培历史,人工栽培,多模拟野生条件,不施肥。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种植面积扩大,注意改进栽培技术的同时,仿效农田施肥,基、种、追、喷肥并施,复合肥、专用肥皆用,缺乏针对性(人参、土壤)。为发展人参生产,合理施用肥料,从了解人参营养需要和土壤供肥水平人手,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进行了研究。

    • 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对土壤磷素形态转化的影响

      1993, 30(4):443-446.

      摘要 (1562) HTML (0) PDF 319.71 K (23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中磷素形态及其转化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张守敬和Jaokson7建议的无机磷分级体系尽管应用在酸性土壤上说明了许多理论和生产上的问题,但未能将石灰性土壤的钙磷从易溶的二钙盐到难溶的磷灰石加以区分,从而难于对其进行有效性评价,使石灰性土壤无机磷的形态形态分级研究受到限制。

    • 关于供氮指标的研究——Ⅱ.评价EUF析滤出的矿质氮在反映土壤供氮能力方面的效果

      1993, 30(4):447-452.

      摘要 (1496) HTML (0) PDF 2.59 M (18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评价土壤供氮能力,除了广泛应用化学浸取法外,也在探索和使用物理化学方法。近几十年来,在古典的电渗析基础上发展起的电超滤法(Electro-ultrafiltration),即EUF法,是其中之受人注目者。用EUF析滤土壤氮素作为供氮指标,已有不少报道,但结果不一,解释各异。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