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年第31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钾肥对烤烟体内钾素分配及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1994, 31(1)-60.

      摘要 (2097) HTML (0) PDF 2.93 M (25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用三种典型的植烟土壤研究了不同的钾肥用量对烟株含钾量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叶含钾量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两者符合二次曲线的关系。充分供钾时,钾在烟株体内的含量顺序为芽>叶>茎>根,烟叶不同部位为下部>中部>上部;当烟株缺钾时,上部烟叶含钾量高于中下部。无论在哪种土壤上,钾在烟株中的分配比例顺序为烟叶>茎>根>芽,当中部烟叶含钾量达到2.4%时钾在烟株中的分配趋向一稳定值,即在烟叶、茎、根、芽中的分配比例分别为:60%、20%、15%、5%,我们将中部烟叶含钾量2.4%定义为实验条件下的烟株钾素平衡分配临界值。这临界值的发现为提高烟叶含钾量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施钾可协调烟叶中各种化学成份。对富钙潮土施钾的重要性不仅是提高烟叶含钾量,更主要的是可降低烟叶Ca、Mg及粗厌分含量,提高烟叶K/Ca、K/(Ca+Mg)值。同时施钾可使烟叶中氮、烟碱含量趋于合理,从而改善烟叶吃味和香气。施钾对烟叶中Fe、Mn、Cu、Zn等微量元素含量几无影响,但能显着降低烟叶B含量,因此在缺硼较严重的红黄壤地区,施大量钾肥时应注意配施硼肥以免出现钾诱发的缺硼症。

    • 鲁西北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宏观调控─—兼论黄泛平原旱涝碱综合治理

      1994, 31(1):1-7.

      摘要 (1783) HTML (0) PDF 450.26 K (2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探讨了鲁西北黄泛平原补充性灌溉特点下的节水、防灾型水资源宏观调控问题。该区具有旱涝频繁,土地易碱的特点,旱涝碱的发生与地下水位密切相关。文中分析并提出了不同季节的地下水位动态调控指标。通过分析降雨与地下水位上升值,引河灌溉与地下水位上升值,以及蒸发与地下水位降落值,井灌与地下水位降落值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经验公式,并依据当地条件进行了模拟计算验证。本文依据既能满足灌溉用水需求,又可达到旱涝盐碱综合治理的原则,提出了地上水、地下水联合运用时调控分区及各区不同水文年的水资源调控方案。

    • 灌溉水质对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

      1994, 31(1):8-17.

      摘要 (2082) HTML (0) PDF 649.17 K (26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灌溉水质对土壤水盐动态和牧草生长的影响。灌溉水含盐量分别为100、1500和3000mg/L,设有6个试验处理。在高含盐水灌溉期间,盐分在土壤剖面中累积,低含盐水灌溉和冬季降雨期间部分土壤盐分被淋洗。由于盐分累积与淋洗反复进行,以及弱透水层的存在,可溶盐在60-90cn1土层明显增加,土壤溶液钠吸附比(SAR)随灌溉水含盐量增加而增高,牧草茎叶中的盐分亦随之而变化。当灌溉水含盐量达到1500mg/L时,牧草产量不受影响,灌溉水含盐量3000mg/L时在不同试验处理条件下仅仅减产9%至17%,显然,灌溉管理及盐分控制措施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 微团聚体的保肥供肥性能及其组成比例在评断土壤肥力水平中的意义

      1994, 31(1):18-25.

      摘要 (1858) HTML (0) PDF 494.33 K (33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对黑土和棕壤的多年研究结果,论述了不同粒级的微团聚体在保肥和供肥方面的不同性能。鉴于肥地与复地、小粒级与大位级微团聚体间存在着保肥-供肥性能的明显差异,作者试以10μm为界,划分<和>10μm两类“特征微团聚体”,以其比例来界定高、低肥力土壤的微团聚体组成的数值范围和评断土壤肥力水平与培肥效果。结果表明,“特征微团聚体”的组成比例能较好地反映土壤肥力的现有状况及其调控的实际效果,是综合评价土壤肥力的新的有用指标。

    • 土壤有机矿质复合体研究Ⅵ.胶散复合体的化学组成及其结合特征

      1994, 31(1):26-33.

      摘要 (1905) HTML (0) PDF 2.61 M (24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水热条件渐变的地带性土壤中G1、G2组胶散复合体有机、无机物的化学组成及其结合特点。结果表明:G2组中铁有积累现象,游离态铁、铝氧化物含量为G2>G1,但均随土壤类型变化。松结态腐殖质(H1)为G1>G2,紧结态腐殖质(H3)则为G1<G2。可提取腐殖质中,松、稳结态腐殖质之比值H1/H2和胡敏酸、富里酸之比值HA/FA,除个别上壤之外,都相差不大。G1、G2两组复合体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络合态铁、铝和钙。初步认为G2中腐殖质总量及胡敏素量均高于G1,但不能区分为钙键复合体和铁铝键复合体。

    • 不同肥料配合施用土壤有机碳盈亏分布

      1994, 31(1):34-41.

      摘要 (1712) HTML (0) PDF 2.64 M (2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几种施肥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连续四年不施肥,土壤有机碳亏缺主要来自松结态有机无机复合体及缩合程度较低的腐殖质。因此,四年间土壤供肥能力明显降低。仅施化肥保持高产,土壤有机碳亏缺不多,亏损主要来自稳结态和紧结态腐殖质,由于残体“自然归还”的补偿,松结态碳尚有盈余,因此,对土壤复合体和供肥性能的不良影响较轻。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土壤有机碳均呈盈余平衡。土粪与化肥配合,盈余碳几乎在松结态与稳结态及紧结态复合体之间均衡分配,增加有机碳未能明显提高腐殖质的活性;在一定数量的化肥配合下施稻革或稻草加土粪,有机碳积累主要形成富啡酸并分配在松结态复合体中,因而可以促进土壤有机质周转并能改善土壤供肥性能。

    • 耗竭条件下层间钾的释放及耗竭后土壤的固钾特性

      1994, 31(1):42-49.

      摘要 (1931) HTML (0) PDF 2.61 M (2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盆栽耗竭试验和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五种含钾量差异较大的土壤供钾特点和固钾能力。试验结果表明:(1)黑麦草根系发达而密集,它对土壤钾的利用能力很强,能在短期内吸收大量钾,而致使土壤缺钾,在缺钾严重时土壤交换性钾和缓效钾还能达到“最低值”,“最低值”因受质地和粘土矿物组成及含量的影响而有较大差异。(2)作物吸收钾中,层间钾所占比例很大,其中又以1mol/LHNO3煮沸一次不能提取的钾为主。所以在合理评价土壤供钾能力时必须要考虑层间钾的有效性和存在形态。(3)土壤固钾量是随钾的耗竭,而增加,土壤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固钾量为干湿交替>恒湿>淹水。

    • 钒在土壤中的含量分布和影响因素

      1994, 31(1):61-67.

      摘要 (2387) HTML (0) PDF 493.94 K (3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一些主要类型土壤中的全钒和可溶态钒的含量,剖面分布特征以及地带性分布规律,并对影响其含量分布和化学变化过程的一些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的全钒含量平均为86μg/g,南部地区土壤全钒含量多高于平均值,北部地区土壤全钒量低于平均值,中部地区土壤全钒量与平均值接近;在剖面分布中,有底层富集型、表层聚积型和均匀型三种类型。影响土壤全钒量和可溶态钒含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全铁含量,而决定全钒量多少的是土壤母质。土壤粘粒、全锰含量、有机质含量等对全钒和可溶态钒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土壤pH值、无定形铁含量等对可溶态钒在土壤中的化学吸附和迁移转化过程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 一个定量植物吸收土壤重金属的原理模型

      1994, 31(1):68-76.

      摘要 (2157) HTML (0) PDF 2.65 M (35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土壤重金属向植物体转移的机理,提出了一个土壤-植物系统中元素解吸、迁移、吸收的联合数学模型,推导出植物吸收量与土壤溶液浓度、缓冲能力系数、扩散系数、根系总长度、平均半径、植物蒸腾量、生长时间等参数的定量关系式。用该模型计算的植物吸镉量与盆栽黑麦草实际吸镉量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和较好的准确度。

    • 土壤中铬的化学行为研究Ⅴ.土壤对Cr(Ⅲ)吸附和沉淀作用的影响因素

      1994, 31(1):77-85.

      摘要 (2048) HTML (0) PDF 2.64 M (2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土壤、矿物对Cr(Ⅲ)的吸附和沉淀作用,结果表明:在pH4.0时,三种土壤对Cr(Ⅲ)的吸附量是青紫泥>黄筋泥>旱地红镶。Cr(Ⅲ)的吸附量和沉淀量之和随pH的变化曲线可分为四个区域。在Cr(Ⅲ)吸附或吸附一沉淀区域的pH范围内(pH<6.0),土壤对Cr(Ⅲ)的吸附分量随溶液中pH升高而减少,沉淀分量则随pH升高而增加;溶液中富啡酸和柠檬酸的存在可以增加Cr(Ⅲ)的沉淀量。

    • 中国的红树林与酸性硫酸盐土

      1994, 31(1):86-94.

      摘要 (2373) HTML (0) PDF 2.70 M (30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红树林及由红树林沼泽发育的酸性硫酸盐土在我国约有10.6万公顷。红树的主要生化特点之一是其化学组成中硫含量很高,平均达0.4%左右,大大高于同地带其它灌木(0.1%左右),这一特征深刻地影响着土壤发生及其性质。当红树林残体被埋藏而分解后,有大量的硫进入土壤,从而使土壤具有含硫层。该层全S含量多在0.3%以上,表层土壤也在0.2%左右,而一般热带地区酸性土只有0.04%左右。土壤地下水中SO42-约为入海河口海水中的10-20倍,也是这类土壤硫主要来源于红树林等生物体对海水中硫的富集的一个佐证。当土壤围垦而脱水后,硫化物遭氧化而生成大量硫酸,致使土壤呈强酸性,含S层最低pH值可达2.2,大量的铝活化析出,严重危害作物生长。我们把红树埋藏层(含硫层)作为诊断层,并根据本研究结果对该诊断层的指标进行了修改。按照其埋藏深度、pH和含S量将这类土壤续分为上位(<25cm)、中位(25-45cm)和下位(45-70cm)三种类型。为改善这类土壤的生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可针对硫在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的化学行为进行改良,如垦植种稻,泡水压“酸”,蓄淡洗“酸”等;也可针对合硫层浅、土镶易酸化的特点进行改良,如填土隔“酸”,施石灰或磷矿‘粉中和酸,选择耐酸品种等;还可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种植及建设红树林保护区等。

    • 三江平原白浆土发生学特性

      1994, 31(1):95-104.

      摘要 (2388) HTML (0) PDF 2.79 M (2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三江平原三个典型白浆土剖面的理化性质、土壤微形态和矿物学性质的研究,探讨了白浆土的发生学特性。土体中Zr/Sr和Ti/Zr比率的变异系数表明,所研究的土壤剖面其成土母质岩性是连续的。典型白浆土是具有一个松软的表土层、一个漂白层和一个相当厚的粘化淀积层。研究还表明,粘粒的悬浮迁移是白浆土的主要成土过程。表层和白浆层在成土过程中有Fe-Mn结核形成,且是原地形成的,其Fe、Mn明显源于原生矿物的风化。淀积层中部土壤的焦磷酸盐提取的Fe、Al及草酸铰和连二亚硝酸钠提取的Al出现最大值。焦磷酸盐提取的Fe、Al与粘粒量之比为0.01,有机碳与焦磷酸盐提取的Fe之比为2.7-3.3,均小于灰化淀积层的指标。土壤pH值在剖面上下变化不大为4.5-5.0。土壤粘粒组分中粘土矿物是以蛙石为主,这和以前研究的以水云母为主有所不同。土壤剖面上下粘土矿物类型基本相似,仅在数量上有所不同。所研究的土壤按FAO-UNESCO分类应命名为松软粘盘土,按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典型粘淀漂白软土。

    • 碳酸盐对土壤锌解吸影响的研究

      1994, 31(1):105-108.

      摘要 (1661) HTML (0) PDF 289.34 K (25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石灰性土壤是大面积缺锌土壤的主要类型[1],碳酸盐是影响石灰性土壤锌有效性的重要因子,主要是由于其作为石灰性土壤吸附固定锌的主要基质1)对土壤锌的强烈吸附固定作用,使土壤有效锌减少所致。关于土壤锌的吸附作用,特别是碳酸盐对土壤吸附锌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等已有较多研究[2-7],土壤锌的解吸研究有零星报道[3,6,7],而直接涉及碳酸盐对土壤锌解吸及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一组试验,重点研究碳酸盐(主要是碳酸钙)对土壤锌解吸的影响,探讨碳酸盐与土壤吸附锌的释放及有效性的关系。

    • 红壤施用石灰和硼对油菜的增产效应及钙硼平衡

      1994, 31(1):109-112.

      摘要 (1666) HTML (0) PDF 2.27 M (2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南方红壤为严重的缺硼土壤,有99%的红壤样品水溶性硼含量低于0.5μg/g的临界含[1]。施用石灰是酸性土壤上的重要技术措施,施用石灰提高了土壤pH,同时增加了土壤中钙含量,过量的施用石灰会降低硼的有效性。Fox(1968)[5]发现硼的吸收机制受着高浓度Ca2+和OH-的影响,Jones[4]认为植物应保持合理的钙硼比值,以求平衡。本文讨论在红壤上不同氮肥水平下施用石灰和硼对油菜籽产量的影响和体内钙硼平衡的状况,探索合理的钙硼比值,以期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