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5年第32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中国黄土地区土壤中天然放射性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

      1995, 32(4):353-361.

      摘要 (2120) HTML (0) PDF 2.75 M (2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叙述了我国黄土地区主要类型土壤中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含量水平、迁移积聚和剖面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本地区土壤放射性元素的含量、比值和离散程度均接近其黄土母质,但各土类间仍表现出一定的分异:森林灰褐土>土>黑垆土≥灰钙土>黄绵土>>风砂土.在弱碱性的土壤环境里,以(UO2)2+存在的铀比较活跃.碳酸盐能促使铀的淋滤,而有机质的存在却有利于铀的积聚.钍和镭集中积蓄在富含粘粒的土层中,但在林地土壤中钍有淋移的迹象.从各核素的剖面分布着,土壤在发育过程中放射性元素的生物和聚作用超过其淋溶作用.在土地不同利用情况下,物质的人为搬迁更加剧了土壤放射性元素含量和分布的分异.

    • 我国东南丘陵山区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

      1995, 32(4):362-369.

      摘要 (2588) HTML (0) PDF 2.68 M (5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养分状况以及土壤在供应植物生理所需物质时所处的环境条件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本文根据模糊(Fuzzy)数学和多元数理统计分析原理,建立了一个定量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方法.首先,利用我国东南丘陵山区的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选取了11项评价指标,分成两组,并根据其植物效应建立了两类隶属度函数(S型和抛物线型),分别计算了隶属度值.然后,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TATGRAPHICS进行因子分析,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最后,根据加乘法则,求出土壤肥力的综合性评价指标值(IFI,Integrated Fertility Index).根据评价结果,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ILWIS绘制了东南丘陵区土壤肥力状况图.从土壤肥力水平与该区粮食、水果产量水平进行比较中,我们找出了存在差距的地区以及引起这些差距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这一地区土壤肥力大多处于中下水平,高、中、低肥力土壤的面积比例分别为25.9%、40.8%和33.3%.内陆腹地,特别是土壤肥力较高的安徽沿江平原、鄱阳湖平原、湘西武陵山区和广西的河池等地区,土壤肥力资源尚有较大潜力待进一步挖掘,限制本区土壤肥力资源潜力发挥的两个主要因子是土壤侵蚀严重和投入水平低.

    • 砖红壤及其矿物表面对重金属离子的专性吸附研究

      1995, 32(4):370-376.

      摘要 (1978) HTML (0) PDF 2.66 M (3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Cu2+、Zn2+、Co2+、Ni2+和Cd2+在砖红壤、针铁矿、无定形氧化铝和高岭石表面上的专性吸附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pH是影响重金属离子吸附过程的最重要因素,而表面带电性质对吸附过程的影响不大.砖红壤表面的吸附顺序是Cu2+>Zn2+>Co2+>Ni2+≥Cd2+;针铁矿表面的吸附顺序是Cu2+>Zn2+>Cd2+>Ni2+>Co2+;而无定形氧化铝和高岭石表面的吸附顺序是Cu2+>Zn2+>Ni2+>Co2+≥Cd2+.重金属离子在四种材料上的吸附过程符合三层络合模式:

      (式中S为表面;M为重金属离子;KM(int)是本征络合常数;QM是表观络合常数;exp为指数函数;e为电子电荷;ψ0为表面电位;ψβ为Stern层电位,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用吸附数据求得的-LogQM与σ0(表面电荷密度)之间呈极显着直线相关(α=0.01).模型参数KM(int)和内层电容θ1可用来表征表面与M2+吸附亲和大的大小.在本文所测试的五种离子中,Cu2+与表面的吸附亲和力最大,Cu2+吸附面离表面最近.

    • 低湿地与土壤湿度的卫星遥感监测与制图

      1995, 32(4):377-382.

      摘要 (1772) HTML (0) PDF 2.45 M (2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应用陆地卫星TM图象数据监测法国莱茵河谷地土壤湿度变化,绘制1:50,000低湿地分布图的技术方法.对夏、秋两个时相的TM图象进行K-L变换等应用处理,获得的第3主分量集中了土壤湿度差异的信息.把两个时相的第3主分量精确配准后,以Hypet-boxes分类器进行温度分类,分出水体、恒湿地、夏秋季潮湿地、冬春季潮湿地、恒干地等5个湿度类别.经实地检验准确可信,表明此方法适合于土壤湿度变化监测与低湿地调查制图.

    • “吸光量”的原理、技术和应用

      1995, 32(4):383-387.

      摘要 (1602) HTML (0) PDF 2.39 M (2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概述了吸光量的概念、原理、测试技术和一些应用实例.

    • 北京地区潮土表层中NO3--N的转化积累及其淋洗损失

      1995, 32(4):388-399.

      摘要 (2122) HTML (0) PDF 2.87 M (2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试验利用渗滤池设施,采用化学分析和同位素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北京地区潮土表层中施用氮肥后NO3--N的转化积累及其130cm土体的淋洗状况.常规分析结果表明,在春小麦和夏玉米的生育前期可以观察到氮素明显地向NO3--N的转化积累,其强度随尿素施用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而尿素、硝铵、硫铵等不同氮肥品种处理之间有差异但大多不显着.同时夏玉米期间转化积累作用比春小麦期间强烈.15N标记试验结果表明,在春小麦生育前期氮素向NO3--N转化积累的过程中,同时发生了肥料氮的固持和损失,并且土壤本身氮素在这种转化过程的初期占有优势.NO3--N淋洗出130cm土体主要发生在降雨集中季节,淋失量与同期降雨量线性相关显着;淋失水中NO3--N含量在施氮肥的处理区大多超过饮用水卫生标准即10mgNO3--N/L的限额,平均含量最高可达33mgNO3--N/L,这对本地的地下水会造成短期的硝酸盐污染.但是淋洗损失的总量不高.

    • 高效亲和的花生寄主植物-根瘤菌株组合

      1995, 32(4):400-407.

      摘要 (1678) HTML (0) PDF 2.61 M (2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针对栽培花生,从大、小共生体双方研究了寄主植物-根瘤菌株组合的亲和性.结果指出:(1)在温室水培盆栽条件下,用菌株147-3接种的寄主植物结瘤、固氮能力育成品种>普通型;(2)血清学鉴定出5个不同血清型菌株,其竞争力或回收率与寄主品种、根瘤菌株和土着菌数密切相关;(3)在温室与田间条件下,不同花生寄主-根瘤菌株组合存在着广谱或特异共生亲和性与非亲和性的差异,并鉴定出高效、广谱亲和的品种徐州68-4和菌株147-3;(4)强亲和的品种-菌株组合比非亲和组合或不接种(对照)显着增产(P<0.05).统计1987-1990年7省共205个点的亲和组合接种与不接种对比产量的结果,其增产频率为97%,平均增产421.5kg/ha,增产率15.1%.现已在我国推广应用10.1万公顷,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 小麦苗期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反硝化细菌的影响

      1995, 32(4):408-413.

      摘要 (1741) HTML (0) PDF 2.49 M (30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无菌水培试验,研究了两种不同基因型小麦苗期根系分泌物对反硝化细菌优势种生长量和反硝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不同基因型的小麦根系对反硝化细菌均有明显的根际效应,其菌数和反硝化活性又以郑引1号大于宝丰7228;根分泌物中氨基酸组分两者相似,但其总量也以郑引1号大于宝丰7228,对根际反硝化细菌产生直接影响.而反硝化活性不受菌株耐药标记的影响.

    • 作物相对耐盐性的研究Ⅰ.大麦和小麦不同生育期的耐盐性

      1995, 32(4):414-422.

      摘要 (1747) HTML (0) PDF 2.74 M (2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盆栽生物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对大麦和小麦两种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耐盐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作物均在萌芽期、苗期和拔节孕穗期对土壤盐分最敏感.随土壤盐度增加,作物对钠的摄取量剧增,对钾的摄取量明显减少,对钙的摄取量在苗期和拔节孕穗期也有一定程度减少.此外,随土壤盐度增加,作物叶中Ca/Na比和K/Na比均降低,其中尤以K/Na比的降低最显着,表明盐分胁迫下作物吸钠对钾吸收的影响最大.本文还就盐分敏感期作物易受盐分胁迫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

    • 甘肃主要农业土壤中Cu、Zn、Mn、Fe的形态及有效性研究

      1995, 32(4):423-429.

      摘要 (1937) HTML (0) PDF 2.58 M (2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甘肃省主要农业土壤中Cn、Zn、Mn、Fe的形态及其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土壤的全Cu含量范围为22-24mg/kg,全Zn为73-74mg/kg,全Mn为542-772mg/kg,全Fe为35685-38355mg/kg.四种元素均以灌漠土的含量最低,褐土最高.土壤中Cu、Zn、Mn、Fe的大部分以残留矿物态和氧化铁结合态存在.生物试验和统计分析表明,Cn、Zn、Mn、Fe的交换态和松结有机态对植物最为有效,以松结有机态的作用最大.

    • 土壤-水稻系统Cd-Zn的复合污染及其衡量指标的研究

      1995, 32(4):430-436.

      摘要 (2161) HTML (0) PDF 2.58 M (2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重金属Cd和Zn作为复合体对土壤-水稻系统的污染时有发生,为此,作者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对这一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Cd-Zn作为复合体和Cd(或Zn)作为单体对土壤-水稻系统的污染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它具体表现在对水稻生物产量和糙米中Cd与Zn的浓度的影响以及水稻生物产量与糙米Zn/Cd比值的指数对数值之间的相关程度等三个方面,并由此推导出衡量土壤-水稻系统Cd-Zn复合污染发生及其严重程度的简化数学模型.应用这一数学模型计算表明,在Cd-Zn复合污染发生的盆栽试验条件下土壤Cd和Zn的最大允许浓度分别依次为1.0和400mg/kg,这可以作为棕壤性水稻土Cd和Zn环境质量标准制定的依据.

    • 我国灌淤土的形成和分类

      1995, 32(4):437-448.

      摘要 (2800) HTML (0) PDF 2.95 M (3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从全国范围内全面地研究了灌淤土的形成特点,主要表现在:(1)地面的抬升和耕层的加厚;(2)有机质及N、P、K等养分的增加;(3)土体会水量的提高;(4)可溶盐和石膏的淋洗;(5)碳酸盐和石膏的淋溶与补充;(6)灌淤层理的消失和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等.总结了灌淤土的诊断层--灌淤表层的特点,阐阴了灌淤土在土壤系统分类中的位置:灌淤土作为人为土壤,它与干旱土、潮湿土、始成土和新成土等其它土壤具有很大的差别.最后,文章将灌淤土续分为六个亚类:普通的、水耕的、盐化的、潮的、肥熟的和冷性的灌淤土,并提出了灌淤土的检索.

    • “中国油料籽作物硼、锌营养调控”研究项目成果简介

      1995, 32(4):449-453.

      摘要 (1872) HTML (0) PDF 2.41 M (26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油料仔作物硼、锌营养调控”项目(编号ACIAR9120)是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资助的中澳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经1992年7月至1994年7月的研究,于1994年11月通过国内外专家的项目成果评估和技术鉴定.研究成果主要有:(1)研究了不同油菜品种耐缺硼的基因型差异及鉴别指标.试验证明油菜移栽后的植株存活率、落叶数比率、叶面积和根系增长速率是鉴别油菜B--有效品种的重要标志;(2)在中国首次应用甲亚胺测硼方法代替姜黄素法诊断和预测土壤和油菜作物硼的营养状况,改进后的甲亚胺方法与姜黄素法比较,更容易操作和可靠,从而建立了一套适用油菜硼营养诊断和预测的技术和标准.运用这套技术和指标进行了大田油菜的普测,查明浙江省主要油菜产区的缺硼程度和区域分布;(3)在浙江和湖北省的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壤肥力及水-旱(旱-旱)轮作条件下,较系统地研究了优质单低(低芥酸或低硫代葡萄试含量)、双低(低芥酸和低硫代葡萄甙含量)油菜品种的硼、锌肥施用量、施用方法、硼肥后效及环境因素(水分、温度)等对油菜生长和苗期存活率的影响.试验表明,硼、锌肥肥效与施用方法有关,缺素土壤上,油菜苗期供硼(或锌)是发挥肥效的关键时期;土施硼肥肥效的关键时期;土施硼肥肥效比喷施稳定;硼肥残效与土壤性质有关;冬油菜移栽后1-2月内的干早或低温是导致植株缺硼而引起油菜苗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

    • 遥感目视解译图的扫描数字化

      1995, 32(4):454-457.

      摘要 (1756) HTML (0) PDF 2.30 M (2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遥感目视解译图等线画图输人地理信息系统,传统的一般都采用手工数字化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手工量大,且精度和速度等与操作者工作熟练程度和耐性等有很大关系,所以人们逐渐青睐扫描数字化这种自动化程度高,更为快速精确的数字化方法.这里的扫描数字化是指首先将线画图扫描成栅格式的二值图象,再通过细化和矢量化处理生成矢量式数据的过程.由于这种数字化过程统统由计算机完成,既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精度.我们开发了一套扫描矢量化软件,配以A4.平板扫描仪和Photostyler扫描软件即可完成扫描数字化过程.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 土壤水分对作物生长满足程度模拟模型

      1995, 32(4):458-465.

      摘要 (1673) HTML (0) PDF 2.49 M (20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确定作物需要的灌溉量及灌溉时间和评价土壤水分有效性方面,前人巳作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大量的模型,包括从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水动力学模型[8,10,14]到水均恒模型[3,11-13].Feyen[9]对土壤水分和作物生长的各种模型及其应用作了系统阐述和评价.本文应用系统分析和模拟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个模拟在作物正常生长情况下根层土壤水分变化和作物实际蒸腾与最大可能蒸腾之比所表示的土壤水分对作物生长满足程度模型.该模型可应用于作物生产力模型中计算光温水生产力和评价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