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第33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 论文

    1  土壤中离子扩散的动力学研究
    李航 薛家骅
    1996, 33(4):327-336. DOI: 10.11766/trxb199510150401
    [摘要](2105) [HTML](0) [PDF 583.95 K](3745)
    摘要: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土壤中离子扩散的动力学问题,提出了土壤中离子扩散的三种动力学类型,即扩散的一级动力学、零级动力学和负一级动力学,并且还指出,一级动力学是土壤中离于扩散的普遍形式,负一级动力学只出现在过程的初期阶段,而扩散的零级动力学则存在于有快速表面反应的情况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Mg2+在土壤和石英砂中的扩散动力学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不论在298K还是在308K的温度下,两个体系中Mg2+扩散的动力学为一级动力学过程,但在298K的温度下,在扩散的初期阶段,Mg2+在土壤中的扩散存在负一级动力学过程。并且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吻合很好。
    2  土壤对无机外源砷的缓冲动力学研究
    华珞 张国祥 杨居荣 赵玉霞 褚衍杰
    1996, 33(4):337-343. DOI: 10.11766/trxb199511240402
    [摘要](1590) [HTML](0) [PDF 2.56 M](2527)
    摘要:
    本文通过试验模拟等量无机外源砷连续多次对土壤的污染,研究土壤对砷的缓冲动力学过程及其特征,确定了其缓冲动力学速率方程为:
    V=a·exp(h·T)sin(ω·T+q)+k·T+b
    本公式为揭示土壤对砷的缓冲容量提供基础。
    3  三种农药对Cu2+在蒙脱石和δ-Al2O3上吸附的影响
    王果 Bourgeois. S. Bermond. A.
    1996, 33(4):344-350. DOI: 10.11766/trxb199603260403
    [摘要](2369) [HTML](0) [PDF 2.49 M](2774)
    摘要:
    本文比较研究了Cu2+在草甘磷、毒莠定和杀虫脒等三种农药条件下在Ca-蒙脱石和δ-Al2O3上的吸附。草甘磷降低了Cu2+在Ca-蒙脱石上的吸附。当草甘磷/Cu2+摩尔比越高时,Cu2+吸附的降低量则越大。草甘磷是通过络合机制而降低Cu2+在Ca-蒙脱石上的吸附,同时增加了Cu2+δ-Al2O3上的吸附。当草甘磷/Cu2+摩尔比越高时,Cu2+吸附的增加量也就越大。草甘磷作为桥而连接δ-Al2O3和Cu2+。毒莠定亦通过络合作用略微降低了Cu2+在Ca-蒙脱石上的吸附,但它对CU2+δ-Al2O3的吸附无明显影响。杀虫脒通过对阳离子吸附点位的竞争而降低了Cu2+在Ca-蒙脱石上的吸附,但不影响Cu2+δ-Al2O3上的吸附。
    4  斥水土壤中的水热运动规律与数值模型
    杨邦杰 P. S. Blackwell D. F. Nicholson
    1996, 33(4):351-359. DOI: 10.11766/trxb199509030404
    [摘要](2148) [HTML](0) [PDF 515.56 K](3407)
    摘要:
    斥水土壤很难被雨水湿润,影响种子发芽出苗而造成农业减产。由于地表干燥而引起风蚀本蚀,造成土地退化。这一问题在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与美国引起重视。斥水土壤中水分分布往往是无规律的“指状”,到目前为止,没有成功的数学模型。作者从研究斥水土壤地区的耕作工程实践出发,采用沟种之后,水分的分布就有了规律性。开沟播种时,耕作机械把表层斤水性特别强的土壤推到垄上而形成几乎不透水的垄,下雨时雨水只能从沟中渗入形成土壤中水分的规律性分布。不透水的垄还减少了水分的蒸发,提高了出苗率。根据这一规律性而建立了斥水土壤中水热运动的数值模型,为研究斥水土壤中的水热运动规律与斥水土壤地区耕作工程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5  土壤-植物系统中稳态水流阻力和瞬态水流阻力的差异性
    黄明斌 邵明安
    1996, 33(4):360-365. DOI: 10.11766/trxb199501210405
    [摘要](1893) [HTML](0) [PDF 386.25 K](2706)
    摘要:
    本文以田间试验和生长箱内的模拟试验资料,分别讨论了土壤-植物系统(含冬小麦和玉米)中稳态水流阻力和瞬态水流阻力的差别,结果指出,在瞬变环境条件下,用稳态流来近似是不准确的,瞬态流的描述应受重视。
    6  砂土供磷特性及磷肥效应研究
    王秋杰 寇长林 王永歧 祝秀花 王恒玉
    1996, 33(4):366-372. DOI: 10.11766/trxb199504260406
    [摘要](2395) [HTML](0) [PDF 2.46 M](3073)
    摘要:
    砂土供磷特性及磷肥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砂土磷素形态以无机磷为主,有机磷甚少,仅占全磷含量的8.84%.无机磷占91.15%,无机磷形态组成以磷酸钙为主,Ca-P平均为无机磷总量的86.1%,O-P占9.6%,Al-P占3%,Fe-P占1.3%.各种形态无机磷与速效磷的关系为:y(速效磷)=49.30x1(AL-P)+21.8547x4(Ca-P)-3.4209,表明Al-P、CX-P对砂土速效磷的贡献具有一定的意义,磷酸铁铝和磷酸钙盐均可以作为砂土磷素的给源。磷肥的作用主要在作物牛育前期,而在中、后期则更多的吸收利用土壤中的磷素。粗、细砂潮土小麦磷肥的肥效分别比轻砂潮土高41.1%和17.7%.
    7  磷肥低量施用制度下土壤磷库的发展变化──Ⅰ.土壤总磷库和有机、无机磷库
    宇万太 陈欣 张璐 廉鸿志 殷秀岩 沈善敏
    1996, 33(4):373-379. DOI: 10.11766/trxb199507020407
    [摘要](2031) [HTML](0) [PDF 466.26 K](3098)
    摘要:
    在辽西碳酸盐褐土上进行的9年试验表明,平均每年每公顷施用相当或略低于作物收获产品中含磷量的化肥磷(P)14.4kg,既可持续地保持较高的作物产量,又可保持耕层土壤的总磷库贮量几乎不变,甚至有微小增长,其增长部分主要是有机磷;施用磷肥结合80%收获产品喂猪、猪粪回田,则既可保持作物丰产又可显着提高耕层土壤的有机磷含量;连续施氮肥而不施磷肥可使该贫磷土壤耕层总磷库贮备显着下降。与富磷土壤不同,9年中该土壤对作物的供磷主要来自耕层的非活性磷库,而来自土壤活性磷库(树脂法测定)则只占12%.经估算,约90%的作物吸收磷来自耕层土壤。
    8  甲基对硫磷降解菌的生态效应及应用
    李顺鹏 沈标 魏社林 季玉玲 丁宪根 金存虎
    1996, 33(4):380-384. DOI: 10.11766/trxb199509150408
    [摘要](2383) [HTML](0) [PDF 2.32 M](3142)
    摘要: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的甲基对硫磷降解菌接种于含有甲基对硫磷的土壤中,表现了较强的降解农药残留的牛态效应。在盆栽试验中,处理的各叶片变黄程度比对照均要轻,统计差异显着,稻米与稻壳中甲基对硫磷处理比对照下降了82.2-100%.田间试验中,农药加菌,农药加有机肥加菌的处理,其稻米中的甲基对硫磷残留均检测不到,而对照(只施农药不加菌),稻米中的甲基对硫磷含量为0.065mg/kg,超过国家标准(0.05mg/kg).
    9  中国东部季风区土壤地带分布与气侯关系研究
    仪垂祥 刘开瑜 李天杰
    1996, 33(4):385-390. DOI: 10.11766/trxb199507250409
    [摘要](2329) [HTML](0) [PDF 384.26 K](3451)
    摘要:
    本文提出中国土壤地带分布的气候指标R=exp(-0.08T)[1-exp(-0.005P)];并根据中国659个站点气候资料(1961-1970),给出了森林土壤系列和草原土壤系列的R值分布;得到了单独由气候因于决定的中国东部季风区气候土壤地带分布图,发现它与中国土壤图和中国土壤区划图在整体上有较好的一致性;讨论了它们差异的成因,分析了土壤带的演变趋势;然后给出了森林土壤垂直地带谱的计算公式,通过个例计算发现它与实际土壤垂直地带分布吻合得相当好;最后指出确定土壤带变化与气候变化滞后时间的可能性。
    10  贵州省土壤含硒量及其分布
    何亚琳
    1996, 33(4):391-397. DOI: 10.11766/trxb199512200410
    [摘要](4260) [HTML](0) [PDF 459.11 K](6063)
    摘要:
    贵州省土壤全硒含量的范围为0.064-1.326mg/kg,平均值0.369mg/kg。全境上壤含硒有由北向东南和随地势下降而逐步增加的趋势。全省可划分为:1.低硒区2.中低硒区3.中硒区4.中高硒区。贵州多数地区土壤属中等含硒水平,少数上壤富硒,同时还有少量缺硒土壤分布。
    11  内蒙古河套灌区碱化土壤的发生原因和特性
    桑以琳
    1996, 33(4):398-404. DOI: 10.11766/trxb199512260411
    [摘要](2987) [HTML](0) [PDF 451.97 K](3081)
    摘要:
    本文简述了内蒙古河套灌区自然概况,盐渍化演变过程和碱化土壤的改良现状。着重揭示灌区内碱化土壤的发生原因、类型、性质和特点。该地区碱化土壤发生原因:1.灌区内最严重的碱化土壤大部分因地下水含大量残余碳酸钠,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经强烈蒸发而成。主要特点是通体碱化度高,改良难度大。2.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的钠离子,受各种因素影响在土体中富集并进入土壤吸收性复合体而使土壤碱化。这部分碱化土壤一般表层碱化度较高,而巨碱化、盐化特点同时存在。3.局部低洼地,因生物作用使土壤碱化。
    12  马铃薯的耐盐性及干旱沙地盐水滴灌试验
    龚家栋 Dov Pasternak Yoel Demalach
    1996, 33(4):405-413. DOI: 10.11766/trxb199506220412
    [摘要](3142) [HTML](0) [PDF 575.09 K](3760)
    摘要:
    马铃薯的耐盐性和盐水滴灌试验于1993年2月至7月在以色列内格夫盐水灌溉试验站进行。该试验灌溉水源为国家输水系统(1.2dS/m)和当地深层地厂水(6.2dS/m),灌溉频率为每天1次、3次和6次,在试验中进行了有关生理、生长、产量以及土壤积盐的测试。根据试验结果,每天灌水1次,盐水灌溉与淡水灌溉相比产量降低12%,而每天灌水3次和6次,盐水对产量没有明显影响。然而,盐水灌溉使块茎单重和干重率有不同程度增加。另外,盐水灌溉降低了植株高度、植物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只要实施合理的灌溉,在沙地上种植马铃薯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品质。由于沙地的高渗透性,可以利用滴灌进行盐水灌溉,这样也易于随时补充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营养。
    13  我国有机肥料研究及展望
    杨玉爱
    1996, 33(4):414-422. DOI: 10.11766/trxb199509280413
    [摘要](2401) [HTML](0) [PDF 702.80 K](3523)
    摘要:
    本文简要回顾80年代以来,我国对有机肥料资源、结构组成、营养功效、改土作用机制及改善农作物产品品质作用等方面的一些研究;讨论了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这一施肥制与持续农业发展和建立良好环境生态农业的关系。展望今后有机肥料的研究和发展方向,应尽可能利用有机肥料资源,投入农田参与养分再循环的研究,结合食物链和壤养分库,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农业非点源污染。重点研究有机肥料循环过程中,碳、氮、磷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和再利用,以维护环境质量和促进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平衡。
    14  肥料型种子包被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史陶钧
    1996, 33(4):423-427. DOI: 10.11766/trxb199604280414
    [摘要](1526) [HTML](0) [PDF 321.64 K](3249)
    摘要:
    作物幼苗期的供肥状况,对以后的生长发育将产生重要影响。肥料型种子包被是播种前种子处理的一种方法[1],将少量的速效性肥料包裹在种子外层,为作物幼苗早期提供所需要的养分,有利于培育壮苗,增强幼苗的抗逆能力和与杂草的竞争能力。
    15  油菜的氮、磷营养及其经济施肥量
    涂运昌 周平贞 谢立华 廖星 李金树
    1996, 33(4):428-432. DOI: 10.11766/trxb199503180415
    [摘要](2559) [HTML](0) [PDF 299.97 K](2748)
    摘要:
    本文是依据油菜不同生育期缺氮缺磷水培试验和氮、磷肥施用量(两因素五水平不完全设计1))田间试验的资料拟写而成的,旨在揭示油菜氮、磷缺素症状的特征及其含量变化与产量的关系;建立氮、磷营养回归方程,提高营养化学诊断的定量度和精度以及诊断水平;借助施肥数学模型,以“插值法”取代“误差检验法”分析精确施肥量指导施肥,达到提高产量,节省肥源,减少污染,降低成本,增加收人的目的。
    16  中国暖温带黑粘土的腐殖质特性及其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李卫东 张明亮 逄焕成 王庆云 杨补勤
    1996, 33(4):433-438. DOI: 10.11766/trxb199512140416
    [摘要](2172) [HTML](0) [PDF 404.08 K](3056)
    摘要:
    暖温带黑粘土是我国变性土纲的一个主要类型,在淮北平原、南阳盆地、山东胶莱平原和苏北平原均有较大面积的分布。黑粘土虽然有机质含量一般,但土壤颜色深暗,在耕层之下,有一棱柱状结构的残留黑土层,色调尤深。同时,黑粘土土壤肥力较低,是一种急待改良的土壤。黑粘土的这些特点,与其有机质的特性不无关系。本文就该种十壤的腐殖质组成、胡敏酸的光密度指数及其沿剖面的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一些特点和规律。并对其暗色的成因、剖面分异原因以及腐殖质特性与卜壤肥力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


    年第33卷第4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