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第34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黄土性土壤K+吸附、解吸动力学研究

      1997, 34(2):113-122. DOI: 10.11766/trxb199403300201

      摘要 (1564) HTML (0) PDF 671.12 K (2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连续液流法研究了5种黄土性土壤吸附、解吸K+的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1)供试土壤K+吸附、解吸反应分别在16-24及26-60min达到平衡。吸附平衡时间及平衡吸附量与CEC及粘粒含量有关。(2)平衡前不同时段的吸附解吸速度及吸附解吸率与反应时间1nt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其中反应速度直线和解吸率直线的斜率、初始反应速度及初始解吸率均与CEC及粘粒含量密切相关。(3)一级反应方程和Elovich方程分别为描述K+吸附、解吸反应的最优模型。(4)K+的吸附、解吸以快、中、慢不同速率进行,反映出土壤固相表面存在不同能态的K+吸附点。(5)土壤对K+的吸附、解吸是扩散控制过程。

    • 磷酸盐吸附对可变电荷土壤正负电荷的影响

      1997, 34(2):123-129. DOI: 10.11766/trxb199504060202

      摘要 (1889) HTML (0) PDF 452.06 K (2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华南地区不同类型的可变电荷土壤,并对磷酸盐的吸附量和吸附磷后土壤的正、负电荷的变化,以及pH和游离氧化铁对这种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吸磷量与土壤游离氧化铁含量成良好的止相关。土壤吸磷后正电荷减少,负电荷增加,土壤电荷量与吸磷量之间呈抛物线状相关。吸附1摩尔磷酸盐对土壤净负电荷的贡献在0.3-1.0摩尔之间。土壤中的游离氧化铁使吸附的磷对土壤负电荷的贡献减少。

    • 白浆土某些理化特性与改良的研究

      1997, 34(2):130-137. DOI: 10.11766/trxb199403140203

      摘要 (1914) HTML (0) PDF 536.31 K (2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有效地开展白浆土改良工作,自1986年开始,作者对白浆上某些理化特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白浆土关键问题在于白浆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层土壤水分性状不良,有效水不足,只有5.39%,透水能力差,饱和透水系数仅为6.08×10-5cm/s;二是土壤硬度过大,达25kg/cm2以上。由于白浆层土壤出现部位浅,矛盾集中反映在耕层,造成耕层根系有效上层浅,表旱表涝严重,直接混入耕层后,土壤压缩性降低、耕性变劣。白浆上耕层的磷素主要以有机态形式存在,分级磷含量顺序为Fe-P>Al-P>Ca-P。磷肥培养试验中的磷约50%-60%转化为Ca-P,10%-20%转化为Al-P,2%-10%转化为Fe-P。

    • 黄潮土养分供应特征及演变规律

      1997, 34(2):138-145. DOI: 10.11766/trxb199601100204

      摘要 (1863) HTML (0) PDF 964.73 K (2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15年定位监测结果表明:不同施肥结构对小麦、玉米产量有明显影响,各处理单产依次为:MNPK>MNP>MN>NPK>NP>N>M1)>CK。长期不施肥区,土壤养分供应不足,产量逐年下降。基础地力贡献率平均为37.2%,肥料的增产贡献率为62.8%。在肥料中有机肥占25.2%,化肥占74.8%。在化肥中氮占64.6%,磷占27.2%,钾占8.2%。有机肥有明显改土培肥作用,有利土壤物理性改善,增强作物抗逆,提高产量的稳定性。施肥处理区土壤速效钾出现亏缺,在生产上应注意钾肥施用。

    • N肥深施深度对小麦吸收利用N的影响

      1997, 34(2):146-151. DOI: 10.11766/trxb199502150205

      摘要 (1771) HTML (0) PDF 409.91 K (2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应用15N示踪技术,在川中紫色土上进行了聚全的表层施肥(施肥深度1-2cm)、中层施肥(深施25cm)、底层施肥(深施45cm)和平作表层施肥不同处理小麦吸N特性等的研究。结果表明:N肥利用率是“平+表施”>“聚+底施”>“聚+中施”>“聚+表施”,处理间N肥利用率最高是23.78%,小麦一生有38.7-44.1%的N来自肥料。小麦拔节以前无论是聚土还是平作,其表层施肥地上部分NDFF值极显著地大于中层和底层施肥;“平+表施”、“聚+底施”、“聚+中施”比“聚+表施”显著地增加了小麦产量。

    • 四川盆地主要紫色土硒的状况及其有效性研究

      1997, 34(2):152-159. DOI: 10.11766/trxb199409210206

      摘要 (2005) HTML (0) PDF 477.21 K (2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红紫泥、灰棕紫泥、红棕紫泥依次是四川盆地典型具有代表性的酸性、中性和石灰性紫色土。它们的全硒含量为79.57-298.45μg/kg,平均212.32μg/kg。其中,红棕紫泥>灰棕紫泥>红紫泥;并且,红棕紫泥全硒量的变幅较小,后两者的变幅较大。在土壤剖面中,全硒含量存在着明显的分布规律,即母质>耕作层>心土层>底土层。石灰性紫色土含有较多的Ca-Se;酸性紫色土含有较多的Fe-Se。土壤水溶性硒的含量很低,一般只占土壤全硒的1-3%。此外,土壤K2SO4-Se的数量与土壤因子的相关密切程度为:粉粒>CaCO3>有机质>有效铁≥代换量≥粘粒≥pH。

    • 温度对土壤水分保持影响的研究

      1997, 34(2):160-169. DOI: 10.11766/trxb199410190207

      摘要 (1846) HTML (0) PDF 586.96 K (29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陕西省四种典型土壤持水曲线的温度效应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表征土壤水势温度效应的水势温度系数,随土壤质地加重而增大,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脱湿过程水势温度系数大于吸湿过程的相应数值;低温段(5℃-20℃)土壤水势温度系数大于高温段(20℃-50℃);温度升高,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滞后效应有降低趋势。表面张力-粘滞流理论(STVF)适于描述温度对质地较轻土壤水势的影响,G(θ)函数可用以描述温度对包括质地较轻土壤水势的影响,并可取得满意的结果。

    • 大别山北坡土壤的发生特性和垂直分布

      1997, 34(2):170-181. DOI: 10.11766/trxb199505180208

      摘要 (1916) HTML (0) PDF 673.97 K (25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在豫南大别山北坡的土壤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研究了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发生特性。结果表明,土壤的垂直带谱为:黄棕壤→暗黄棕壤→酸性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并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进行了土壤诊断分类的尝试。

    • 钾素营养对水稻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1997, 34(2):182-188. DOI: 10.11766/trxb199510090209

      摘要 (1877) HTML (0) PDF 438.73 K (33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大田和盆栽试验中钾素营养对水稻根系形态、活力及其对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在氮磷肥的基础上施钾能促进稻根的生长;(2)土壤供钾潜力、钾肥种类和水稻品种的吸K特性均影响根系的生长;(3)在缺钾的酸性土壤上,吸钾强的品种,施钾的促报效应最为明显;(4)施钾能增加小于0.2mm的细根量,提高稻根的再生能力,影响N、P、K、Ca、Mg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及其在地上和地下部分间的分配;(5)施钾地上部分钾的浓度增加,氮、磷浓度降低。对缺镁土壤,植株镁的浓度降低,根中镁的浓度增加;(6)土壤供钾潜力对植株地上部分和根的含钙量无明显影响;(7)在低钾土壤上施钾,还能提高水稻根系对α-萘胺的氧化力、亚铁离子的氧化力,对稻根的活力也有明显的影响。

    • 土壤盐渍化的监测和预报研究

      1997, 34(2):189-199. DOI: 10.11766/trxb199509070210

      摘要 (2099) HTML (0) PDF 722.53 K (3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田间观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改造后的重盐碱试验地的水盐动态连续三年进行了监测和预报研究。在田间,监测了地下水的水位和矿化度、土壤盐分和水分、降雨和农田蒸散量等参数,同时针对现场试验条件进行数值模拟。在土壤盐分输运模型中,考虑动水不动水概念和吸附作用,在解水分运动方程时采用了更合理的改进型Picard迭代差分法。研究表明,在当前的自然因素和农耕活动中,试验地土壤中的盐分达到动态平衡,不会发生土地重新盐渍化。

    • 土施L-色氨酸对甘蓝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1997, 34(2):200-205. DOI: 10.11766/trxb199505170211

      摘要 (1821) HTML (0) PDF 2.34 M (2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义就土施L-色氨酸即L-TRP对盆栽甘蓝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移植前一周土施L-TRP能明显提高甘蓝产量和干物质积累,并明显促进了甘蓝植株对N、P、K的吸收,提高了N、P在球叶中的分配,降低了K在球叶中的积累。

    • 人参(Panax ginseng)的氮过剩现象──人参氮毒原因初探

      1997, 34(2):206-211. DOI: 10.11766/trxb199404210212

      摘要 (1854) HTML (0) PDF 2.44 M (23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5-1990年间,我们在长白县及公主岭进行的四次NPK三要素试验中,发现氮肥抑制了人参生长发育,降低了产量(5%显著水准),而倍量氮肥,减产达1%显著水平。继续研究证明,人参硝酸还原酶活力(NRA)甚低,追施氮肥使组织,NO3-积累,促进了呼吸作用,植株干物中N、Si及Cu、Zn、Fe、Mn含量增加,Ca、Mg、K、Na等阳离子减少,表现出氮毒征象。本文称氮过剩症,它是指氮素供应超过了由极低NRA催化的转化代谢速率,而引起的一种毒害现象。

    • 贵州碳酸盐岩发育土壤磁学性质及其发生机理

      1997, 34(2):212-220. DOI: 10.11766/trxb199601160213

      摘要 (1785) HTML (0) PDF 711.35 K (27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贵州碳酸盐岩发育土壤的磁化率、磁化率频率系数和等温剩磁等磁学参数的系统测定以及磁性矿物研究表明,碳酸盐宕发育土壤磁学性质及其变化特征主要受成土地球化学作用和环境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环境指示意义。本文在采用高梯度磁性分离土壤中氧化铁矿物基础上,综合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深外分析、透射电镜和穆斯堡尔谱等方法,讨论了碳酸盐岩发育土壤中磁性矿物的形成机理。

    • 不同物料改良碱化土壤作用的比较

      1997, 34(2):221-224. DOI: 10.11766/trxb199508210214

      摘要 (1532) HTML (0) PDF 2.32 M (18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盐渍土改良中,碱土与碱化土壤的改良比较困难。国内不少的文献都专门讨论了碱土与碱化土壤的改良,大多为采用石膏、磷石膏结合施用有机肥和翻压绿肥等措施[1-5]。国外对改良碱化土壤亦有报道,多用化学方法进行改良[7-10]。1990年美国盐上实验室Rhoades和澳大利亚CSIRO Loveday专门评述碱化土壤(SodicSoil)的改良[11],指出碱化土壤的改良需加入含钙物质来置换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钢或采用加酸或酸性物质的方法改良。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