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年第35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1998, 35(1):1-9. DOI: 10.11766/trxb199610170101

      摘要 (2579) HTML (0) PDF 546.09 K (3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测定并分析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壤质土样的饱和导水率、水分特征曲线、水分扩散率及几个水分常数,阐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水动力学参数的关系,从动力学角度探讨了有机质影响水分运动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呈抛物线变化,当有机质含量为15g/kg时,饱和导水率达到最大值。土壤中吸力相同时,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含水量越大,且滞后现象也越明显。土壤水分扩散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指数函数关系。土壤含水量相同时,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水分扩散率越小。

    • 土壤含水量和容重的空间变异及其分形特征

      1998, 35(1):10-15. DOI: 10.11766/trxb199602170102

      摘要 (2509) HTML (0) PDF 2.49 M (3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小区面积为7.5m×7.5m的冬小麦农田,用烘干法和时域反射仪分别测定了表层0-15cm土壤重量含水量(θg)和体积含水量(θv),并用θv/θg求得土壤的容重(ρ)。小区内测定网格单元为0.5m×0.5m。根据测定结果,用常规统计方法计算了均值、平均差、标准差、变异系数等传统统计特征值,并指出了用该方法表示土壤特性引起的困惑。在此基础上,将分形理论与地统计学原理相结合,计算了θgθvρ的分形维数,分别为1.58-1.75、1.67-1.75、1.77-1.83。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并非具有理想分形特征的介质,它只是在一定的空间尺度内才具有分形特征。

    • 华中丘陵红壤的水分问题 Ⅱ.旱地红壤的水分状况

      1998, 35(1):16-24. DOI: 10.11766/trxb199604110103

      摘要 (1714) HTML (0) PDF 522.80 K (2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表明,与荒地红壤相比,旱地红壤表土的物理性质已有明显不同,土壤容重和土壤阻力较低,而土壤孔隙度较高。但心土和底土层的物理性质仍类似荒地红壤,然而,这些土层中高水势段的释水性却比荒地红壤相应土层中的更低。年内不同时期内的贮水量,旱地红壤比荒地红壤高,因而伏秋旱期间土体中出现低于萎蔫含水量值的时间较迟,干旱深度较浅。旱地红壤0-300cm土体内的贮水库容中,在上半年已贮满水,在下半年0-100cm土体的贮水库容中,尚有较大空间可容水,但在100cm以下的土体中仍贮有相当量的水分。

    • 农田土壤湿度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研究

      1998, 35(1):25-32. DOI: 10.11766/trxb199602210104

      摘要 (2169) HTML (0) PDF 2.54 M (2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多层误差反传网络结构模型和一维时间序列拓展的方法,发展了一种新的旱季农田土壤湿度预报模式。该模式不仅预报准确性高,而且不受中期降水预报准确性的影响。一般只要具备386以上的计算机条件即可进行工作,十分便于业务预报推广。可为我国干旱地区或季节的农业区土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防旱抗旱,减少光、热农业气候资源的浪费提供有效的新方法。同时也为充分利用宝贵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开劈了途径。

    • 免耕法对土壤结构影响的研究

      1998, 35(1):33-37. DOI: 10.11766/trxb199601180105

      摘要 (2128) HTML (0) PDF 316.27 K (3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江苏省5大农区5个点连续免耕两年后土壤容重收缩性能和破碎强度的测定,结果表明;免耕能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排水通气状况。体变率与土壤<0.01mm的物理性粘粒和<0.001粘粒含量相关密切;常耕与免耕破碎强度的差值也与粘粒含量有一定的相关。因此,对土壤粘粒含量较高的土壤更不能烂耕烂种和过多的水旋水耙。

    • 红壤中铝的形态

      1998, 35(1):38-48. DOI: 10.11766/trxb199606180106

      摘要 (2472) HTML (0) PDF 2.77 M (2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改进的连续分级提取方法,用1mol/LKCl,0.2mol/LHCl,0.1mol/LNa4P2O7(pH8.5),DCB溶液,0.33mol/L柠檬酸钠(pH7.3)和0.5mol/LNaOH为提取剂,把红壤中可提取的非晶态铝区分为交换态铝(ExAl),吸附态无机羟基铝(HyAl),有机配合态铝(OrAl),氧化铁结合态铝(DCBAl),层间铝(InAl)和非晶态铝硅酸盐(NcAl)。每一种铝形态在其结构组成和性质上都有自己固有的特征,并与红壤相应的性质和生态特征密切相关。在同一个土壤中,其数量上有NcAl>InAl>DCBAl>OrAl>HyAl>ExAl的趋势。除ExAl外,其余五种铝形态均为玄武岩发育的红壤多于花岗岩发育的红壤。土壤中铝大部分以层状铝硅酸盐矿物存在。并以选择性溶解方法单独提取作比较。

    • 土壤中活性镍变化的动力学及其应用

      1998, 35(1):49-54. DOI: 10.11766/trxb199603230107

      摘要 (1793) HTML (0) PDF 2.48 M (30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镍在6种不同性质土壤中活性变化的动力学。结果表明,土壤活性镍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可用双常数速率方程(y=ky0t1/m)很好地加以描述。参数k反映了变化过程的速率,即大值愈大者,其变化的速率愈小。k值与土壤pH、CEC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镍向植物体的迁移能力呈正相关。此外,探讨了该方程的实际应用。

    • 土壤磷扩散规律及其能量特征的研究Ⅱ.施磷量及水肥温相互作用对磷扩散的影响

      1998, 35(1):55-64. DOI: 10.11766/trxb199504050108

      摘要 (2120) HTML (0) PDF 652.96 K (24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非饱和土壤在施磷量0-400mg/kg下的磷自扩散系数(Da)随施磷量近线性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以缓冲性能小的轻质土壤最高。不同土壤磷扩散受土壤水分、施磷量和温度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程度不同,为表征这种差异利用其多元非线性拟合方程的偏微分,本文提出了磷扩散率的水分系数、肥料系数和温度系数等概念。在相同条件下,这些系数均呈现为黄绵土>黑垆土>(土娄)土>黄褐土,说明水肥温对磷扩散的影响程度与质地密切相关。

    • 表面吸附层对磷矿石磷素释放的影响

      1998, 35(1):65-69. DOI: 10.11766/trxb199511300109

      摘要 (1635) HTML (0) PDF 2.38 M (2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次生磷矿石表面的Ca-P吸附层对磷矿石磷的释放有重要影响。以NaCl、KCl或NH4OCl浸提除去磷矿石表面的吸附态Ca,导致了随后的水提取磷的大量增加。认为磷矿石表面的吸附层给磷灰石的加速溶解提供了Ca的接收库。

    • 硼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及其对植物吸收硼的影响

      1998, 35(1):70-75. DOI: 10.11766/trxb199603080110

      摘要 (2236) HTML (0) PDF 2.49 M (2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湖北省几种主要旱地土壤进行了硼的吸附-解吸实验,同时对这些土壤上油菜幼苗吸收硼进行了试验,并用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拟合。从中发现,一些土壤硼的解吸存在着明显的滞后解吸现象,这种现象可用滞后系数(△K+△n)来定性描述。当△K+△n>0.25,硼的滞后解吸比较明显。硼在土壤中的滞后解吸,原因较为复杂,实验结果表明,土壤无定形氧化铝和闭蓄态羟基氧化锰与硼的滞后解吸有明显的正相关。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硼的数量与土壤硼的吸附-解吸特性有比较密切的关系,硼滞后解吸明显的土壤,其植物吸收硼的数量相对较少,如外源施硼,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可克服土壤硼滞后解吸特性对吸收硼的影响。

    • 伴有吸持反应的土壤溶质综合扩散系数的测定

      1998, 35(1):76-80. DOI: 10.11766/trxb199508210111

      摘要 (2063) HTML (0) PDF 2.33 M (2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溶质综合扩散系数Dsh(θ)的测定是进行土壤溶质运移定量分析的必要条件。本文用水平土柱法进行了KH2PO4在五种非饱和土壤中的入渗实验,测定了磷离子综合扩散系数Dsh(θ)讨论了测定方法及结果。结果表明;几种土壤中磷离子的扩散系数均随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呈自然指数增加,且吸持反应强的土壤其曲线斜率要比弱的大。水平土柱法可以用于研究与土壤有吸持反应的溶质在非饱和土壤中的综合扩散系数。

    • 土壤和水稻中正+六烷的结合残留

      1998, 35(1):81-87. DOI: 10.11766/trxb199606040112

      摘要 (1957) HTML (0) PDF 436.70 K (25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4C-正+六烷示踪技术、水稻盆栽和溶剂连续化学提取方法,研究了正+六烷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某些行为。结果表明,正+六烷容易进入水稻并累积于籽实,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实验还探讨了土壤和水稻体内14C-正+六烷的存在和代谢转化过程。土壤中的正+六烷14C主要以溶剂可提取形式存在,大约占总14C的39%,其次是存在于土壤未分解的植物残体(大约占25%)和富啡酸组分(大约占23%)。以无机碳酸盐存在的大约占10%,进入胡敏酸(包括胡敏素)结构的数量较少,总计约占3%。正+六烷在水稻体内主要以结合残留态存在,大约占植物体总14C的98%,石油醚、乙醇和乙醇等有机溶剂可提取部分大约占2%。正+六烷进入水稻系统后,经历时间愈短,结合残留态愈少,溶剂可提态愈多。在石油醚提取液中,Rf值大于正+六烷的极性代谢物占21%。

    • 盐胁迫下不同小麦品种的耐盐性及其离子特征

      1998, 35(1):88-94. DOI: 10.11766/trxb199601080113

      摘要 (1939) HTML (0) PDF 441.08 K (32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盐胁迫环境中三种小麦品种的生长速率与耐盐性差异。结果表明,盐度处理对小麦品种“德系j86-33-25”和“鲁麦10号”植株生长速率的影响低于对“科26”品种的影响,前两个品种较“科26”品种更为耐盐。本文还着重对盐胁迫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植株组织中钾钠含量、钾/钠比、钾-钠吸收和运输的选择性、钠的吸收和运输速率及钠在植株体内的分布进行了分析,从而揭示了“德系j86-33-25”和“鲁麦10号”品种的抗盐机制可能与其根系抑制钠向地上部的运输并维持茎叶适宜的钾/钠比值有关。

    • 黄土区坡耕地细沟间侵蚀和细沟侵蚀的研究

      1998, 35(1):95-103. DOI: 10.11766/trxb199604210114

      摘要 (2456) HTML (0) PDF 2.67 M (29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通过在径流小区上覆盖纱网消除雨滴动能和增加雨滴降落高度来增加雨滴动能,并采用翻耕裸露作对照的试验处理,对黄土区坡耕地细沟间侵蚀和细沟侵蚀过程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坡面侵蚀产沙过程可明显的分为四个阶段,即溅蚀、细沟间侵蚀、细沟侵蚀和雨后径流侵蚀阶段。用纱网覆盖消除99.6%的雨滴动能后,细沟间侵蚀和细沟侵蚀分别减少35-61%和38-64%。文中对雨滴动能影响细沟间侵蚀和细沟侵蚀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

    • 土壤生物在土壤磷有效化中的作用

      1998, 35(1):104-111. DOI: 10.11766/trxb199508270115

      摘要 (2665) HTML (0) PDF 2.56 M (47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概述了磷被土壤组分固定的机制,详述了土壤微生物、根、菌根和蚯蚓在提高土壤磷植物有效性中起的作用。土壤生物对磷的活化作用主要机制为;通过产生质子和有机酸溶解不溶态无机磷,通过分泌磷酸酶水解有机磷,这种作用受土壤供磷与植物对磷需求间平衡的调控。最后讨论了难溶性矿物磷肥和有机磷肥的应用价值,提出通过增大土壤生物的群体和活性,使土壤供磷与植物需磷达到和谐同步的设想。

    • 泥质海岸防护林土壤酶活性特征研究

      1998, 35(1):112-118. DOI: 10.11766/trxb199508240116

      摘要 (1926) HTML (0) PDF 484.93 K (3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苏北淤泥质海岸防护林土壤磷酸酶活性的特点以及几种酶活性的分布(剖面、水平)规律。结果表明;(1)滨海潮土中磷酸酶以碱性磷酸酶为主,占总磷酸酶活性的62.6%,因而可用碱性磷酸酶活性反映整个磷酸酶活性(y);总磷酸酶(y)和碱性磷酸酶(x1)活性关系式为;y=-0.04765+1.67426x1,r=0.9731。(2)土壤酶活性在剖面上存在显著差异。对林地而言,取样深度60cm即满足精度要求(α=0.05),取样数为3~4个;当取样深度为40cm时,取样数至少4个。(3)水平方向上土壤酶活性也存在显著差异,林地和农田均大于滩地;在林地中,林龄越大其土壤酶的活性越高;农田的土壤酶活性与林粮间作的幼林相似。

    • 武夷山不同类型森林土壤细菌、丝状真菌优势菌属的初步研究

      1998, 35(1):119-123. DOI: 10.11766/trxb199701060117

      摘要 (2162) HTML (0) PDF 2.39 M (2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武夷山不同类型森林土壤优势细菌、丝状真菌属的生态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森林土壤或同一种类型森林土壤剖面的不同层次,均有其特殊和优势的异养细菌、丝状真菌。大致是“肥沃”的生境(或小生境)即适宜土壤异养微生物繁殖的环境,优势菌属种类多、密度也大。从而进一步揭示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统一性,为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 施用氮肥对温州蜜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998, 35(1):124-128. DOI: 10.11766/trxb199509270118

      摘要 (2012) HTML (0) PDF 2.32 M (22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红壤丘岗坡地桔园,在施用有机肥和磷钾肥的基础上,施用不同量的氮肥后,土壤pH值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呈线性负相关(r=-0.905)。不同施氮量对柑桔产量的影响具有极显著的差异。施氮后,土壤速效氮、磷、钾和叶片氮、磷、钾含量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相关。土壤速效氮磷钾与叶片氮、磷、钾含量也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相关。1986-1991年6年的分析结果表明,柑桔除总酸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18)外,转化糖、还原糖、维生素C与施氮量均呈线性正相关,因此,施用氮肥能提高柑桔品质。

    • 河北坝缘简育干润均腐土耕种过程中的退化研究

      1998, 35(1):129-134. DOI: 10.11766/trxb199511090119

      摘要 (2389) HTML (0) PDF 420.19 K (2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区位于中国干草原干润均腐土的东南缘、农牧交错带、荒漠化严重发展区。农业的大发展仅数+年历史,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形式下,土壤资源过度利用导致了耕种简育干润均腐土成为区内严重退化的类型,并集中地表现在养分、质地和保水性三方面。在肥力退化过程中,养分剖面构型向干旱土类演替;表土粗化,平耕地粒度向风沙沉积特征发展;随耕种年限的增加,耕地在养分、质地以及容重退化的同时保水保肥能力降低。缓解与治理简育干润均腐土退化需推广保护性耕作措施,改造传统农业,增加投入。

    • 红壤丘陵小区域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变化的评价和预测

      1998, 35(1):135-139. DOI: 10.11766/trxb199512210120

      摘要 (2037) HTML (0) PDF 367.11 K (2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为例,为小区域水平上土壤时空变化的定量化评价提供了一种方法,并用于千烟洲试验站开垦利用11年后土壤性质和质量变化的评价。通过土壤信息系统和土壤变化数据库的建立,方便而有效地进行了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变化的定量化评价、监测和制图。研究了该区不同土壤开垦利用为水田、旱地、桔园、马尾松、湿地松、杉树、天然林、枫香、牧草、荒草地等二+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后土壤性质和土壤质量的变化特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和预测了研究区内C、N等养分含量以及降雨、林冠透雨、树干流、径流和淋溶引起的元素输入和输出。提出了相对土壤质量指数(RSQI)的概念,并且依据土壤RSQI的变化值△RSQI较好地研究和评价了研究区内土壤质量变化。

    • 长白山区松茸发生地土壤状况的研究

      1998, 35(1):140-143. DOI: 10.11766/trxb199603050121

      摘要 (2040) HTML (0) PDF 276.10 K (2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松茸[Tricholoma matsutahe(S.Ito ct Imal)Sing.]又称松口蘑、松曹,是名贵的食用菌。近些年,在长白山区鲜松茸的收购价格为600-1000元/kg,并且在当天用飞机将鲜松茸出日到日本。松茸之所以价格昂贵,是由于该食用菌为赤松(Pinus densdlora Sieb.etzucc.)的营养共生型的外生菌根菌。其生态习性十分特殊,菌种分离和扩繁困难,迄今为止还不能实现人工栽培[1]。长白山区是我国松茸的主要产区之一,它是我国东北地区的第一高山,横跨辽、吉、黑三省。其总的走向是东北一西南。中段山势最高的白头山天池一带,海拔高度超过2000m。其它山岭较低,呈丘陵状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