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年第35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黄土高原全新世土壤锆石颗粒表面超微结构及其发生环境

      1998, 35(3):289-295. DOI: 10.11766/trxb199609210301

      摘要 (1878) HTML (0) PDF 461.34 K (2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黄土高原三个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中锆石颗粒表面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将表面超微结构按外观形态划分为六个种类,并对各类特征发生频数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研究表明锆石颗粒有丰富的表面超微结构反映沉积前后的风化作用性质和程度;进而讨论了黄土高原土和黑垆土及其盖层的发生环境。

    • 我国亚热带土壤可蚀性的对比研究

      1998, 35(3):296-302. DOI: 10.11766/trxb199608290302

      摘要 (1797) HTML (0) PDF 445.39 K (20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用人工模拟降雨法和田间实测法对比研究了我国亚热带七种有代表性土壤的可蚀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得的土壤可蚀性K值都以红砂岩发育的(耕作)铝质湿润淋溶土和紫色砂页岩发育的紫色湿润雏形土为最高,最低的是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红色湿润新成土。本文还对每个供试土壤分别建立了这两种条件下求得K值间的定量关系,为今后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开展各种研究提供了基础。

    • 安徽省石灰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特性和系统分类

      1998, 35(3):303-312. DOI: 10.11766/trxb199607300303

      摘要 (1795) HTML (0) PDF 567.87 K (2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安徽省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根据土壤特性,依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探讨8个土壤剖面在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其中2个剖面为黑色岩性均腐土土类;1个剖面为钙质湿润淋溶土土类;5个剖面为钙质湿润雏形土土类。

    • 北亚热带湿润淋溶土的土属划分研究

      1998, 35(3):313-320. DOI: 10.11766/trxb199604160304

      摘要 (2146) HTML (0) PDF 560.00 K (2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北亚热带湿润淋溶土为对象,研究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属的划分依据和指标,它们是颗粒大小级别、矿物学类型、土壤温度级别,土属命名以主要鉴别属性加亚类名称连续命名。

    • 土壤中离子扩散的基本方程与实验验证

      1998, 35(3):321-327. DOI: 10.11766/trxb199512300305

      摘要 (2359) HTML (0) PDF 388.47 K (2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是一个非均一的带电体系,因此土壤中离子扩散的推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浓度梯度,二是电位梯度。同时土壤作为一个非均一的带电体系,其离子的分布极为不均。可见土壤中的离子扩散不能直接用Fick扩散定律来描述,有必要建立起适合于土壤这个不均一的带电体系的离子扩散的基本方程。本文从热力学及物质扩散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导出了一组描述土壤中离子扩散的基本方程,并在实验的给定条件下,通过求解基本方程,对土壤中的离子扩散规律作出了成功的预言,初步验证了基本方程的正确性。

    • 稻作制、有机肥和地下水位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的吸持作用的影响

      1998, 35(3):328-337. DOI: 10.11766/trxb199705220306

      摘要 (1821) HTML (0) PDF 656.48 K (2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1982~1994年,对稻作制,有机肥和地下水位三因素多水平的定位试验土壤,进行磷的恒温吸附试验,研究不同稻作制和地下水位以及施用有机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对磷的吸持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磷的恒温吸附曲线形状都很相似,均属于高亲和力的“L”型曲线,所有吸附资料与三个已知吸附模型的拟合程度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以一元Langmuir模型优于Freundlich和Temkin两个模型。三种稻作制比较,稻稻冬泡土壤对磷的吸持容量明显大于稻稻冬绿和稻稻冬油土壤对磷的吸持容量;施用有机肥和提高地下水位均显著增大土壤对磷的吸持容量。除去土壤游离氧化铁和无定形氧化铁后,土壤对磷的吸持容量显著下降。土壤无定形氧化铁含量与除去无定形氧化铁后土壤对磷的吸持量的降低值和一元Langmuir方程中的Qm值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稻作制、有机肥和地下水位对供试土壤对磷的吸持作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其氧化铁的活性实现的。一元Langmuir方程中的Qm值与Olsen──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 模拟自然气候条件下未饱和土壤中热质迁移过程的实验研究

      1998, 35(3):338-344. DOI: 10.11766/trxb199704240307

      摘要 (2201) HTML (0) PDF 433.68 K (2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可模拟自然环境的土壤热质迁移实验装置,就自然气候条件下风速、日照、大气温度与湿度等因素对土壤中水、盐、热等要素的一维动态迁移的影响进行了多种条件下的实验研究,揭示了土壤内温度、水分和盐分的分布动态与外界气候因素之间的联系,获得了土壤热质迁移过程中各主要参数的变化规律。对于本文实验中的砂土而言,发现土表以下存在吸水、过渡和释水三个自然分区,并分析了热渗透深度和平衡时间等主要的热质迁移特征,从而为各种理论模型提供了可靠的验证。

    • 土壤磷扩散规律及其能量特征的研究 Ⅳ.土壤磷扩散的预测

      1998, 35(3):345-351. DOI: 10.11766/trxb199504050308

      摘要 (2303) HTML (0) PDF 489.79 K (2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扩散系数受温度影响即温度影响水粘度的特性,提出不同温度下磷扩散预测的修正Nye模型为D=D0κfθ/b(式中к粘度校正系数,其值等于25℃与预测温度水粘度之比)。并采用低的水/土比及低浓度范围吸附等温线的斜率(b),用该模型可以相当准确地预测土壤中磷的扩散系数,常温下尤其如此;在土壤水低吸力范围内,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差一般不超过2倍。

    • 作物对盐分的吸收及其盐害的预测预报

      1998, 35(3):352-358. DOI: 10.11766/trxb199609110309

      摘要 (2017) HTML (0) PDF 454.62 K (24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温室和田间试验,研究小麦和甜菜在盐胁迫下的生长及其对盐分的吸收。结果表明,小麦耐盐性略低于甜菜;Na+抑制小麦和甜菜对K+和Ca2+的吸收;小麦和甜菜的相对干物质重与土壤含盐量的关系符合Maas-Hoffman模型;小麦和甜菜叶Na+含量与土壤含盐量呈显著正相关,且与干物质重的关系也符合Maas-Hoffman模型。文中提出了利用作物叶的Na+含量与相对干物质重之间的Maas-Hoffman模型监测与诊断作物盐害的方法,并且较理想地对田间小麦和甜菜的盐害进行了预测预报。

    • 灌溉水质对土壤水力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影响

      1998, 35(3):359-366. DOI: 10.11766/trxb199703240310

      摘要 (2018) HTML (0) PDF 534.40 K (3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灌溉水质对田间原状土壤非饱和导水率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灌溉水质对土壤导水率有显著影响,随灌溉水矿化度增加,土壤导水率变大,而灌溉水钠吸附比(SAR)则有相反的作用,SAR愈高,土壤导水率愈低。本文还研究了灌溉水非常低的矿化度对土壤导水率产生的不可逆效应以及表土和底土导水率的差异,同时还研究了灌溉水质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潮土肥力演变与施肥作用的长期定位试验初报

      1998, 35(3):367-375. DOI: 10.11766/trxb199611180311

      摘要 (2082) HTML (0) PDF 646.98 K (2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9-1994年在河南封丘潮土上,对几种主要肥料的效益,以及不同施肥条件对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的影响进行了长期定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潮土的生产潜力很大,贫瘠的潮土单施N肥或P肥收效甚微。只要N、P肥配合施用,其交互增产作用极显著。如一旦停止施肥,产量又将急剧下降到很低水平。在富K的潮土上,连续五年不施K肥和有机肥,对小麦产量尚不构成影响。然而耕层土壤中的速效K以每年3.8mg/kg的速度下降,已接近临界水平。定位试验中测得N、P肥五年的累计利用率远高于单季试验的结果,分别为57.2%和43.8%。在当前施肥模式和产量水平下,大多数潮土中的N、P养分和有机质都略有盈余,而K素养分则普遍亏缺。

    • 耐低钾冬小麦基因型筛选方法的研究

      1998, 35(3):376-383. DOI: 10.11766/trxb199701060312

      摘要 (2070) HTML (0) PDF 536.99 K (2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液培实验及低钾土壤上的田间实验,比较、讨论了耐低钾冬小麦基因型的筛选指标、时期及钾浓度。结果表明:液培筛选的评价指标,吸钾量优于钾利用指数。筛选的适宜时期为拔节期,钾浓度以10mmol/LK+为宜。低钾土壤上7种基因型的经济产量与植株地上部吸钾量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0.945**,n=21)。冬小麦吸收的钾主要来自于1mol/L热HNO3不能提取的非交换性钾。吸钾量亦可作为田间筛选的评价指标。

    • 长期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某些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1998, 35(3):384-391. DOI: 10.11766/trxb199608270313

      摘要 (2216) HTML (0) PDF 538.81 K (26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免耕农作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态管理系统。长期秸秆覆盖免耕条件下土壤性质的变化及作物产量可以反映这一系统的可持续性。研究表明,长期(1970年-1994年)免耕与犁耕相比土壤容重并未增加;而表层(0-5cm)土壤有机C和有机N显著增加;并有随N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土壤pH随NH4NO3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明显降低。免耕表层土壤的交换性Ca、Mg、K和可提取P与犁耕比较有明显的表聚现象。交换性Ca、Mg、及可提取P随NH4NO3施用量的增加而减少。交换性K的分布则不受N肥施用量的影响,从1984至1994年,免耕玉米的产量显著高于犁耕玉米的产量,从1970至1982年犁耕玉米的产量略高于免耕,但并不显著。

    • 松嫩平原黑土区玉米生产氮磷配合肥效优化模型的研究

      1998, 35(3):392-397. DOI: 10.11766/trxb199611170314

      摘要 (1890) HTML (0) PDF 352.71 K (18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黑土区玉米生产氮磷肥配合多年多点次的试验研究,建立产量与肥效的优化模型,优化解析出黑土区玉米生产氮磷配合最佳用量为N172.9kg/ha,P2O5 57.4kg/ha,氮磷比为3.0:1,可获最佳产量7791.0kg/ha;最佳用量范围内,氮、磷用量相同时,平均每公斤氮可增产玉米14.4kg,每公斤磷可增产玉米16.9kg。磷的肥效比氮好,但氮的增产潜力远比磷大。单施磷可增产玉米734.9kg/ha,而单施氮可增产玉米1597.9kg/ha;氮磷配合最佳用量范围内,氮肥利用率为23.8~37.1%,磷肥利用率为14.2~22.2%;黑土区玉米产量对土壤的依存率平均为68.9%。

    • 上海不同地区土壤中硒的形态分布及其有效性研究

      1998, 35(3):398-403. DOI: 10.11766/trxb199612030315

      摘要 (2206) HTML (0) PDF 412.56 K (25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上海不同地区土壤中硒的形态分布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土壤中硒的存在形态与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土壤中硒主要以有机物-硫化物结合态及元素态存在,占总硒含量的43~60%,其次是残渣态,占23~43%,而其余三种形态之和仅占12~21%。统计分析表明,可溶态、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对作物最有效,土壤有效硒的NaHCO3和KH2PO4浸提法都可以用作判断土壤对作物供硒能力的指标。

    • 不同施肥条件土壤胡敏酸级分变异及性质的研究

      1998, 35(3):404-411. DOI: 10.11766/trxb199610150316

      摘要 (2049) HTML (0) PDF 509.63 K (2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17年长期定位试验土壤为材料,在研究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基础上,采用酒精沉淀分级方法,对不同施肥处理土壤胡敏酸的级分及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对胡敏酸及其级分的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堆肥及秸秆),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有机质的氧化稳定系数降低,土壤胡敏酸组成分布中心向高浓度酒精析出的级分偏移,颗粒小的级分比例增大;土壤胡敏酸的E4、E6值减小,E4/E6增大。而单施化肥则有相反趋势。土耕层土壤胡敏酸是由A、P和Rp三种类型级分所构成的混合物。施有机肥处理土壤胡敏酸以P型为主,Rp型也占有很大比例。不施肥或长期单施化肥处理则以A型为主。土壤胡敏酸的类型与其主要级分的类型保持一致。

    • 土壤微生物对施入肥料氮的固持及其动态研究

      1998, 35(3):412-418. DOI: 10.11766/trxb199604210317

      摘要 (2488) HTML (0) PDF 492.53 K (25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集长期定位试验(14年)土壤(棕壤)进行盆栽试验,并应用同位素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土壤中微生物对肥料氮的固持及其动态。结果表明,施肥后5天土壤微生物对施入化肥氮的固持达到最高,除单施氮肥处理的固持量占施入化肥氮量的5.4%外,其余各处理均在13.3%-15.4%间。施肥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增加主要来自化肥氮,后者占微生物体总氮量的64.1%-87.3%。在作物生长期间微生物固持的化肥氮逐渐释放出来,在小麦分蘖期微生物固持的化肥氮明显减少,仅占施肥量的1.72%-3.29%。在分蘖期以后微生物固持态15N的变化趋于稳定。由微生物体释放的15N量占作物吸收15N的比例除单施氮肥处理较高外,占83.7%,其它施肥处理在34.3%-54.3%间。微生物体释放的15N量与小麦吸收15N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860,n=6)。

    • 氧化铁饱和滤纸用于森林土壤有效磷测定的研究

      1998, 35(3):419-422. DOI: 10.11766/trxb199607160318

      摘要 (1869) HTML (0) PDF 2.28 M (18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磷的测定研究,取得了很多新进展,日前采用的都是一些经典的测磷方法,这些方法因用化学试剂提取土壤中的有效磷而受到了诸如pH等土壤性质的影响,而使测定值偏高或偏低[1]。Val。DerZee等1987年提出一种滤纸测磷方法[2],近似根系在土壤中对有效磷的吸收,但为室内实验研究。作者把滤纸作为一种吸附介体直接用于森林土壤有效磷的测定,省去了土样采集和处理等步骤,简单易行,能较真实地反映土壤中游离的供植物根系吸收的有效磷含量。

    • 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分布的条件模拟

      1998, 35(3):423-429. DOI: 10.11766/trxb199610210319

      摘要 (2176) HTML (0) PDF 432.24 K (2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土壤母质成分和外源输人长期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一分布特征是进行土壤环境评价的重要前提。地统计学中的条件模拟方法由于同时考虑了分布在二维或三维空间的变量整体上的空间结构特点和局部的不确定性,因而在研究变量的空间分布、变化和相互联系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并在有关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根据地统计学原理,对北京东郊污灌土壤表层微量元素含量的小尺度分异进行了条件模拟,为考察该方法的特点,同时进行了克里格括值以作对比分析。

    •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重金属污染》书评

      1998, 35(3):430-431.

      摘要 (1811) HTML (0) PDF 430.53 K (2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研究长期以来是土壤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中十分活跃的领域。当前,随着基础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普遍强化,同时,土壤环境中许多污染问题亟待解决,这一领域的研究依然是国内外科学界关注的热点。由陈怀满等所著之“土壤-植物系统中的重金属污染”(科学出版社,1996)一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k壤环境中重金属来源、背景值、污染状况、化学行为与形态、作物效应、调控途径。既反映了当代国内外学者有关重要研究结果,更主要是阐述了作者们在科学前沿多年来积累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对于推动学科发展,丰富学科内容,以及保护环境、净化食物链的实践意义很大。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