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第36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区域农田土壤质地剖面的随机模拟模型

      1999, 36(3):289-300. DOI: 10.11766/trxb199709190301

      摘要 (1583) HTML (0) PDF 702.20 K (2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冲积土壤剖面的质地层次分异是该类土壤的重要特性,对农田水分转化和溶质运移具有重要影响。要准确地定量农田水转化和溶质运移,定量模拟区域冲积土壤质地剖面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依据已取得的研究结果,采用Markov链理论提出了区域冲积土壤质地层次的随机模拟模型--MC模型和MC-LN模型,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了研究区的土壤质地剖面,并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模型模拟结果均很好地反映出了区域土壤剖面质地层次的垂向变化规律,但在质地层次厚度的分布上,MC模型结果偏差较大,而MCLN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颇为一致。

    • 安徽宣州黄棕色土和第四纪红土的比较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

      1999, 36(3):301-307. DOI: 10.11766/trxb199709050302

      摘要 (2616) HTML (0) PDF 458.48 K (20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地貌和典型剖面的考察和研究,发现安徽宣州地区黄棕色土的层序位于第四纪红土层之上。用ESR测年法测得黄棕色土年龄约为80kaB.P.,红土年龄约为240kaB.P.。对这两种成土母质的各项理化性状和磁化率指标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黄棕色土受风化作用的程度不如第四纪红土。这表明该地区24万年前的湿热气候至8万年左右开始转凉,不适于红土的形成。现今该地区出露的红土都是中更新时期古气候的产物,而黄棕色土则是与近代气候环境更相接近的一种沉积物。

    • 浙江省三种红、紫色砂页岩发育土壤的矿物学研究

      1999, 36(3):308-317. DOI: 10.11766/trxb199711130303

      摘要 (2242) HTML (0) PDF 2.68 M (18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红外光谱分析(IR)、透射电镜(TEM)及X射线荧光分析(XRF)对浙江省三种红、紫色砂页岩发育的红砂土、紫砂土和红紫砂土的矿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三种土壤的全量化学组成有很大的差别,其中以铁、钛、锰及盐基元素的差别最为明显,体现了这三种土壤的成土母质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红砂土以无序态高岭石和埃洛石为主,伴有一定数量的水云母和蛙石。紫砂土以水云母为主。伴有一定数量的埃洛石和蒙脱石,红紫砂土以蒙脱石和赤铁矿为主。三种土壤的晶态氧化铁组成也有很大的差异,紫砂土与红紫砂土为无铝替代的赤铁矿,而红砂土是由数量相近的赤铁矿和针铁矿所组成,并存在一定量的铝同晶替代,铁氧化物类型和数量的差异导致了三种土壤颜色的差别。

    • 干旱地区土壤碳酸钙淀积过程模拟

      1999, 36(3):318-326. DOI: 10.11766/trxb199804140304

      摘要 (2697) HTML (0) PDF 568.22 K (29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化学热力学过程以及土壤剖面碳酸钙淀积过程的机理,借鉴前人的建模经验,构建了干旱地区土壤碳酸钙淋溶淀积过程模型CAEDP,并以晋西北黄土丘陵土壤为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模型仅需输入较少的数据和参数(如月平均气温、作物生育期、土壤水通量等),即可模拟干旱地区土壤剖面碳酸钙的淋溶往积过程以及土壤溶液的pH值,可应用于定量估计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状态因子以及人类活动对土壤碳酸钙淀积这一缓慢过程的影响,并可应用于全球变化和土壤变化的定量化研究。

    • 热带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系统土壤种子库的研究

      1999, 36(3):327-333. DOI: 10.11766/trxb199801050305

      摘要 (2025) HTML (0) PDF 456.03 K (22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从种类组成、种子数量、物种多样性、种子分布规律和物种相似性等方面比较研究了海南10种不同上地利用系统的土壤种子库特点。这10种不同土地利用系统分别是:12年的木麻黄(Cauarina equinetifolia)林、12年按树(Eucalyptus exierta)林、40年的橡胶林、28年的茶园、甘蔗园、弃荒2年的农旱田、2年刀耕火种的游耕地、灌木林(游耕弃荒8年)、次生林和原始林。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系统中,土地利用强度越强,木本植物种子越少,草本植物种子越多,种子数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在10种不同土地利用系统的土壤种子库中,50%以上的物种呈随机分布;刀耕火种不仅造成水土流失,而且土壤种子库在质和量方面也发生严重的退化。

    • 根据分子连接性指数估算非极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系数

      1999, 36(3):334-340. DOI: 10.11766/trxb199711270306

      摘要 (1918) HTML (0) PDF 2.48 M (2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分子拓扑理论,研究了分子连接性指数与有机污染物吸附系数的关系。通过对300种有机化合物的1x与logKoc进行回归分析,发现1x与非极性化合物Koc的对数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当在模型中引入1Xv2X2Xv时,计算的准确度进一步提高。在研究的99种非极性化合物中,55%的估算误差在0.2个对数单位之内。据此建立了根据分子连接性指数估算非极性有机污染物Koc的定量模型。

    • 大孔隙和优先水流及其对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行为的影响

      1999, 36(3):341-347. DOI: 10.11766/trxb199802240307

      摘要 (2580) HTML (0) PDF 507.70 K (2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冻融和干湿交替过程对土壤大孔隙及由其导致的优先水流形成的作用,以及表面活性剂直链烷基苯磺酸盐(LAS)在水稻和大豆土壤中的优先迁移。结果表明,冻融和干湿交替均可使土壤产生大孔隙和优先水流,而且前者的作用比后者强,LAS在1.5m水稻土体和大豆土体的优先穿透时间均为23天,而优先穿透淋洗水量却相差甚大,前者为69mm,后者仅为9mm。优先迁移过程不受土壤吸附/解吸过程的制约。受土壤吸附/解吸过程制约的平衡穿透淋洗水量,水稻系统和大豆系统分别185mm和178mm,两者很为接近。在水稻和大豆土壤,LAS的优先穿透时间比平衡穿透时间分别提前了21天和35天。优先穿透峰浓度在大豆系统可达平衡穿透峰浓度的20%~30%,在水稻系统则高达30%~86%。在没有大孔隙的填充土柱中,观察不到这种优先迁移的现象。

    • 江西红壤地区马尾松的年轮与其根部土壤中化学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1999, 36(3):348-353. DOI: 10.11766/trxb199711130308

      摘要 (2424) HTML (0) PDF 370.89 K (2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采自江西红壤地区的六株马尾松的圆盘年轮样及它们当年的根部土壤,进行Al,P,Fe,Co,Cu,Zn,Ba,Pb等元素含量分析。实测结果表明年轮元素含量的分布平均值C(Z)与当年根部土壤中元素含量的分布平均值C'(Z)之间存在统计相关性,并满足对数线性相关模式:
      lgC'(Z)=a(Z)+b(Z)lgC(Z)
      其中Z是元素原子序数,用以表征不同化学元素;统计回归系数ab和元素、树种、气候因子以及土壤类型有关。因此,年轮元素含量时间(年份)序列C(Z,ti)可反映根部土壤中元素含量C'(Z,ti)的逐年变化,即再现环境的历史演变。

    • 恒电荷土壤和可变电荷土壤动电性质的研究 Ⅰ.阳离子吸附和pH的影响

      1999, 36(3):354-360. DOI: 10.11766/trxb199809080309

      摘要 (2176) HTML (0) PDF 436.22 K (24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工作研究了阳离子吸附和pH对恒电荷土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和黑土)和可变电荷土壤(砖红壤)动电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砖红壤在不同溶液中的ζ电位随pH升高由正值变为负值,均有一个等电点(IEP);pH>5时,在不同溶液之间砖红壤ζ电位的变化顺序为:MnCl2>ZnCl2≥CaCl2>NaCl。作为恒电荷土壤的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和黑土在不同溶液中的ζ电位均为负值,没有等电点;ζ电位-pH曲线的形状随土壤、电解质和pH而异。阳离子吸附后使土壤粘粒的ζ电位正移。阳离子专性吸附对ζ电位的贡献△ζ在不同土壤、不同离子之间的顺序如下:砖红壤K+<Zn2+<Ca2+<Cu2+<Mn2+,黄棕壤和黑土Ca2+<K+<Mn2+<Cu2+<Zn2+

    • 中南地区几种土壤的表面电荷特性 Ⅲ.土壤的电荷量,电荷零点(PZC)和净电荷零点(PZNC)

      1999, 36(3):361-368. DOI: 10.11766/trxb199712080310

      摘要 (2761) HTML (0) PDF 549.41 K (35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中南地区3种土壤的电荷量、电荷零点(PZC)和净电荷零点(PZNC)等表面电荷性质及其与土壤矿质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赤红壤、红壤到黄棕壤,永久负电荷量(CECp)趋于增大,主要与土壤的粘土矿物组成和粘粒含量有关;可变负电荷量(CECv)变异趋势不明显,主要与土壤氧化铁铝的组成及含量有关;可变负电荷量占负电荷总量的比例趋于降低;正电荷量趋于减小。(2)供试赤红壤、红壤和黄棕壤的PZC分别为3.90、3.35~3.50和2.96~3.12;赤红壤和红壤的PZNC分别为3.85和2.15~2.84,黄棕壤不存在PZNC。(3)初步提出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电荷性质的指标为:PZC>3.0、PZNC>2.0、PZC-PZNC<1.0和CECv/CEC8.2>0.4。

    • 水肥状况对土壤剖面中锰的移动和水稻吸锰的影响

      1999, 36(3):369-376. DOI: 10.11766/trxb199706120311

      摘要 (1901) HTML (0) PDF 2.63 M (2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旱轮作条件下小麦缺锰是四川冲积性水稻土上主要的养分胁迫问题。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作者利用模拟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水肥状况对四川两种典型冲积土中锰的迁移、转化及其对水稻吸锰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种稻后土壤活性锰减少,DTPA态锰和交换态锰等可溶性锰的含量增加,引起锰随渗漏液向剖面下部淋溶、淀积和水稻对锰的奢侈吸收,造成土壤总有效锰库减少。湿润处理比相应淹水处理显著地减缓土壤中锰的这种转化,并大大降低水稻对锰的吸收;而施肥(有机肥和化肥)的效应远不如水分状况明显。目前尚未表现缺钙的灰棕潮土,在淹水种稻过程中锰的活化淋溶规律与水旱轮作后缺锰的灰潮土相似,说明灰棕潮土水旱轮作条件下也有潜在缺锰的可能。

    • 我国主要土壤供钾能力的综合评价

      1999, 36(3):377-386. DOI: 10.11766/trxb199710270312

      摘要 (2123) HTML (0) PDF 653.07 K (24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应用生物耗竭法并结合化学方法对我国11种主要土壤的供钾能力做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1)土壤耗竭后,交换性钾的“最低值”出现的时期及绝对量大小,因土壤类型不同而异。土壤交换性钾亦存在“利用率”或“有效度”问题。“最低值”是土壤的重要供钾特性之一。(2)随着耗竭次数的增加,土壤非交换性钾在达到“最低值”后又回升,至耗竭结束,11种土壤大都接近甚至超过了耗竭前水平,认为是1mol/L热HNO3不能提取钾大量释放所致。(3)耗竭条件下,作物吸收的钾主要来自于非交换性钾,且以1mol/L热HNO3不能提取钾为主,该组分的钾仍属非交换性钾而非矿物钾。(4)2mol/L冷HNO3法提取的有效钾与作物吸钾量间的相关性最好,且该法操作简便、快速,适于水、旱田土壤钾素的测定。根据有效钾含量并结合交换性钾的“最低值”,对我国11种主要土壤的供钾能力进行了初步分级。

    • 红壤微生物量氮的周转期及其研究意义

      1999, 36(3):387-394. DOI: 10.11766/trxb199710100313

      摘要 (2321) HTML (0) PDF 534.86 K (3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15N标记底物法测定了三种不同肥力水平的红壤中微生物量氮的周转速率,结果表明三种红壤中微生物量氮的周转期分别为63天(3年菜地红砂土),89天(4年桔园黄筋泥)和251天(30年茶园黄筋泥)。微生物量氮的周转期受土壤质地、利用方式等方面的影响,较短的周转期能使土壤中的氮素更有效地通过微生物进行流通,而长的周转期则有利于土壤养分积累和保蓄。根据周转期估算,每年通过微生物周转的氮素可以达到土壤微生物量氮的15倍以上。由此可见,微生物量氮周转对红壤氮素供应和循环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 桂林市以土地资源及利用为核心的区域持续发展研究

      1999, 36(3):395-403. DOI: 10.11766/trxb199712040314

      摘要 (2095) HTML (0) PDF 671.67 K (36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土地资源及利用为核心,以区域PRESD系统为对象,并以该系统要素及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和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为内容,对桂林市区域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未来该市区域持续发展将面临严峻挑战;研究方法上,可以土地资源及利用为核心和突破口开展区域持续发展研究,从而促进持续发展尽快进人实践,并丰富其研究理论和手段。文章最后提出了保证桂林市区域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并对区域持续发展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

    • 广东大豆地方种质磷效率特性研究Ⅰ.大豆基因型磷效率特性差异及其与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关系

      1999, 36(3):404-412. DOI: 10.11766/trxb199710050315

      摘要 (2267) HTML (0) PDF 554.04 K (2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低磷红壤上,对原产广东省的大豆(Glycinemax(L.)Merrill)基因型磷效率与其来源地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株磷素吸收量相对值(RVPPU)不仅可以反映大豆对低磷红壤生长适应性,而且可以反映大豆基因型磷效率特性,RVPPU是衡量田间生长适应性和磷效率特性的较好指标。RVPPU较大的大豆基因型,其对低有效磷红壤环境适应性较好,磷效率特性较佳;反之,亦然。不同大豆基因型,具有不同的磷效率特性。磷效率特性的形成与土壤有效磷含量有关。土壤中低有效磷含量与较佳的磷效率特性形成有关,长期生长在有效磷含量较低的砖红壤、赤红壤、红壤和紫色土上的大豆基因型具有较佳的磷效率特性;而长期生长在有效磷含量较高的水稻上、潮土上的大豆基因型其磷效率特性较差。大豆基因型较佳的磷效率特性是其长期在低有效磷土壤环境下进化形成的。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作为红壤质量生物指标的探讨

      1999, 36(3):413-422. DOI: 10.11766/trxb199708060316

      摘要 (2595) HTML (0) PDF 635.69 K (30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测定了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内林地、不同施肥制度的红壤旱地和受有机农药污染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作为红壤生态系统土壤质量生物指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能够灵敏地反映出不同植被对红壤生态系统的修复或重建作用,反映了不同施肥制度对红壤可耕地培肥作用的差异,以及检测出多效唑和杀虫眯对土壤的污染。因此,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可以作为红壤生态系统土壤质量的生物指标。

    • 渍水对小麦氮磷钾营养效应的研究

      1999, 36(3):423-427. DOI: 10.11766/trxb199711270317

      摘要 (2065) HTML (0) PDF 321.11 K (19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渍害是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影响到小麦产量。其原因可能是渍水使得土壤氧亏缺,抑制了作物的生理代谢,改变了植物营养状况和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或是由于较低的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使得营养的吸收与累积下降[1~3]。受渍小麦大多表现为功能叶早衰,绿叶数量及面积减少,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下降[4,5],最终影响作物产量和千粒重[5,6]等;也有研究表明小麦的耐渍性与其基因型有关[7]。本文主要从营养生理角度研究不同生育时期渍水对小麦氮、磷、钾吸收、运转与积累的影响;探讨不同营养元素在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受渍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及其特点,为从营养调控上减轻小麦渍害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 有机物料对苹果根际营养元素动态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999, 36(3):428-432. DOI: 10.11766/trxb199806040318

      摘要 (2232) HTML (0) PDF 343.99 K (25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有机物料的施用,影响着土壤的理化特性与生物性状,也必然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与土壤直接接触区域是根际微域,要了解有机物料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必须先探讨其对根际微域的作用。研究与揭示很际微域环境状况对增加土壤养分供应,促进根系对养分吸收、改善树体营养状况及提高产量与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果树根际微域的研究工作开展较少[1,2],为此我们研究了两种有机物料对苹果砧木根际微域中土壤酶活性及元素有效性的影响。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