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第37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我国土壤中的固定态铵

      2000, 37(2):145-156. DOI: 10.11766/trxb199902120201

      摘要 (2089) HTML (0) PDF 789.88 K (2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叙述了全国除高山土带和亚高山土带外各主带土壤中固定态锭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以及各主要土壤的固按能力,讨论了固定态钦的来源、影响固定态按含量和土壤固按能力的因素,以及镇的固定和释放在土壤氮索内循环中的意义。以土带为单位,各土带中,黄棕壤带内的土壤的固定态按含量最高,为257mg/kg,砖红壤带内的土壤最低,仅为48mg/kg。耕地土壤0~20cm主体中,固定态铁的储量全国平均约为全氮储量的15%。各土壤中固有的固定态锁的有效性,主要决定于土壤母宕(质)的种类和土壤的风化程度,一般变动在3%~20%间。各土带中,黄棕壤带的土壤的固接容量最大,砖红壤带、赤红壤带、灰棕漠土带和棕漠上带的土壤以及红壤带的部分土壤则不具有固定加入铵的能力。根据固定态镇的绝对含量、它对土壤N库的贡献以及表土固按能力大小等的不同,将全国除高山上带和亚高山土带外分成了10个土区。

    • 耕种制度对西南地区冬水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2000, 37(2):157-165. DOI: 10.11766/trxb199901190202

      摘要 (2176) HTML (0) PDF 605.23 K (25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95年5月15日~1997年5月15日两年在田间条件下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冬水田甲烷排放量及耕种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冬水田水稻生长期甲烷排放通量在0.47~171.12mg/m2·h间,平均值达33.91mg/m2·h并且在每年长达250~280天的非水稻生长期内仍在排放甲烷,排放通量在2.51~54.52mg/m2·h间,平均为13.24mg/m2·h,使得冬水田甲烷年累积排放量高达165.82g/m2,是目前世界上各类稻区各类利用方式下甲烷排放量最大的一类稻田。与冬水田相比,半旱垄作(中稻)能减少甲烷年累积排放量3.36%和33.53%;而水稻生长期半旱垄作(稻麦)和水旱轮作(稻麦)甲烷排放通量比冬水田低34.11%和38.47%~66.65%,甲烷年累积排放量只占冬水田的36.7%和11.96%~34.27%。采用半旱垒作(稻麦)和水旱轮作(稻麦)是减少我国西南地区冬水田甲烷排放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 施肥对土壤不同碳形态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2000, 37(2):166-173. DOI: 10.11766/trxb199810030203

      摘要 (2641) HTML (0) PDF 501.09 K (29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施肥对土壤活性碳(CA)、微生物生物量碳(CMB)、矿化碳(CM)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CACMBCM及CPMI的大小为:水稻土>黄棕壤>红壤>潮土。施肥对CA和CPMI,CMBCM的影响分别为:处理3>处理5>处理1>处理4>CK,处理3>处理5>处理4>处理1>CK。在提高CACMBCM及CPMI方面,稻草肥、绿肥优于厩肥,厩肥高量施用优于常量施用。施肥10年与5年相比,潮土中CPMI处理7和9上升,处理8和CK下降。相关分析表明:CPMI与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或极相关,反映了农业生产措施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可以运用CPMI来评估土壤碳库的变化。

    • 半干旱农牧交错带栗钙土的发生与演变

      2000, 37(2):174-181. DOI: 10.11766/trxb199812160204

      摘要 (1859) HTML (0) PDF 2.55 M (2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半干旱农牧交错带玄武岩和沙质沉积物上发育的典型草原土壤──粟钙土形成于距今6000~8000年以前。随着时间的进程,它经历了有机质积累与分解,碳酸盐淀积与淋溶,元素氧化物迁移与富集,以及风沙堆积等作用。近二百余年来,栗钙土在人为强度活动,开垦种植和过度放牧经营管理下,土壤理化性质渐趋恶化,从而反映出演变过程中的土壤退化现象。

    • 第四纪红土的磁性与氧化铁矿物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2000, 37(2):182-191. DOI: 10.11766/trxb199902060205

      摘要 (2424) HTML (0) PDF 686.21 K (2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矿物磁测、X-衍射和电镜技术对浙江省第四纪红土的磁性与氧化铁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均质层和网纹层的磁化率(χ)、频率磁化率(χfd)、软剩磁(SoftIRM)、非滞后剩磁(ARM)、他和等温剩磁(SIRM)和剩磁矫顽力((BO)CK)等磁性参数存在明显差异,均质层的磁化率和饱和等温剩磁分别是网纹层的6倍和4倍;第四纪红土的磁化率主要由风化成土作用产生的超顺磁性颗粒(SP)和稳定单畴颗粒(SSD)贡献,它们的磁化率值与频率磁化率和非滞后剩磁是显著正相关;均质层中DCB处理后的磁化率和χfd损失量明显高于网纹层,其DCB处理损失的磁性主要是次生的SP和SSD颗粒,DCB处理后损失的磁化率与频率磁化率呈指数正相关;根据均质层的IRM获得曲线、剩磁矫顽力、X-衍射和透射电镜观察证明红土中的氧化铁矿物组成主要是圆片状的赤铁矿、鱼鳞状的磁赤铁矿和针状的针铁矿。对红土磁性成因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初步认为第四纪红土中磁性矿物的数量、粒度、类型等特征的变异指示了红土化作用的变异,可作为研究第四纪环境变化的手段之一。

    • 我国几种土壤铁锰结核中的锰矿物类型

      2000, 37(2):192-201. DOI: 10.11766/trxb199901300206

      摘要 (2451) HTML (0) PDF 616.78 K (36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X-射线衍射和化学选择溶提技术研究我国几种土壤中铁锰结核的锰矿物类型的结果表明:供试土壤铁锰结核都含有锂硬锰矿,除山东钙积潮湿变性土以钙锰矿占优势外,其它样品中的锰矿物均以锂硬锰矿为主,结晶程度较高;湖北武汉和枣阳的粘磐湿润淋溶土的铁锰结核含有钠水锰矿和羟水锰矿;湖南宜章富铝湿润富铁土、湖北粘磐湿润淋溶土和山东钙积潮湿变性土的铁锰结核中有钡硬锰矿;湖南桂阳富铝湿润富铁土的铁锰结核中检测出少量的铅锰矿。土壤铁锰结核中锰矿物类型与相应土壤条件下的土壤母质、PH值、阳离子类型与数量等土壤条件相一致。

    • 腐殖酸对矿物结合汞活性的影响研究──Ⅱ.腐殖酸对矿物结合汞挥发活性影响的动态特征

      2000, 37(2):202-208. DOI: 10.11766/trxb199811270207

      摘要 (1964) HTML (0) PDF 469.97 K (2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汞的挥发动力学表明:腐殖酸对矿物结合汞活性兼具抑制与活化的双重效应,突出表现为对矿物结合汞的挥发具有先期抑制与后期活化最后趋于稳定的动态影响特征,其效应具长期性渐变特点。不同腐殖酸针对不同矿物类型结合汞,其作用速率与强度不同。

    • 估算有机化合物土壤吸着系数Koc的片段常数法

      2000, 37(2):209-216. DOI: 10.11766/trxb199810200208

      摘要 (2268) HTML (0) PDF 2.55 M (19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592种有机化合物实测Koc数据,研究了用片段常数法估算有机化合物土壤吸着系数的可能性。将592种化合物随机划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前者用于模型建立,后者用于模型检验。计算结果证明,包括74种结构片段和24个结构校正因子的回归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有机化合物的吸着系数。对所有592种化合物而言,模型的可次系数高达0.9696。估算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仅为0.37个对数单位。

    • 推求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简单入渗法──Ⅱ.实验验证

      2000, 37(2):217-224. DOI: 10.11766/trxb199808180209

      摘要 (1989) HTML (0) PDF 481.13 K (27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预报土壤中水分流动需要的土壤导水特性可通过观测水平土柱的入渗过程来确定,这一观测过程的分析是基于对Richards方程求积分解。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中的参数由观测的水平立柱的特征湿润长度和吸力来确定,非饱和土壤导水率由已确定的特征曲线中的参数和测定的饱和导水率导出。供试土壤有三种,它们的质地从砂壤到粘壤。由这种方法所确定的这三种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与实测的特征曲线符合良好,所确定的砂壤的非他和导水率与实测值的比较令人满意。利用数值法和积分法分别计算了土壤含水量剖面,计算结果吻合良好,说明了这种方法的合理性。

    • 植被刈割对红壤酸度及有机无机复合状况的影响

      2000, 37(2):225-232. DOI: 10.11766/trxb199807210210

      摘要 (1765) HTML (0) PDF 2.60 M (20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红壤地区自然植被(白茅)条件下,不同的对割周期对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土壤有机质、有机无机复合体、腐殖质组成及铁、铝氧化物含量等均具有较大的影响。从1年刈割一次至6年刈割一次处理,虽然土壤酸度的变化无明显规律,但土壤交换性钾、无定形铁、无定形铝、络合态铁的含量及铁活化度值均呈增加趋势,且土壤有机质和复合体的含量相应增高,松结态腐殖质/紧结态腐殖质的比值亦增大,即腐殖质的活性较强、质量较高,土壤肥力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进化;而交换性钠、交换性钙及游离铁、铝氧化物的含量则呈相应的下降趋势。

    • 长期施钾对作物增产及土壤钾素含量及形态的影响

      2000, 37(2):233-241. DOI: 10.11766/trxb199807060211

      摘要 (2502) HTML (0) PDF 574.18 K (3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在油稻稻、麦稻和麦棉三种种植制度下进行的长期(10年)施钾田间定位试验的结果为依据,阐述了长期施钾对几种主要农作物增产及施肥效益的影响,对长期施钾后供试条件下土壤钾素含量及形态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 水网地区水稻土的含硒量及根外施硒对糙米硒含量的影响

      2000, 37(2):242-249. DOI: 10.11766/trxb199903090212

      摘要 (2106) HTML (0) PDF 527.90 K (22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对嘉善县平原水稻上砸含量特征和该区水稻硒含量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表明:(1)嘉善县平原水稻土,水溶态硒含量低于一般水稻上水溶态硒的临界值(0.010μg/g),这与该区的土壤母质、地形等因素相关;(2)低硒水稻土制约了水稻对硒的吸收积累,因此该县出产的稻米硒含量亦普遍较低,平均含硒量低于粮食硒的正常含量范围(0.040~0.070μg/g);(3)水稻地上各部分含硒量存在差异,糠、秸秆中的含硒量高于糙米,还发现早稻的糙米、糠、秸秆中的含硒量均低于晚稻相应各部分的含硒量;(4)通过喷施适量硒盐,可改善稻米的硒含量,喷施期以齐稳期效果最佳,且早稻效果优于晚稻。

    • 土壤硼吸附热及温度对硼滞后解吸特性影响的研究

      2000, 37(2):250-256. DOI: 10.11766/trxb199812100213

      摘要 (2189) HTML (0) PDF 483.67 K (2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棕红壤(9701)、黄棕壤(9702)和灰潮土(9703)在25℃和40℃条件下,硼吸附一解吸特性,土壤硼吸附热以及温度对土壤础滞后解吸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701、9702和9703号土壤用的吸附热分别为-15.4、-15.6和-22.6kJ/mol,处于化学吸附热的范围,从热力学上证明了棚在土壤上专性吸附的存在。与25℃相比,40℃时土壤硼滞后解吸得到加强。与此相应,施入土壤中的外源硼,夏季与春季相比,其解吸率分别下降了38%、19%和7%。这些结果可以解释在夏季,土壤缺硼并不在于硼在土壤上的吸附减弱,而是土壤用滞后解吸在高温下得到加强的缘故。

    • 钾对苹果树水分利用效率及有关参数的影响

      2000, 37(2):257-262. DOI: 10.11766/trxb199810210214

      摘要 (2203) HTML (0) PDF 2.41 M (30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2年生盆栽新红星/平邑甜菜苹果树为试材,初步探讨了土壤不同水分状况下钾对水分利用效率(WUE)及有关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充足供水时,施钾肥植株的气孔导度(Gs)为增大,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同时被提高,但Tr的提高幅度更大,导致了WUE的降低;土壤干旱时,钾可明显提高植株的WUE,不同处理的WUE大小顺序为:高K>中K>低K>CK,植株施钾肥后,Gs增大,Pn被提高,但Tr却下降,说明WUE的改善是通过提高光合和降低蒸腾两条途径实现的。

    • 甘肃景电灌区土壤团聚体特征研究

      2000, 37(2):263-270. DOI: 10.11766/trxb199810270215

      摘要 (2137) HTML (0) PDF 482.97 K (2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甘肃景电灌区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团聚性很差,团聚体以非水稳性为主,稳定性很低。粘粒对于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影响最大,显示土壤中粘粒物质是目前这一地区土壤结构形成的最为重要的胶结物质。碳酸钙对于团聚体形成的胶结作用次之,有机质由于含量低,其胶结作用最小,但是有机质对于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大于碳酸钙的影响。易溶性盐使团聚体的数量和稳定性降低。土壤微团聚体研究表明,土壤中<0.005mm的颗粒基本上都分布于>0.01mm的微团聚体中,粘粒的团聚程度很好,结构系数基本上均达到百分之百。碳酸钙对粘粒团聚影响很大,而有机质的影响很小。土壤中易溶性盐表现出使粘粒分散的趋势。从土壤结构现状与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来考虑,土壤风蚀、有机质含量低和易溶性盐的积累是土壤结构退化的基本原因。增加有机质含量,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和风蚀是改善与重建本地区土壤结构状况的基本途径。

    • 求土壤水力特征的一种迭代法

      2000, 37(2):271-274. DOI: 10.11766/trxb199902040216

      摘要 (1812) HTML (0) PDF 216.29 K (25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水力性质包括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它表明了土壤的基质势h与土壤水分含量θ之间的关系)θ(h)、非饱和水力传导率K和扩散度D。由于土壤的这三种水力性质可以通过关系式K=Ddθ/dh联系起来,因此,它们当中只有两个是独立的。

    • 高黎贡山土壤微生物生化活性的初步研究

      2000, 37(2):275-279. DOI: 10.11766/trxb199810010217

      摘要 (2159) HTML (0) PDF 2.34 M (2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黎贡山位于滇西北中缅边境的横断山地区。由于其多种多样的森林类型、生物资源,早已引起世界性的广泛关注。高黎贡山山体宏大,上半部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 着多种类型的原生植被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下部(1500m以下)有村庄分布,近10年来,由于人口激增,森林大量被砍伐、放牧和开垦成农田或人工纯林,形成片状分布的次生林,山底部的次生林基本上已被砍光。植被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同时,也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和生物资源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 泥炭和堆肥对几种污染土壤中铜化学活性的影响

      2000, 37(2):280-283. DOI: 10.11766/trxb199810080218

      摘要 (1754) HTML (0) PDF 256.45 K (2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难移动性和污染危害的长期性,有关重金属在土壤中化学行为的研究受到重视[1]。重金属铜在土壤环境中既有植物营养问题,又有土壤污染问题[1,2]。研究土壤铜的形态区分与转化、作物吸收积累与反应规律,有利于确定土壤铜的环境容量和铜污染土壤的改良方法[1,3]

    • 铜矿尾矿库土壤-植物体系的现状研究

      2000, 37(2):284-287. DOI: 10.11766/trxb199904250219

      摘要 (1920) HTML (0) PDF 260.47 K (2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矿山开发不仅直接造成大规模土地破坏,而且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尾矿砂、矿石等)需要大面积的堆置场地,从而导致矿区土地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因此,矿区生态恢复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1-3]。由于植物生长对土壤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土壤条件现状研究就成为生态恢复工作的首要任务[1,4,5]

    • 1998年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排序

      2000, 37(2):288-288. DOI: 10.11766/trxb0220

      摘要 (2015) HTML (0) PDF 1.06 M (2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注:(1)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1998年数据统计,《土壤学报》的影响因子为0.522,在全国1286种科技期刊中排名为第40名,在同类期刊中排名为第2名。(2)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1998年数据统计,《土壤学报》在“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用刊500名排行表”上位列第60名,被引频次为288。(3)《土壤学报》在1999年“第三届江苏省期刊评优活动”中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期刊”。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