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第37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土壤学的数字化和信息化革命

      2000, 37(3):289-295. DOI: 10.11766/trxb199912130301

      摘要 (1930) HTML (0) PDF 499.19 K (30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世纪以来的近代土壤学的发展,主要受到化学和地学的影响,而物理学和数学到本世纪中叶才开始进入,但却引发了当今土壤学的数字化和信息化革命。它表现在土壤学研究中的模式化趋势;首先出现在土壤分类和制图上的数字化趋势;应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处理能力形成各种土壤专家系统的智能化趋势;3S技术和PA推动下农田土壤研究的精确化趋势以及土壤信息的网络化趋势。本文最后还就土壤学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中的一些方法论问题作了讨论。

    • 利用137Cs示踪农业耕作土壤侵蚀速率的定量模型

      2000, 37(3):296-305. DOI: 10.11766/trxb199904110302

      摘要 (2370) HTML (0) PDF 604.04 K (2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了一个根据农业耕作土壤剖面中137Cs的损失量与土壤侵蚀量之间关系的定量模型。在假设137Cs在耕层中得到充分的混合而变得均一的基础上,根据质量平衡模型推导而成。模型显示137Cs的衰变常数,年沉降分量,耕层厚度和采样年份对年平均土壤侵蚀速率都有重大影响。模型结果还说明,137Cs的损失量与年平均土壤侵蚀量之间的关系既非线性关系亦非指数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曲线关系。

    • 从古土壤看北京环境变迁

      2000, 37(3):306-315. DOI: 10.11766/trxb199905080303

      摘要 (2315) HTML (0) PDF 682.77 K (2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古土壤是在古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土壤。西胡林黄土剖面位于北京低山丘陵区,埋藏有七层古土壤,根据形态和微形态特征,可以划分出碳酸盐型古土壤、普通褐土型古土壤、淋溶褐土型古土壤和棕壤型古土壤。其地球化学特征和土壤磁学特性的研究表明,各古土壤类型之间和各发生层之间存在着显着差异。通过古地磁测年和地层对比,确定了古土壤的年龄。在研究古土壤性状的基础上,配合孢粉分析,可以勾画出北京低山丘陵区的环境变迁。北京地区自50万年前至1万年前,交替经历了14次温湿、冷干的气候变化。

    • 低丘红壤区旱地土壤渗透性与可蚀性定量关系的研究

      2000, 37(3):316-322. DOI: 10.11766/trxb199901150304

      摘要 (2072) HTML (0) PDF 482.84 K (23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人工模拟降雨仪和Guelph仪对我国南方低丘红壤区旱地土壤的渗透性与可蚀性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四纪红色粘土和红砂岩发育的旱坡地0~5cm表层土壤饱和渗透率Kfs与土壤的可蚀性K呈现负相关,且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可概括为;K≈a·Kfs-b+c,其中a、b、c均为与土壤有关的系数。

    • 磷在土壤中有效性的衰减

      2000, 37(3):323-329. DOI: 10.11766/trxb199903290305

      摘要 (2699) HTML (0) PDF 406.02 K (24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培育试验表明,磷在红壤中有效性的衰减可分为快反应(3小时)阶段和慢反应阶段,前者有效磷以直线关系下降,后者则为一渐减性曲线。快反应阶段磷有效性的衰减量和土壤活性铝含量呈显着相关,但与活性铁和交换铝相关不显着。用红壤、潮土、板浆白土三种性质不同的土壤进行的生物试验表明,产量也随着土-磷作用时间延长而下降,而且有一个终止时间。中性水稻土在8个月培育后产量即不再下降,石灰性潮土为16个月,而酸性红壤在28个月以上。影响产量衰减的可能和磷在土壤中的双核化(转化为环状双核结构)和吸收作用有关,它们在程度上和延续时间上不同土壤不同,在水稻土上最弱,延长时间最短,而在红壤上作用最强,延长时间最长,潮土处于两者之间。

    • 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固定态铵的变化及水稻对残留N的利用

      2000, 37(3):330-338. DOI: 10.11766/trxb199902270306

      摘要 (2241) HTML (0) PDF 581.07 K (3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小麦盆栽试验后的15N标记土壤上,研究了水稻生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C、N和土壤固定态铵的变化及其有机无机肥料残留N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C随着水稻生长而逐渐增加,到收获时达到1378.6~1790.5mg/kg土;土壤微生物量N的变化与水稻吸收N素有关,开始时由于淹水使得土壤微生物量N有所下降,但随后又有所增加;随着水稻对N的吸收增加,生物量N又下降,直到水稻成熟期又有所恢复。在整个水稻生长季节中,土壤固定态铵的含量变化不大,但其中的一些15N仍与外界土壤中矿质N发生了交换,表明这些固定态铵对水稻仍有较高的有效性。

    • 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对土壤中尿素氮转化及形态分布的影响

      2000, 37(3):339-345. DOI: 10.11766/trxb199902260307

      摘要 (2049) HTML (0) PDF 473.90 K (2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15N尿素示踪技术,以壤质草甸棕壤和春小麦分别作供试土壤和作物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单施15N尿素或15N尿素+氢醌(HQ)相比,配施双氰胺(DCD),尤其与HQ组合可使土壤保持较高的15N回收率,其中有机15N占相当大的比例。在小麦孕穗期前,上述两处理可有效地保持尿素水解后土壤中NH4+-15N含量,并显着降低(NO3-+NO2-)-15N的富集;促进肥料15N固持-矿化的周转。HQ与DCD配合施用对尿素施用后土壤中残留15N量及有机15N的再矿化和NH4+-15N含量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 小麦-玉米轮作制中氮肥效应模型的选择──经济和环境效益分析

      2000, 37(3):346-354. DOI: 10.11766/trxb199904030308

      摘要 (2640) HTML (0) PDF 561.98 K (30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经济和环境效益两个方面对描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中作物产量对氮肥反应的四个施肥模型(二次型,平方根,二次型+平台,线性+平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模型的拟合程度都较高,且拟合程度和计算的最佳产量均无显着差异,但线性+平台和二次型+平台模型推荐的最佳施肥量大大低于二次型模型,因而经济效益较高。研究还表明,与二次型模型相比,采用线性+平台和二次型+平台模型推荐的最佳施肥量,有利于维持土壤无机氮的基本平衡(而不是显着上升!),提高氮肥利用率,并使小麦、玉米茎秆含氮量降低,表现出较佳的环境效应。

    • 红壤交换性碱和交换性酸的研究Ⅰ.与中性盐(Na2SO4, NaClO4和KClO4)的关系

      2000, 37(3):355-363. DOI: 10.11766/trxb199903080309

      摘要 (2008) HTML (0) PDF 560.72 K (2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自动控制pH的装置定量研究了两种红壤类土壤胶体在三种中性盐溶液中的交换性碱和交换性酸的变化。发现在Na2SO4溶液中在pH低时出现交换性碱,pH高时出现交换性酸。砖红壤胶体的交换性碱比红壤胶体的大,并且在pH5.6附近还出现不受Na2SO4浓度影响的交换中性点。NaClO4和KClO4溶液中,在测定pH范围内只出现交换性酸,红壤胶体的数量比砖红壤胶体的大。同一土壤胶体在KClO4中的数量比NaClO4中的多。二者都有一峰值,对于砖红壤胶体前者在pH4.3,后者在pH5.8.提出了测定SO42-—交换性碱的方法。

    • 稀土元素在土壤-玉米体系吸收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

      2000, 37(3):364-371. DOI: 10.11766/trxb199902300310

      摘要 (2583) HTML (0) PDF 525.79 K (2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盆栽实验研究施加农用稀土微肥后,玉米根、茎和叶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玉米根和茎中稀土元素含量随外源稀土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大,存在显着剂量效应关系。玉米根和茎中La/REE比值随外源稀土施加的浓度增大而逐渐与稀土微肥(常乐)的La/REE值趋于一致。发现随着施入稀土元素浓度的增加,玉米吸收的稀土元素逐步转为主要由外源施加稀土微肥贡献为主。随根施剂量加大,玉米根和茎吸收稀土元素的富集系数逐渐增大,说明外源稀土的生物有效性明显高于土壤本身的稀土。稀土元素在苗期的玉米叶片中不产生显着水平的富集。

    • 几种土壤剖面的硝化作用及其动力学特征

      2000, 37(3):372-379. DOI: 10.11766/trxb199903140311

      摘要 (1964) HTML (0) PDF 2.64 M (25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陕西省六种主要耕作土壤及其剖面不同层次23个土样,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研究其硝化作用的特点,并选用dN/dt=bN(B-N)/B方程(式中,N为硝态氮的累积量,t为试验培养时间,B为硝态氮累积量的渐进值),描述硝化作用过程中硝态氮含量随时间的用积,获得定量描述硝化作用强弱的两个指标(Kmxtd).结果表明耕层土壤由北向南硝化作用强度逐渐减弱,硝化作用的最大速率(Kmx)变幅为2.70~16.58mg/kg·d,陕北的黑垆土硝化作用进行最快,陕南的黄泥巴最慢。在不同土壤剖面中,硝化作用由上到下呈现减弱趋势,硝化作用的最大速率(Kmx)随上层深度增加而下降,迟缓期(td)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延长,在粘化层和粘重土层中、硝化作用非常微弱或基本不发生硝化作用。这些不同土壤及剖面层次硝化作用的差异与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有关。

    • 作物生长中光照和氮肥施用量的相互关系研究

      2000, 37(3):380-387. DOI: 10.11766/trxb199808060312

      摘要 (1922) HTML (0) PDF 537.66 K (26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盆栽试验,在人工气候箱内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X1,μmol/m2·s)和氮肥施用量(X2,g/pot)均对莴笋生长及生物量产生影响,且二者的变化与莴笋生物量的关系可表示为y=-0.375+0.0230X1+9.42lX2+0.025lX1X2-0.131×10-4X12-17.794X22形式;不同光照强度下氮肥施用量与莴笋生物量的关系均可表示为y=b0+b1X+b2X2形式;不同氮肥施用量下,光照强度与莴笋生物量的关系亦可用二次或三次多项式来表示。根据研究结果,还求得了氮肥施用量(X2)与光照强度(X1)的关系为;X2=0.446-0.477×10-2X1+0.269×10-4X12-0.394×10-7X13.此外,本研究还探讨了光照强度、氮肥施用量与莴笋的氮素营养状况的关系。

    • 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与热力学函数关系初探

      2000, 37(3):388-395. DOI: 10.11766/trxb199902240313

      摘要 (2286) HTML (0) PDF 2.55 M (2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研究了土壤水势对水分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温度条件下,提高土壤水势可增加土壤非饱和导水率,呈现黄绵土>(土娄)土。在相同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增加温度可提高土壤非饱和导水率,其导水率温度效应值(dk/dt)(土娄)土>黄绵土。土壤含水量一定时,随着相对偏摩尔自由能变[Δ(ΔG )]和相对偏摩尔焓变[Δ(ΔH)]增大,土壤非饱和导水率也增大,并且呈现出黄绵土>(土娄)土,拟合得出的相对偏摩尔自由能变[Δ(ΔG)]和相对偏摩尔焓变[Δ(ΔH)]与土壤非饱和导水率方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 水稻品种对石灰性土壤缺Zn耐性机理的研究

      2000, 37(3):396-401. DOI: 10.11766/trxb199908250314

      摘要 (2074) HTML (0) PDF 399.00 K (2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缺Zn敏感水稻品种IR26和耐缺Zn水稻品种IR8192-31-2,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水稻品种耐石灰性土壤缺Zn与HCO3-关系的生理生化机制。在低锌浓度下,HCO3-严重抑制敏感品种根系生长,而对耐性品种影响很小;HCO3-增加了两种水稻品种根中的苹果酸和柠檬酸浓度,但敏感品种增加的幅度大。以上结果表明HCO3-对敏感品种根生长的抑制,并诱发缺Zn是由于根中有机酸过度积累导致的,HCO3-显着提高敏感品种根中PEP羧化酶活性可能是HCO3-增加其有机酸积累,从而影响根生长及Zn有效性机理的重要过程。

    • 贡嘎山东坡峨眉冷杉林区土壤CO2排放

      2000, 37(3):402-409. DOI: 10.11766/trxb199903290315

      摘要 (1982) HTML (0) PDF 523.12 K (25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植物生长季对贡嘎山东坡峨眉冷杉林区三种不同类型土壤排放CO2过程进行了连续观测,三种类型土壤CO2排放存在着显着差异。峨眉冷杉演替林采伐迹地土壤呼吸强度最高,达5.89μmol/m2sCO2,在各月份中高低依次为9月>8月>6月>7月>5月>10月>11月;峨眉冷杉林土壤呼吸强度次之,为5.76μmoL/m2sCO2,在各月份中高低依次为8月>7月>9月>6月>5月>10月>11月;峨眉冷杉演替林土壤呼吸强度最低,为3.26μmol/m2sCO2,在各月份中高低依次为5月>7月>8月>6月>9月>10月>11月。观测的各种温度指标对土壤CO2排放有明显的影响,分析表明,近地表气温对峨眉冷杉林采伐迹地和演替林土壤CO2排放影响最大,10cm和5cm深地温对峨眉冷杉林土壤CO2排放影响最大,根据观测的土壤呼吸月平均值计算得出土壤CO2排放的通量估计值,峨眉冷杉林采伐迹地土壤CO2排放为223.91kg/hm2d,峨眉冷杉林土壤排放为218.481kg/hm2d,峨眉冷杉演替林土壤CO2排放为123.76kg/hm2d.

    • 荧光假单胞菌Pf.X16L2与丛枝状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在小麦根圈内的相互关系

      2000, 37(3):410-418. DOI: 10.11766/trxb199903210316

      摘要 (2316) HTML (0) PDF 597.76 K (2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发光酶基因标记及其发光强度检测、SDH酶活染色等技术,在根盒-土壤微宇宙及塑料盆栽系统中,研究了发光酶基因(luxAB)标记的荧光假单孢菌菌株Pf.X16L2与丛枝状菌根真菌摩西球孢囊霉Glomus mosseae两者在小麦根圈的相互关系。Gl.mosseaePf.X16L2的种群密度和生理活性都有着抑制作用,因而能降低小麦根圈对Pf.X16L2的富集作用,而Pf.X16L2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Gl.mosseae的菌根感染率,但会降低菌丝中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两者可共同促进小麦中后期的生长。

    • 一种确定原状土样非饱和水力传导度的方法

      2000, 37(3):419-423. DOI: 10.11766/trxb199901070317

      摘要 (2217) HTML (0) PDF 316.43 K (2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的求参方法──“同定参数法”,按该方法求原状土样参数的原理设计制作了求参装置,在求参过程中,通过迭代法修正水分特征曲线,求得原状土样非饱和水力传导度。

    • 离子交换树脂膜埋置法测定土壤中的有效养分

      2000, 37(3):424-427. DOI: 10.11766/trxb199811190318

      摘要 (2140) HTML (0) PDF 269.48 K (28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离子交换树脂在农业上的应用已有近50年的历史,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用阴离子交换树脂提取土壤中的磷;然后用阳离子交换树脂研究了土壤中钾的有效性及缓效钾的释放,后来开始用离子交换树脂测定土壤中营养元素。离子交换树脂在测定土壤养分的研究方面经历了树脂颗粒、树脂袋和树脂膜三个阶段。

    • 污水土地处理中水田氮素的迁移特征

      2000, 37(3):428-432. DOI: 10.11766/trxb199811160319

      摘要 (1875) HTML (0) PDF 329.14 K (25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污水中含有益于作物生长的氮磷和微量元素,故污水土地处理会给作物产量和质量带来好处[1],但使用的水力负荷率、污染负荷率(即投配水量)过高的话,会引起氮磷等元素迁移,对水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在过去同类研究中虽有许多关于土壤除氮效果的报导[2~4],但绝大多数报导仅限于整个处理系统的去除效果上,很难查寻到有关污水中氮素在不同土壤和土层中氮素迁移的特征,因而影响土地处理场排水暗管设计的性能和采取有效调控方法提高土壤脱氮能力。本文通过对作物型污水土地处理实际运行过程氮的时空分布监测,深入了解水作条件下土壤不同形态氮素迁移特征,为进一步改进污水土地处理设计和提高处理系统的脱氮效果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