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第37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东南红壤丘陵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2000, 37(4):433-442. DOI: 10.11766/trxb200001040401

      摘要 (2079) HTML (0) PDF 666.20 K (29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东南红壤丘陵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以区域PRESD系统构型方法对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子系统逐一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其1988~1996年间的农业发展可持续程度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此前利用遥感等手段取得的评价结果对比,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指标体系的适用性以及红壤地区农业面临的最重要的环境障碍一水土流失问题,并因此提出了对策和措施.

    • 李家岗下蜀黄土剖面的反射光谱研究

      2000, 37(4):443-448. DOI: 10.11766/trxb199906040402

      摘要 (1996) HTML (0) PDF 402.99 K (2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色度学方法,系统研究了下蜀黄土典型剖面的反射光谱特征.结合磁化率、微量元素Rb、Sr的含量和比值,讨论了色度参数的古气候意义,初步把下蜀黄土形成以来的古气候划分为3个波动旋回.丁蜀黄土和黄土高原色度参数的对比,揭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更强的化学风化作用和成壤强度.

    • 土壤侵蚀正态模型试验中产流畸变系数

      2000, 37(4):449-455. DOI: 10.11766/trxb199906300403

      摘要 (1833) HTML (0) PDF 2.40 M (24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入渗、产流原理,分析了小流域土壤侵蚀正态模型试验中的产流与流域 实际产流过程的差异,首次提出了模型产流畸变的概念.并根据实地人工降雨试验所计算的入渗、产流过程线,理论推导出不同比例尺正态模型畸变系数,同时随着模型相似比例尺的减 小,产流畸变系数增大.产流畸变系数的提出,提高了土壤侵蚀正态模型试验的实际应用价 值,也告诫人们用模型试验资料时,必须进行模型与原型的转换,否则会造成水保措施工程设计的浪费.

    • 稻麦轮作条件下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对氮素肥力的影响

      2000, 37(4):456-163. DOI: 10.11766/trxb199903150404

      摘要 (2290) HTML (0) PDF 514.49 K (2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十二年的耕作和施肥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表明,苏南太湖稻麦轮作地区,长期休闲的农田0~5cm土层最高含氮量可达2.89%,休闲田结合每季耕翻,全氮含量下降,只及最高含氮量的70%,保持在2%左右.无论免耕与否,不施肥土壤(0~5cm)全氮含量为最高含氮量的50%左右,单施化肥时为52%~56%,猪粪+化肥为63%,秸秆+化肥为63%~70%.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全氮、氮素矿化势、生物量氮和矿质氮在土层中的分布及含量有明显的影响.施肥,特别是配施有机肥对土壤全氮和土壤供氮容量的影响大于耕作对其的影响.固定态铵的含量不仅与土壤中的粘土矿物有关,施肥对其也有影响.

    • 水稻氨基酸态氮营养效应及其机理研究

      2000, 37(4):464-473. DOI: 10.11766/trxb200003300405

      摘要 (2385) HTML (0) PDF 666.88 K (3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15N无菌水培试验条件下对水稻氨基酸态氮和铵态氮的营养效应及其氮营养贡献;氨基酸态氮的同化机理等问题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等氮量(10mg/L)无菌水培51天后,甘氨酸态氮(Gly-N)单施或与硫酸铵态氮(NH4+-N)配施处理的干物重、吸氮量均大于硫酸铵态氮单施处理.Gly-N对水稻于物重及吸氮量的促进作用大于NH4+-N.Gly-N与NH4+-N配施条件下,以吸氮总量为基础计算的Gly-N氮营养贡献率可达55.66%.采用Gly-N培养的籼、粳稻整株谷草转氨酶GOT、谷雨转氨酶GPT及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均大于NH4+-N,且根中GOT和GPT活性、叶中GDH活性明显高于相同部位NH4+-N培养的水稻.水稻GOT、GPT及GDH活性受对应底物谷氨酸(Glu)营养的促进.

    • 土壤硝化作用过程中亚硝态氮的累积研究

      2000, 37(4):474-481. DOI: 10.11766/trxb200003290406

      摘要 (2210) HTML (0) PDF 525.63 K (3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比较了9种土壤硝化过程中NO2-的累积能力和NO2-在不同土壤中的稳定性,并在3种代表性土壤上检测了NO2-累积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红壤和黄 棕壤在所有施铵氮(NH4+-N)水平下均未出现NO2-的累积;但砂姜黑土、潮土、滨海盐土、潮棕壤、褐土、灌漠土和灰钙土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NO2-累积,且随着施NH4+-N水平提高而增加NO3-在红壤和黄棕壤中的累积与施NH4+-N水平无关,但在其它7种pH大于7的土壤中的累积受到高浓度NH4+的抑制.此外,试验还表明,NO2在红壤和黄棕壤中不稳定,但在其它7种土壤中相当稳定.土壤硝化过程中产生NO2-累积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 水分状况对水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2000, 37(4):482-489. DOI: 10.11766/trxb200001250407

      摘要 (2410) HTML (0) PDF 548.36 K (2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含量下水稻土的N2O排放,结果表明,在水分含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时,土壤具有最大的N2O排放速率,当水分含量在田间持水量之上时,反硝化作用是N2O的主要来源.水分含量在田间持水量之下时,尽管硝化作用强烈,但N2O排放量较小.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管理措施下,水稻土N2O和CH4的排放,同常规水分管理方式相比,长期淹水显着增加了CH4的排放而减少了N2O的排放.相反,湿润灌溉的处理在整个水稻生长期内没有明显的CH4排放,但其N2O排放对水分状况敏感,出现数次峰值,从而总排放量远高于其它两处理.

    • 田间一维饱和─非饱和土壤中氮素运移与转化的动力学模式研究

      2000, 37(4):490-498. DOI: 10.11766/trxb199907140408

      摘要 (1950) HTML (0) PDF 579.96 K (2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并验证了一个排水条件下田间─维饱和─非饱和土壤中 NH4+-N和NO3--N运移与转化的耦合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有机质的矿化、氮素的吸附、硝化、反硝化、氨气挥发及作物根系吸氮等氮素转化作用过程,同时也考虑了土壤温度和湿度对氮素转化的影响.该模型可用于描述田间土壤中氮素的行为,所得结论可供农业生产实际和环境保护参考.

    • 土壤水分状况和质地对稻田N2O排放的影响

      2000, 37(4):499-515. DOI: 10.11766/trxb199906010409

      摘要 (2371) HTML (0) PDF 455.58 K (3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封丘生态试验站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土壤质地和水分状况对稻田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N2O排放主要受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淹水状态下,N2O排放很少,水分落干期间N2O排放量占水稻生长期N2O排放总量的87.50%~98.65%.土壤质地显着影响稻田平均N2O排放通量,砂质土壤排放的N2O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壤质和粘质土壤,水稻生长期砂质、壤质及粘质土壤的平均N2O排放通量分别为 137.63、87.54和63.46μgN2O-N/m2·h.

    • 蒙脱石对不同施肥处理土壤胡敏酸及其级分的吸附特征Ⅰ.蒙脱石对胡敏酸的吸附特征

      2000, 37(4):506-513. DOI: 10.11766/trxb199908100410

      摘要 (2162) HTML (0) PDF 595.28 K (2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17年不同施肥处理土壤胡敏酸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性质胡敏酸与钙饱和蒙脱石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钙饱和蒙脱石对土不同施肥处理胡敏酸的吸附曲线可用单表面Langmuir方程、双表面Langmuir方程以及Freundlich方程来描述.由单表面Langmuir方程计算的有机肥处理(厩肥、秸秆)胡敏酸的吸附量和吸附强度大于无肥、化肥处理.温度升高各处理胡敏酸吸附量增加,但吸附强度下降.双表面Langmuir揭示,蒙脱石对胡敏酸的吸附呈现高低两种能位的吸附.高能点位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是吸热反应,低能点位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是放热反应.有机肥处理和无肥、化肥处理相比,高能点位吸附相对减弱,低能点位吸附相对增强.

    • 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释放研究Ⅰ.根际土壤溶液采样器在底泥氮释放研究中的应用

      2000, 37(4):515-520. DOI: 10.11766/trxb200003070411

      摘要 (2155) HTML (0) PDF 427.46 K (3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根际土壤溶液采样器(Rhizon-SMS)和自制的培养容器对厌氧条件下西湖底泥NH4+-N的释放进行了室内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厌氧条件下,NH4+-N的累计通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呈现3个阶段,根据通量一时间曲线中两个线性阶段计算的厌氧条件下NH4+-N的释放速率分别为11.60和5.12mg m-2d-1.实验表明:Rhizon-SMS具有使用方便、采样时空分辨率高等特点,可能成为间隙水地球化学研究的一种有力工具.

    • 滨海盐土脱盐过程中pH变化及碱化问题研究

      2000, 37(4):521-528. DOI: 10.11766/trxb199911300412

      摘要 (2574) HTML (0) PDF 552.48 K (2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滨海重盐土室内淋洗模拟脱盐过程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含盐量的下降,Na+、Cl-、SO42-、Mg2+、Ca2+和K+的绝对含量都逐渐减少,HCO3-逐渐增加;Cl-和Na+的相对含量逐渐下降,而SO42-、Mg2+、K+特别是Ca2+、HCO3-;的相对含量逐渐增加,当含盐量降至1g/kg以下时结果更加明显.由于各离子的迁移能力不同,导致土壤的盐分化学类型由Cl-Na向HCO3-Ca转化.淋洗试验中淋洗液的盐分化学类型变化滞后于土样.pH值在整个脱盐过程中先上升后下降,pH值下降时的土壤含盐量在小于1g/kg范围.在pH值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过程中,Ca2+含量是先下降后上升,而HCO3-;含量是先上升后下降,残余碳酸钠(RSC)的变化趋势也与HCO3-一样,土壤pH值与可溶性Ca2+含量呈互为增减的关系.钠吸附比(SAR)和土壤碱化度(ESP)在整个脱盐过程中始终下降.pH值上升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脱盐导致Ca2+淋失,相应提高了HCO3-含量所致,而非交换性Na+水解的结果.滨海盐土脱盐同时脱碱,不会发生碱化现象.淋洗试验盐渍性状变化过程基本反映了实际条件下滨海盐土脱盐过程盐渍性状的变化规律.

    • 不同时期不同施氮量对糙米蛋白质积累影响的初探

      2000, 37(4):529-535. DOI: 10.11766/trxb199904040413

      摘要 (2190) HTML (0) PDF 473.65 K (2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土培试验和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施肥条件下4个时期不同施氮量与水稻糙米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孕穗期施氮最有利于糙米蛋白质的积累,糙米15N蛋白氮占施用15N的比例达36.15%,插植前施氮次之,分期和乳熟期施氮效果较差.当其它3个时期施氮量一定时,某个时期的15N施量与糙米15N蛋白氮含量呈极显着的直线相关,但4个时期的施氮总量与糙米蛋白氮总量却呈一元二次抛物线关系,其原因是过量施氮使糙米产量和糙米中蛋白质含量下降.

    • 二滩水电站移民安置区土壤肥力特征的研究

      2000, 37(4):536-544. DOI: 10.11766/trxb199906300414

      摘要 (1975) HTML (0) PDF 613.55 K (2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二滩水电站红格移民安置区新垦地的土壤肥力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当地土壤肥力水平相对较高的菜园土和水稻土相比较,红格移民安置区新垦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极低为4.08~4.399/kg,腐殖质仅占有机质含量的3.73%~7.15%,微生物数量少5土壤粗骨性强,<0.01mm土壤物理性粘粒的团聚度仅为10.4%~28.9%,土粒分散性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保水性弱,水分蒸发损失大,土壤干旱较其他区域土壤更为严重;各种养分包括全 N、P、K和有效 N. P、K,微量元素 B、Mo、Cu、Zn、Fe、Mn缺乏或严重缺乏.以土壤培肥和节水、抗旱为核心的高产高效综合农业技术的应用是二滩水电站红格移民安置区移民稳定安置的基本保障.

    • 白云母、绢云母和伊利石的释钾性能

      2000, 37(4):545-548. DOI: 10.11766/trxb199812210415

      摘要 (2287) HTML (0) PDF 259.53 K (23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云母矿物中的钾是土壤钾素的主要来源.研究云母的释钾过程,不仅对阐明云母的风化机理,钾在土壤中迁移与富集,钾循环等过程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可以指导利用这类含钾资源.云母中钾主要存在于其晶格中,部分可经风化或人工活化释放出来.土壤学中,把土壤或岩石经1mol/L中性醋酸溶液提取的部分称速效钾;经1mol/L硝酸溶液煮沸10分钟后提取的钾称缓效钾[1].速效钾常以可溶性或吸附态存在,具极强的生物活性,能被植物直接利用;缓效钾可转化成速效钾[2].因此,速效钾和缓效钾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云母风化是一结构破坏和钾释放的过程.许多学者对云母风化过程作过研究.

    • 土壤中山毛榉根系呼吸的碳素损失

      2000, 37(4):549-552. DOI: 10.11766/trxb199902190416

      摘要 (1780) HTML (0) PDF 258.76 K (3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系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其生理生化代谢过程是农学、生态学等学科研究的薄弱领域.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受不同器官呼吸碳素损失的影响,根系是一个重要的碳素库[1],其呼吸作用是生态系统碳素循环中重要的反馈途径之一[2,3].由于很多研究侧重地上部分的研究,就环境因素对地下碳素库调控的了解还很有限,根系碳素量几乎占到植物总碳素量的50%[4,5],但是,目前就植物根系呼吸碳素损失的研究方法,以及影响同化产物累积和分配的机制还有待研究[1].

    • 用土壤物理特性推求Green-Ampt入渗模型中吸力参数Sf

      2000, 37(4):553-557. DOI: 10.11766/trxb199905120417

      摘要 (2427) HTML (0) PDF 316.28 K (2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Green-Ampt模型是1911年由Green-Ampt基于毛管理论提出的入渗模型[1],国外在50年代就有广泛的应用,70年代以后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完善.该模型形式简单,且具有一定的物理学基础.虽然它是基于均质土壤推导而来,但70年代以后被普遍用于非均质土壤或初始含水量分布不均匀的情况,结果均较为满意[2].土壤质地较为均一的假定对分布极广、水平层理发育较好的黄土是完全可以满足的.1973年Mein和Larson提出了将Green-Ampt模型应用于降雨入渗的研究领域,并推导出了相应的修正模型[3].

    • 西藏土壤中硒的含量及分布

      2000, 37(4):558-562. DOI: 10.11766/trxb199906150418

      摘要 (1794) HTML (0) PDF 320.44 K (25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藏与地球南北极相似,其生态环境基本保持着原生状态,是地球上至今受人类活动影响和污染最少的地区之一.所以,西藏是进行环境本底调查和表生地球化学研究最为理想的场所.西藏土壤中硒的含量数据,不但对进一步研究西藏高原表生环境中硒的地球化学特征,在这一地区探讨硒与克山病的关系,防治与硒有关的地方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可以为这一地区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提供基础信息和依据,也可以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土壤硒环境背景的永久性参比资料.

    • 褐土和潮土K+吸附动力学研究

      2000, 37(4):563-568. DOI: 10.11766/trxb199904280419

      摘要 (2046) HTML (0) PDF 414.81 K (2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中钾离子的去向取决于不同形态钾之间的动态平衡,由于植物吸收的钾主要直接来源于土壤溶液钾,因此研究土壤对钾的吸附、解吸附动力学尤其重要.自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对此进行了较多的研究[1~5],国内一些学者也做了一定的工作[6,7].然而前人的研究中,土壤往往经过一定的预处理,被制成某种离子(一般是钙离子或镁离子)的饱和土壤,显然其研究结果不能代表土壤的自然过程.只经过水淋洗的土壤其性状较接近土壤的自然性状,为此本文将研究只经过去离子水淋洗的土壤的钾吸附动力学特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