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第38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 论文

    1  江西九江泰和第四纪红土成因的比较研究
    胡雪峰 龚子同
    2001, 38(1):1-9. DOI: 10.11766/trxb199909240101
    [摘要](2325) [HTML](0) [PDF 625.91 K](2964)
    摘要:
    通过对江西九江和泰和第四纪红土的形成环境、粒度组成、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性和石英微形态特征的研究,探讨两地第四纪红土的成因。结果表明:地处红黄土交接带的九江地区的第四纪红土,具有与下蜀黄土相似的风成特性,系风积成因;而位于吉泰古盆地的泰和地区的第四纪红土,具明显的冲积相特征,应为河流冲积成因。
    2  水耕人为土某些氧化还原形态特征的微结构和形成机理
    张甘霖 龚子同
    2001, 38(1):10-16. DOI: 10.11766/trxb199910250102
    [摘要](2313) [HTML](0) [PDF 2.55 M](3612)
    摘要:
    结合微形态观察和特征微区化学成分的电子能谱测定,对水耕人为土几种典型的氧化还原形态特征的结构进行了解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它们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根孔/裂隙淀积铁质胶膜形成于还原亚铁离子在根孔或裂隙面的氧化富集,该过程是Fe2+吸附于铝硅酸盐粘粒表面被氧化;根际铁质同心圆的形成涉及反应—转移—反馈的自组织过程,导致条带状富铁与贫铁区域的形成;淋失胶膜可分为铁锰淋失胶膜和粘粒淋失膜(淋余膜),二者在微结构和化学成分上有明显不同,后者不仅铁锰的淋失更甚,而且伴随铝硅酸盐粘粒的分解。
    3  干旱季节不同耕作制度下红壤-作物-大气连续体水流阻力变化规律
    张斌 丁献文 张桃林 赵其国
    2001, 38(1):17-24. DOI: 10.11766/trxb199910100103
    [摘要](2016) [HTML](0) [PDF 552.56 K](3097)
    摘要:
    确定水流阻力不仅有助于定量土壤栕魑飽大气连续体(SPAC)描述的水分传输过程,而且对建立减少水流阻力的节水农业措施,解决红壤区季节性干旱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不同耕作制度下作物气孔阻力日变化及其与蒸腾速率、土壤基质势、作物叶水势的关系,并分析了水流阻力的分布及其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气孔阻力和蒸腾速率受作物种类和耕作制度影响,气孔阻力随着70cm土层以上土壤基质势的变化而变化;SPAC中叶气系统水流阻力为109~1010S,是作物体水流阻力的1000倍,而后者又是70cm以上土层土壤水流阻力的100倍;作物体水流阻力大小顺序为:大豆>花生>玉米>甘薯,除甘薯外,其它作物体水流阻力有明显的日变化;此外,耕作制度也影响作物体水流阻力。
    4  南方红土元素迁移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熊尚发 丁仲礼 刘东生
    2001, 38(1):25-31. DOI: 10.11766/trxb199907160104
    [摘要](2310) [HTML](0) [PDF 2.51 M](3003)
    摘要:
    气候变化下土壤物质过程的响应特征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主题。本文选取江西九江剖面,通过协变分析,对其元素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剖面上部(褐黄色土层)和剖面下部(网纹红土层)的协变状态和元素迁移强度有明显的差别,从盐基赋存状态看,剖面下部元素迁移强度大大高于剖面上部,同时,不同元素的迁移模式的表现明显不同。研究表明,剖面元素组成主要受古气候变化引起的风化强度差异的控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母质物源变化的影响。
    5  退化草地暗沃寒冻雏形土CO2释放的日变化和季节动态
    张金霞 曹广民 周党卫 赵新全 周兴民
    2001, 38(1):32-40. DOI: 10.11766/trxb199908050105
    [摘要](2377) [HTML](0) [PDF 598.83 K](3391)
    摘要:
    采用CI-301PS红外CO2分析仪,测定了退化草地暗沃寒冻雏形土CO2排放速率。研究结果表明:(1)CO2排放速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日最大排放速率在12:00~14:00时出现,最低值出现于凌晨4:00~8:00。白天大于夜晚。(2)植物生长季,CO2释放速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物候变化,日平均释放速率为(320.86±130.49)mg/m2·h,CO2释放速率的物候变异为草盛期>草枯黄期>草返青期。(3)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进程主要受气温和地表温度制约,而季节动态与气温及0~30cm地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4)退化草地上CO2释放速率较低。
    6  RS和GIS支持下的土壤系统分类制图方法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
    杨胜天 朱启疆 李天杰
    2001, 38(1):41-48. DOI: 10.11766/trxb199907190106
    [摘要](2110) [HTML](0) [PDF 583.12 K](3063)
    摘要:
    在对贵州省贵阳市地区进行深入细致的土壤分类工作基础上,分析了土壤类型与发生条件的关系,建立了二者间的判别模式,应用RS和GIS技术提取和输入土壤类型的发生条件信息,对它们进行矢量叠加运算,最后通过土壤类型与发生条件的判别模式进行归并,完成土壤系统分类制图。通过野外实地验证,在以TM影像为信息源的基础上,该制图方法完全达到1:10万土壤制图的要求。
    7  土壤特征微团聚体的组成比例与肥力评价
    陈恩凤 关连珠 汪景宽 颜丽 王铁宇 张继宏 周礼恺 陈利军 李荣华
    2001, 38(1):49-53. DOI: 10.11766/trxb199910270107
    [摘要](2583) [HTML](0) [PDF 346.29 K](4177)
    摘要:
    以棕壤为例研究了15对不同肥力水平的典型棕壤、棕壤型水稻土的特征微团聚体(<10m和>10m)的组成比例,结果表明该比例即微团聚体(<10m)/微团聚体(>10m)可成为土壤肥力水平的一个综合指标。以该指标为标准的典型棕壤和棕壤型水稻土肥、瘦地区分界数分别为0.25和0.35,小于此二值分别为各自肥地,反之亦反。土壤培肥措施可使肥、瘦地特征微团聚体的比例降低并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或根本改变瘦地肥力实质。
    8  不同作物根际环境对土壤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陈有鑑 陶澍 邓宝山 张学青 黄艺
    2001, 38(1):54-59. DOI: 10.11766/trxb199909030108
    [摘要](2245) [HTML](0) [PDF 454.66 K](4097)
    摘要:
    采用根垫法研究了玉米、大豆和小麦根际环境对污灌土壤中铜、镉、铅、锌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根际土壤中交换态铜含量呈现增加趋势,碳酸盐态和铁锰氧化物态金属则表现为减少趋势,有机态几无变化。形态变化的幅度与植物种类有关,其中大豆根际土壤中金属形态的变化比小麦和玉米显著。
    9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胡敏酸及其级分与蒙脱石的吸附特征 Ⅱ. 蒙脱石对胡敏酸不同级分的吸附
    王旭东 张一平 胡田田
    2001, 38(1):60-66. DOI: 10.11766/trxb199905100109
    [摘要](1970) [HTML](0) [PDF 450.19 K](2920)
    摘要:
    采用酒精沉淀法,把不同施肥处理土壤胡敏酸分为7个级分,研究了胡敏酸不同级分与钙饱和蒙脱石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蒙脱石对胡敏酸各级分的吸附可用单表面Langmuir、双表面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来描述。各级分的吸附量和吸附强度不是随级分数变化单一递增或递减,在7个级分中,级分4、3的吸附量和吸附强度较大,是吸附最佳级分。说明级分4、3具有与蒙脱石胶体最佳的成键吸附状态,是吸附最佳分子状态。有机肥处理,吸附最佳级分的吸附性状(吸附量和吸附强度)优于化肥、无肥处理。
    10  小麦和玉米叶面标记尿素态15N的吸收和运输
    沈其荣 徐国华
    2001, 38(1):67-74. DOI: 10.11766/trxb199906300110
    [摘要](2186) [HTML](0) [PDF 579.80 K](3511)
    摘要:
    15N标记的尿素作为叶面施肥和根系后期追肥的N肥品种,分别采用土培与砂培研究小麦与玉米拔节后至灌浆初期不同生育期、不同N、P和K肥叶面配施后作物对叶面N肥利用效率、叶面施用N肥的分配及对全株N、P和K养分状况的影响。无论是小麦还是玉米叶片均能有效地吸收N素并将其迅速转移。玉米拔节期下位叶(第5叶)施肥,植株吸收的15N转移到根部的比例平均为9.0%,而中位叶(第8叶)处理,分配到根系的比例仅为2.4%。叶面施用尿素态氮肥的N在小麦地上部的回收率一般在54.5%~68.9%,在玉米全株体内的回收率可达59.9%~75.3%。随生育期推迟,两种作物叶片吸收N的回收利用率均明显提高。与单施氮肥相比,N,P和K肥配施均有提高氮素回收率和改善作物地上部N素营养的作用,尤以中位叶(第8叶)配施尿素+KH2PO4的效果最佳,表明植物的叶面营养仍应注意平衡供应和适宜的施用时期与施肥部位。叶面大量元素营养不仅改善了所施肥料成分中相应元素的营养状况,同时也促进了对其他两种成分的吸收,并且提高了N、P转运到籽粒中去的比例。玉米吐丝期根系追施的尿素态N有56%积累在籽粒中,而叶面施肥所利用的N分配在籽粒中的比例为70%。
    11  菜茶果园红壤微生物量磷与土壤磷以及磷植物有效性之间的关系研究
    陈国潮 何振立 黄昌勇
    2001, 38(1):75-80. DOI: 10.11766/trxb199908170111
    [摘要](2221) [HTML](0) [PDF 442.31 K](3301)
    摘要:
    对有机质水平差异较大的7种菜茶果园红壤和1种红壤性水稻土进行了微生物量P与土壤P以及P植物有效性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红壤微生物量P与土壤全P、土壤有机P以及土壤速效P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0, 0.897和0.944。红壤微生物量P尤以与土壤速效P关系最为密切,红壤微生物量P有可能作为红壤供P能力的一个活指标;盆栽试验表明,微生物量C与黑麦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黑麦草吸P量以及单位黑麦草吸P量相关性不明显;而微生物量P与黑麦草产量、黑麦草吸P量以及单位黑麦草吸P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性依次增强;红壤微生物量P在指示土壤植物有效P上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植物的产量和植物吸P量上, 更体现在植物的品质~单位重量植物的吸P量上。
    12  腐殖质对白浆土中Fe、Mn、Al形态转化及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吴龙华 高子勤
    2001, 38(1):81-88. DOI: 10.11766/trxb199905070112
    [摘要](2229) [HTML](0) [PDF 533.52 K](3121)
    摘要:
    在三江平原布置长期试验,研究连年施用有机肥后土壤腐殖质变化及其对白浆±Fe、Mn、Al形态转化及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牛粪后土壤腐殖质含量升高,且以松结态腐殖质的增长为主;土壤的DTPA提取态和有机络合态Fe、Mn、Al含量上升,使土壤有效态磷含量上升。因此,生物措施是治理白浆土,促进土壤磷素养分有效性上升,增大土壤缓冲容量和抗逆性的有效措施。
    13  湖北省黄棕壤若干微量元素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洪松 郑泽厚 陈俊生
    2001, 38(1):89-95. DOI: 10.11766/trxb199910080113
    [摘要](2453) [HTML](0) [PDF 540.49 K](3316)
    摘要:
    在湖北省黄棕壤上采集32个土样,研究了微量元素B、Mn、Fe、Cu、Zn和Mo的总含量、有效态含量、它们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分布等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所得结果如下:(1)湖北黄棕壤B、Mn、Fe、Cu的总含量较丰富,Zn的总含量中等,Mo的总含量缺乏;B、Cu、Zn、Mo的有效态含量较缺乏;(2)各微量元素总含量在黄棕壤剖面中的分布均以心土层中最高,而有效态含量均以表土层中最高;(3) Zn、Mo的有效态含量与总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B、Mo的有效态含量与黄棕壤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Fe、Zn有效态含量则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除Fe外其他微量元素的有效态含量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14  鄂南丘陵区棕红壤硼的分布和迁移特点及其调控
    曹凑贵 张光远 王运华 蔡崇法
    2001, 38(1):96-103. DOI: 10.11766/trxb199908200114
    [摘要](1768) [HTML](0) [PDF 515.95 K](2549)
    摘要:
    针对鄂南丘陵棕红壤区农业持续发展中作物需硼问题,以集水面为单位和室内盆栽、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鄂南丘陵棕红壤区土壤硼的含量分布、形态和周年变化、动态规律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作制度下土壤硼的迁移平衡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土壤硼循环的综合模拟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同一集水面不同高程农田硼的分布、迁移和循环规律有一定差异;各形态硼的变化周期较为一致。热水溶性硼在集水面土壤中有明显的表层富集现象,在不同地形部位其系数有所不同。硼的表层流失以土壤体内向下淋失,受作物叶面积指数和土壤稳渗速率影响较大。
    15  非均质饱和土壤盐分优先运移的随机模拟
    任理 秦耀东 王济
    2001, 38(1):104-113. DOI: 10.11766/trxb199912150115
    [摘要](2422) [HTML](0) [PDF 2.68 M](3069)
    摘要:
    在室内使用特殊形状的土柱隔板成功地填装了在水平横截面上呈“川”字型分布、由质地相差较大的两种土壤相间构成的非均质土柱。当土柱出流达到稳态后,灌入CaCl2溶液,监测土柱出流液的浓度动态。通过计算表征氯离子迁移时间随机特征的概率密度函数,对出流盐分的优先运移采用传递函数模型进行仿真,并对构成非均质土柱的两种均质土壤分别进行了条件类似的水盐入渗实验和模拟。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参与氯离子输运的土壤水运移体积和可动体积以及土壤溶液中氯离子的体积平均驻留浓度。
    16  盐渍土熟化过程中腐殖质特性的研究
    牛灵安 郝晋珉 李吉进
    2001, 38(1):114-122. DOI: 10.11766/trxb200006280116
    [摘要](2005) [HTML](0) [PDF 585.42 K](3388)
    摘要:
    综合研究了河北省曲周试验区不同改良年代盐渍土的有机质含量、腐殖质组成、含氧官能团含量及腐殖质红外光谱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盐渍土治理年限的延长,施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从盐荒地经三代、二代到一代试验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步提高;有机质的质量也得到改善,主要表现在:腐殖质总量提高、胡富比增大、E465/E665比值减少、官能团含量上升等。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区土壤腐殖质是极相似的多官能团复杂体系,表现在胡敏酸的类型上,由盐荒地到一代试区土壤胡敏酸逐渐由Rp型向B型转变,表明土壤腐殖质向着结构复杂化、功能多样化方向发展。盐渍土有机质含量和质量逐渐接近当地非盐渍土--浅色草甸土的水平。

    > 研究简报

    17  中南地区几种土壤的表面电荷特性 Ⅳ.氧化铁铝对土壤表面电荷性质的影响
    刘冬碧 贺纪正 刘凡 李学垣
    2001, 38(1):123-127. DOI: 10.11766/trxb199904110117
    [摘要](2151) [HTML](0) [PDF 342.78 K](3836)
    摘要:
    热带亚热带土壤中存在着性质活跃且含量较高的氧化铁和氧化铝,其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及肥力性质等有着深刻的影响,由于它们带有大量的可变电荷而使其行为在土壤表面电荷性质的研究中倍受关注[1~6]。就氧化铁对土壤表面电荷性质的影响,一些学者采用DCB处理脱去土壤中游离铁的方法,将处理后土壤表面电荷性质的变化归结为游离铁的作用[1~3]。事实上,DCB对土壤的提取液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氧化铝,因此,“DCB提取的游离铁”对土壤表面电荷的影响应视为“DCB提取的游离铁和部分氧化铝”的共同作用。
    18  土层厚度对旱地小麦氮素分配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石岩 位东斌 于振文 余松烈
    2001, 38(1):128-130. DOI: 10.11766/trxb199908180118
    [摘要](1788) [HTML](0) [PDF 207.29 K](2722)
    摘要:
    山东省旱地大多瘠薄,土层厚度对旱地小麦产量尤为重要,土层越厚,其保水保肥效果就越好[1]。1996-1997年度山东莱阳旱地小麦经省实打验收,实打面积1.65亩(1 hm2=15亩),其土层厚度在200cm左右,创亩产693.64kg。为了探讨土层厚度对旱地小麦氮素分配利用及其产量的影响,我们设计了此项试验,以期为旱地小麦高产高效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
    19  NaCl对细颗粒泥沙静水絮凝沉降影响初探
    陈洪松 邵明安 李占斌
    2001, 38(1):131-134. DOI: 10.11766/trxb199909300119
    [摘要](1910) [HTML](0) [PDF 2.34 M](3097)
    摘要:
    泥沙问题是黄河治理的关键,而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中游黄土高原强烈的水土流失。在黄土高原,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1.3%[1],其中坡耕地土壤流失量可占流域土壤总流失量的60%~70%[2]。水土流失时,土壤中的养分会随径流及侵蚀泥沙迁入水体[3],使细颗粒泥沙发生絮凝或分散,而流失泥沙中细颗粒泥沙含量又往往高于耕层。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或分散,对泥沙输移和沉积过程有重要作用,是造成水库、灌溉渠系以及港湾河口淤积的重要原因,也是研究高含沙水流、浑水淤灌,以及设计冲沙模型的基础[4]。同时, 侵蚀径流中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或分散也会影响表土的导水率,从而影响水土流失量[5,6]
    20  土壤深度对还田秸秆腐解速度的影响
    李新举 张志国 李贻学
    2001, 38(1):135-138. DOI: 10.11766/trxb199908070120
    [摘要](2545) [HTML](0) [PDF 248.68 K](3903)
    摘要:
    农业的持续发展依赖于土壤的持续利用,而土壤的持续利用要求土壤肥力的维持和提高。为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目前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是秸秆还田。秸秆还田的方式有两种[1],一是直接还田,包括翻压和地表覆盖两种方式,二是沤制后还田。不同的还田方式增肥的效果不同[2,3],由于沤制后还田费时费工,采用的较少,目前一般采用直接还田方式。由于翻压和覆盖还田所处的土壤条件不同。秸秆腐解速度也不同,对土壤养分积累也不同。本文主要就秸秆还田的不同深度对秸秆腐解速度的影响展开讨论,从中探讨出最适宜的还田深度。
    21  模拟水田的土壤磷素溶解特征及其流失机制
    张志剑 王光火 王珂 朱荫湄
    2001, 38(1):139-143. DOI: 10.11766/trxb199908260121
    [摘要](1589) [HTML](0) [PDF 367.27 K](2528)
    摘要:
    磷素在农业生产中是不可缺少的。包括土壤成土矿物、氧化物等在内的土壤固磷介质对磷有明显的固定作用。


    年第38卷第1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