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第38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无机氮对土壤中有机碳矿化影响的探讨

      2001, 38(4):457-463. DOI: 10.11766/trxb200006200401

      摘要 (2288) HTML (0) PDF 769.93 K (30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14C同位素示踪恒温密闭培养法,研究了秸秆和化肥配合施用体系中,无机氮对14C秸秆碳矿化的影响,培养期一年.结果表明,在非石灰性土壤中,无机氮的施用促进了14C秸秆碳的矿化,相对增加了土壤固有碳(12C)的固持,两者间的互补显示无机氮对土壤总碳矿化的影响不大;淹水土壤中的14C秸秆碳年矿化率比旱地高,发现无机氮对14C秸秆碳年矿化率的增加不论在旱地或水田状况是近似的.在石灰性土壤中,无机氮对14C秸秆碳、土壤固有碳的矿化均起到抑制作用,没有发现无机氮对有机碳矿化的促进.对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体系中,化学氮肥对土壤有机碳转化影响,以及化学氮肥在土壤有机碳内循环中的作用功能等,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 铁营养状况及不同形态氮素对玉米体内不同铁库铁再利用的影响

      2001, 38(4):464-470. DOI: 10.11766/trxb200006200402

      摘要 (1932) HTML (0) PDF 1.00 M (2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分根技术、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缺铁条件下供应不同形态氮素对玉米苗期体内不同铁库中铁再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缺铁条件下,玉米新生叶片铁营养状况不仅受体内铁库强度大小的影响,而且也受外界调节措施-氮素形态的调节.研究发现,与NO3-N相比,不考虑根细胞质外体铁库时,供应NH4-N可使初生叶中32%的铁再利用,考虑根系铁库时,初生叶铁变化不明显,而可使根系40%的铁转移至地上部.无论根系是否有铁库,缺铁条件下,NH4-N能提高新叶活性铁含量和伤流液中铁浓度.

    • 稻草等有机物料腐解过程中酚酸类化合物的动态变化

      2001, 38(4):471-475. DOI: 10.11766/trxb200004250403

      摘要 (2287) HTML (0) PDF 816.54 K (24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湿润好气培养法,研究稻草等有机物料腐解过程中酚酸类化合物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稻草、锯木屑、猪粪均含有对羟基苯甲酸、香豆酸、阿魏酸等酚酸化合物.稻草、猪粪中香豆酸含量最高,阿魏酸次之;木屑中对羟基苯甲酸含量最高,香豆酸次之.稻草、猪粪在腐解过程中生成酚酸化合物主要是香豆酸和阿魏酸,木屑主要是对羟基苯甲酸和香豆酸;三种有机物料中酚酸化合物总量表现为稻草>猪粪>木屑,在腐解20~30天时酚酸量为最高,40~50天时基本稳定,酚酸量为最少.

    • 15N研究吉林黑土春玉米对氮肥的吸收利用

      2001, 38(4):476-482. DOI: 10.11766/trxb200009230404

      摘要 (2062) HTML (0) PDF 919.83 K (25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15N示踪技术在吉林省中部黑土地区进行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不同氮肥追施深度与次数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次深追肥处理(10~15cm)比当地传统的垄上一次浅追肥处理,肥料氮的利用率从245%提高到39.0%,氮肥深施并增加追肥次数能有效地提高利用率;肥料氮的总损失为16%~27%,土壤残留率为34%~54%;吸收的标记肥料氮中有1/2是在8月1日以后籽粒形成期被玉米吸收利用的;氮肥损失的70%~90%是在追肥以后35天期间发生的;施肥的激发效应较弱.

    • 土壤电导率对时域反射仪测定土壤水分的影响

      2001, 38(4):483-490. DOI: 10.11766/trxb200008150405

      摘要 (2225) HTML (0) PDF 937.43 K (35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验通过往土壤中加入电介质溶液,以及在不同粘粒含量土壤上用时域反射仪(TDR)测定土壤含水量,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含水量情况下(砂土<0.15cm3cm-3,砂质壤土<0.18cm3cm-3),电导率的增加不易引起TDR测定值的明显偏差;但在较高含水量下,当溶液电导率增加到8dSm-1(砂质壤土)和11dSm-1(砂土)时,TDR测得的含水量值明显高于实际值.在较高电导率(<16dSm-1)下,Ka0.5与实际含水量仍呈较好的线性关系,但电导率引起的介电损失影响了Ka0.5~θ线性关系的斜率和截距.本文给出了考虑电导率影响的Ka0.5~θ线性关系的校正方程.土壤粘粒含量的增加也会引起TDR测定偏差,在低含水量时测定值偏低,在高含水量时测定值偏高.粘粒含量<50%时,测定偏差<0.02cm3cm-3.

    • 封丘地区粮食生产水分利用效率历史演变及其潜力分析

      2001, 38(4):491-497. DOI: 10.11766/trxb199911270406

      摘要 (2044) HTML (0) PDF 815.57 K (27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封丘县历年粮食产量、降水量、引黄灌溉水量、地下水补给量等资料计算,初步估算出封丘地区粮食生产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表明,几十年来由于技术进步,本地区粮食生产水分利用效率由225逐步上升到900kghm-2mm-1左右.兴修水利、土壤改良、新品种的推广,尤其是N、P化肥用量的增加,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增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作者认为提高肥料用量(特别在秋粮生产上),对进一步提高水分利用率仍有一定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覆膜、滴灌等先进技术应稳步地示范推广.

    • 甘肃景电灌区盐化土壤的吸湿系数与凋萎湿度及其预报模型

      2001, 38(4):498-505. DOI: 10.11766/trxb200003220407

      摘要 (3259) HTML (0) PDF 292.39 K (3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调查研究了甘肃景电灌区盐化土壤的吸湿系数和凋萎湿度及其与土壤全盐、电导率和物理性粘粒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盐分对土壤吸湿系数具有显著影响,盐土的吸湿系数可达1793%~3830%(重量含水量).随着土壤全盐量的降低,物理性粘粒含量对吸湿系数的影响逐渐增大.盐分组成对盐土和盐化土壤的吸湿性影响很大,氯离子>钠离子>镁离子≥钙离子>硫酸根离子.盐分对土壤凋萎湿度的影响也达极显著水平,但凋萎湿度不如吸湿系数对盐分敏感.盐分离子组成对凋萎湿度的影响与其对吸湿系数的影响相似,氯离子>钠离子>硫酸根离子>镁离子>钙离子.根据凋萎湿度与吸湿系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凋萎湿度与物理性粘粒含量、全盐和电导率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出了预报盐化土壤凋萎湿度的三种模型,经检验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 我国土壤放射性碳年龄

      2001, 38(4):506-513. DOI: 10.11766/trxb200001270408

      摘要 (2178) HTML (0) PDF 1018.15 K (28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地域辽阔,土壤类型众多.土壤中不仅含有有机质和腐殖质,而且许多土壤中还含有丰富的钙质结核、分散碳酸盐以及贝壳、珊瑚等可供放射性碳断代的良好对象.土壤有机和无机14C年龄研究表明,我国大多数土壤是全新世时期的产物.其中又以全新世中期和晚期的土壤占绝对优势.人为土纲中的土壤年龄与六千余年来我国悠久的农业耕种历史密切相关.相比之下,只有少数土壤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而另一些土壤有数个形成、发育阶段,它们的年龄自然亦就跨越不同的地质时期,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 闽南山地巨尾桉生长的土壤主导因子调控模型研究

      2001, 38(4):514-521. DOI: 10.11766/trxb200005280409

      摘要 (2031) HTML (0) PDF 305.43 K (2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巨尾桉林分生长及林下土壤调查资料,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探讨影响闽南山地巨尾桉生长的土壤主导因子,建立了巨尾桉生长与土壤主导因子关系的BP调控模型.结果表明:限制闽南山地巨尾桉速生丰产的土壤主导因子为土壤毛管持水量、腐殖质层厚度、土层厚度及有效磷,其与巨尾桉生长形成是一种非线性映射关系,所建立的BP模型对模拟预测巨尾桉生长具有较高的精度,平均模拟精度达96.39%,效果比传统线性回归模型来的更理想.这不仅为提高巨尾桉人工林生产力,培育速生丰产林提供科学依据,而且也为人工神经网络在选择适宜造林立地条件研究中的应用开辟新的思路.

    • 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统计研究

      2001, 38(4):522-528. DOI: 10.11766/trxb200001280410

      摘要 (3793) HTML (0) PDF 701.24 K (45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阐明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统计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了一种较为精确的土壤有机碳密度计算方法并列举了计算实例,为全面而细致地统计我国土壤有机碳储量提供了一条可能途径.

    • 区域土地可持续管理评估及实践研究

      2001, 38(4):529-539. DOI: 10.11766/trxb199912200411

      摘要 (1964) HTML (0) PDF 412.89 K (3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参考FAO《FESLM:A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on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从“保持和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风险,保护自然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和水质的退化,经济上可行性和社会可以接受”出发,选择46个因素作为参评变量,建立区域土地可持续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在区域层次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土地可持续管理的障碍因素和改进措施.

    • 苏州地区水体氮污染状况

      2001, 38(4):540-546. DOI: 10.11766/trxb200011150412

      摘要 (2100) HTML (0) PDF 1015.54 K (29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告了地处太湖流域中心地带的苏州地区水体氮污染研究结果.对苏州吴县境内主要河流、湖泊和农村浅层地下水氮污染现状进行了评估.根据不同水体,不同形态无机氮的浓度及PO43-的浓度,对河水,湖水和井水中氮的来源进行了初步讨论,比较了河湖水体氮污染的季节性变化,提出了减缓这一地区水体氮污染的对策.

    • 土壤中14C-甲磺隆存在形态的动态研究

      2001, 38(4):547-557. DOI: 10.11766/trxb200101170413

      摘要 (2201) HTML (0) PDF 1014.70 K (2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14C-甲磺隆在15种不同土壤中存在形态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pH值与甲磺隆14C残留物的降解半衰期、残留量及可提取态残留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结合态残留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越强,甲磺隆降解速率越快,但结合态残留量也越高;土壤中各腐殖质组分和粘粒的含量也影响甲磺隆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和存在形态.土壤中甲磺隆的残留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指数方程C=C0e-kt,拟合方程的复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甲磺隆残留与土壤性质之间经逐步回归分析可得到拟合效果较好的方程,由各自变量的决定系数可知,土壤pH值、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有机碳中富啡酸碳所占的比例是影响甲磺隆在土壤中残留的主要因素.

    • 土地生物处理过程中多环芳烃降解模型及应用

      2001, 38(4):558-568. DOI: 10.11766/trxb199912150414

      摘要 (2217) HTML (0) PDF 1.17 M (2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地生物处理能有效降解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PAHs),构建的基于土壤屏蔽反应机理的数学模型能较好的描述该降解过程,从而可以预测降解土壤生态系统中PAHs所需的时间、降解程度以及降解结束后被土壤所屏蔽的PAHs的量,数学模型在美国Alcoa公司LTU基地的大型土地生物处理工程中得到了验证.利用该数学模型,预测了3,4,5和6-环-PAHs的土地生物处理过程及规律.

    • 硅酸盐细菌NBT菌株生理特性的研究

      2001, 38(4):569-574. DOI: 10.11766/trxb200006300415

      摘要 (2072) HTML (0) PDF 1.13 M (30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硅酸盐细菌NBT菌株在以钾长石粉为唯一钾源的培养基中产生的有机酸、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以及NBT菌株在有氮培养基中产生的植物激素的种类和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BT菌株能合成草酸、酒石酸、柠檬酸和苹果酸等四种有机酸,其含量范围分别为516~21730mgL-1,344~29194mgL-1,408~11331mgL-1和315~10889mgL-1;同时,NBT菌株能合成多种氨基酸.NBT菌株在有氮培养基中能产生并分泌生长素、赤霉素A3(GA3)、玉米素核苷和异戊烯基腺嘌呤四种激素;其浓度分别为054~377nmolmL-1、019~297nmolmL-1、091~262nmolmL-1和549~3115nmolmL-1.摇瓶试验表明,NBT菌株不仅能分解土壤矿物并释放出其中的钾,而且具有很强的吸钾功能.NBT菌株细胞吸持的钾占其解钾量的8886%~9505%.

    • >研究简报
    • 洪水沉积物对长江中游洪泛区土壤肥力的影响Ⅰ.对养分含量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2001, 38(4):575-578. DOI: 10.11766/trxb200007100416

      摘要 (2909) HTML (0) PDF 438.21 K (2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江中游平原湖区地势低洼、洪涝频繁,历史上洪水带来的大量泥沙是该区土壤母质的主要来源.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长江干堤的兴建加固和围垸垦殖,使堤内新沉积极少,只有堤外的老洪泛区即洲滩常有洪水沉积,堤防内外土壤发育环境因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堤内沿着耕作土壤的方向发育,多为灰潮土或淹育型水稻土;而堤外则形成了自然或半自然状态的草甸土.1998年长江大洪水过后推行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治洪措施,使受洪水沉积影响的范围明显增加.据统计,洞庭湖计划退田还湖和长江干流平垸行洪的民垸总面积有1846km2.

    •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稳定入渗速率空间变异

      2001, 38(4):579-583. DOI: 10.11766/trxb200006020417

      摘要 (1909) HTML (0) PDF 492.55 K (36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影响土壤降水入渗的主要因素是土壤自身的性质如土壤质地、容重、含水率、地表结皮、水稳性团粒含量、利用方式等.土壤质地不同[1],土地利用方式不同[1,2],土壤入渗速率均存在较大差异.周国逸等人的研究认为,地表结皮的形成能很快降低土壤入渗速率,使裸地土壤入渗速率减小到未形成结皮前的4.84%[3];蒋定生等研究黄土高原土壤入渗速率时发现,土壤瞬时入渗速率与土壤容重、含水量、水稳性团粒含量间存在显著相关性[4].由于受野外降雨入渗试验装置的限制,上述研究均停留在双环法试验或室内外人工模拟降雨定点小区实(试)验水平上,而有关整个流域土壤入渗空间变异性问题却研究较少.

    • 高聚物土壤结构改良剂的研究Ⅰ.淀粉接枝共聚物改良赤红壤的研究

      2001, 38(4):584-589. DOI: 10.11766/trxb200001120418

      摘要 (2230) HTML (0) PDF 228.84 K (3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天然或合成的聚合物作为土壤结构改良剂在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3],聚合物土壤结构改良剂通过其带功能基团的分子和分散土壤颗粒之间以缠绕、包裹、贯穿、吸附乃至形成化学键等方式创建和稳定水稳性团粒结构,在提高土壤物理肥力,改善土壤保肥性、保水性、改良盐碱土以及特别在抑制水土流失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本文选取代表南亚热带地区土壤的赤红壤为实验土样,该土壤酸度大,养分含量低,表层砂化普遍,有机质含量一般较低,质地较轻,结构性能较差,团粒结构水稳性差,极易分解,因此,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5].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