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39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青藏高原中部土壤水中稳定同位素变化

      2002, 39(3):289-295. DOI: 10.11766/trxb200007170301

      摘要 (2321) HTML (0) PDF 299.34 K (2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1998年夏季测得的青藏高原中部那曲地区降水和土壤水中稳定同位素,分析了不同层位土壤剖面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规律及与水分迁移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土壤表层水中δ18O受降水中δ18O的直接影响,并且与降水中δ18O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而地下水中δ18O受降水中δ18O的直接影响不明显,变化幅度很小,表明地下水并非直接来源于当年夏季的降水,可能代表了多年降水的平均状态。不同土壤剖面水中δ18O的变化反映了降水向地下逐渐渗浸的过程。表层土壤水中δ18O受降水的影响最为明显,而向下土壤水中δ18O受地下水δ18O的影响增强,显示出地下水在土壤水分活动中起着活跃的作用。

    • 太湖流域苏皖汇流区土壤可蚀性K值及其应用的研究

      2002, 39(3):296-300. DOI: 10.11766/trxb200006200302

      摘要 (1832) HTML (0) PDF 560.21 K (24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土壤普查成果中的土壤图和理化分析等资料,采用公式计算法研究了该区土壤的可蚀性K值,改进和完善了K值图编制方法,并用微机首次制出具有准确几何位置、可与地形图配准的土壤可蚀性K值图。同时,还依据该区K值的分布特点讨论了它在水土保持、土壤年流失量监测、生态农业建设和防洪减灾中的应用。

    •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区域土壤资源适宜性动态评价

      2002, 39(3):301-307. DOI: 10.11766/trxb20000900303

      摘要 (2009) HTML (0) PDF 276.06 K (3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地持续利用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土地利用的持续性是适宜性在时间上的扩展。本文在探讨区域土地适宜性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人工神经元网络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以地块为评价单元,实现了武汉市狮子山区1982、1994、1998年间三个时段的土地适宜性评价,进一步分析研究其具体变化情况和蔬菜地、果园地适宜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二、三等宜菜地占狮子山区总面积的80%以上:1982~1998年间二等宜菜地总的增加了29.12hm2;三等宜菜地减少了62.52hm2。(2)1982~1994、1994~1998年间果园适宜地的各级间面积变幅很大,一等宜果地连续减少了246.78hm2,下降五十几个百分点,二等宜果地连续增加了137.31hm2,并出现了46.42hm2的三等宜果地。

    • 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离子时氢离子的释放

      2002, 39(3):308-317. DOI: 10.11766/trxb200009280304

      摘要 (2816) HTML (0) PDF 375.77 K (2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离子后,土壤的中和曲线上不出现pH突跃,而变成一条平缓变化的曲线。当土壤悬液的pH低于一定数值时,加入铜离子后不释放氢离子。该pH值与土壤中氧化铁的含量有关。氧化铁的含量越高,该pH值越高。对于大多数可变电荷土壤,此pH值为4左右。对可变电荷土壤,pH值越接近4,氢离子释放的快速过程越不明显。在pH4左右,加入铜离子后10分钟时,释放的氢离子量仅占65分钟时释放量的30%左右。但当pH值高于45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加入铜离子后半分钟时释放的氢离子量即可占65分钟时的50%以上。恒电荷土壤吸附铜离子时氢离子的释放速度比可变电荷土壤快得多。即使pH值低至38,在加入铜离子后半分钟时氢离子的释放量即占65分钟时的56%以上。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离子时的H/Cu比比恒电荷土壤大得多。当恒电荷土壤悬液中加入01molL-1NaNO3作支持电解质时,吸附铜离子时的H/Cu比增大。

    • 土壤中积累态磷活化动力学的研究Ⅰ.有机质的影响

      2002, 39(3):318-325. DOI: 10.11766/trxb200007140305

      摘要 (1945) HTML (0) PDF 304.91 K (29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潮土和红壤中积累态磷的活化动力学及其有机质的影响。四种动力学方程均能很好地描述积累态磷的活化。用H2O2去除有机质加快了潮土中积累态磷的活化,对红壤影响不明显。施加2%葡萄糖培育促进了红壤中积累态磷的活化,对潮土影响不大。

    • 中南地区淋溶土的层间羟基物矿物

      2002, 39(3):326-333. DOI: 10.11766/trxb200009120306

      摘要 (1978) HTML (0) PDF 2.03 M (2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北纬30°~32°亚热带花岗岩发育的两个淋溶土B层黏粒样分别用连二亚硫酸钠—柠檬酸钠—重碳酸钠(DCB)溶液溶提处理和经DCB溶液处理后再用柠檬酸钠溶液溶提处理。从上述处理后样品的X射线衍射图谱中可看出:供试土壤的膨胀性矿物层间有羟基物质,它们能被DCB溶液—柠檬酸钠溶液所溶解提取,含羟基物质的黏土矿物主要来源于蛭石,少量来自蒙皂石。DCB溶液—柠檬酸钠溶液处理前后黏粒红外差分光谱上显示的980~970cm-1,910~940cm-1吸收带,标志着供试土壤膨胀性矿物层间含有羟基铝硅酸和羟基铝离子。从而首次揭示了中国中南地区淋溶土的膨胀性矿物层间有羟基铝硅酸。

    •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高岭石中铝释放的影响

      2002, 39(3):334-340. DOI: 10.11766/trxb200107230307

      摘要 (2247) HTML (0) PDF 1.32 M (3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了几种土壤中可能存在的低分子量脂肪羧酸,研究了它们对高岭石中铝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酸可以通过络合作用促进高岭石中铝的释放。几种有机酸对体系中可溶性铝影响的大小顺序为:草酸>柠檬酸>丙二酸>苹果酸>乳酸。草酸、柠檬酸和乳酸对可溶性铝释放的促进作用随体系pH的升高而减小,其中草酸体系中可溶性铝随pH的变化幅度最大。在苹果酸体系中,可溶性铝随pH的升高而稍有增加。体系中的可溶性铝随有机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交换性铝随柠檬酸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先随苹果酸浓度增加而增加,然后又逐渐减少。与对照相比,柠檬酸和草酸使交换性铝的量减小,苹果酸和乳酸在低pH下使交换性铝明显增加,而苹果酸在较高pH下使交换性铝减少。有机酸影响释放出的铝在固液相间的分配比,苹果酸在低pH下使体系中释放出的大部分铝以交换性形态存在,而在较高pH下,大部分铝以可溶形态存在。在草酸体系中,释放出铝的大部分都以可溶形态存在。不同有机酸的不同表现与体系中铝的溶解平衡、铝的吸附-解吸平衡、有机酸的吸附-解吸平衡、有机酸的离解平衡和铝与有机酸的络合-离解平衡有关。

    • 有机酸影响矿物钾释放的室内试验与数学模拟

      2002, 39(3):341-350. DOI: 10.11766/trxb200008180308

      摘要 (1881) HTML (0) PDF 2.01 M (25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生物试验的基础上,利用连续流动法,模拟植物根系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研究了不同有机酸对矿物钾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酸能够明显地促进矿物中钾的释放,浓度越高,释钾作用越明显;此外,其释钾能力还与有机酸的种类、矿物类型密切相关。对试验结果进行了随机数学模拟,表明所采用的传递函数模型能够较好地仿真矿物钾的释放过程。

    • 中国东部主要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平衡与趋势分析

      2002, 39(3):351-360. DOI: 10.11766/trxb200109040309

      摘要 (2436) HTML (0) PDF 380.48 K (3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田间测定的有机物料腐殖化系数和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结果,以及统计测算的有机物质进入量,分析了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平衡状况,并对其作为大气CO2的源汇功能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各农业区农田土壤中有机物料腐殖化系数的变化趋势为:松嫩平原(作物秸秆0.37,作物根0.47,绿肥0.26,粪肥0.54)>红壤丘陵区(相应值为0.28,0.45,0.25,0.42)>下辽河平原(相应值0.35,0.39,0.22,0.33)>黄淮海平原(相应值0.25,0.32,0.18,0.27)。各区间的腐殖化系数并不随气候而呈规律性变异,而主要是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土壤性质有显著影响。现实有机物质进入量条件下,各农业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年形成量分别为:松嫩平原538.0kg hm-2,下辽河平原679.7kg hm-2,黄淮海平原760.7kg hm-2,红壤丘陵区1059.7kg hm-2;农田土壤有机碳年矿化量分别为:松嫩平原905.3kg hm-2,下辽河平原723.5kg hm-2,黄淮海平原723.1kg hm-2,红壤丘陵区782.9kg hm-2。因此,松嫩平原黑土的有机碳库处于亏缺状态,土壤有机碳含量还将下降,并向大气释放CO2;红壤水稻土的有机碳库处于盈余状态,土壤有机碳含量还将不断提高,是大气CO2的汇; 下辽河平源棕壤和黄淮海平源潮土的有机碳库基本保持平衡, 施用有机物料的主要作用在于改善养分循环水平。

    • 植物篱枝叶有机碳分解研究

      2002, 39(3):361-367. DOI: 10.11766/trxb200008160310

      摘要 (2243) HTML (0) PDF 1.43 M (3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植物篱枝叶的分解和养分矿化过程对该模式下养分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坡耕地上利用分解袋法对新银合欢、山蚂蝗等6个植物篱树种枝叶的分解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山蚂蝗和新银合欢分解最快,前2个星期有机碳分解了48.6%和50.0%;山毛豆和云南合欢次之,前4星期有机碳累积分解量为51.5%和45.6%;圣诞树和黑荆树分解最慢;将枝叶埋入土壤中比覆盖地表分解快。有机碳的分解规律可以用单指数模型Ct=C0(1-e-kt)和双指数模型Ct=C01(1-e-k1t)+C02(1-e-k2t)拟合(式中,Ct为有机碳累积分解量占全碳百分数,C0C01C02分别为易分解有机碳和难分解有机碳百分数,kk1分别为易分解有机碳分解常数,k2为难分解有机碳分解常数),双指数模型更具合理性。研究表明有机碳的累积分解量与枝叶初始C/N比呈负相关,枝叶分解速度可用有机碳(或易分解有机碳)半减期来衡量。

    • 盐渍条件下小麦抗盐性的隶属函数值法评价

      2002, 39(3):368-374. DOI: 10.11766/trxb200101260311

      摘要 (2284) HTML (0) PDF 1.86 M (39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隶属函数值法,以相对含水量、相对电解质外渗率、叶伸展速率、干物质胁迫指数、相对存活率及成穗率胁迫指数和籽粒产量胁迫指数等为指标,对小麦的抗盐性进行了评价。苗期生长生理性状指标的隶属度综合值(∑X(u))与均值(X(u))综合评价表明,本试验中小麦抗盐性为:植申2号>鲁麦19>浙麦>扬麦158>鲁麦23。产量性状胁迫指数的隶属度综合值(∑X(u))与均值(X(u))综合评价表明,小麦抗盐性:鲁麦19>植申2号>浙麦>扬麦158>鲁麦23。本文还对产量性状胁迫指数与生长生理性状的隶属度进行了相关分析。

    • 松嫩草地土壤水分及盐渍化动态的模拟研究

      2002, 39(3):375-383. DOI: 10.11766/trxb200007240312

      摘要 (2245) HTML (0) PDF 1.33 M (3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面向对象技术及新型编程语言Java,在水盐平衡模型基础上,通过简化机理模型建立了物理过程模型,来模拟土壤水分和盐碱化动态。模型以1d为步长,适合于模拟异质性强的多层土壤水盐动态。利用长岭1997年土壤湿度实测资料对土壤水分模型进行了验证,模拟结果很理想。模拟了1997年羊草及角碱蓬群落土壤盐分、碱化度、pH值动态,并与实验资料进行了比较,模拟结果可以反映土壤盐分和碱化的季节变化规律。

    • 地下水蒸发规律及其与土壤盐分的关系

      2002, 39(3):384-389. DOI: 10.11766/trxb200101250313

      摘要 (2594) HTML (0) PDF 1.01 M (3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粉砂壤土土柱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室内模拟试验,对不同地下水作用条件下地下水蒸发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研究了土壤盐分与地下水蒸发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各地下水作用条件下地下水蒸发量与试验时间呈显著线性相关。地下水矿化度越低,地下水累积蒸发量对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动越为敏感;地下水埋深越大,累积蒸发量对地下水埋深变动的敏感性越强。建立了地下水累积蒸发量与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的关系。分析了土壤盐分与地下水蒸发量之间的关系并得到了其模型。

    • 红壤的供氮能力及化肥氮的去向

      2002, 39(3):390-396. DOI: 10.11766/trxb200010250314

      摘要 (2258) HTML (0) PDF 1.68 M (25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由第四纪红色黏土和红砂岩发育的不同侵蚀程度红壤以及施用有机或无机肥10年以上培肥的红壤在不加外源氮肥条件下的自然供氮能力,以及施用15N肥源后肥料氮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去向。结果表明:红砂岩发育红壤(红砂土)的矿化量和供氮量显著高于第四纪红黏土(红黏土),同一母质中轻度侵蚀红壤的矿化量和供氮量又显著高于重度侵蚀红壤。培肥后红壤的矿化量和供氮量显著提高,其中有机培肥红壤高于无机培肥红壤。侵蚀红壤的氮肥利用率低,土壤残留氮率较高,氮肥损失率不大,其中红砂土的氮肥残留率明显低于红黏土,而氮肥损失率却显著高于红黏土。培肥后红壤的氮肥利用率明显增加,其中有机培肥红壤的氮肥利用率和残留率显著高于无机培肥的红壤,而氮肥损失率却明显低于无机培肥红壤。

    • 土壤水分胁迫下氮素营养对冬小麦光合生理和环境的关系的影响

      2002, 39(3):397-403. DOI: 10.11766/trxb200010050315

      摘要 (1974) HTML (0) PDF 286.35 K (28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冬小麦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s)和细胞间隙CO2浓度(Cint)等生理指标与大气CO2浓度、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温度和大气湿度等环境因子间相关系数作了分析;通过求解不同处理相关系数的微分,初步研究了大田条件下生理指标对环境因子的灵敏度,结果表明:生理指标与环境间的相关性随施氮量的不同而不同;氮素营养改变了生理指标对环境因子响应的灵敏度。

    • 苜蓿生产力动态及其水分生态环境效应

      2002, 39(3):404-411. DOI: 10.11766/trxb200007270316

      摘要 (2655) HTML (0) PDF 776.80 K (39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长期田间试验实测数据,分析了苜蓿人工草地鲜草产量水平,产量随生长年限的变化,以及产草量和降水量的关系;苜蓿对肥料的敏感性较低,但肥料有延长苜蓿经济性生长年限的功能;水量平衡法计算苜蓿耗水量时,土层计算深度具有重要意义。当采用2m和10m两种不同计算深度时,所得耗水量差值巨大,特别是在揭露水分生态环境演变趋势上,会得到不同结论。10m测深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苜蓿草地年蒸散量大于年降水量,根系吸水层达10m以下,多年连续种植会导致土壤干燥化,形成生物性土壤下伏干层,从而对陆地水分循环路径发生影响。据此提出黄土高原草地生产要改高产目标为适度生产力目标,以减缓或阻止下伏干层的形成,并提出了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

    • 汞和镉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

      2002, 39(3):412-420. DOI: 10.11766/trxb200004060317

      摘要 (2242) HTML (0) PDF 361.21 K (3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汞、镉对土壤脲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幅度和强度分别以汞镉和汞为最大;相关分析显示,脲酶活性可作为土壤Hg及Hg+Cd污染程度的生化监测指标;当Hg、Cd含量分别达到1.613~2.647mg kg-1和477.78mg kg-1时,土壤已受到严重污染;在汞镉复合条件下,抑制仍以单独影响为主,且汞、镉间存在较弱的拮抗作用;温度和尿素浓度升高,可增强重金属对土壤脲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 施用秸秆对土壤有机碳组成和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2002, 39(3):421-428. DOI: 10.11766/trxb200009190318

      摘要 (2648) HTML (0) PDF 1.04 M (3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室内条件下培养6个月时随秸秆添加量的增加,土壤中总有机碳(TOC)、焦磷酸钠提取有机碳(SPPC)、水解碳水化合物(HDC)、热水提取碳水化合物(HWC)的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极显著增加,粘粒分散率除一个盐土土样外其余3个土样显著降低。虽然玉米秆和小麦秆分别对TOC、SPPC、水稳性团聚体和粘粒分散性的影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有小麦秆处理比玉米秆处理HDC和HWC含量高的趋势。TOC、SPPC、HDC和HWC分别与水稳性团聚体显著正相关,与粘粒分散率显著负相关,但总体而言,HWC与团聚体的稳定性更相关,HDC和粘粒的分散性更相关。

    • 电容式传感器测量水流泥沙含量的研究

      2002, 39(3):429-435. DOI: 10.11766/trxb200012180319

      摘要 (2429) HTML (0) PDF 1.17 M (38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首次提出了电容法测量水流含沙量的测量方法,并研制了两种结构形式的电容传感器,尝试测量了水流中泥沙含量与传感器输出间的关系,以及温度、径流流速、土壤种类、土壤含盐量对传感器响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流泥沙含量与传感器的输出呈线性关系;传感器的输出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流速、土壤种类、土壤含盐量对传感器的输出影响较小。

    • 化学工业污水灌溉对土壤中砷分布的影响——以开封市化肥河为例

      2002, 39(3):436-440. DOI: 10.11766/trxb200101190320

      摘要 (2138) HTML (0) PDF 973.79 K (40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开封市郊区化肥河沿岸及全郊区土壤进行典型采样调查,研究了化肥厂含砷废水灌溉对土壤中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灌溉方式下砷在土壤中的含量变化规律是重污灌区水浇地和菜地高于污灌混灌区耕地和菜地;(2)土壤中砷含量沿化肥河以排污口为界向下游逐渐增加,垂直于河流流向因距河远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也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特征。

    • >研究简报
    • 中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分析

      2002, 39(3):441-445. DOI: 10.11766/trxb200107130321

      摘要 (2505) HTML (0) PDF 1.43 M (45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衡量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指标和方法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决策。生态足迹的研究方法是1992年William Rees和他的学生Wackernagel提出并于1996年完善的。生态足迹是指按可持续发展方式,支持给定数量的人口消费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型土地面积[1]。由于是采用看得见的足迹来反映人类消费对自然的影响,生态足迹研究方法自提出以来,已经得到了广泛地应用[2]。本文旨在用当前国际上流行的生态足迹理论,来定量衡量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 >问题讨论
    • 对“茄子及西红柿诱发根瘤内生菌的观察研究”一文的质疑

      2002, 39(3):446-447. DOI: 10.11766/trxb200110170322

      摘要 (1976) HTML (0) PDF 96.31 K (24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生物与植物共生关系是生命科学中当前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固氮共生体系。人们在这方面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认识,尤其在固氮共生结构的组织学及其形成机理方面[1]。载于《土壤学报》2001年第38卷第3期379~382的“茄子及西红柿诱发根瘤内生菌的观察研究”一文存在模糊的概念,对研究材料没有具体确切的描述,数据可疑,结论牵强附会。现提出下面几点质疑与学术界同行讨论。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