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第39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 论文

    1  熊毅教授与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缅怀熊毅教授
    周健民
    2002, 39(6):769-779. DOI: 10.11766/trxb200207050601
    [摘要](2195) [HTML](0) [PDF 366.32 K](2529)
    摘要:
    熊毅先生是我国老一辈著名土壤学家,是中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毕生致力于土壤科学研究,以创新的思想,开辟了中国科学研究的许多新领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承担国家重大生产建设任务,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严谨治学,率先垂范,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土壤学的学术带头人。他曾较长时间地担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的领导工作,确立了土壤研究所在当时的学科发展和社会服务方向,扩大了土壤研究所在国际上的影响。由于他为祖国土壤科学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现科学院院士)。
    2  近35年苏南典型地区的城镇扩展动态研究——以1966~2001年常熟市为例
    史学正 张定祥 潘贤章 E. D. Warner G. W. Petersen
    2002, 39(6):780-787. DOI: 10.11766/trxb200202130602
    [摘要](2129) [HTML](0) [PDF 782.43 K](4116)
    摘要:
    利用常熟市不同时期(1966、1984、1992、1999、2000、2001年)、不同类型卫星遥感影像(Corona、TM、SPOT、ETM+)进行多波段合成,图像增强处理与精校正,建立不同影像城镇用地解译标志,通过人机交互判读,获得不同时期的各乡镇城镇用地矢量图的方法。统计出35年来常熟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大近6.4倍。城镇扩展空间上受到地貌条件和城市经济水平以及政策决策影响,城镇多数沿河流或交通线方向扩展,各城镇间扩展数量和相对速率有明显差异,且存在一定地理分布规律。结合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分析发现城镇扩展与不断增加的城镇人口、GDP极显著相关,各乡镇单位城镇面积创造的GDP有较大的差异。
    3  确定侵蚀细沟集中水流剥离速率的解析方法
    雷廷武 张晴雯 赵军 Mark A. Nearing
    2002, 39(6):788-793. DOI: 10.11766/trxb200103250603
    [摘要](2101) [HTML](0) [PDF 240.37 K](3213)
    摘要:
    细沟中的泥沙主要来源于细沟流对土壤的剥蚀作用,细沟剥蚀作用的大小由剥蚀率来表述。剥蚀率是侵蚀过程预报模型的重要物理参数,本文创造性提出了一种确定侵蚀细沟集中水流剥离速率的解析方法。该方法用细沟侵蚀模拟试验所确定的沟长与水流载沙量的函数关系,以及相应的回归参数,通过将函数对距离求导数,得到了水流的剥离速率与细沟长度的函数关系。由此,进一步确定了剥离速率与水流载沙量的函数关系。将由解析法得到的剥离速率与由试验数据直接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得到不同坡度的确定系数下R2值最小为0.65(坡度为5),n=16,最好的拟合R2值0.96(坡度为20°),n=24,证明了该解析方法的可行性。
    4  膜下滴灌水盐运移影响因素研究
    吕殿青 王全九 王文焰 邵明安
    2002, 39(6):794-801. DOI: 10.11766/trxb200011060604
    [摘要](2276) [HTML](0) [PDF 832.10 K](4757)
    摘要:
    通过室内盐碱土入渗模拟试验,探求了膜下滴灌滴头流量、灌水量、土壤初始含水量、土壤初始含盐量等因素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滴头流量的增加,地表积水范围增大,湿润体垂直距离减小,滴头附近的含水量增加,不利于作物正常生长的淡化区的形成;灌水量的增加使得湿润体的范围增加,同时有利于作物正常生长的淡化区的形成;土壤初始含水量增加,湿润体范围增大,滴头附近的含水量增加,但不利于作物正常生长的淡化区的形成和超过作物耐盐度的淡化区的发展;土壤初始含盐量的增加使得达标脱盐系数减小。这对合理利用膜下滴灌技术体系开发盐碱地提供一定的指导,有利于为滴灌系统的设计提供更合理的技术参数和进行膜下滴灌条件下的盐分管理。
    5  黄土性土壤剖面中N2O排放的研究初报
    梁东丽 同延安 Ove Emterdy 李生秀 赵护兵 马林英
    2002, 39(6):802-809. DOI: 10.11766/trxb200012250605
    [摘要](2013) [HTML](0) [PDF 855.56 K](2972)
    摘要:
    用田间原位土壤探头测定法和乙炔抑制未扰动土柱法,对黄土性土壤N2O的排放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黄土性土壤N2O的排放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变异。季节变化与田间水分因子密切相关,N2O高峰常出现在灌水(降水)3天后,施肥处理和对照的趋势完全一致。全年中八月份各土层N2O浓度最高;在最高峰值时,施肥处理的N2O浓度几乎是对照处理的2.5倍。土壤剖面中N2O的浓度的顺序是10cm<30cm<150cm<90cm<60cm,以60~90cm土层最高。影响黄土性土壤反硝化的主要因子是作为微生物能源和碳源的有机物质,在碳源充足时,土壤的硝态氮含量和水分因子是限制因子。
    6  二百方子沼泽湿地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研究
    王国平 刘景双
    2002, 39(6):810-821. DOI: 10.11766/trxb200012080606
    [摘要](2110) [HTML](0) [PDF 462.84 K](3479)
    摘要:
    选取霍林河下游二百方子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重力沉积芯采样钻钻孔采样与剖面切割采样相结合的方法,采集了8个沉积柱芯及剖面,对沉积物重金属元素Cu、Zn、Cr、Ni、Co、Pb、Fe、Mn及pH、总有机碳(TOC)、全氮(TN)在剖面中的分布进行高分辨率研究。结果显示,剖面上部沉积物表层沉积序列内已明显富集了Fe、Mn、Zn等重金属,并与TOC含量呈显著相关。与此相反,大多数沉积柱芯下层的重金属含量相对较低并接近地球化学天然背景水平。研究表明,高分辨率取样易找出元素间相关性。越靠近河流,淹没频率越高,沼泽湿地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越高。
    7  温度对硼在三种矿物上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
    程东升 朱端卫 刘武定
    2002, 39(6):822-829. DOI: 10.11766/trxb200012210607
    [摘要](1749) [HTML](0) [PDF 1.09 M](3610)
    摘要:
    在实验室对天然Ca-蒙脱进行了纯化,并在一定条件下人工合成了针铁矿、水锰矿,以此作为实验材料,用吸附-解吸平衡法和反应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温度对硼在Ca-蒙脱,针铁矿,水锰矿上的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Ca-蒙脱对硼的吸附量升高,其对硼的解吸滞后性下降,水锰矿和针铁矿对硼的吸附量下降,其对硼的解吸滞后性加强。计算表明,在常温下,硼在Ca-蒙脱上的吸附热为63.08kJmol-1,在针铁矿和水锰矿上分别为-122.45和-93.91kJmol-1,硼在Ca-蒙脱、针铁矿和水锰矿上的解吸热分别为-31.02,53.95和46.30kJmol-1。上述结果说明,硼在Ca-蒙脱上的吸附为吸热过程,解吸为放热过程;硼在针铁矿、水锰矿上的吸附为放热过程,解吸为吸热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硼与矿物的初始反应速率明显加快,而整体反应速率略有下降。
    8  95Zr在水-土体系中的消长动态研究
    史建君 陈晖 刘立丽
    2002, 39(6):830-835. DOI: 10.11766/trxb200103140608
    [摘要](2037) [HTML](0) [PDF 242.34 K](2789)
    摘要:
    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了95Zr在六种水-土体系中的消长动态研究,并应用非线性回归方法确定了各体系的拟合方程。结果显示:1.水体中的95Zr比活度起初随时间呈快速下降,而后逐渐趋缓,不同水-土体统中的下降速率各不相同,表明底泥对95Zr有强烈的吸附作用,其吸附强弱顺序为:泮畈红壤>海盐红壤>青紫泥>小粉土>海泥>黄沙;2.底泥中95Zr的比活度随时间呈同步增加,并在经历一段时间后达到一平衡值,不同底质土壤达到平衡的时间各不相同,其平衡时间的大小顺序为:海盐红壤(13.10d)<泮畈红壤(15.53d)<黄沙(15.64d)<青紫泥(17.85d)<小粉土(20.65d)<海泥(21.46d);3.对各体系的消长动态拟合方程进行方差分析(测定系数r2、置信区间),表明各回归方程较好地反应了95Zr在水体和底质土壤中的行为过程。
    9  丘陵红壤耕作利用过程中土壤肥力的演变和预测
    孙波 王兴祥 张桃林
    2002, 39(6):836-843. DOI: 10.11766/trxb200106010609
    [摘要](2329) [HTML](0) [PDF 301.70 K](3759)
    摘要:
    通过区域尺度上两个时段的定位采样,结合田块尺度上的长期试验,研究了耕作利用变化对我国中亚热带低丘红壤区土壤肥力演变的影响。分析了土壤肥力演变的驱动力,建立了土壤养分变化与养分平衡间的相关预测模型。对比分析表明,丘陵红壤肥力的变化与养分平衡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在保持荒地和水田利用方式时,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旱地系统中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增加,但在不施肥的针阔混交林中却下降;荒地开垦为水田后,土壤肥力有增加趋势。旱坡地红壤全氮和速效钾的变化量与氮、钾的平衡量的显著相关,而土壤速效磷与磷的平衡量间相关不显著,其原因是没有考虑磷的固定和矿化。
    10  三种施肥模式对石灰性土壤培肥的影响
    王经权 周健民 钦绳武 顾益初
    2002, 39(6):844-852. DOI: 10.11766/trxb200111100610
    [摘要](1868) [HTML](0) [PDF 340.78 K](2905)
    摘要:
    试验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的石灰性潮土上进行,在氮、磷、钾固定用量和比例的基础上,选定全施有机肥、全施化肥、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三种处理。结果表明,这三种施肥模式都显著地提高了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有机肥在提高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方面效果明显优于无机肥,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也高于无机肥,但是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增加效应上不如无机肥大。无论是有机肥中的钾还是无机肥中的钾,对土壤全钾的贡献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在土壤速效钾方面,无机肥中的钾对其影响大于有机肥中的钾。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施用是提高石灰性潮土土壤肥力更好的方法。
    11  Logistic回归模型在红壤地区早稻推荐施肥中的应用
    施建平 鲁如坤 时正元 孙波
    2002, 39(6):853-862. DOI: 10.11766/trxb200104020611
    [摘要](1791) [HTML](0) [PDF 345.97 K](3708)
    摘要:
    本文介绍了Logistic回归模型原理及其在红壤地区早稻推荐施肥中的应用,并给出了上述模型与现存的二次模型在红壤地区水稻土上的比较结果。
    12  硅酸盐细菌NBT菌株解钾机理初探
    盛下放 黄为一
    2002, 39(6):863-871. DOI: 10.11766/trxb200012270612
    [摘要](2295) [HTML](0) [PDF 1.04 M](4560)
    摘要:
    摇瓶条件下,对硅酸盐细菌NBT菌株发酵液及其代谢产物分解钾长石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培养48h的NBT菌株发酵液能活化钾长石中的钾、硅、铝。28℃振荡10天后的滤液中K,SiO2,Al2O3含量分别达184.1、39.8和12.6mgL-1,分别比灭菌发酵液中的K,SiO2,Al2O3含量增加106.1%、63.1%和133.3%。NBT菌株发酵液中含有大量的有机酸、氨基酸、荚膜多糖。摇瓶试验表明,三者都有较强的分解钾长石的能力,28℃振荡10天后的滤液中的K含量分别达110.8、84.9和19.7mgL-1。另外,三者间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三者的混合液可使解钾能力提高62.2%。三者分解钾长石的能力是通过酸溶和络合作用来实现的。
    13  恒pH自动滴定系统及其在土壤表面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周世伟 张效年 方晖 高怀
    2002, 39(6):872-876. DOI: 10.11766/trxb200105260613
    [摘要](1992) [HTML](0) [PDF 203.17 K](3278)
    摘要:
    利用MIA-3型自动分析系统的硬件,根据研究的需要开发了一个专用软件,建成适用于恒pH自动滴定系统。并对一个含氧化铁很高的砖红壤的表面羟基的释放过程进行了测试应用。结果显示,在Na2SO4溶液中,羟基释放量明显受pH和SO42-加入量的影响,羟基释放量的动态变化很好地符合Elovich方程。

    > 研究简报

    14  土地沙质荒漠化过程的土壤分形特征
    赵文智 刘志民 程国栋
    2002, 39(6):877-881. DOI: 10.11766/trxb200011150614
    [摘要](2176) [HTML](0) [PDF 722.42 K](3651)
    摘要:
    土壤特性往往是沙质荒漠化的一个指征[1],也是不同形式的土地沙质荒漠化导致的生态系统功能改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测度[2]。粒度组成是土壤结构和生产力的重要方面。形状和大小各异的土壤颗粒组成的土壤结构表观上是一个不规则的几何形体。分形理论是描述不规则几何形体的有效方法[3]。Turcotte[4]提出的多孔介质材料的粒径分布公式中由于确定大于某一粒径颗粒数较难而在土壤分形研究中无法广泛使用。为此,杨培岭等[5]提出了用粒径的重量分布代替数量分布来描述土壤分形的模型。吴承祯等[6]用此模型对不同经营模式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特征的研究表明分形维数可以很好地反映土壤肥力特征。
    15  坡面径流分离土壤的水动力学实验研究
    张光辉 刘宝元 张科利
    2002, 39(6):882-886. DOI: 10.11766/trxb200102270615
    [摘要](2270) [HTML](0) [PDF 207.78 K](3972)
    摘要:
    土壤分离过程是指在降雨溅击和径流冲刷作用下,土壤颗粒脱离土壤母质的过程[1]。对因降雨溅击引起的土壤分离过程曾进行过深入系统的实验室模拟,但对因径流冲刷引起的土壤分离过程,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2]。实验水槽内的水流动力特性与坡面径流的水动力学特征十分相似,因而用变坡水槽可以对坡面流分离土壤过程的水动力学特征进行模拟。
    16  水稻土施用城市污泥盆栽作物后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残留
    蔡全英 莫测辉 吴启堂 王伯光 朱夕珍
    2002, 39(6):887-891. DOI: 10.11766/trxb200201080616
    [摘要](1865) [HTML](0) [PDF 782.17 K](2666)
    摘要:
    多环芳烃类化合物(PAHs)是由2个或多个苯环以不同方式聚合而成的一组有机污染物,它们在环境中稳定、持久,许多PAHs化合物属于美国环保局(U.S.EPA)的“优控污染物”,有的还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PAHs在环境中无处不在,在城市污泥中也普遍检测到[1~4](1)。城市污泥(简称污泥)是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亟待解决的城市固体废物。目前,污泥的处置方式主要有填埋、焚烧、倒海和农业利用等。农用资源化是城市污泥最有前景的处置方法,有利于城市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
    17  土壤环境变化对土壤动物群落影响的研究
    王振中 张友梅 邢协加
    2002, 39(6):892-897. DOI: 10.11766/trxb200102280617
    [摘要](2620) [HTML](0) [PDF 654.09 K](4123)
    摘要:
    土壤是环境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枢纽,土壤动物在土壤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加剧,原生植被受到破坏,各种污染物质不断在土壤中富集,对土壤动物的生存繁衍带来严重威胁,目前土壤动物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动物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理化性质的改良,土壤养分循环以及区系分类等,很少涉及土壤动物与环境特别是污染环境关系的研究。农药是目前主要的化学性环境污染物,农药污染对自然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有影响[1],有实验表明,农药污染对土壤动物新陈代谢及卵的数目和孵化能力有明显影响[2,3]


    年第39卷第6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