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4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水土流失定量遥感方法新进展及其在太湖流域的应用

      2003, 40(1):1-9. DOI: 10.11766/trxb200103140101

      摘要 (2092) HTML (0) PDF 353.08 K (2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了水土流失定量遥感方法研究所取得的新进展及其在太湖流域的应用结果。显示出该法具有快速、准确、省钱和实用的特点。建成了可供长期使用的太湖流域苏皖区水土流失定量遥感监测系统,还有1996、1997、1999年的全区、分县市统计的土壤年流失量、侵蚀模数、流失强度等级面积、防治强度类型面积和相应最终成果图等。依据太湖流域苏皖区的监测结果,讨论了水土流失的空间和时间变化、应用领域等。土壤年流失量及流失面积的增减,与监测年的降雨侵蚀力R密切相关。凡土壤年流失量大的年份,次年很可能出现水质恶化和蓝藻爆发,表明监测结果将在太湖水质面源污染增量监测与治理中发挥应用价值。

    • 皖南山地土壤系统分类研究

      2003, 40(1):10-21. DOI: 10.11766/trxb200102200102

      摘要 (1993) HTML (0) PDF 1.68 M (2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皖南四座山地土壤垂直带中19个土壤剖面,研究了土壤成土环境和形成特点。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方法·实践》,鉴定了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确定供试剖面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自山下到山上依次为湿润淋溶土(伴有湿润雏形土)——常湿淋溶土(伴有常湿雏形土)——正常新成土亚纲。与不同分类系统中土壤类别归属作了参比,同时也与福建、江西山地土壤作了比较。

    • 周原全新世复合古土壤和成壤环境的微形态学研究

      2003, 40(1):22-28. DOI: 10.11766/trxb200105120103

      摘要 (2255) HTML (0) PDF 296.56 K (2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陕西周原黄土剖面的微形态研究,结合微量元素、粒度及磁化率分析,探讨了黄土风化成壤的特征;揭示出该剖面的全新世古土壤S0是温暖湿润的环境下形成的具有强烈粘化特征的复合土壤,是6000~5000aB.P.出现的区域性干旱气候事件造成风尘加速堆积的结果。关中盆地在8500~6000aB.P.风化成壤最为强烈,气候最为暖湿。在5000~3100aB.P.又出现了一个比较强烈的成壤时期。而最近3100年以来是一个风尘堆积较强的相对干旱期。

    • 豫北地区水分生态环境要素演变及其意义

      2003, 40(1):29-36. DOI: 10.11766/trxb200011300104

      摘要 (1849) HTML (0) PDF 1.20 M (2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四十多年来,豫北地区与作物蒸散耗水密切相关的某些环境要素有了明显变化。例如:水面蒸发量下降、近地面大气相对湿度上升、日照减少、风速下降等。它与黄河断流、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等本地区重大环境问题相似,是反映该地区水分生态环境演变的另一个侧面。这种变化与本地区灌溉面积迅速扩大、大面积改造低产地等人类生产活动有关。这些生态环境要素改变将对当地作物水分生产效率、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农业产量,以至于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影响应予重视和研究。

    • 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分异研究——以温州市为例

      2003, 40(1):37-45. DOI: 10.11766/trxb200108060105

      摘要 (1936) HTML (0) PDF 347.54 K (2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土地利用详查变更资料中二级分类的用地面积和比例,采用景观生态学结构定量分析方法,以温州市为例对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分异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前述方法能够很好地揭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分异,其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地域结构的差异;(2)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区域变化呈以下规律: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性和土地利用组合类型数由沿海向内陆、平原向山区、城市近郊向远郊依次递减,土地利用结构的集中度则刚好相反,土地利用的组合类型与区域的经济活动特点相关等;(3)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区域差异主要受地理位置、地貌状况、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 根据颗粒大小分布估计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分形模型的应用

      2003, 40(1):46-52. DOI: 10.11766/trxb200112240106

      摘要 (2160) HTML (0) PDF 1.06 M (4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UNSODA数据库和文献中的11种质地共554个样品的颗粒大小分析和水分特征曲线资料,对Tyler-Wheatcraft、Brooks-Corey和Rieu-Sposito三种分形模型在预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中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rooks-Corey形式的分形模型预测精度高于其它两种模型。同时本文还指出了这三种模型适用的土壤质地范围,即Brooks-Corey模型对于中、粗质地的土壤预测效果好于另外两种模型,Rieu-Sposito分形模型则适用于细质地土壤,Tyler-Wheatcraft模型的预测误差界于二者之间,也适用于中、粗质地的土壤。

    • 封丘地区土壤传递函数的研究

      2003, 40(1):53-58. DOI: 10.11766/trxb200012280107

      摘要 (2145) HTML (0) PDF 237.40 K (27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淮海平原封丘地区的潮土和风沙土为研究对象,试图寻求解决土壤水动力学特性参数问题的更加实用可行的方法。根据大量的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和土壤持水数据,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van Genuchten模型的参数θr、θsa、n的土壤传递函数模型,并通过统计分析和数学模拟进行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van Genuchten模型参数与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及容重等基本物理性质有一定的线性相关性。van Genuchten模型的参数估计模型对粘性土壤的拟合效果较好,而拟合砂性土壤时误差较大。

    • TDR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标定研究

      2003, 40(1):59-64. DOI: 10.11766/trxb200104200108

      摘要 (2343) HTML (0) PDF 1.26 M (35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波兰ET-FOM/mts型TDR水份测定仪对封丘地区两种质地土壤在不同的温度和容量条件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其介电常数的平方根(√ε)与土壤容积含水量(θ)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7).标定曲线的误差(Sθ/√ε)范围为0.002~0.027cm3cm-3,其中砂质土壤在温度较低(16℃)条件下的误差最小,壤质粘土在温度较高(26℃)条件下误差最大。

    • 地下水作用条件下土壤积盐规律研究

      2003, 40(1):65-69. DOI: 10.11766/trxb200102170109

      摘要 (2453) HTML (0) PDF 583.78 K (29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粉砂壤土土柱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室内模拟试验,对不同地下水埋深及其矿化度作用条件下0~40cm深度土壤的盐分运动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地下水埋深85cm、105cm情况下,0~40cm深度土壤电导率与地下水矿化度呈良好正相关关系。地下水埋深155cm、试验设定条件下,各土柱0~40cm深度土壤积盐强度都较小,并且相互之间差异不明显。获得了各土柱0~40cm深度土壤电导率关于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的统计模型。对土壤电导率动态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建立了地下水明显影响到该深度土壤后土壤电导率动态模型。

    • 旱地土壤微生物磷测定方法研究

      2003, 40(1):70-78. DOI: 10.11766/trxb200110160110

      摘要 (2825) HTML (0) PDF 352.86 K (3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国外关于土壤微生物磷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常用的几种方法所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主要操作过程要求。对我国5种主要母质类型的土壤(pH3.3~7.4,1molL-1KCl)的对比研究表明,我国土壤采用氯仿熏蒸、0.5molL-1 NaHCO3在1:20土水比提取测定无机磷(Pi)、并以同时测得的培养土壤微生物的磷的回收率作为计算常数得到的结果最佳。测定的大多数南方土壤的微生物磷占土壤全磷的比例小于1.5%,微生物碳磷比值大于30:1,反映南方土壤磷的生物活性较低,土壤微生物对磷的作物供应调节能力不强。

    • 县级区域粮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分区管理技术研究

      2003, 40(1):79-88. DOI: 10.11766/trxb200012070111

      摘要 (2203) HTML (0) PDF 1.39 M (3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面积约470km2的玉田县粮田耕层土壤养分进行了空间变异特征与分区管理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土壤N、P、K、Mn和Zn普遍缺乏,不同土壤养分的变异情况各不相同;土壤主要养分N、P、K、Mn和Zn含量的最大相关距离分别为27.1、19.7、27.1、14.4和26.4km,基本趋于以大块状变异为主,这一基本趋势对土壤养分分区管理是有利的;土壤养分速效含量呈现较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对土壤主要养分N、P、K、Mn和Zn可分别分成2、3、3、3和2个养分分区,因而对这5个土壤养分进行分区管理可行;作物高产优质分区平衡施肥技术在小麦和玉米上使产量分别增加10.9% ~13.1% 和14.3% ~21.7%,使经济效益分别提高590~747和724~1343RMB Yuan hm-2.

    • 土壤—作物系统钾素动力学模型及其参数研究

      2003, 40(1):89-95. DOI: 10.11766/trxb200103010112

      摘要 (1960) HTML (0) PDF 263.79 K (28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生态学的Lotka-Volterra模型,在土壤-作物系统中提出一个新的土壤钾素动力学方程。盆栽试验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拟合花生一个生长周期内土壤缓效钾和速效钾的动态变化。吸钾量实测结果表明,花生不同生育期吸钾量符合Logistic模型。结合上述2个模型,分别求出矿物钾最大释放速率常数Kmm、缓效钾最大释放速率常数Krm和速效钾最大供钾速率常数Kam.相关分析表明,Kam与花生当季吸钾量、生物学产量和荚果产量以及Krm与花生当季吸钾量有显着水平以上的对数正相关。Krm和Kam可作为评价土壤当季供钾能力的速率指标。

    • 疏浚底泥土地投放中活性磷的下移规律

      2003, 40(1):96-101. DOI: 10.11766/trxb200102190113

      摘要 (2136) HTML (0) PDF 252.37 K (2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原状土柱淋洗试验研究了运河(杭州段)疏浚底泥土地投放后磷在土层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连续淋洗的条件下,疏浚底泥的土地投放并未显着提高淋洗液中活性磷的浓度;但在干湿交替的淋洗条件下疏浚底泥中活性磷的下移作用却相当明显。疏浚底泥土地投放后显着提高了表层15cm厚的土层中Olsen-P含量,而15cm以下土层中的Olsen-P的增加并不明显,原因可能与疏浚底泥中有机酸的释放及土壤pH的剖面变化特征有关。干湿交替等环境因子的变化对底泥活性磷的下移程度产生更大的影响,且底泥用量越大,其潜在的影响可能越持久。

    • 恒电荷土壤胶体对Cu2+ 、Pb2+ 的静电吸附与专性吸附特征

      2003, 40(1):102-109. DOI: 10.11766/trxb200103180114

      摘要 (2513) HTML (0) PDF 345.79 K (38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供试土壤胶体对Cu2+ 、Pb2+ 的吸附强度用pH50值表示,其大小次序为: 土>黄绵土、黑垆土>黄褐土。离子强度实验和表面络合反应机制证明恒电荷土壤胶体对Cu2+ 、Pb2+ 的吸附含有专性吸附,n值可作为判断专性吸附与静电吸附比例的特征值,低pH值时,以水解-络合吸附为主;高pH值时,以水解-络合与沉淀吸附为主。静电吸附和专性吸附的比例与pH有关,各土壤胶体专性吸附百分数大小为:黄褐土> 土>黑垆土>黄绵土。不同土壤胶体在同一介质中对Cu2+ 、Pb2+ 的固有络合常数logKintM值及固有络合 负值大小次序与吸附强度大小一致。在定pH定浓条件下,考虑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时,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可用BDM等温式描述。供试土壤胶体对Cu2+ 、Pb2+ 专性吸附的大小与固有络合接近且大小次序也一致。

    • 几种有机物对紫色土镉的溶出效应与吸附-解吸行为影响的研究

      2003, 40(1):110-117. DOI: 10.11766/trxb200102200115

      摘要 (1907) HTML (0) PDF 323.15 K (3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天然有机物胡敏酸和富里酸,螯合剂EDTA和DTPA和四种简单有机酸对紫色土镉的溶出效应和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八种有机物均能显着促进镉从紫色土中的溶出。作用大小顺序为:EDTA≥DTPA>柠檬酸>胡敏酸>草酸>富里酸>酒石酸≥水杨酸。有机物对土壤镉溶出和迁移的影响是其对土壤镉吸附和解吸综合作用的结果。有机物显着降低了紫色土对镉的吸附,其作用大小顺序与其对镉的溶出能力的相对大小顺序一致,同时也改变了吸附镉的解吸特性。有机物影响下,紫色土镉的吸附动力学模型以双常数方程拟合最佳。而吸附等温曲线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最好,吸附常数n与有机物对土壤镉的溶出率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 土壤水溶性有机物的紫外光谱特征及地域分异

      2003, 40(1):118-122. DOI: 10.11766/trxb200101160116

      摘要 (2439) HTML (0) PDF 651.04 K (24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测定了中国中东部地区17种土类45个样点近表层10cm土样中水溶性有机物的紫外光谱和分子量分布特征,同时测定部分样品富里酸的相应特征。在此基础上比较和分析水溶性有机物与富里酸紫外光谱特征的差异、紫外光谱特征与样品平均分子量分布的关系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水溶性有机物和富啡酸具有相似的紫外光谱特征;WSOC样品紫外/可见光比值与其平均分子量负相关,而WSOC单位浓度的紫外吸收值则与平均分子量正相关。研究区水溶性有机物的单位浓度紫外吸收值具有明显的自北向南和自东向西递降的趋势,从根本上受制于水热条件的WSOC分子量分布可能是影响样品紫外特征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生理特性研究

      2003, 40(1):123-129. DOI: 10.11766/trxb200012250117

      摘要 (2490) HTML (0) PDF 1.32 M (4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活性污泥的富集培养物中分离得到可降解几种拟除虫菊酯农药的菌株qw5,初步鉴定qw5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ius licheniformis).菌株qw5在通气、pH7~8、温度30℃左右的环境条件下生长较好。培养5天,菌株qw5对氰戊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的降解率分别为53.8% 、41.2% 和61.7% .经质谱分析,菌株qw5降解氰戊菊酯产生中间代谢产物3-苯氧基苯甲醛。qw5对小白鼠无致病力,对几种常用的抗生素敏感。盆钵和小区试验表明,菌株qw5对青菜中残留的拟除虫菊酯有明显去除效果。

    • 丙硫克百威在几种土壤中的迁移和降解研究

      2003, 40(1):130-135. DOI: 10.11766/trxb200107270118

      摘要 (1858) HTML (0) PDF 1.01 M (29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丙硫克百威在湖南几种土壤中的迁移和降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丙硫克百威在土壤中能被雨水淋溶迁移,在20cm耕作土层中,丙硫克百威及其降解产物克百威要分布在0~14cm范围内,丙硫克百威的使用,对地下水污染的可能性比较小。丙硫克百威在第四纪红土红壤、河潮土、河潮泥中半衰期分别为6.3d、7.3d、8.8d.在施药30d内,丙硫克百威在土壤中降解很快,化学降解作用要大于生物降解作用,其中部分降解产物为克百威、3-羟基克百威,其中3-羟基克百威在丙硫克百威降解过程中产生甚微。克百威的继续降解随时间无明显的规律。

    • >研究简报
    • 土壤溶质运移CDE模型参数估计的一种新方法——截距法

      2003, 40(1):136-139. DOI: 10.11766/trxb200103070119

      摘要 (1896) HTML (0) PDF 167.87 K (30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农用化学物质被广泛应用,这些物质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因此研究土壤中农用化学物质的运移、转化对于防止水环境污染、促进农用化学物质的高效、发展可持续农业有着重要的意义[1].

    • 十种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的比较

      2003, 40(1):140-146. DOI: 10.11766/trxb200012110120

      摘要 (3861) HTML (0) PDF 277.08 K (60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Olsen[1]、BrayKurtz1[2]、Mehlich3[3]、Morgan[4]、Vermont1[5]和Vermont2[5]等法是用于确定土壤有效磷含量的主要常规方法。根据土壤有效磷测定结果可为农户提供施肥建议以及预测施用磷肥或家畜粪肥后的经济效益等[6].由于这些常规方法的广泛使用,且有大量的数据资料可供利用和参考,因而许多研究者对这些方法在环境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表明这些方法的土壤磷测定值与土壤中或地表及地下径流中的溶解性磷或藻类有效磷含量之间通常有着良好的正相关[7~12].

    • 垄沟耕作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分布试验研究

      2003, 40(1):147-150. DOI: 10.11766/trxb200103260121

      摘要 (1772) HTML (0) PDF 474.86 K (2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千沟万壑,人少地多,广种薄收,土地生产力低下。由于黄土结构垂直发育明显,耕层疏松,土壤粘粒性差,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抗冲抗蚀性弱。丘陵沟壑区大多处于半干旱区,降雨量较少,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分不足已成为限制黄土丘陵沟壑区粮食生产的主导因素[1,2].垄沟耕作作为一种水土保持复合耕作法,改变地形,拦蓄部分径流,相对增加土壤蓄水,减少土壤流失,同时有利于作物通风透光,充分发挥边行优势,且光能利用率高,提高水分利用率,达到增产目的[1~4],已在部分地区推广和应用。

    • 污水灌区耕层土壤中铅、镉的空间变异特征

      2003, 40(1):151-154. DOI: 10.11766/trxb200101310122

      摘要 (1573) HTML (0) PDF 188.83 K (2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污水灌溉面积的迅速扩大,污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其中Cd、Pb的污染问题十分突出[1,2],了解污水灌区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是防治土壤污染、合理进行污水灌溉的重要前提。地统计学作为一门新的空间分析方法[2],它特别适于对区域化变量空间变异特征进行定量描述,但已有的研究主要限于对土壤水分、盐分和pH等性质的估测[3~6],对其它土壤性质特别是土壤环境中有毒有害元素的空间分布与含量预测研究较少[7,8],而且因研究的空间尺度太小[8]而实用性不足,有许多领域和土壤特征的空间变异研究至今仍未涉足,本研究以污灌历史较长、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太原污灌区为对象,运用地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了中尺度条件下污灌区耕层土壤Pb、Cd的统计特征和各向异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 淋洗对盐胁迫下大豆生长和矿质营养基因型差异的研究

      2003, 40(1):155-159. DOI: 10.11766/trxb200104310123

      摘要 (1753) HTML (0) PDF 222.20 K (2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质外体是由细胞壁的纤维素和微晶体空间以及充满空气的细胞间隙组成,约占植物体积5% 的空间。很久以来,质外体被认为是无生命的,与有生命的原生质相比很少引起研究者的兴趣,直到80年代中期,由于研究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1],对质外体的认识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认识到了其重要的生理作用。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