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4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土壤和地下水化学类型和垂向主组分的动态—以河北曲周盐渍土区为例

      2003, 40(4):481-489. DOI: 10.11766/trxb200111140401

      摘要 (1924) HTML (0) PDF 1.36 M (23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河北曲周县北部盐渍土区为基地,重点研究了土壤和地下水以阴离子组分为基础的化学类型的动态,以及主要化学组分的垂向变化和动态.根据土壤-地下水典型点的研究,在4年研究时段内,该区土壤化学类型的动态以季节变化类较多,相对稳定类其次.地下水的化学类型则以相对稳定类较多,转化类其次.相对于土壤而言,地下水的化学类型较为稳定.从土壤-地下水主组分的垂向变化及其动态分析,它们反映了所处的河流微地貌部位、气候和人为措施等的影响,并遵循着地球化学组分的迁移规律.文中还提出了盐渍土化学类型的动态分类标准、确定主组分的简化指标和与其它学科统一的盐渍土化学分类指标和命名方法的初步意见.

    • 黄土高原褐土和黑垆土剖面中Rb和Sr分布与全新世成土环境变化

      2003, 40(4):490-496. DOI: 10.11766/trxb200009280402

      摘要 (2186) HTML (0) PDF 289.59 K (2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黄土高原3个土壤剖面Rb和Sr分布规律的研究表明,全新世不同阶段的黄土和土壤中Rb和Sr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Rb/Sr比值的变化反映了成土环境和成土作用强度的变化.全新世早期,气候比较温和干燥,风尘堆积速率降低,土壤发育表现为边沉积边成土;全新世中期,气候温暖湿润,沙尘暴很少发生,风尘堆积速率极低,生物风化成土作用达到最强,以至于在黄土高原面发育黑垆土,在关中盆地形成褐土.到了3100多年前,气候恶化变干,风尘堆积速率加快,土壤严重退化.从区域上看,冬季风对黄土高原南部的环境效应比夏季风对北部的环境效应要强;黄土高原南部季风场强的变化较北部大.

    • 青海共和盆地土壤风蚀的137Cs法研究

      2003, 40(4):497-503. DOI: 10.11766/trxb200111150403

      摘要 (1877) HTML (0) PDF 2.24 M (27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青海共和盆地作为研究区,探讨137Cs法在土壤风蚀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通过野外考察和大量的取样分析,初步查明了共和盆地不同类型地表的137Cs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确定了区域137Cs背景值为269178±19608Bqm-2,建立了风蚀速率的137Cs评估模型,估算出四个样方的土壤风蚀速率,并由此转化为区域风蚀速率,计算出共和盆地区域土壤风蚀速率为12556thm-2a-1,通过蚀积平衡检验,其误差水平小于10%.

    • 陡坡耕地施加PAM侵蚀产沙规律及临界坡长的试验研究

      2003, 40(4):504-510. DOI: 10.11766/trxb200109150404

      摘要 (1932) HTML (0) PDF 308.88 K (2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PAM(聚丙烯酰胺)作为一种土壤结构改良剂施用于地表,能显著的减小径流和土壤侵蚀量.本研究设计了一系列人工降雨模拟试验,定量研究了坡度、坡长、PAM覆盖度、雨强对陡坡耕地土壤侵蚀产沙的影响.试验采用三种雨强:50mmh-1、100mmh-1、150mmh-1,四种坡度:5°、10°、20°、25°(874%、1763%、364%、4663%),四种当量坡长:8m、16m、24m、40m,五种地表处理:对照、麦草覆盖、三种PAM覆盖度A、B、C(A<B<C).通过侵蚀产沙试验结果,鉴别了不同坡度、PAM覆盖度、雨强条件下陡坡耕地无土壤侵蚀的临界坡长.结果表明,PAM能显著地减少土壤侵蚀产沙量,延长陡坡耕地的临界坡长.

    • 不同粒径制间土壤质地资料的转换问题研究

      2003, 40(4):511-517. DOI: 10.11766/trxb200107270405

      摘要 (2084) HTML (0) PDF 273.48 K (4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不同土壤类别的黄绵土、灰褐土机械组成资料,通过对比三次样条插值、二次样条插值、线性插值法插值结果,探讨了不同粒径制间土壤质地的数学转换方法,结果表明三次样条插值法是最优方法,其最小相对误差不到0.6%,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3.5%,平均2.48%.土壤质地转换数学方法的建立对于应用土壤普查资料计算土壤可蚀性K值,诺谟图的验证推广有重要意义.

    •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本质特性研究

      2003, 40(4):518-523. DOI: 10.11766/trxb200108140406

      摘要 (1908) HTML (0) PDF 1011.30 K (28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壤的机械组成、物质成分和理化性质,探讨了土地荒漠化的本质.结果表明:土壤受风沙作用,细粒物质逐渐减少,表层消失,或者被流沙取代,原土壤剖面被覆盖在沙层之下;土壤质地出现沙化,颗粒组成变粗;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减少,保水保肥性能降低;土壤形成以现代侵蚀和风沙沉积为主,物质淋溶和化学风化微弱,进化与退化同时共存.

    • 利用土壤的序列数字图像技术研究孔隙小尺度特征

      2003, 40(4):524-528. DOI: 10.11766/trxb200111200407

      摘要 (2006) HTML (0) PDF 229.13 K (25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土壤样品用混有荧光有机染料的树脂浸渍后,以1mm间距连续研磨,经过一定的图像转换处理,最后以连续数字图像方式对图像孔隙的小尺度特征进行分析.对一种美国耕作黑土和一种法国耕作黄壤的比较研究表明,两类土壤在图像孔隙面积、图像孔隙面积变异性、图像孔隙孔径、孔隙连接度、孔隙重叠度以及孔隙流通性等方面均有所差异,这与两类土壤不同的有机质含量有关.

    •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NO3-N在土壤剖面的累积及移动

      2003, 40(4):538-546. DOI: 10.11766/trxb200108140409

      摘要 (2157) HTML (0) PDF 1.30 M (34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NO3--N在土壤剖面的累积及移动,结果表明,尿素施入旱地土壤后,硝化作用一般在7d之内完成,NH4+-N只在施肥后的短期内保持较高浓度,其它时期NH4+-N含量基本在1~3mgkg-1范围内,土壤剖面不同层次NH4+-N一般也低于4mgkg-1,NH4+-N的含量不能反映土壤有效氮的水平.土壤剖面中的NO3--N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在低施氮量条件下(N<120kghm-2),NO3--N主要在0~40cm土层内移动,但当施氮量高于N240kghm-2时,冬小麦季即有相当数量的氮移出0~100cm土体.NO3--N在土体中的移动存在着很大的年际变化,在干旱年份,即使夏玉米季,NO3--N向深层移动的可能性也很小.试验年份中,除1999年夏玉米季发生了较严重的气体损失以外(该季节特别干旱),其余季节损失的肥料氮主要以NO3--N的形式在深层土壤剖面中累积,这在两个试验点的结果相当一致.

    • 咸水灌溉沙地后的水盐运移规律

      2003, 40(4):547-553. DOI: 10.11766/trxb200202070410

      摘要 (1900) HTML (0) PDF 274.86 K (2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地观测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基质势、土壤溶液含盐率,利用定位通量法和盐分均衡法,研究了咸水小畦灌条件下塔克拉玛干沙漠土壤的水盐运移规律.结果表明:(1)在小畦灌条件下,停止灌水后24h,91.25%的灌水渗入150cm土层以下;停止灌水后72h,96.6%的灌水渗入150cm土层以下,此时,0~150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率为0.053cm3cm-3,此后土壤含水率缓慢下降.(2)秋季停灌后,土壤表面蒸发量在2~6mm.停灌后2h,上行水区域在0~20cm土层;停灌后60h,上行水区域在0~90cm;此后至停灌后144h,上行水深度稳定在地下90cm.(3)咸水灌溉后,80cm以上土层土壤溶液含盐率明显下降,以下土壤溶液含盐率变化不明显.停灌24h后,0~150cm土层液相盐分储量开始降低,至停灌后144h,0~150cm土层液相储盐量相当于灌水前的53.46%.(4)停止灌水后,100cm×100cm地面日平均积盐量在13~35g.

    • 腐殖酸-金属离子反应动力学特征与稳态指标的探讨

      2003, 40(4):554-561. DOI: 10.11766/trxb200112110411

      摘要 (1864) HTML (0) PDF 2.28 M (30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经改良的电位滴定法研究了腐殖酸与质子和钙离子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在恒温和连续通氩气保持严格无氧条件下,用标准酸将腐殖酸从中性滴定至pH26左右,在每一滴定点的反应动力学可分为快反应和慢反应两个阶段.各阶段体系的氧化还原电位(ER)和玻璃电极电位(EG)的变化可用松弛动力学方程Y=Y0EXP(-t/τ)描述.在一定条件下,在慢反应阶段可观察到明显的震荡反应,表明腐殖酸体系为非平衡体系.腐殖酸与钙离子的反应是受扩散控制的慢反应过程.反应达到稳态后,ER和EG呈线形依托关系,其斜率ΔER/ΔpH(453±1mV/pH)随腐殖酸和支持电解质不同变异甚小,可作为腐殖酸-金属离子反应的稳态指标.据此研究了腐殖酸的质子反应特征,获得了重现性很好的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腐殖酸存在HA、H2A、H3A和HA2四种类型配位基团,其表观解离常数(pK)分别为579~582、377~384、164~171和275~279.

    • 红壤对铝、锰离子的吸附特征Ⅱ铝、锰离子的非电性吸附

      2003, 40(4):562-566. DOI: 10.11766/trxb200111010412

      摘要 (1870) HTML (0) PDF 587.13 K (2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铝、锰离子的非电性吸附进行了Freundlish方程处理,结果表明:砖红壤中的吸附较红壤明显,低浓度时,锰离子的非电性吸附较铝离子为弱,高浓度时则反之;对于土壤的离子交换吸附,似不可能获得稳定的平衡常数k;K表征离子的吸附强度,以膨润土中者最大,1/n是吸附量与溶液浓度的相关率,K1/n成反相关.砖红壤中的ΔGo最大,铝、钾离子交换的ΔGo大于铝、钙离子交换者.非电性吸附量及与其有关的k、K、1/n和ΔGo既受固相表面性质的影响,也制约于离子的本性.

    • 邻苯二胺对铜在红壤和砂姜黑土中吸附和解吸的影响

      2003, 40(4):567-573. DOI: 10.11766/trxb200110280413

      摘要 (1842) HTML (0) PDF 860.10 K (28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铜在红壤和砂姜黑土中的吸附和解吸过程以及有机污染物邻苯二胺对铜在两种土壤中吸附和解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砂姜黑土较红壤对铜具有更高的吸附量,同时,被吸附的铜离子从土壤中的脱附百分数也是砂姜黑土大于红壤,吸附在砂姜黑土中的铜较红壤更易被1molL-1MgCl2所置换.pH3.5~7.5范围内,土壤对铜的吸附量均随溶液pH的升高而升高,呈现S形.邻苯二胺增加了红壤对铜的吸附量,同时也增加了铜的脱附百分数.而邻苯二胺虽未改变砂姜黑土对铜的吸附量,但却显著改变了铜的脱附百分数.文中对邻苯二胺与铜的交互作用过程及其机理进行了推测.

    • 酰胺类除草剂在土壤上吸附的位置能量分布分析

      2003, 40(4):574-580. DOI: 10.11766/trxb200110290414

      摘要 (1874) HTML (0) PDF 1.44 M (32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异丙甲草胺、乙草胺、丙草胺和丁草胺在六种土壤上的等温吸附结果,计算了它们在六种土壤上的位置能量分布和有机质标化的平均分配常数.结果表明:四种除草剂在六种土壤上的吸附等温线为Freundlich型;低浓度范围内,农药在土壤上的吸附首先发生在土壤表面的高能吸附位置上;土壤表面位置能量分布的具体情况与被吸附农药性质有关;土壤上的吸附位置数或吸附容量主要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粘土对吸附也有一定的贡献;疏水键合机理在四种酰胺类除草剂吸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潮土和潮褐土中重金属形态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2003, 40(4):581-587. DOI: 10.11766/trxb200108100415

      摘要 (1844) HTML (0) PDF 267.75 K (2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大田取样,运用连续提取方法,研究了河北平原潮土、潮褐土两种土壤中Cd、Pb的化学形态特征与四种土壤酶(脲酶、H2O2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田两种土壤中交换态Cd、Pb对脲酶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因此,在石灰性土壤中,把交换态Cd、Pb和脲酶活性共同作为评价土壤Cd、Pb污染程度的主要生化指标是可行的.

    • 花生-南酸枣间作系统氮素利用研究

      2003, 40(4):588-592. DOI: 10.11766/trxb200109090416

      摘要 (1943) HTML (0) PDF 222.39 K (2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低丘红壤花生-南酸枣间作系统中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结果表明,5龄和9龄南酸枣分别竞争利用了施用于花生的氮肥的966%和3015%.与单作花生系统相比,5龄和9龄南酸枣间作系统中花生对表施氮肥的利用率分别下降378%和591%.间作5龄南酸枣对模拟淋溶至亚表层土壤氮素的利用率非常低下,与花生单作相比,5龄南酸枣间作系统表施氮素土壤残留没有显著差异,其安全网作用不明显.随着树龄增加,南酸枣根系充当安全网作用的潜力被证实.9龄南酸枣对模拟淋溶至35cm和55cm深度土壤氮素的利用率分别为3379%和1474%,与花生单作相比,其表施氮素在0~60cm土层残留降低241%.

    •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及不同粒级中有机磷含量与分配的影响

      2003, 40(4):593-598. DOI: 10.11766/trxb200201070417

      摘要 (2020) HTML (0) PDF 1.54 M (2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在黄棕壤上开展的14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稻-麦水旱轮作下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及不同粒级中有机磷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的对照和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与化肥长期配合施用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磷总量;就有机磷的形态而言,长期施肥主要增加中等活性有机磷的含量.土壤不同粒级中总有机磷的含量顺序为:0~2μm>2~10μm>50~100μm>10~50μm.从分配系数上看,土壤有机磷各形态中以对植物有效性较高的中等活性有机磷占绝对优势,对植物有效性最高的活性有机磷仅占3%左右.长期施用有机肥后使分配在活性、中等活性组分中有机磷的比例增加,而稳定性有机磷中的比例下降.

    • 两种氮水平下CO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生长和氮磷浓度的影响

      2003, 40(4):599-605. DOI: 10.11766/trxb200202050418

      摘要 (2027) HTML (0) PDF 293.49 K (2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预计到21世纪末期大气CO2浓度将会比目前水平增加1倍,约700μmolmoL-1左右.因此CO2浓度升高对作物的影响研究十分重要.本文探讨在两种氮(N)水平下,CO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cv.Xinong8727)生长和地上部N、磷(P)浓度的影响及原因.试验设350μmolmoL-1和700μmolmoL-1两种CO2浓度水平和45kghm-2和90kghm-2两种N肥施用水平.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冬小麦株高和叶面积指数(LAI)均增加,净同化率(NAR)值增加,叶面积比率(LAR)下降,比叶重(SLW)不增加.高CO2浓度对相对生长率(RGR)的影响因施N水平而异,低N时RGR不增加,高N时明显增加.CO2浓度增加,小麦抽穗提早7~8d,叶鞘、茎杆和地上部干物重提高,叶片、叶鞘和茎杆N、P浓度降低,但叶片、叶鞘和茎杆N、P吸收量增加均不明显.CO2浓度升高,氮磷利用效率(NUE和PUE)提高,而对相对氮磷累积速率(RNAR和RPAR)影响不大.高CO2浓度冬小麦体内N、P浓度下降是由于稀释效应以及NUE和PUE提高之故.

    • 克螟稻秸秆cry1Ab基因表达产物对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2003, 40(4):606-612. DOI: 10.11766/trxb200207260419

      摘要 (2144) HTML (0) PDF 1.84 M (3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实验室条件下的秸秆还土试验,比较了转基因克螟稻及其亲本稻秸秆对土壤各微生物生理群的数量、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差异.与亲本对照相比,转基因克螟稻秸秆的添加对土壤好氧性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没有显著性影响;土壤氨化细菌、自生固氮菌和纤维素降解菌的数量在培养中期有些差异,但差异并不持续;对土壤蛋白酶、中性磷酸酶、脲酶和土壤呼吸强度没有显著性影响;土壤脱氢酶对转基因克螟稻秸秆的添加极其敏感.转基因克螟稻秸秆处理土壤中脱氢酶的活性在培养的前9周明显地高于非转基因秸秆处理土壤(p<005).尽管如此,培养63d后,两种秸秆处理土壤脱氢酶活性差异逐渐消失.试验结果表明,转Bt基因克螟稻秸秆中的cry1Ab蛋白对土壤可培养的微生物没有明显的毒害作用.

    • 两株发光酶基因标记的重组大豆根瘤菌在土壤缩影中的存活研究

      2003, 40(4):613-617. DOI: 10.11766/trxb200111140420

      摘要 (2099) HTML (0) PDF 214.61 K (22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发光酶基因(luxAB)标记的重组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DL、大豆慢生根瘤菌TA113QD与其出发菌株HN01、TA11在灭菌和未灭菌土缩影中的存活动态.结果表明:HN01DL和TA113QD在灭菌土缩影和未灭菌土缩影中的存活动态特征显著不同:标记菌株在灭菌土缩影中的早期存活数量一般有所下降后而保持相对稳定的较高存活水平,而在未灭菌土缩影中其存活数量在整个跟踪过程中持续下降至约45logcfug-1土.在本实验中未发现供试标记重组菌株和出发菌株在土壤缩影中的存活性存在显著差异.

    • 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2003, 40(4):618-623. DOI: 10.11766/trxb200111300421

      摘要 (3031) HTML (0) PDF 230.48 K (5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山东省齐河县低肥力潮土为供试土壤,15年盆栽土培定位试验结果表明,长期秸秆还田并配施适量的化肥,是培肥地力,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在秸秆还田量分别为2250、4500、6750kghm-2范围内,土壤有机质积累量,速效氮磷钾的生物有效性,脲酶活性强度等指标与秸秆还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并与气候、作物生长季节、土壤质地等因素有关.

    • >综述与评论
    • 缺氧土壤中硝态氮还原菌的生理生化特征

      2003, 40(4):624-630. DOI: 10.11766/trxb200106250422

      摘要 (2166) HTML (0) PDF 1.57 M (3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述国内外有关硝态氮还原菌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同化还原、硝酸异化还原成铵、呼吸反硝化和非呼吸性反硝化,侧重于电子传递系统.

    • >研究简报
    • 玄武岩台地滑坡与土壤发生学特征的相关研究

      2003, 40(4):631-634. DOI: 10.11766/trxb200109210423

      摘要 (1948) HTML (0) PDF 1.69 M (25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玄武岩台地,是地幔中基性或超基性熔浆沿深(大)断裂上升、喷溢到地表,在低洼区冷却、固化成岩,再经新构造运动区域性差异抬升和流水侵蚀切割,出现地形倒置,形成不同海拔高程上的面平、边陡的台桌状地貌[1,2].玄武岩台地因其平坦的台面、肥沃的土壤而成为我国南方山地丘陵区的优质耕地资源,也是村镇建设的常选基地.然而,就在这类台地上时有岩层滑坡发生,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深层的玄武岩台地滑坡,一旦发生就很难治理.

    • 施氮对小麦根-土界面磷迁移及根际磷素组分变化特征的影响

      2003, 40(4):635-639. DOI: 10.11766/trxb200202260424

      摘要 (1902) HTML (0) PDF 216.07 K (3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根系养分吸收性能与土壤养分、水分、pH值和温度等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又影响着近根微区(根际)土壤中养分的迁移和有效性.土壤中磷素在土壤中的迁移和吸收直接与土壤性质有关.在石灰性土壤中,由于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碳酸钙和粘粒矿物,土壤的pH较高,土壤中磷的化学有效性较低[1,2].因此,通过降低石灰性土壤的pH值以提高土壤中磷的生物有效性是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近些年来,研究者发现施氮肥对土壤根际的pH值有较大影响.用NH4+-N处理的根际土壤pH值为4.8,而NO3--N处理的根际pH为7.1[3].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