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40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海南岛地形-母岩(母质)单元与土壤系统分类类型关系及其在编绘土壤图中的应用

      2003, 40(5):641-650. DOI: 10.11766/trxb200112060501

      摘要 (1694) HTML (0) PDF 1.75 M (25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海南岛243个土壤剖面,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逐一进行鉴别、检索、分类定名;并讨论归纳出地形-母岩(母质)单元与土壤系统分类类型的对应关系;然后,根据对应关系试拟按土壤系统分类的全岛土壤图的制图单元(土壤部分),编绘选择地段的土壤草图(1:50万)。全岛共设有50个制图单元(土壤部分)。结果表明,用本研究中的方法步骤编绘按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草图,比单纯用已有按发生分类的土壤图直接进行两个系统间土壤名称更换,更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 黄土高原450ka BP前后荒漠草原大迁移的初步研究

      2003, 40(5):651-655. DOI: 10.11766/trxb200205280502

      摘要 (1721) HTML (0) PDF 939.32 K (2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鉴定、分析,讨论了黄土高原450kaBP前后的荒漠草原大迁移问题。资料表明,在地处黄土高原南缘的陕西长安少陵塬和西安白鹿塬,第5层黄土形成初期有代表荒漠草原环境的石膏发育,指示当时黄土高原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干旱化与大幅度的荒漠草原南迁,气候带向南迁移了约5个纬度,荒漠草原和更为荒凉的环境广布于黄土高原。石膏的发育还揭示,在450kaBP前后黄土高原气候发生了性质的转变,由季风气候转变为非季风气候,当时该区已基本不受夏季风的影响,并处在非季风气候的环境下。

    • 红壤区不同生态模式的“土壤水库”特征及其防洪减灾效能

      2003, 40(5):656-664. DOI: 10.11766/trxb200111210503

      摘要 (1867) HTML (0) PDF 341.83 K (2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在江西红壤区选择5种具有代表性的红壤生态利用模式:稀疏林生态(Ⅰ)、林草生态(Ⅱ)、草灌生态(Ⅲ)、经果生态(Ⅳ)、农田生态(Ⅴ)和对照模式侵蚀裸地(Ⅵ),利用人工模拟降雨仪研究和分析了不同生态模式“土壤水库”调节雨水的特征及其防洪减灾效能。结果表明,红壤区土壤入水通道受阻是“土壤水库”发挥防洪减灾效能的主要障碍因子;人工草灌生态模式(Ⅲ)的防洪减灾效能最好;经果生态模式(Ⅳ)不但具有较高的防洪减沙效能,而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是该区首选模式。

    • 江苏省耕地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数理探讨

      2003, 40(5):665-671. DOI: 10.11766/trxb200205060504

      摘要 (1823) HTML (0) PDF 1.88 M (3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江苏近20年来耕地数量变化规律及与人文要素关系,探讨经济发达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方向、速率、结构、程度、空间差异性,揭示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经济发达省份耕地递减较全国平均数高18%,连续呈现单向递减变化,并具有缓慢递减-快速递减-急剧递减-快速递减的时间变化轨迹。变化幅度的空间差异有其规律性:从高发达区向一般发达区减小的梯状差异及从城郊向偏远县区减小的幅射状差异。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人口膨胀、第三产业发展、城市化、粮食单产提高及人均居住面积等,与耕地变化具有高度关联性,并与其构成多元线性回归控制关系,是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 南疆平原干旱土的微形态特征

      2003, 40(5):672-677. DOI: 10.11766/trxb200203220505

      摘要 (1931) HTML (0) PDF 351.57 K (2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野外调查,应用扫描电镜和偏光显微镜等手段,结合理化分析,研究了南疆平原干旱土的微形态特征和母质成因。结果表明:南疆平原干旱土含有大量的由砂质原生矿物组成的骨骼颗粒,在这些颗粒之间填充着细粉砂质原生矿物及由隐晶质、微晶质碳酸盐和粘粒所组成的细粒物质。大部分原生矿物外形完好。同一剖面从表层向下骨骼颗粒增多,细粒物质减少。南疆平原干旱土的基本垒结类型为斑晶骨骼嵌埋状、聚积状和漂白砂型微垒结。土壤形成物主要是铁质、碳酸盐和石膏浓聚物,石灰、石膏的形态和其含量有关。碳酸盐一般以内晶霜形式存在,含量高时出现自生方解石颗粒、胶膜、凝团、凝块和凝粒;石膏以隐晶质、微晶质及针状、纤维状晶体的方式散布于细粒物质当中,石膏含量高时呈纺锤形晶体;在铁质粘化层中粘粒和粉砂明显增多,铁质浓聚物以铁染基质存在。石英砂表面超微结构特征表明:南疆平原干旱土的母质搬运距离较短,同一剖面有不同的成因或多种成因组合,各种成因的母质都受到风成作用的影响,具有风蚀、风积的特征。

    • 利用土壤切片的数字图像定量评价土壤孔隙变异度和复杂度

      2003, 40(5):678-682. DOI: 10.11766/trxb200203220506

      摘要 (1699) HTML (0) PDF 1.53 M (3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土壤切片的数字图像,以孔隙周长和面积为基础数据,可以定量评价小尺度上的孔隙变异度,也可以对孔隙复杂度进行研究;土壤孔隙在mm尺度上也具有较高的变异度和复杂度;粒径1~3mm和粒径<2cm的重组土壤的孔隙在2D空间多呈现网络状,而原状土壤的孔隙则多呈不规则的枝状或椭圆状;不同处理及不同土壤类型之间在孔隙周长、孔隙度以及孔隙变异度和复杂度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 土壤水空间分布结构的时间稳定性

      2003, 40(5):683-690. DOI: 10.11766/trxb200203040507

      摘要 (2082) HTML (0) PDF 1.23 M (3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在野外35m×35m的正方形试验区域高密度布置多个电极和定时扫描测定土壤电阻的方法,利用反演计算和土壤电阻率与含水量之间的关系,计算出了不同时间的土壤含水量在三维空间上的分布。通过对由此获得的含水量资料的分析,探讨了土壤水在三维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在时间上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试验区的土壤含水量在三维空间上的分布是非均质的和各向异性的,这种非均质性不是随机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结构或模式,这一结构或模式在时间上是相对稳定的。

    • 黄土丘陵区山桃灌木林地土壤水分过耗与调控恢复

      2003, 40(5):691-696. DOI: 10.11766/trxb200205060508

      摘要 (1851) HTML (0) PDF 255.47 K (27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黄土丘陵区的荒山荒坡采用工程整地措施,进行灌草合理布局与立体配置。研究结果表明:山桃灌木林生长到第4年,根系的分布深度达320~360cm,0~500cm土壤含水量比造林前降低了21~33个百分点,土壤干层厚度为150cm;生长到第8年,根系的分布深度达480cm以上,土壤干层由第4年150cm扩大到300cm,含水量最低为42%,最高为84%;生长的第12年土壤干层明显,尤其是50~400cm土壤含水量最低为50%,最高为86%,土壤干层厚度达350cm;生长的第16年土壤干层的分布深度在50~350cm,土壤含水量最低为43%,最高为66%,土壤干层厚度达300cm。但通过水平阶、水平沟和鱼鳞坑整地调控,0~100cm土壤含水量分别比荒山提高07~63个百分点;100~300cm提高06~46个百分点;300~500cm提高14~46个百分点,这充分表明采用合理的整地措施造林,土壤水分调控效果显著。

    • 不同灌溉策略下冬小麦根系的分布与水分养分的空间有效性

      2003, 40(5):697-703. DOI: 10.11766/trxb200112190509

      摘要 (1934) HTML (0) PDF 985.42 K (3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少量多次和少次多量的灌溉方式下冬小麦根系的分布与水分养分的空间有效性。结果表明:少量多次的灌溉方式降低了冬小麦返青后表层根系的生长,减少了拔节后该层根系的衰退。在少次多量的灌溉方式下返青期不灌水促进了表层根系的生长,然而拔节后该层根系衰退较多,但中层(30~60cm)根系生长高于少量多次的灌溉方式。不同灌溉策略下根系分布的差异并不影响冬小麦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由于播前土体内蓄水不足,三种灌溉方式下0~90cm土壤可用水在收获后均消耗殆尽。灌溉促进了表层硝态氮的吸收和向下迁移,但两种灌溉方式下硝态氮在土体内的迁移均未超出60cm土体,仍在根层之内。而不同的灌溉方式对冬小麦全生育期内土体速效磷钾的分布没有影响。扬花前两种灌溉方式下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的吸收并无差异,扬花后少次多量的灌溉方式由于水分供应不足,影响了灌浆,降低了千粒重,进而影响了产量,同时土壤水分缺乏也减少了该时期养分的吸收。而在少量多次的灌溉方式下,扬花后灌水不仅可以促进冬小麦灌浆,提高千粒重,而且增加了对养分的吸收。

    • 豆科绿肥和化肥氮对双季稻稻田氧化亚氮排放贡献的研究

      2003, 40(5):704-710. DOI: 10.11766/trxb200203310510

      摘要 (2188) HTML (0) PDF 1.29 M (3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大田条件下施用绿肥与化肥N后,双季稻区稻田土壤氧化亚氮(N2O)的排放。结果表明,在早稻生长季节既施绿肥又施化肥的处理(VN)N2ON的排放量高达275kghm-2,显著高于只施绿肥不施化肥(V0)、只施化肥不施绿肥(FN)或既不施绿肥也不施化肥(F0)的处理(后三者在早稻生长季节N2ON的排放量分别为029kghm-2、035kghm-2和018kghm-2),也显著高于在晚稻生长季节各处理N2ON的排放量(VN、V0、FN和F0处理分别为034、026、028和023kghm-2)。绿肥不仅影响稻田土壤N2O的排放量,还影响其排放模式。VN处理N2O的排放主要集中早稻生长季节的中期烤田之后,其它处理则在整个水稻生长季节均有排放。在早稻生长季节绿肥与化肥N间还存在极显著的交互效应。

    • 作物有效土壤营养面积研究

      2003, 40(5):711-716. DOI: 10.11766/trxb200203150511

      摘要 (1796) HTML (0) PDF 1.56 M (2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作物有效营养面积新概念,并用回归理论对此进行试验研究。通过玉米、甜菜试验研究,建立植株个体营养面积与产量关系的模型,优化解析出玉米有效营养面积为0335m2(579cm×579cm);甜菜有效营养面积为0358m2(534cm×67cm)。据此阐明目前生产上广泛采用67~70cm的垄作,已超过玉米、甜菜的有效株行距,造成土壤等资源的浪费。采用55cm的垄种植甜菜比67cm的常规垄增产198%。

    • 旱作水稻与花生间作系统中的氮素固定与转移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2003, 40(5):717-723. DOI: 10.11766/trxb200207160512

      摘要 (2124) HTML (0) PDF 1.79 M (3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花生和旱作水稻为材料,采用分隔方法和15N同位素示踪法,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研究了水稻与花生间作复合体的氮素营养优势、间作花生的生物固氮效率、花生体内氮素向水稻的转移。并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花生单作、水稻单作、水稻/花生间作3种栽培方式下对土壤氮素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稻和花生间作有产量优势和氮素营养优势,在N0kghm-2、N225kghm-2和N300kghm-2三个氮素水平下,根系不分隔的水稻生物量分别比分隔处理的高3003%、101%和22%;水稻氮素吸收量分别比分隔处理的高7403%、1693%和232%;(2)花生在N225kghm-2和N300kghm-2氮素水平下,分隔处理和不分隔花生固氮量分别为3811%、4097%和1481%、2049%,间作能提高花生固氮效率;(3)花生体内氮素在共生期内可以转移到水稻体内,花生固氮量和氮素转移没有相关;(4)与水稻单作比较,花生/水稻间作可以改善土壤的氮素营养。

    • 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组成特征的研究

      2003, 40(5):724-730. DOI: 10.11766/trxb200203130513

      摘要 (3105) HTML (0) PDF 1.93 M (9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范围为321~455mgkg-1,大小顺序为NPK+4500kg稻草>NPK+2250kg稻草>对照>NPK;WSOC占土壤总有机碳(TOC)百分比的范围为015%~019%,大小顺序为NPK+4500kg稻草≈对照>NPK+2250kg稻草>NPK。土壤中WSOC的含量与TOC、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的含量都呈显著性正相关。13C核磁共振(13CNMR)的研究结果表明,WSOC都主要是由碳水化合物C、羧基C和长链脂肪C组成。不同施肥处理下,WSOC和SMBC占TOC百分比的变异系数(CV)都小于它们在土壤中绝对含量的变异系数,且WSOC/TOC的变异系数大于SMBC/TOC。WSOC/TOC是反映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有机质质量的一个较好指标。

    • 有机酸对土壤中镉的解吸及影响因素

      2003, 40(5):731-737. DOI: 10.11766/trxb200201080514

      摘要 (1979) HTML (0) PDF 970.59 K (23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酒石酸和柠檬酸对两种不同处理土壤(镉质土和污染土)中Cd的解吸行为,探讨了介质pH值、支持电解质等对其解吸镉质土和污染土中Cd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有机酸浓度升高,柠檬酸和酒石酸对镉质土和污染土中Cd的解吸率呈先降低后升高变化,出现一波谷,波谷位置与有机酸和土壤类型有关。当解吸液起始pH值由2升至8时,柠檬酸对镉质土和污染土中Cd的解吸率呈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先后出现一波谷和一波峰,且柠檬酸浓度高时变化趋势尤为明显;而酒石酸对镉质土和污染土中Cd的解吸率则一直降低。解吸液中支持电解质浓度提高,酒石酸对镉质土和污染土中Cd的解吸率增大,且以KCl为支持电解质时的解吸率要高于KNO3

    • 不同相伴阴离子对镉污染红壤的微生物活性影响

      2003, 40(5):738-744. DOI: 10.11766/trxb200112170515

      摘要 (1760) HTML (0) PDF 1.42 M (3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外加醋酸镉和氯化镉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相伴阴离子对镉污染红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镉浓度下相伴OAc-对镉污染红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基础呼吸和代谢商以及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大于相伴Cl-,统计分析显示,镉相伴OAc-与Cl-除对红黄泥的代谢商未达明显影响外,对供试红壤的其它微生物活性指标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用醋酸镉处理的土壤有效态镉含量明显高于氯化镉处理。钾盐试验结果表明,相伴OAc-与Cl-对土壤微生物活性没有产生明显抑制作用,OAc-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刺激效应。可见,相伴OAc-对镉污染红壤的微生物毒害作用大于相伴Cl-,其直接原因可能是用醋酸镉处理的生物有效性镉明显高于氯化镉处理所致。

    • 土壤表面电荷测定的两种方法之比较

      2003, 40(5):745-749. DOI: 10.11766/trxb200203240516

      摘要 (2345) HTML (0) PDF 1022.29 K (3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返滴定法和Mehlich法研究测定了我国不同地带土壤(砖红壤、红壤、黄棕壤、暗棕壤、黑土)无机胶体的表面电荷。结果表明:(1)两者的测定结果有较大的差异,其主要的原因是返滴定法和Mehlich法分别基于不同的衡量标准,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土壤表面的电荷性质;(2)返滴定法与Mehlich法各有其优点,但在具体的测定过程中都有些环节可能需要改进。

    • 杀虫双对土壤脲酶活性特征的影响

      2003, 40(5):750-755. DOI: 10.11766/trxb200201140517

      摘要 (2437) HTML (0) PDF 255.17 K (30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模拟方法研究杀虫双对土壤脲酶活性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域土壤脲酶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杀虫双明显抑制脲酶活性,且随浓度增加,脲酶活性、酶促反应的VmaxVmax/Km、k减小,Km增大,除6号土样的Km处理外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揭示出脲酶特征参数可从不同角度表征杀虫双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获得其作用机理为混合型抑制。脲酶活性ED50值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高有机质含量的土壤可明显减轻杀虫双的污染。

    • 用通径分析法研究土壤水解酶活性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2003, 40(5):756-762. DOI: 10.11766/trxb200111090518

      摘要 (2713) HTML (0) PDF 276.20 K (37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正确评价土壤性质对酶活性的影响程度,运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浙江5种土壤12个样品中的土壤脲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是制约脲酶、转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主要因素,而阳离子交换量对三种酶活性的影响均很微弱;就通径分析的直接效应而言,pH对脲酶活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对转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程度大致相当。然而pH对脲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的这种直接效应在很大程度上被通过其它因素对三种酶的间接效应所抵消;土壤粉粒对转化酶活性的作用尤为显著。此外,粘粒对酸性磷酸酶、砂粒对脲酶有一定影响且均主要体现为直接效应。

    •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酸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003, 40(5):763-767. DOI: 10.11766/trxb200201200519

      摘要 (2017) HTML (0) PDF 1.03 M (3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在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研究发现:(1)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整个剖面(0~60cm)pH值都较低,小于45。(2)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壤剖面层次(0~20cm、20~40cm、40~60cm)的降低而下降。养分除水解性N外,有效P、速效K以及交换性Ca、Mg含量都很少。(3)0~20cm土壤养分比其它层的土壤养分更容易受到土壤酸度的影响。40~60cm土壤养分除了交换性Ca外,其它养分的含量与土壤酸度无显著关系。就不同月份来说,1月份和4月份土壤养分比7月份和10月份土壤养分容易受到土壤pH值的影响。不同养分比较,交换性Ca和Mg以及有效P含量比其它养分更容易受到土壤酸度的影响。

    • >综述与评论
    • 土壤有机质周转计算机模拟原理

      2003, 40(5):768-774. DOI: 10.11766/trxb200302270520

      摘要 (2566) HTML (0) PDF 1.13 M (3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有机质变化与土壤肥力和大气CO2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建立土壤有机质周转计算机模型并进行模拟是预测土壤有机质长期变化的重要手段。本文简要回顾了土壤有机质周转计算机模拟模型的发展和现有主要模型(如RothC、CENTURY等)的特点和应用范围,着重讨论了建模基本原理,包括模型结构和过程、主要因子选择、模拟和预测能力的检验和评估方法等,并分析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 >研究简报
    • 珠海城区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初步研究

      2003, 40(5):775-778. DOI: 10.11766/trxb200211130521

      摘要 (1755) HTML (0) PDF 171.59 K (31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非点源污染包括城市和农业非点源污染等。在城市工业点源污染逐渐得到控制后,城市非点源污染的研究也日渐成为热门课题,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1~5]。由于城市地表大部分为不透水面,降雨落到地面后迅速形成径流,并冲刷和挟带地表污染物形成地表径流污染。据文献报道[3],城市降雨径流中含有悬浮物、耗氧物质、富营养化物质、有毒物质、油脂类物质等污染物,并在很多时候超标严重,这些污染物随径流通过排水道排入或直接进入江河湖泊,污染地表水。美国国家环保署(EPA)把城市地表径流列为导致全美河流湖泊污染的第三大污染源[6]。城区降雨径流污染与其它非点源污染形式相比,在产污、产流特征等方面有很大区别。本文对此展开初步研究,试图揭示城区降雨径流的污染规律。

    • 干湿条件下土壤容重对玉米根系导水率的影响

      2003, 40(5):779-782. DOI: 10.11766/trxb200111140522

      摘要 (1940) HTML (0) PDF 821.99 K (2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系吸水是陆地高等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其吸水能力是决定蒸腾和植株水分状况平衡的关键,而其吸水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导水率的大小,因此根系导水率(Root hydraulic conductivity)成为研究水分在SPAC传输中的热点。关于环境因素对根系吸水的影响有不少报道,如干旱[1]、温度[2]、土壤通气状况[3]都影响根系导水率。缺N、P降低小麦根的导水率[4];缺S降低大麦根的导水率[5];N、P、S有利于水孔蛋白的形成或提高水孔蛋白的活性[6]等等。土壤容重是土壤的一项重要特性,它与土壤其它特性如土壤硬度直接相关,土壤容重提高,土壤硬度也增大。

    • 大肠杆菌在饱和砂土中的运移及其模拟

      2003, 40(5):783-786. DOI: 10.11766/trxb200111270523

      摘要 (1849) HTML (0) PDF 181.29 K (2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菌在土壤中的运移与农业、工业、环保、水资源保护等领域密切相关。从地下水的细菌污染、垃圾处理、污水灌溉到细菌对有机污染物的携带运移、根层病害的生物防治、原位生物修复和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提高采油量和冶炼率等,都与细菌的运移和吸附密切相关。因此,人们对细菌在土壤中的运移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1,2],如发现土壤颗粒的特性、土壤溶液的组成、离子强度、pH等都影响细菌在土壤中的迁移;建立了数学模型来定量描述菌在土壤中的运移[3~5],其中绝大多数是以对流-弥散为基础考虑吸附和解吸过程的机理模型。但Bai等[5,6]认为细菌在土壤中运移时还存在不可逆的滤除过程,并用一级动力学反应来表示该过程。

    • 浙中水稻生长适宜施氮量研究

      2003, 40(5):787-790. DOI: 10.11766/trxb200203170524

      摘要 (1614) HTML (0) PDF 172.00 K (30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氮肥对作物增产作用巨大,但如果氮肥用量过大,则不仅增产效果甚微,而且造成氮素流失,并导致环境污染[1~3]。目前浙江省耕地238万hm2[4],平均年氮肥用量(N)300kghm-2,每年纯氮流失总量达1993×107kg(折合标氮100×107kg)(1)。本文利用水稻生长模拟优化施肥[5]、农业技术经济学的边际收益分析和环境经济学原理[6],研究水稻氮素的适宜施用量,以期指导当前浙江中部地区的水稻生产。

    • 海涂海水灌溉对鲁梅克斯植物生长的影响

      2003, 40(5):791-794. DOI: 10.11766/trxb200206250525

      摘要 (1816) HTML (0) PDF 172.72 K (2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高效持续利用海水与滨海盐土资源,缓解海水养殖废水直接排放对海洋的污染,课题组从1995年开始,收集、引进和筛选了一些具有经济开发前景的耐盐植物,对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1],并在我国海南乐东、江苏大丰、山东莱州三个典型气候带海涂进行海水灌溉试验,探索海水灌溉对耐盐植物生长发育、滨海盐土演变的影响及其对海水养殖废水的净化能力。本文仅就山东莱州田间小区海水灌溉鲁梅克斯(Rumexpatientiax R.Tianschanicus,cv.Rumex K-1)的试验结果进行讨论。

    • 不同阔叶树种的生长及其对赤红壤肥力的影响

      2003, 40(5):795-799. DOI: 10.11766/trxb200212300526

      摘要 (1895) HTML (0) PDF 1.55 M (33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美化城市和改善环境的森林景观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深圳市通过改造生态效益和美化效果不佳的人工林和退果还林,大力发展兼顾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的生态风景林,以便城市的生态环境与现代化建设相匹配,使其形象融合于幽雅的环境之中。土壤是树木赖以生存的基础。维持土壤肥力、实现林地可持续经营是森林生态效益的重要内容。选择生长迅速、改良土壤和美化效果好的树种是当前生态风景林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林分对土壤的影响已有报道[1~6]。各树种的生长速度、凋落物性质和根系分泌的有机物质不同,导致其土壤肥力有差异。我们在退果还林地上营造了多种景观效果好的阔叶树种,探讨各树种的生长情况及其土壤肥力特征, 从树种的生长速度和改善土壤肥力的角度为生态风景林的树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