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40(6):870-878.
DOI: 10.11766/trxb200212080611
摘要:
大田条件下,通过选点采样分析,研究了不同利用年限红壤水稻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荒地红壤水耕利用后,土壤颗粒组成呈现规律性变化,粘粒(<0.002mm)含量从荒地红壤的39%下降到80a稻田土壤的17%,而粉砂(0.02~0.002mm)含量升高.土壤pH一般增加0.5~1个单位;0~10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从荒地红壤的4.58gkg-1和0.39gkg-1增加到30a红壤稻田的19.6gkg-1和1.62gkg-1,其后,即使利用时间长达80a,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并没有显著差异;土壤全磷含量,经3a水耕利用后可从荒地红壤的0.5gkg-1提高到1.3gkg-1,表明通过施肥可使红壤磷素快速积累;而在水耕利用过程中,红壤稻田土壤的钾素含量呈下降趋势,经80a利用的红壤稻田,0~10cm土壤钾素含量仅为荒地红壤的80%;全铁和游离铁的含量也呈下降趋势.随着水耕熟化过程,细菌数量和脲酶活性也明显升高.不同利用年限红壤稻田土壤的各项性状指标的变化结果还表明,荒地红壤水耕利用后要达到高度熟化的稻田土壤肥力水平,需要经过30a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