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41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基于GIS的小流域养分流失预测

      2004, 41(6):837-844. DOI: 10.11766/trxb200312010601

      摘要 (1757) HTML (0) PDF 1.41 M (23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将流域划分为多个独立的坡面单元,运用室内人工降雨实验坡面养分流失的研究结果和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进行了重庆市丰都三合小流域的养分流失预测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流域泥沙流失量进行流域养分流失预测时,只能对流域全量养分(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的流失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而对流域速效养分(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流失量进行预测时,径流携带流失的部分不能被忽略.要对流域养分流失量进行准确的预测与评价,必须通过建立流域分布式径流模型,结合土壤侵蚀模型来进行.

    • 发生分类淋溶土与系统分类参比特征研究

      2004, 41(6):845-853. DOI: 10.11766/trxb200310240602

      摘要 (2427) HTML (0) PDF 1.16 M (2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最新建立的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研究了我国发生分类淋溶土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参比及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下的空间分布和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发生分类淋溶土总面积为1059757.8km2,分布规律明显;与系统分类参比,发生分类淋溶土分属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4个土纲,即淋溶土、雏形土、新成土和灰土,它们分别占发生分类淋溶土总面积的72.8%、26.1%、1.0%、0.1%,其中包含系统分类的25个土类和47个亚类,参比关系复杂,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分析发生分类某一类型土壤分属于系统分类不同类型的面积比例及其标准偏差,结果表明土壤参比的单元级别越低,越易于参比和把握.为了使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更实用、更易于普及,深入开展土壤基层分类研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研究结果对于土壤类型的正确参比、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应用与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应用价值.

    • 北川河流域退耕地植物群落土壤抗蚀性研究

      2004, 41(6):854-863. DOI: 10.11766/trxb200312170603

      摘要 (1795) HTML (0) PDF 1.10 M (2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抗蚀性指土壤抵抗水的分散和悬浮的能力.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科技试验县——青海省大通县北川河流域的抗蚀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于衡量土壤抗蚀性的12项指标,经过主成分变换后,能够反映特征根大部分信息(85.6%)的主成分包括无机黏粒类、团聚类、无机胶粒类和水稳性团粒类4大类.通过对4个主成分进行聚类,北川河流域植物群落分为3大类,其中抗蚀性最好的一类以天然林为主;抗蚀性居中的一类以退耕时间较长的人工林地为主;抗蚀性较差的一类以新退耕还林地为主.随着退耕时间的延伸,退耕地人工林的抗蚀性较耕地不断提高,而与当地天然次生林的抗蚀性愈来愈接近.以仿自然林为手段的退耕地人工林的营造是成功的,以土壤抗蚀性为基础,结合其他多方面的生态功能,退耕地人工林可以起到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

    • 华北土石山区水源保护林小流域土壤侵蚀过程的模拟研究

      2004, 41(6):864-869. DOI: 10.11766/trxb200312030604

      摘要 (1830) HTML (0) PDF 269.05 K (23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对试验流域土地利用现状的实地调查,在GIS技术的支持下,结合林冠截留模型、枯落物糙率系数模型、SCS水文模型、径流小区产沙量经验模型、栅格单元泥沙输移量模型,以试验流域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为基本参数输入,对试验流域1996~1998年8场典型降雨土壤侵蚀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显示,裸荒地场降雨产沙量占场降雨侵蚀总量的92.47%~100%,水源保护林地(包括刺槐和油松林地)的产沙量占总侵蚀量的15.23%~7.53%,水源保护林的土壤侵蚀控制效应非常显著.对试验流域1997-07-31和1998-07-05两场典型降雨径流量和侵蚀量的模型检验显示,模拟误差分别为-3.24%、+10%和+32.3%、+39.34%.

    • 地表滴灌土壤湿润体特征值的经验解

      2004, 41(6):870-875. DOI: 10.11766/trxb200309010605

      摘要 (1732) HTML (0) PDF 1.76 M (26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粘壤土地表点源入渗试验研究表明,其土壤湿润体形状近似为半椭球体,水平和竖直方向的最大入渗距离与入渗时间存在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湿润体体积和灌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在2~4Lh-1的滴头流量范围内,灌水量相同时不同流量滴头对应的湿润体体积的最大差异保持在5%以内.地表点源入渗过程中,土壤湿润体内平均体积含水率的增量和入渗时间、滴头流量无关保持为一定值,在本研究条件下为0326.综合以上结果,提出了预测地表滴灌入渗土壤湿润体特征值的经验解模型.

    • 冲刷条件下坡面水流速度与产沙关系研究

      2004, 41(6):876-880. DOI: 10.11766/trxb200309020606

      摘要 (1751) HTML (0) PDF 1.58 M (25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冲刷条件下,通过5种坡度下的水流速度和泥沙含量测量,发现两者存在同步的关系;水流速度的变化与细沟的发育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在细沟开始发育时,水流速度逐渐增大;当细沟基本形成后,水流速度减小并平稳.水流速度是影响坡面产沙的主要原因,在低坡度时,细沟发育较慢,产沙量较少,但坡度在10°~20°之间产沙量相差不大,到25°时的产沙量反而比20°的还少,出现了人们观察到的临界坡度.根据坡面特性,分析水流速度和泥沙含量之间关系使土壤侵蚀的临界坡度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在大于临界坡度时,水流速度一开始很快增大,所冲刷的泥沙量并不比坡度小的少;跌坎容易形成,且比较深,从而使水流速度减小.但细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育完成,水流速度也随之减小,泥沙含量降低;从而使在一定时间之后,大于临界坡度时所冲刷的累积泥沙含量较少.通过用电解质脉冲法测量水流速度解释了坡面冲刷侵蚀过程中的一些现象,若进一步测量其时空分布,有可能更深入地揭示其侵蚀机理,为建立合理的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提供准确参数.

    • 土壤无机阴离子的毛细管电泳分析

      2004, 41(6):881-888. DOI: 10.11766/trxb200312220607

      摘要 (2085) HTML (0) PDF 2.06 M (2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以铬酸钠为背景电解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电渗流改性剂的间接紫外检测法电泳系统,研究了分离电压、缓冲液的酸碱性等毛细管电泳测定氯离子、硫酸根、硝酸根和磷酸根的基本条件,可在5min内对以上4个离子实现准确定量.测定了5个采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土壤样品水提取液中的无机阴离子.结果显示,毛细管电泳可对提取液中的氯离子、硫酸根和硝酸根实现较准确的定量,测定结果与离子色谱比较一致;对硝态氮的测定结果与KCl提取-流动分析结果相关性达到p<010水平,表明测定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氮素养分状况.但土壤用水静止提取24h,提取液中的磷未达到毛细管电泳和离子色谱法的检测限,毛细管电泳的测定精确度不及离子色谱.

    • 商陆(Phytolacca acinosa Roxb.)的锰耐性和超积累

      2004, 41(6):889-895. DOI: 10.11766/trxb200402180608

      摘要 (2748) HTML (0) PDF 313.88 K (2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超积累植物的确证对成功实施重金属污染环境植物修复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野外调查和营养液培养试验,研究超积累植物商陆(Phytolacca acinosa Roxb)的锰富集特性,结果表明,商陆对生长介质中的Mn具有很强的耐性和累积能力.商陆在锰含量高达114×103mgkg-1的尾矿废弃地上依然生长良好,叶锰含量最高达193×103mgkg-1.温室培养条件下,当生长介质中Mn浓度为8000mmolL-1时,虽然其生物量与对照相比有所降低,但植株仍能生长.随着生长介质中Mn浓度的升高,商陆叶和茎的Mn含量逐渐增加,生物富集系数则逐渐降低,但是地上部分锰积累量则先增加后减少.当Mn浓度为5000mmolL-1时,商陆地上部分锰积累量达到最大值2582mgplant-1;当Mn浓度为12000mmolL-1时,商陆仍能完成整个生命周期,叶锰含量达到最大值364×103mgkg-1,生物富集系数为55.不同锰供应水平下,商陆吸收的锰有87%~95%被转移到地上部分.这进一步验证商陆的锰超积累特性,为利用超积累植物对大面积污染土壤实施植物修复提供了有力证据,对锰污染土壤和水体实施植物修复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 采矿活动对煤矿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研究

      2004, 41(6):896-904. DOI: 10.11766/trxb200401070609

      摘要 (2829) HTML (0) PDF 1.59 M (55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国家亿吨煤建设基地、已有百年开采历史的淮南矿区为例,研究长期采矿活动(尤其是煤矸石堆积)造成的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从不同开采历史的3个矿井区(大约分别为100、50、25年)选择4条土壤采样线,系统采集煤矸石堆附近的土壤样品,使用美国IRISIntrepi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全谱直读光谱仪对土壤中主要有害元素(Cu、Ni、Pb、Zn、Sn、Cr、Co)进行分析,用土壤标样(GBW07403)控制分析质量.采用元素富集系数法(Al为参比元素)来评价重金属的富集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土壤已表现来自采矿活动的重金属污染贡献,且具有累积性.不同矿井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呈现随开采历史及堆积煤矸石风化时间长而递减的趋势,且Co、Cu、Zn、Ni、Pb表现相对较强的迁移性,其含量在部分矿井区土壤中超过国家土壤一级污染标准.但矿区土壤中分析的重金属元素均未超过国家土壤二级污染标准,这说明煤矸石中重金属向周围土壤的迁移是缓慢过程

    • 成土母质对水稻土高光谱特性及其有机质含量光谱参数模型影响的初步研究

      2004, 41(6):905-911. DOI: 10.11766/trxb200401130610

      摘要 (2298) HTML (0) PDF 1.55 M (35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青紫泥(Blue clayey Paddy soil,BP)和红黄泥(Red Paddy soil,RP)为例,研究发育于不同母质的水稻土高光谱和SOM含量光谱参数模型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发育于河湖沉积物的BP的反射系数总体上高于发育于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的RP,在与铁的氧化物有关的吸收波段,RP的吸收特性较BP强;RP的一阶微分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也比BP剧烈,特别是与铁的氧化物相关的波段及2200nm处;BP与RP的SOM的光谱参数模型所包含光谱波段的个数和位置有较大的差异,水稻土SOM含量光谱参数模型具有母质的独特性.

    • 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颗粒有机物形成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2004, 41(6):912-917. DOI: 10.11766/trxb200312250611

      摘要 (2366) HTML (0) PDF 1.84 M (28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颗粒有机物(POM)是土壤有机碳库中活动性较大的碳库.POM的形成对提高土壤碳库和缓解大气CO2的升高具有重要意义.POM的形成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性质密切相关,且深受土地利用和土壤管理的影响.实验土壤采自江西省红壤研究所无机肥长期定位试验地,各施肥处理为:CK(不施肥)、NPK(施氮磷钾肥)、NPK(=)(施双倍氮磷钾肥)和NPK+OM(施氮磷钾肥和猪粪处理).研究发现:施肥显著地增加了水稻土POM的含量;随着化肥施肥量和有机肥的增加,POM含量增加,NPK、NPK(=)和NPK+OM处理的POM含量比CK分别增加了11~13倍、12~14倍和15~19倍;施肥也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表现为NPK+OM>NPK(=)>NPK>CK;各处理POM含量随土壤团聚体粒级的减小而增加,其C/N比为降低趋势;团聚体稳定性与POM含量呈极显著关系(r=098,p<001).研究结果说明施肥导致POM碳库的增加是因为有机物投入的增加以及水稻土大团聚体的形成.

    • 不同水稻品种对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特性的研究

      2004, 41(6):918-923. DOI: 10.11766/trxb200309300612

      摘要 (2304) HTML (0) PDF 1.57 M (2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不同形态氮素对武育粳3号(常规粳稻)和扬稻6号(常规籼稻)生长的影响及其水稻苗期对NH4+-N和NO3--N的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形态氮素对水稻生长影响差异显著,铵硝混合营养下水稻的生长最优;扬稻6号比武育粳3号具有更强的氮素吸收能力;不论武育粳3号或是扬稻6号,单一氮源时NO3-Km值均大于NH4+,说明水稻对NH4+的亲和力大于NO3-,武育粳3号对NH4+的最大吸收速率小于NO3-,而扬稻6号则极为接近;NH4+的存在均显著降低两个水稻品种对NO3-的吸收速率,武育粳3号和扬稻6号的NO3-的Vmax分别比单一硝营养减小1/2和2/3,NO3-的存在不影响武育粳3号对NH4+的吸收速率,但使扬稻6号对NH4+的吸收速率减小.

    • 干土效应对土壤生物组成及矿化与硝化作用的影响

      2004, 41(6):924-930. DOI: 10.11766/trxb200311070613

      摘要 (2549) HTML (0) PDF 313.71 K (30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经过风干、过筛后的2种旱地红壤加水培养,并和新鲜土培养条件相比较,研究干土效应对土壤生物组成及矿化与硝化作用的影响.试验共4个处理:(1)农田旱地风干土加水培养(RU);(2)农田旱地新鲜土培养(FU);(3)苗圃旱地风干土加水培养(RN);(4)苗圃旱地新鲜土培养(FN).结果表明:红壤风干土加水预培养5d后,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比新鲜土显著增加(p<0.01),细菌数量增加最为明显,农田旱地和苗圃旱地风干土处理分别是新鲜土的6.26倍和6.84倍,红壤风干土加水培养处理的微生物量碳、氮也随之增加.培养28d后土壤中微生物数量趋于稳定,与预培养5d时的数量相当或稍有下降,但风干后加水培养处理的微生物数量仍保持大于新鲜土的趋势(农田旱地的放线菌除外),微生物量碳、氮也存在同样的趋势.风干土加水培养后微生物数量的迅速增加,使得氮素矿化速度加快,由此导致NH4+N量显著增加(p<0.01),培养28d后,NH4+N量较预培养5d时有所增加,且明显高于新鲜土培养处理;NO3-N含量也增加,但新鲜土处理显著高于风干土处理.土壤风干处理对土壤自由生活线虫的影响比较大,农田旱地和苗圃旱地风干土加水培养28d后,其自由生活线虫数量仅为新鲜土的16.0%和30.1%,显示风干土加水培养难以恢复土壤微型动物的数量.28d的矿化和硝化培养试验结果显示,风干土加水培养处理的净矿化量和矿化率均高于新鲜土处理,苗圃旱地风干土处理的增量达到了显著水平(p<0.105),但是硝化作用却刚好相反,农田旱地和苗圃旱地的净硝化量及硝化率均是新鲜土处理显著高于风干土处理(p<0.105),其原因是对硝化作用起重要作用的硝化菌(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氧化细菌)数量在经历了风干过程后很难恢复到新鲜土水平.

    • 磷细菌P17对不同来源磷矿粉的溶磷作用及机制

      2004, 41(6):931-937. DOI: 10.11766/trxb200311030614

      摘要 (2168) HTML (0) PDF 1.48 M (4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比较了一株磷细菌P17对来自多种产地磷矿粉的溶解能力.通过摇瓶试验、扫描电镜观察提出磷细菌P17对不同来源磷矿粉生物风化的证据,选出了P17最适合作用的磷矿粉类型.从摇瓶试验看出,磷细菌P17对来源于黄麦岭、黄金卡黄的变质岩型磷矿粉有较好的溶解能力.经过P17长达70d的溶解,磷矿粉的难溶磷逐渐被P17菌株溶解下来.连续10次接种培养后,P17菌株能溶解黄麦岭磷矿粉全磷的81.02%;而对于黄金卡黄磷矿粉,P17溶解了全磷总量的78.97%.试验结果表明磷细菌P17能够提高黄麦岭磷矿粉和黄金卡黄磷矿粉的持续利用率.另外,培养7d后,磷细菌P17能够在以黄麦岭磷矿粉、黄金卡黄磷矿粉为唯一磷源的发酵液中产生3.10mmolL-1的挥发性有机酸,同时能分别产生40.5mmolL-1、51.1mmolL-1的难挥发性有机酸.经过气相色谱检测,磷细菌P17能够产生柠檬酸、琥珀酸、乳酸以及乙酸等有机酸,可能螯合磷矿粉中的金属离子,使磷游离出来.初步探讨了磷细菌P17的溶磷机制.

    • 陕西省农田土壤硫含量空间变异特征及亏缺评价

      2004, 41(6):938-944. DOI: 10.11766/trxb200310130615

      摘要 (2038) HTML (0) PDF 303.13 K (27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陕西省13种耕地土壤305个表层(0~20cm)土壤样点分析结果表明:该省土壤全硫和用001molL-1Ca(H2PO4)2浸提的有效硫含量分别为33~769mgkg-1(均值360mgkg-1)和46~1573mgkg-1(均值293mgkg-1),其中黑垆土(普通干润均腐土)、绵砂土(灌淤湿润砂质新成土)的有效硫平均含量最低.土壤全硫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有效硫空间相关性较差.土壤全硫和有效硫分布具有渐变性,其最大相关距离分别为531km和34km.全硫以较大区域变异为主;有效硫以小区域变异为特征.陕西省耕地土壤有效硫含量低于硫亏缺临界值(185mgkg-1)的占总面积的139%,相当于537万hm2农田缺硫.陕西省中部地区,尤其是延安西部地区土壤硫亏缺风险较大.

    • 巨大芽孢杆菌在油菜根部定殖和促生作用的研究

      2004, 41(6):945-948. DOI: 10.11766/trxb200401020616

      摘要 (2206) HTML (0) PDF 1.03 M (2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基因标记技术和常规方法跟踪巨大芽孢杆菌A6(gusA)在缩影系统油菜根际的定殖情况.A6(gusA)菌在油菜不同根段部位的定殖密度表现从上到下逐渐递减的现象.随着接种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在根段8cm以外的根区几乎检测不到接种菌.在油菜播种后3d,定殖密度可达最高水平(87×105cfug-1根),然后急速下降,30d后保持相对稳定的较低水平(22×102cfug-1根).在促生试验中,表现在不同程度上增加植株干重、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含量.

    • 云锦杜鹃林根际微生物及其生化特性的研究

      2004, 41(6):949-953. DOI: 10.11766/trxb200402170617

      摘要 (2175) HTML (0) PDF 234.89 K (19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不同林型云锦杜鹃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的养分状况、微生物区系、生化作用强度和酶活性等研究,结果显示,土壤细菌功能群与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有密切的联系,在光照和通气条件好的归云洞种群,云锦杜鹃的根际效应明显.在黄经洞和永字亭种群,由于植被盖度高,土壤空隙度低,土壤接触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低,根际对土壤毒素转化能力弱及土壤腐殖质化过程缓慢;加上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多,指示了土壤性质的恶化.因此,修剪上层树种和清理箬竹等可以阻止云锦杜鹃的衰退.

    • 浙江省丽水不同前茬杉木林土壤性质与林木生长

      2004, 41(6):954-961. DOI: 10.11766/trxb200308230618

      摘要 (1837) HTML (0) PDF 2.08 M (2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重点论述浙江省丽水地区花岗岩立地条件下不同前茬的杉木林的土壤性质变化及其与林木生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前茬是马尾松、阔叶树和灌丛的杉木生长量均比连茬杉木林高,树龄5a之后,差异十分显著.在不同前茬的杉木林土壤中细菌、真菌和固氮菌数量以连茬杉木林土壤最低,只是放线菌数量并不低;和其他不同前茬的杉木林土壤相比,连茬杉木林土壤中转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较低,连茬杉木林土壤速效磷含量明显低于其他不同前茬杉木林样地土壤,Ca2+、Mg2+含量也有类似的规律.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前茬杉木林土壤转化酶活性、速效氮、速效钾及Mg2+含量与林木生长呈正相关,有机质、脲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林木生长呈负相关.

    • 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应用——以永济市为例

      2004, 41(6):962-968. DOI: 10.11766/trxb200309190619

      摘要 (2197) HTML (0) PDF 1.76 M (4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山西省永济市为例,运用GIS技术建立了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采用MapGis管理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FoxPro管理数据录入、应用模型分析与统计数据库;叠加土地利用现状图、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和土壤图,形成6782个图斑,组成空间数据库的基本管理与评价单元,使得每个评价单元上土地利用方式一致、土壤类型一致.采用VisualC++语言开发了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等应用模型.针对永济市的实际情况,经过专家组研究从64个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指标中筛选出15项指标进行评价.对6782个评价单元中的每一个评价单元,用15项耕地质量评价指标计算其综合评价指数,并以该指数作为耕地质量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反映出该市耕地中低产田面积大、施肥结构不合理、忽视盐碱地改造和垆土地改良利用等一系列问题,并针对耕地的不同等级所存在的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该系统可掌握全市耕地地力及质量状况,为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提供了依据.

    • >研究简报
    • 高分子载体控释尿素的研制

      2004, 41(6):969-972. DOI: 10.11766/trxb200309200620

      摘要 (1813) HTML (0) PDF 183.61 K (23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载体法是指利用适宜的高分子材料包埋或吸收肥料养分而形成的供肥体系,这是控制肥料养分释放的重要方法之一.利用高分子聚合物来阻滞肥料中养分释放的研究已开展得较多,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1];Henderson和Hensley[2]利用淀粉接枝的聚丙酰胺盐及聚丙酰胺共聚物作为阻滞剂,土壤淋溶试验表明,铵态氮利用率由对照的25%提高到85%,但对硝态氮没有任何作用;Smith和Harrison[3]利用聚烯烃类及淀粉类多聚物和肥料做室内培养试验,与对照相比,尽管大多数氮在一周内就释放出来,但多聚物能相对延迟养分的释放和扩散;Magalhaes等[4]利用聚乙烯醇和丙烯酰胺共聚物作为氮的载体做淋洗试验,发现该聚合物对铵离子有很强的阻滞作用,但对硝态氮没有影响.

    • 一种推求van Genuchten方程参数的高性能优化方法

      2004, 41(6):973-975. DOI: 10.11766/trxb200308260621

      摘要 (1943) HTML (0) PDF 165.60 K (3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非饱和土壤的水分运动对于污染物迁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建造于非饱和带中的放射性废物处置库中的放射性核素,由于其对环境潜在的巨大的危害性,一旦工程屏障失效,作为天然屏障,非饱和土壤将对核素迁移起决定作用,因此,研究非饱和土壤的水力学特征、特别是非饱和导水率的确定是核废物处置安全评价工作的重要内容.从土壤水分滞留曲线来计算非饱和导水率是实际土壤水动力学计算中常用的手段[1].描述土壤水分滞留曲线有多种经验公式,其中van Genuchten方程由于其曲线形状与实测结果十分接近,近年来已被大量用于土壤水分运动的研究工作[2~4].

    • 原子力显微镜研究Pb2+在黑云母表面吸附的形貌

      2004, 41(6):976-977. DOI: 10.11766/trxb200309060622

      摘要 (2109) HTML (0) PDF 112.33 K (24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吸附行为是土壤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物理、化学现象之一.已有研究主要涉及土壤及不同组分对离子吸附容量的大小、吸附形态、吸附动力学等.由于测试手段的限制,关于被吸附态离子在土壤固相表面的形貌少有报道.随着表面测试技术及纳米技术的发展,原子力显微镜(AFM)被应用到土壤学领域.此技术是通过测量物体表面和挠性针尖之间的原子力来绘出表面图像.AFM是扫描隧道电镜(STM)的主要拓展,但与STM不同,AFM不仅能观测导体与非导体物质表面结构,还可研究物质表面微观的反应过程[1,2].

    • 新型杀螨剂F1050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降解研究

      2004, 41(6):978-982. DOI: 10.11766/trxb200312090623

      摘要 (1595) HTML (0) PDF 211.84 K (2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药作为外来化合物,必然参与环境中物质循环和代谢,并影响环境的能量和物质循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化合物进入农业环境,给农业生态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同时给人们提出了如何消除这种压力的问题.农药的迁移、吸附、代谢、富集等环境行为及其所产生的生态效应,尤其是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降解问题备受关注.生物降解是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1],土壤微生物对外源污染物具有多种重要的代谢和转化作用,研究土壤微生物对农药在土壤中环境行为的影响,对预测其在环境中的变化趋势和防止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有重要意义[2].

    • 直播旱作和水作水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研究

      2004, 41(6):983-986. DOI: 10.11766/trxb200306090624

      摘要 (1902) HTML (0) PDF 758.75 K (2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淡水资源的不足和大量耗竭将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们对消耗我国农业用水80%左右的传统水稻栽培提出了挑战[1],水稻旱作也就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其中,地膜覆盖旱作和利用半腐解秸秆替代地膜的覆盖旱作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2~3].目前,旱作水稻的研究往往是以移栽后旱种的方式为主[1~3],这不仅耗时费力,而且与水作相比,移栽旱作还存在活棵所需时间长、成活率低等问题.本试验采用旱直播地膜覆盖育苗技术,克服了上述缺陷,但在这种栽培方式下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情况尚不清楚.

    • 蚯蚓活动对麦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氮素渗漏的影响

      2004, 41(6):987-990. DOI: 10.11766/trxb200311130625

      摘要 (2028) HTML (0) PDF 810.63 K (2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化学氮肥的大量施用,氮素的渗漏(淋溶)损失及其对地下水的影响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1~3].但有关土壤动物活动,尤其是蚯蚓活动对氮素渗漏影响的研究少有报道.蚯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大型土壤动物,能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4~7],加速土壤养分的循环[8~10],促进有机物的分解矿化[11~13].蚯蚓的活动可能通过改变土壤物理性质、参与氮素的转化进而影响氮素的渗漏损失.

    • 喷灌条件下土壤NO3--N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2004, 41(6):991-995. DOI: 10.11766/trxb200309010626

      摘要 (1808) HTML (0) PDF 1.21 M (2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主要来源于土壤,因而土壤作为作物生长的营养库,其养分的变异必然会引起作物生长的变异.北方旱地土壤氮素形态一般以硝态氮为主,所以开展土壤NO3--N含量空间变异性研究对于科学合理地制定农田施肥方案,提高氮肥利用率,促进变量施肥技术的发展,实现精确施肥具有重要意义[1~3].灌区田间实际情况表明,在土壤质地相同的区域内,土壤特性(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在同一时刻,各个空间位置上的量值并不相同[4].喷灌是一种节水效果十分显著,适应性较强的灌水方式,相比传统灌溉其湿润层要浅,对硝态氮的淋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必然也较传统灌溉不同.

    • 应用土壤测试磷评估砂土中磷的可淋洗性

      2004, 41(6):996-1000. DOI: 10.11766/trxb200308120627

      摘要 (1731) HTML (0) PDF 223.65 K (2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流、湖泊的富营养化是当今水质管理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一般与养分年输入量增加有关[1],因此控制地表径流和地下排水中养分(特别是磷)的输出被认为是降低富营养化风险最有效的途径[2,3].以往的研究表明,地表径流中可溶性磷的浓度与土壤测试磷有关[4~8],因过量施用肥料引起的高水平磷积累的土壤常是径流中磷的主要来源[4].长期以来,土壤测试磷一直被用于评价土壤中植物有效磷的数量,并为确定获得预期的作物产量所需要的化肥用量提供依据.近年来,土壤磷的测试已被一些国家考虑作为保护水质识别哪些土壤应该禁止使用化肥和粪肥的依据[9~11].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