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42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基于GIS的中国土壤分类专家系统设计

      2005, 42(5):705-711. DOI: 10.11766/trxb200409130501

      摘要 (2380) HTML (0) PDF 602.22 K (2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系统分类以定量化指标划分土壤类型,为土壤自动分类系统的建立提供了依据;地理信息系统(CIS)的应用扩展了土壤空间信息表达的能力,为实现土壤分类自动制图提供了手段。本文着重模仿专家的思维过程,探讨如何实现土壤自动分类。(1)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表达专家经验规则、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决策树的构造方式和推理方法;(2)从土壤系统分类专家的知识表示和推理机的构建两个方面,提出了土壤分类专家系统(SCES)的体系结构、土壤自动分类与地理信息融合的方法和基于GIS和专家系统(ES)的土壤自动分类检索系统的框架结构。

    • 水土流失定量监测中GPS实测更新GIS数据的实用方法研究

      2005, 42(5):712-719. DOI: 10.11766/trxb200409070502

      摘要 (2005) HTML (0) PDF 1.01 M (19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GPS实测更新GIS陈旧处数据的实用方法研究及其在水土流失定量监测中的应用。该方法由GPS软硬件接收设备组装的实测仪器、实施实测的要点、实测数据的投影系统转换与对GIS陈旧处数据的更新处理等部分组成。它在实测更新土地利用图的应用效果,与测绘界所采用的RTK技术方法比,更为经济、快速和实用,而其所定位置和更新的GIS数据结果在消除系统误差后则更为可信。它在实验研究区应用表明:利用原土地利用图和实测更新后的土地利用图所获得的水土流失定量监测的两个结果,后者的监测精度明显高于前者7个百分点;为提高监测水土流失和水质面源污染量的精度,必须重视实测、更新变化了的山丘土地利用界线。

    • 井冈山土壤发生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

      2005, 42(5):720-729. DOI: 10.11766/trxb200410100503

      摘要 (2068) HTML (0) PDF 815.27 K (2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推广应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了解井冈山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位置,对位于湘赣边境的井冈山的山地土壤进行系统分类研究。调查采集的典型土壤剖面理化性质的测定结果表明;井冈山土壤的主要发生特性随海拔高度呈规律性的变化,依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该区土壤垂直带谱结构为:湿润富铁土(<500m),湿润淋溶土(500-1000m),常湿淋溶土(1000-1500m),正常新成土(1500-1900m)。

    • 华北平原大气降水对土壤淋洗脱盐的影响

      2005, 42(5):730-736. DOI: 10.11766/trxb200407220504

      摘要 (1798) HTML (0) PDF 542.31 K (29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华北平原属季节性干旱半湿润太平洋季风气候区,降水量500-600mm,年际和年内降水分布不均,旱涝盐碱灾害并存,成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降水量74%集中在雨季,对土壤发生淋洗脱盐作用。一般在雨季7-8月份降水量超过300mm,土体表现为脱盐。次降水量超过25mm,根层土壤发生淋洗脱盐。海河平原自1964年逐年开挖骨干排水河道,使海河五大河流水系都有了自己的入海尾闾, 在排洪排涝的同时也排走了大量的盐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井灌的同时降低了地下水位,起到井排作用,减少了潜水蒸发,增大了降雨入渗,加强了降雨淋洗脱盐作用,并引河水回灌补源,淡化了地下水。华北平原控制了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而且大面积盐碱地得到改良。

    • 农牧交错带不同农田耕作模式土壤风蚀的风洞实验研究

      2005, 42(5):737-743. DOI: 10.11766/trxb200409270505

      摘要 (2097) HTML (0) PDF 577.34 K (29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农牧交错带——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采集的土壤样品的风洞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模式的不同导致土壤风蚀状况的差异。在深松、翻耕、翻耕碾碎、小麦茬10cm、荞麦茬10cm、胡麻茬10cm与无残茬等7种耕作模式的风洞实验中,翻耕碾碎风蚀速率均值最大,达到124.8gm-2 min-1,胡麻茬最小,为15.14gm-2 min-1,前者是后者风蚀速率的8.24倍。7种耕作模式风蚀速率均值的大小顺序为:翻耕碾碎>无残茬>深松>荞麦茬>翻耕>小麦茬>胡麻茬。结合对不同耕作模式土壤风蚀速率与风速关系的进一步分析可定量揭示出:翻耕碾碎、无残茬模式防风蚀效果最差,胡麻茬、小麦茬、翻耕模式防风蚀效果最好,深松、荞麦茬防风蚀效果居中。本文结论对农牧交错带旱作农业增强农田防风抗蚀能力有借鉴意义。

    •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物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对应分析

      2005, 42(5):744-752. DOI: 10.11766/trxb200411110506

      摘要 (2440) HTML (0) PDF 804.06 K (35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安塞33个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样方的调查数据,采用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进行了植物群落排序和植物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在40a的演替过程中,退耕地植被大体上依次经历了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为优势种的群落、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和长芒草(Stipa bungeana)为优势种的群落、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为优势种的群落和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n)为优势种的群落,4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表现出较强的延续性和递进性。4个植物群落的土壤特性有明显的差异,对于0-60cm土层的土壤养分和0-500cm土层的土壤水分,群落1的土壤水分和速效磷含量较高;群落2的全氮、速效氮含量较高;群落3的全磷和200-500cm土层的水分含量较高;群落4的速效钾、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全磷、速效磷、土壤有机质和0-20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是显著影响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要加速退耕地植被恢复和有效防止土壤流失,人工引种补播适宜物种和施肥值得重视。

    • 江苏省如皋市长寿人口分布区土壤及其微量元素特征

      2005, 42(5):753-760. DOI: 10.11766/trxb200409080507

      摘要 (2766) HTML (0) PDF 1.05 M (25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类的健康长寿主要依赖于遗传、生活习惯以及环境等因素,其中环境是影响长寿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江苏省如皋市长寿人口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如皋市90岁以上长寿人口比率的空间分布具有地域聚集特征,比率较高的区域分布在北部-东部-东南部发育较强的壤质雏形土和人为土上,在中西部的砂质雏形土和南部弱发育的年轻壤质-粘质雏形土上,比例较低。这种分布特征与土壤中的有效硒、锌和硼等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如皋市土壤中有效态硒、锌和硼与90岁以上人口比例均达到极显著相关,并归属于同一主成分,表明这些元素或组合可能是该地区对健康长寿有益的主要微量元素。

    • 黄淮海地区典型农业土壤中六六六(HCH)和滴滴涕(DDT)的残留量研究Ⅰ.表层残留量及其异构体组成

      2005, 42(5):761-768. DOI: 10.11766/trxb200410080508

      摘要 (2518) HTML (0) PDF 756.47 K (2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定量分析了黄淮海平原典型农业区七个县的129个表层土壤样品中的六六六(HCH)和滴滴涕(DDT)含量以及它们的异构体组成,以全面了解该区域农业土壤中有机氯的当前含量水平和评估其潜在的环境毒害能力。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能检测出不同含量水平的HCHs(HCHs=α-HCH+β-HCH+γ-HCH+δ-HCH),平均为4.01±2.21pg kgll;DDXs(DDXs=4,4'-DDE+4,4'.DDD+2,4'DDT+4,4'-DDT)的检出率为93%,平均含量为11.16±17.29μgkg-1;所有样品的HCHs均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50μgkg-1),但有3.1%的样品的DDXs值超过该级标准。与国内的天津、欧洲、美国等农业土壤相比较,黄淮海平原农业土壤的有机氯农药污染现象总体来说并不严重。HCH的4种异构体中,β-HCH含量最高,平均浓度为2.48±1.88μgkg-1;而4,4'-DDE是4种DDT异构体中含量最高的,平均浓度为6.91±13.67μg kg-1。各化合物与土壤有机质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

    • 长期施肥对土壤碳储量和作物固定碳的影响

      2005, 42(5):769-776. DOI: 10.11766/trxb200407120509

      摘要 (2534) HTML (0) PDF 725.55 K (3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化肥以及有机肥和化肥混合施用对耕层土壤有机C储量变化和作物固定C的影响。处理包括化学肥料NPK不同组合。NPK、NP、NK、PK、全部施用有机肥(OM)、化学肥料氮和有机肥氮对半施用(1/20M)及不施肥(CK)七个处理。均衡施用N、P和K,显著提高土壤有机C储量,而养分缺乏的施肥,土壤有机碳大量损失。抵消N2O排放后,只有外源有机碳输入的OM和1/2OM具有净的碳固定。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Y)与土壤有机碳输入量(X)符合线性方程Y=1.3231X-1942.7(r=0.9840,n=7)。作物固定碳量和可以返还到土壤的根茬和秸秆中有机碳量都以NPK、NP和1/2ON施肥处理最多。若固定于根茬和秸秆的碳返还到原施肥土壤,则这些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最多。但从经济效益考虑,最佳的施肥方式为有机和化学肥料配合施用。

    • 利用方式对高寒牧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结构性质的影响

      2005, 42(5):777-782. DOI: 10.11766/trxb200409270510

      摘要 (2383) HTML (0) PDF 572.70 K (3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高山草原带选择了围栏草地、一年生人工草地(先围栏草地后开垦种植燕麦草)和多年生人工草地(先围栏草地后开垦种植多年生垂穗披碱草和无芒雀麦)三种利用方式,就人工草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结构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寒牧区,开垦自然植被分别种植一年生燕麦草20多年和种植多年生禾草7年以后与围栏草地相比较,0-30cm深度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平均降低了27.7% 和8.5%,土壤结构的稳定性(MWD)分别平均降低了46.9%和42.6%。同时土壤容重和土壤密度显著增加, 土壤孔隙度显著降低。在高寒牧区开垦自然植被建植人工草地情况下,土壤结构性质的恶化与有机碳(质)含量的降低密切相关。

    • 石灰性土壤施磷、铁对柠条生长及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

      2005, 42(5):783-791. DOI: 10.11766/trxb200407260511

      摘要 (2012) HTML (0) PDF 822.54 K (2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随机区组和裂区设计,通过盆栽和根箱模拟试验研究了石灰性土壤,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施磷及磷、铁对柠条生长发育及根际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柠条的生物产量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在低磷或磷胁迫条件下,柠条的地上部生长受到抑制,根冠比增大,土壤pH值迅速降低。根箱模拟试验发现,不同的铁、磷施肥配比对柠条生物产量的影响不同,当磷和铁的施用量分别为P2O50.15gkg-1和FeSO4·7H2O0.03g kg-1时能明显提高柠条的生物量。不同铁、磷配比对柠条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影响的根际范围是0-6mm之间,在此范围内供试土壤有效磷含量随距离快速下降,并与根际土壤pH值呈反比。柠条对根际土壤pH的调控主要受磷水平的影响,而施铁水平对根际和根外土壤pH值的影响比较小。

    • 塿土磷素淋移的形态研究

      2005, 42(5):792-798. DOI: 10.11766/trxb200409060512

      摘要 (2149) HTML (0) PDF 584.42 K (2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设在楼土上的两个长期肥料定位试验所形成的不同土壤磷素水平试验小区的土壤,用原状土柱模拟灌溉(降水)进行了磷的淋失研究。结果表明,楼土中磷淋移的主要形态为可溶性磷,平均占淋失全磷量的82.5%,颗粒磷占17.9%;在可溶性磷中,以钼酸盐反应磷居多,平均占全磷量的77.1%,可溶性有机磷只占全磷的13.8%;淋失到20cm以下的全磷浓度最高可达3.95mgL-1,可溶性全磷最高达3.57mgL-1;在历时60d,相当于357mm(约为年灌溉降雨总和的36%)的灌溉量时,最大淋失总磷量达到1082ghm-2;13次淋滤实验结果显示,渗滤液中钼酸盐反应磷、可溶性全磷和全磷浓度与土壤耕层Llsen-P呈显著正相关。

    • 论“稻田圈”在保护城乡生态环境中的功能Ⅰ.稻田土壤磷素径流迁移流失的特征

      2005, 42(5):799-804. DOI: 10.11766/trxb200501030513

      摘要 (2180) HTML (0) PDF 593.29 K (27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太湖流域最近5年的研究表明:单位面积上径流迁移的土壤磷素是桑园>>菜园≥大田麦季>大田稻季;稻麦轮作田每年向水体排放的磷量为P0.8kghm-2,占当年磷肥用量的2.5%,而菜园地5个月内土壤磷素流失量就达P0.6kghm-2,桑园在4个月内高达P1.1kghm-2。径流迁移的土壤磷素形态主要是颗粒态磷(PP),占总流失磷的70%-80%,可溶性磷(DP)仅占20%-30%。在径流携出的可溶性磷总量中,可溶性无机磷(DIP)占30%-40%,可溶性有机磷(DOP)占60%-70%。径流产生的机制与土地利用方式有关:稻田产生的是“机会径流”,蔬菜地等旱地是“开放径流”,而桑园等则是“强化径流”,不同的产流机制决定径流的次数、流量和强度并导致不同的磷素迁移量。太湖流域水稻土磷素向水体排放的警戒值(Break point)为有效磷(P)25-30mgkg-1,目前该地区水稻土平均的土壤有效磷水平为12-15mgkg-1;因此常规条件下,未来5-10a内稻田不会形成严重的磷素面源污染威胁。故在城镇郊区、桑园和蔬菜基地周边建立“稻田圈”是防治磷索面源污染有效的生态措施。

    • 湖泊沉积物中水溶性有机质对吸附磷的影响

      2005, 42(5):805-811. DOI: 10.11766/trxb200407160514

      摘要 (2221) HTML (0) PDF 623.88 K (24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分别属于不同营养水平的五里湖和东太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吸附试验,研究了水溶性有机质(DOM)对沉积物吸附磷酸盐等温线和动力学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1)DOM没有改变沉积物吸附磷动力学曲线的基本趋势,在前10h内,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具有较大速度,20h后基本达到吸附平衡;DOM提高了沉积物吸附磷的速度,特别是提高了0-0.5h内的吸附速度,其中东太湖沉积物由82.34mgkg-1h-1增加到97.18mgkg-1h-1,五里湖沉积物由12.21mgkg-1h-1增加到59.17mgkg-1h-1;(2)DOM明显改变了沉积物吸附磷等温线,对沉积物吸附磷具有促进作用,提高了沉积物吸附磷的效率,其中东太湖沉积物,DOM使其对磷的吸附效率由123.33Lkg-1增加到164.8Lkg-1,五里湖沉积物,DOM使其对磷的吸附效率由94.56Lkg-1增加到206.3Lkg-1;(3)DOM对有机质含量较高、严重污染的五里湖沉积物吸附磷的影响大于对有机质含量较低、中营养水平的东太湖沉积物的影响。

    • 水和磷互作对红壤丘岗地区旱作水稻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

      2005, 42(5):812-818. DOI: 10.11766/trxb200406220515

      摘要 (1952) HTML (0) PDF 615.37 K (2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了水和磷互作对旱作水稻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含水量和施磷量对旱作水稻生物量和产量有极显著的影响,且二者的交互作用十分明显,影响程度以籽粒>茎>根。上壤含水量为饱和持水量的60%时对旱作水稻生物量和产量影响较大,而80%和100%时几乎没有影响。旱作水稻生物量和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这说明控制土壤水分为饱和持水量的80%时就能完全满足旱作水稻的生长,但要求获得较高的产量时必须注意磷肥的投入,或者采取一些凋控措施提高土壤磷的利用率。

    • 重金属复合污染下红壤微生物活性及其群落结构的变化

      2005, 42(5):819-828. DOI: 10.11766/trxb200409290516

      摘要 (2219) HTML (0) PDF 1.06 M (30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室内培养条件下,应用4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案,对重金属复合污染红壤的微生物活性及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Cu、Zn、Pb、Cd复合污染生境中重金属的微生物毒性效应发挥主要由Cd、Cu两元素决定,其生物毒性顺序表现为:Cd>Cu>Zn>Ph,红砂泥中表现较为突出。与单一镉、单一铅污染处理相比,重金属复合污染对供试红壤微生物生物活性及其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并非仅仅表现出简单的加和作用,同时还存在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典型相关分析显示,红壤微生物活性与重金属含量之间关系密切,第一对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r达0.8858、0.9328,均达极显著水平(p<0.001),说明重金属复合污染与红壤微生物间存在较为稳定的数量反馈机制,红壤总体微生物活性指标能较好地反映供试红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状况,可作为重金属污染红壤环境质量评价及量化分类的有效指标。

    • DEHP对土壤脱氢酶活性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2005, 42(5):829-834. DOI: 10.11766/trxb200411180517

      摘要 (2308) HTML (0) PDF 503.52 K (27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肥熟旱耕人为土(黄棕壤),设置了在土壤中施加100mgkg-1 DEHP与不施加DEHP两个水平,盆栽试验研究了DEHP对土壤脱氢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以及植物在污染土壤中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施加DEHP显著抑制了土壤脱氢酶活性,30d时与对照相比降低了约30%,第60d时尽管有缓慢的回升,但仍明显低于对照(p<0.05)。从BIOLOG反应的结果可以看出,DEHP也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和均度均显著低于无污染的对照,说明DEHP的污染导致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下降。种植植物对土壤脱氢酶和微生物活性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DEHP的毒害作用,但并未消除DEHP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湖北渔塘坝高硒环境中硒的分布、迁移和生物可利用性

      2005, 42(5):835-843. DOI: 10.11766/trxb200407220518

      摘要 (2309) HTML (0) PDF 860.64 K (23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渔塘坝是中国恩施地区较为典型的高硒地区之一,对整个渔塘坝土壤硒、植物硒和水硒及其变化趋势的研究表明,含硒较高的土壤和植物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富硒碳质岩石出露地段、上坝和下坝地段。在对应的土壤和植物间,硒含量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这表明植物对硒的利用并不完全受土壤总硒的影响。30多年来,坝内土壤硒含量基本无变化,而植物硒含量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说明土壤中植物可利用性硒已降低。尽管在流经富硒碳质岩层或废弃的石煤堆旁能够采集到较高的水硒样品,但水硒含量基本无变化的现象说明,在无人为活动的干预下,富硒地段硒的释放已进入了稳定的平衡阶段。渔塘坝硒的分布除与富硒碳质岩石的出露特征、地形特征有关外,还与硒的迁移途径有关。渔塘坝西北部地区出露的富硒碳质岩石仅为高硒区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导致坝内高硒土壤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村民的土地耕种方式,如石煤熏土作肥或石煤与石灰的混合来改良土壤等,并进而引起硒在食物链中的富集,且这种影响是长远的。因此,如果当地政府在硒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上不能够保持合理的规划和使用,渔塘坝仍然是硒中毒可能发生的高风险区,且恩施所有的高硒区也应当是硒中毒的风险区。

    • >综述与评论
    • 基于GIS、模糊逻辑和专家知识的土壤制图及其在中国应用前景

      2005, 42(5):844-851. DOI: 10.11766/trxb200412300519

      摘要 (3224) HTML (0) PDF 943.20 K (30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详细的土壤空间与属性的信息已成为环境模型和土地管理的基本参数,传统的以类别多边形和手工编制为基础的传统土壤制图效率低精度也较差。本文基于GIS、模糊逻辑和专家知识,建立了土壤一环境推理模型(SoLIM),通过基于土壤一环境关系模型的土壤相似度模型与对该模型进行赋值的推理技术来编制土壤图,从而克服了传统土壤制图中的简化。通过两个小区的研究表明,与传统土壤制图相比,通过SoLIM得出的土壤信息在空间详细度和属性精确度都有较大的提高,也能够大量减少调查的时问和经费,从而大大提高土壤调查的效率。SoLIM方法在我国推广十分必要且具有一定的条件,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 >研究简报
    • 农业生态环境评价的土壤侵蚀退耦指标体系

      2005, 42(5):852-856. DOI: 10.11766/trxb200402260520

      摘要 (1817) HTML (0) PDF 609.95 K (28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全球变化和人为活动日益增强的背景下,现代土壤侵蚀不仅使表土遭受流失,引起土壤质量下降,导致非点源污染,同时也与洪旱灾害,粮食安全,甚至社会稳定密切相关。近年来,土壤侵蚀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土壤侵蚀被列为农业生态环境健康,土壤质量,水质和空气质量(风蚀)诊断的首要指标。各国政府都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控制土壤侵蚀的发生。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一方面在经济和科技投人的前提下使得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而另一方面这些环境保护政策给地方农业,工业和商业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如何确切地评价土壤侵蚀、水土保持措施和政策法规,怎样制定对社会经济发展压力最小且环境效益最高的水土保持政策是政府以及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关注的焦点。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国际新近发展的退藕理论;提出农业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土壤侵蚀评价的退祸指标体系,以供同仁探讨。

    •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开垦对表土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2005, 42(5):857-859. DOI: 10.11766/trxb200408300521

      摘要 (2144) HTML (0) PDF 259.13 K (26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质量评价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中必须考虑的重要指标,其质量和数量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其过程。但是,利用总有机碳来评价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动态的影响,特别是在土壤中稳定有机碳背景较高的情况下,是非常困难的[1]。因此,需要敏感性评价指标研究土壤有机碳动态。用物理方法把土壤有机质分为游离态轻组、包裹态轻组和重组等不同组分,对于准确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土壤碳过程具有重要意义[2,3]

    • 电磁波在饱和无粘性土中的传播特性及试验研究

      2005, 42(5):860-865. DOI: 10.11766/trxb200405250522

      摘要 (2051) HTML (0) PDF 522.13 K (2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工程中大多采用取样法测试土的孔隙比, 该方法对土层产生扰动,深层取样困难,不能长期定点监测且测试有时间滞后性。与之相比,现场测试方法能克服这些缺点,具有取样法无法比拟的优势。电磁法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一种快速的现场测试方法。该方法利用电磁波在土中的传播速度和土介质介电常数与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关系测土的孔隙比和含水量研究电磁波在土中的传播特性,进而获得电磁波在土中的传播速度和土介质介电常数与土的孔隙比和含水量之间的关系,作为现场测试土的孔隙比和含水量的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 有机酸对恒电荷土壤表面电荷性质的影响

      2005, 42(5):866-870. DOI: 10.11766/trxb200408160523

      摘要 (1548) HTML (0) PDF 370.18 K (2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低分子量有机酸在土壤中随着各种有机物的分解和生物的生命活动不断形成、转化并累积,形成一些较高浓度的有机酸微区,影响养分的生物有效性和根际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随着根际化学的兴起, 根际土壤化学和元素行为越来越引起广大土壤科学工作者的关注[1-6]

    • 运用两阶段吸附模型探讨SDBS的吸附-解吸过程及其机理

      2005, 42(5):871-874. DOI: 10.11766/trxb200406210524

      摘要 (1983) HTML (0) PDF 356.98 K (2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表面活性剂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品,素有“工业味精”之称,具有起泡、洗涤、增溶等作用,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环保等领域。据统计,全球表面活性剂的使用量自1992年以来一直以3%的年增长率增长,预测到2050年可增长到1.2×108ta-1,而且主要增长份额在亚洲,尤其在中国[1]。十二烷基苯 磺酸钠(Sodium Dodecyl Benzene Sulfonate,简称SDBS),是生产量最大的表面活性剂之一。

    • 花后干旱和渍水下氮素供应对小麦旗叶衰老和粒重的影响

      2005, 42(5):875-879. DOI: 10.11766/trxb200407120525

      摘要 (2042) HTML (0) PDF 428.38 K (2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麦生育后期的显著特征是叶片衰老与籽粒生长发育同步进行。花后土壤干旱和渍水状况下,小麦发生早衰,植株光合功能不可逆转地迅速下降,物质运转分配等生理过程发生紊乱,导致生长发育和衰老进程及生理代谢功能失调,最终影响其产量和品质[1,2]。研究表明,小麦灌浆期土壤干旱或渍水 导致旗叶细胞内活性氧的生成与清除平衡遭到破坏,引起自由基的积累和膜脂过氧化,使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伤,从而造成植物细胞的伤害,降低了清除自由基能力,加速旗叶衰老[3,4],最终导致粒重下降[5]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