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43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镇江下蜀黄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2006, 43(1):1-7. DOI: 10.11766/trxb200503100101

      摘要 (1852) HTML (0) PDF 1.04 M (34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稀土元素(REE)作为示踪元素在各种岩石的成因、物源、演化及形成环境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对镇江大港下蜀黄土-古土壤剖面中稀土元素含量和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镇江下蜀黄土-古土壤剖面∑REE变化于193.7~214.9μg g-1之间,平均值为207.7μg g-1。下蜀黄土REE绝对丰度明显高于黄土高原黄土,这主要是由于下蜀黄土中粘粒组分含量较高,对REE特别是轻稀土元素(LREE)产生较强的吸附作用造成的。镇江下蜀黄土和黄土高原黄土的REE特征参数及配分模式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它们均与上陆壳(UCC)具有相近的REE组成;下蜀黄土剖面不同时代样品的REE分布模式几乎完全一致。这些特征为下蜀黄土的“风成说”提供了新的地球化学证据,并揭示了下蜀黄土的物质来源区可能是一个广泛而开放的空间范围,下蜀黄土粉尘颗粒在搬运过程中经过了高度的混合。镇江下蜀黄土的稀土元素特征主要继承了原始物质的特征,粉尘物质堆积后虽经过较强的风化成土作用,轻重稀土间的分馏强于黄土高原黄土,但总体来说化学风化对REE的分馏作用并不十分显著,古土壤层与黄土层样品的REE组成差异不大,没有产生明显的Ce和Eu再分馏。

    • 安徽宣郎广岗丘区土壤发生分类类型在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2006, 43(1):8-16. DOI: 10.11766/trxb200410120102

      摘要 (1736) HTML (0) PDF 2.58 M (2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宣郎广岗丘地区40个土壤剖面,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进行鉴别、检索、分类定名。阐述土壤发生分类体系的11个亚类级土壤类型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归为5个土纲,即人为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5个亚纲,即水耕人为土、湿润富铁土、湿润淋溶土、湿润雏形土和正常新成土;15个土类和23个亚类。参比关系复杂,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提出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该区土壤分类系统;并讨论了该区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之间具体土壤类型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对土壤类型的正确参比、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应用与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应用价值。

    • 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农田土壤水分动态与氮素的淋溶损失

      2006, 43(1):17-25. DOI: 10.11766/trxb200411290103

      摘要 (1853) HTML (0) PDF 1.18 M (3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采集土壤溶液并分析其硝态氮(NO3--N)含量,结合水量平衡方法,研究了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农田在当前农民普遍采用的农业管理措施下土壤NO3--N迁移、累积特征,计算了深层土壤水分渗漏与NO3--N淋溶损失量。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渗漏、NO3--N的分布及其淋溶损失存在着明显的时空变异性,土壤水分的深层渗漏和NO3--N的淋溶损失发生在玉米生长期间施肥灌水或降雨之后。在1998/1999和1999/2000两个作物轮作年中,土壤水分的深层渗漏损失分别为33~48 mm(平均39 mm)和90~92 mm(平均90.7 mm),分别占降水+灌溉总量的10%和19%;淋溶到根区之下的NO3--N量(包括来自土壤和肥料的N)分别为N 12 kg hm-2(范围N 6~17 kg hm-2)和N 61 kg hm-2(范围N 30~84 kg hm-2),分别占施入肥料量的1.4%~4.1%和7.3%~20.3%。在玉米生长期间有较大潜力可调控灌溉与肥料用量,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植被演替及其对径流水化学的影响

      2006, 43(1):26-32. DOI: 10.11766/trxb200411260104

      摘要 (1676) HTML (0) PDF 743.44 K (28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贵州中部喀斯特地区进行植被调查以及土壤和径流样品的分析,探讨石漠化过程中植被演替及其对径流水化学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喀斯特石漠化后,土壤出现粘质化,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土壤毛管孔隙度下降,干旱季节表层和次表层土壤的含水量明显减少,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水分运动规律。喀斯特地表径流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排序为HCO3->SO42->Ca2+>Mg2+>K+、NO3-、Cl->Na+>NH4+>PO43-,地表径流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增加,地表径流中PO43-输出量明显增加,其次是Ca2+、NO3-,这部分养分的流失造成土壤养分水平下降,同时影响受纳水体的环境质量。地下径流离子组成与地表径流总体相似,但HCO3-、Ca2+、Mg2+的含量高于地表径流,而K+、NH4+的含量低于地表径流;石漠化发生后,地下径流中HCO3-、Mg2+浓度明显减少,岩溶作用减弱,而NH4+、NO3-浓度明显增加,对地下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 城市土壤压实对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以南京市为例

      2006, 43(1):33-38. DOI: 10.11766/trxb200411230105

      摘要 (1970) HTML (0) PDF 797.52 K (39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研究了压实对土壤水分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土壤存在严重的压实退化现象,土壤容重和孔隙度能够很好地反映土壤的压实程度。随着压实程度的增加,土壤的田间持水量增加,萎蔫点含水量增加,而土壤的最大有效水含量却明显减少。所以,压实土壤对水分的调节能力下降,使其上生长的植物更不容易获得水分供应。

    • 城市边缘带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及其污染评价

      2006, 43(1):39-45. DOI: 10.11766/trxb200501070106

      摘要 (2227) HTML (0) PDF 1.20 M (36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城市边缘带强烈人为活动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本研究以上海梅山钢铁集团附近14 km2区域为研究区,网格化精确布点,采集表层土壤样品计93个并对其重金属Cu、Zn、Pb、Cr、Cd、Hg、As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除Hg和Cd外的其他5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其中有些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接近或略高于南京市土壤环境背景值,但与研究区表层土壤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平均水平及空间变异特征基本相符;研究区表层土壤中Hg污染严重,61.3%的样点土壤Hg含量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另外,本研究应用地统计学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对研究区内表层土壤污染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土壤污染重点空间区域潜在污染源及其污染途径。

    • 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库的平衡值确定及固碳潜力分析

      2006, 43(1):46-52. DOI: 10.11766/trxb200505180107

      摘要 (1897) HTML (0) PDF 861.24 K (35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平衡状态时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水平确定对于正确评价土壤的固碳潜力和制定合理的有机物质分配措施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比较红壤典型地区不同时期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变化、不同利用年限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动态、以及有机碳输入输出量状况,分析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库的平衡值,进而估计较大区域内水稻土的固碳潜力。过去20余年来江西省余江县水稻土的有机碳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高产水稻土的有机碳含量稳定在18.5 g kg-1;水耕利用30 a,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19.0(±1.20)g kg-1,其后变化幅度很小;若使目前的较高形成量水平达到平衡,则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9.2(±1.10)g kg-1。综合分析,在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红壤水稻土有机碳的平衡值为18~20 g kg-1,平均为19.0±1.0 g kg-1。过去20余年来,江西省余江县水稻土有机碳储量增加了6 955(±1 116)kg hm-2。据此计算我国亚热带地区水稻土过去20年固定大气CO2量555.1(±88.7)Tg,其作为碳汇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目前仍有相当面积的水稻土其有机碳含量低于平衡水平,估计还可平均固碳5 150(±1 063)kg hm-2。据此,若保持现实较高生产力水平,则我国亚热带地区水稻土未来可新固定大气CO2量411.0(±84.7)Tg。

    •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土壤异养呼吸特性及动态

      2006, 43(1):53-61. DOI: 10.11766/trxb200412170108

      摘要 (1930) HTML (0) PDF 2.38 M (2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用静态碱吸收法对中亚热带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的格氏栲天然林和33年生的格氏栲人工林及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异养呼吸进行为期2年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森林枯枝落叶层呼吸和无根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均呈单峰曲线,最大峰值出现在5月至6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至1月。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呼吸速率平均值分别为CO279.88、44.37和21.02mg m-2h-1,无根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分别为CO2217.48、5.85和94.04 mg m-2h-1。2002年枯枝落叶层呼吸速率和无根土壤呼吸速率主要受土壤温度影响,但在极端干旱的2003年则主要受土壤湿度的影响。双因素关系模型(R=aebTWc)拟合结果优于仅考虑土壤温度或土壤湿度的单因素关系模型,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共同解释不同年份枯枝落叶层呼吸和无根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的82%~85%和85%~92%。不同森林枯枝落叶层呼吸对土壤温度和湿度的敏感性均高于无根土壤呼吸的。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呼吸年通量分别为C 3.76、2.63和1.23 t hm-2a-1,无根土壤呼吸年通量则分别为C 3.44、2.79和1.49 t hm-2a-1。不同森林土壤异养呼吸通量的差异主要与枯落物数量和质量、土壤有机质数量和质量的差异有关。杉木林枯枝落叶层呼吸对干旱敏感性高于格氏栲(天然林和人工林)的,而人工林(杉木和格氏栲)的土壤有机C对干旱敏感性则要高于格氏栲天然林。

    • 南京郊区番茄地中氮肥的气态氮损失

      2006, 43(1):62-68. DOI: 10.11766/trxb200501050109

      摘要 (2032) HTML (0) PDF 1.33 M (35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番茄地施用化学氮肥后的氨挥发、反硝化损失和N2O排放及其影响因素。氨挥发采用通气密闭室法测定,反硝化损失(N2+N2O)采用乙炔抑制-土柱培养法测定,不加乙炔测定N2O排放。结果表明,番茄生长期间全部处理均未检测到氨挥发,其原因是土表氨分压低于检测灵敏度,较低的氨分压是由于表层土壤的铵态氮浓度和pH都不高所致。在番茄生长期间,对照区即来自有机肥和土壤本身的反硝化损失和N2O℃排放量相当高,反硝化损失总量高达N 29.6 kg hm-2,N2O排放量为N 7.76kg hm-2。施用化学氮肥显著增加了反硝化损失和N2O排放,3个施用化学氮肥处理的反硝化损失变化在N 40.8~46.1 kg hm-2之间,占施入化肥氮量的5.50%~6.01%;N2O排放量为N 13.6~17.6 kg hm-2,占施入化肥氮量的2.62%~4.92%;与尿素相比,包衣尿素未能显著减低反硝化损失和N2O排放。施用尿素的处理在每次追肥后,耕层土壤均会出现NO3--N高峰,继之的反硝化和N2O排放高峰。反硝化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总的看来,番茄生长期间没有氨挥发,而硝化反硝化是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

    • 稻田轮作系统的生态学分析

      2006, 43(1):69-78. DOI: 10.11766/trxb200501060110

      摘要 (1999) HTML (0) PDF 1.18 M (35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目前稻田单一化的连作耕作制度对农田环境造成的不利因素,根据5 a田间定位试验,从土壤理化性状、作物产量变化、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能流及养分平衡状况等角度对稻田连作耕作制度和轮作系统进行生态学分析。结果表明,与连作耕作制度相比较,在试验设计范围内,稻田轮作系统明显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使得土壤随着耕种年限增加,容重下降,而孔隙度增加,固相比率下降,气相比率上升,气液比值增大,土壤通透性大大增强,有效阻止土壤次生潜育化和土壤酸化,提高土壤pH值;改变了植株病原菌寄生,增强了植株的抵抗能力,对作物病、虫、草害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稻田轮作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光能利用率、辅助能利用率分别比连作系统高17.47%、9.87%和5.0%。N、P、K的养分利用率也同样明显高于连作系统。提出了合理轮作的优化模式和复种模式。

    • 松辽平原玉米带黑土肥力退化机理研究

      2006, 43(1):79-84. DOI: 10.11766/trxb200411290111

      摘要 (1895) HTML (0) PDF 1.12 M (3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调查和土壤肥力指标分析,探讨了松辽平原玉米带黑土肥力退化的原因和机理。结果发现,现行的以小四轮拖拉机为主要动力的耕作制度下,土壤剖面中耕层与犁底层的界面为“波浪型”,而年年进行秋翻的玉米田,其耕层与梨底层的界面为“平面型”。而且两者耕层土壤的养分含量和理化性质等指标也有明显差异。研究还发现,现行的以无机氮磷肥为主的施肥制度和玉米连作种植制度对土壤养分平衡有很大影响。因此认为,现行的不合理的耕作、施肥及玉米连作制度是导致松辽平原玉米带黑土肥力退化主要原因。

    • 红壤对铝锰离子的吸附特征 Ⅴ.稀溶液中铝锰离子的交换吸附行为

      2006, 43(1):85-91. DOI: 10.11766/trxb200412280112

      摘要 (1634) HTML (0) PDF 2.32 M (25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贴近自然的稀溶液条件下铝、锰离子交换吸附的行为,结果是:铝、锰与钙、钾离子的交换吸附仍符合一般的离子交换规律,但也不遵守比例定律。讨论了代入量/代出量的摩尔比<1时的交换吸附、临界点及其机理。对k、K、1/n、r进行了表述,其中k偏高,K则偏低。从热力学角度进一步论证了红壤铝质化即酸化的自然趋势,并揭示了钙与铝、钾离子交换吸附的能量特征。

    • 酸性森林土壤中Ca-H-Al交换过程与铝的溶解机制研究

      2006, 43(1):92-97. DOI: 10.11766/trxb200411040113

      摘要 (1444) HTML (0) PDF 1.26 M (27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华南酸性森林土壤分别在pH值为3.46、4.24和4.84条件下用含不同浓度盐基离子(Ca2+)的酸性浸提液浸提,以查明降水中盐基离子对土壤水中Al和H+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a2+浓度的增加,土壤浸出液中H+和Al都有增加的趋势。随着Ca2+浓度的变化,H+和Al有不同的来源:当Ca2+<0.5mmol L-1时,土壤主要通过Ca-H交换机制释放H+,浸出液中Al主要来源于土壤活性铝的溶解;当Ca2+>0.5mmol L-1时,由于Ca-Al交换反应,浸出液中Al随Ca2+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加,此时H+主要来源于Al的水解反应。浸出液中pH-pAl关系也随pH值(或Ca2+浓度)的变化有显著不同:当浸出液pH>3.7(Ca2+<0.5 mmol L-1)时,浸出液中Al3+活度随pH的变化幅度较小,这可能是酸性土壤中活性铝已显著流失的缘故;当pH<3.7(Ca2+>0.5 mmol L-1)时H+对于Al浓度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故pH随Al3+活度增加而显著降低。因此,降水中盐基离子的增加能够引起土壤水乃至地表水中酸性阳离子(特别是Al)的迅速增加,可能造成对水生生物的突发性影响。

    • 有机酸对针铁矿和膨润土吸附Cd2+、Pb2+的影响

      2006, 43(1):98-103. DOI: 10.11766/trxb200411260114

      摘要 (1825) HTML (0) PDF 652.25 K (25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有机酸(乙酸、酒石酸和柠檬酸)对针铁矿和膨润土吸附Cd2+、Pb2+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浓度(<0.6 mmol L-1)有机酸促进供试矿物吸附Cd2+和Pb2+,随着有机酸浓度增加,吸附逐渐被抑制。高浓度(>1.0 mmol L-1)有机酸对Pb2+吸附的抑制作用比对Cd2+的强。有机酸浓度的变化对针铁矿Cd2+、Pb2+吸附率的影响大于对膨润土的。(2)不同Cd2+浓度下,有机酸对膨润土Cd2+吸附强度的影响大于针铁矿。加入高浓度Cd2+(8.0 mmol L-1)时,低浓度有机酸对膨润土吸附Cd2+的促进作用比加入低浓度Cd2+(0.4 mmol L-1)时明显,高浓度有机酸对膨润土吸附Cd2+的抑制作用与低浓度Cd2+时相近。(3)低浓度有机酸(<0.6 mmol L-1)时,酒石酸、柠檬酸对针铁矿吸附Cd2+的促进作用大于乙酸,而它们对膨润土吸附Cd2+的促进作用相似;在三种有机酸高浓度(>1.0 mmol L-1)时,针铁矿对Cd2+的吸附都趋于稳定,而柠檬酸对膨润土吸附Cd2+的抑制作用比乙酸和酒石酸的明显。不同种类有机酸下,矿物对Pb2+吸附率大小的变化基本一致。

    • 有机修饰(土娄)土对CrO42-吸附特征的初步研究

      2006, 43(1):104-110. DOI: 10.11766/trxb200411030115

      摘要 (1868) HTML (0) PDF 1.28 M (24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CTM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单一修饰和CTMAB+SDS(十二烷基磺酸钠)混合修饰土耕层、粘化层土样,从修饰比例、土层、温度角度探讨了有机修饰土对CrO42-的平衡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各供试土样中CrO42-平衡吸附量均随CrO42-平衡浓度增高而增大,有机修饰土对CrO42-的吸附等温线呈现L型等温线形式,原土土样的吸附等温线基本上类似于S型吸附等温线形式,两层次各土样对CrO42-的吸附量呈现100CB>120CS>50CB>CK的顺序(100,120,50分别表示修饰比例为100,100+20,50;CB为CTMAB修饰;CS为CTMAB+SDS修饰;CK为未修饰原土);随着平衡浓度的增大,耕层原土对CrO42-的吸附能力增加较快而粘化层原土增加较慢,土粘化层修饰土样对CrO42-的平衡吸附量均高于土耕层土样,但修饰比例增高导致两层次土样对CrO42-吸附亲和力的差异减小;未修饰原土对CrO42-吸附呈现增温效应,粘化层CK土样增温效应高于耕层CK土样,表明增温促进粘粒矿物对CrO42-的专性吸附。随平衡浓度的增大,修饰土样CrO42-吸附温度效应比值均变化不大,耕层各修饰土样对CrO42-吸附呈现增温负效应,而粘化层修饰土样对CrO42-吸附的温度效应则与修饰剂和修饰比例有关。

    • 过量表达pAPX基因提高水稻对镉胁迫的耐性

      2006, 43(1):111-116. DOI: 10.11766/trxb200504210116

      摘要 (1891) HTML (0) PDF 723.13 K (3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编码大麦pAPX的基因HvAPX1导入水稻并过量表达后,转pAPX水稻在镉胁迫下的生长状况、生理指标及镉含量。结果发现,由于pAPX基因的过量表达,转基因植株的根系伸长量、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以及APX活性都明显高于野生型植株。与野生型植株相比,转基因水稻对镉胁迫具有明显的耐性。伴随对镉胁迫耐性的提高,转pAPX水稻对镉的累积量也同时提高。

    • 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GM6的聚磷特性研究

      2006, 43(1):117-123. DOI: 10.11766/trxb200506200117

      摘要 (2313) HTML (0) PDF 1.07 M (3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城市污水处理厂好氧池活性污泥中分离获得一株高效聚磷菌株GM6,经生理生化和16 S rDNA初步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GM6生长pH在5.5至8.5之间,最适生长pH为6.5;当pH值为7.0时,聚磷能力最强,pH值小于5.5或大于7.5时,除磷能力明显下降。通气量试验表明,装液量对GM6的生长影响较小;装液量为100 ml时,磷的去除效果最好,当装液量大于150 ml时磷的去除效果变差。GM6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7℃,当温度小于5℃或大于37℃时生长较慢;当温度为20℃其除磷效果最好,温度大于33℃或小于5℃时,除磷效果明显变差。好氧条件下GM6在合成废水、MOPS培养基、LB及YG培养基中培养时磷的绝对去除量分别为9.87、12.1、87.3和67.1 mg L-1,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6.6%、85%、71.6%和63%,磷的绝对去除量和去除率远高于E.coli。好氧培养时菌体吸磷能力测定结果表明,GM6在合成废水、MOPS、LB及YG培养基中培养24 h的菌体干重含磷量在6.80%~9.32%之间,而对照菌体含磷量在0.98%~2.31%之间,聚磷菌的聚磷效果远高于对照菌。用序批式反应器对GM6进行厌氧好氧纯培养时,厌氧末的上清液磷浓度为16.8 mg L-1,CODCr为230 mg L-1,放磷速率为4.5 mg L-1h-1;好氧末的上清液磷浓度为2.56 mg L-1,CODCr为40 mg L-1,好氧吸磷速率为2.73 mg L-1h-1,菌株GM6表现出了明显的好氧吸磷、厌氧放磷现象,具有聚磷菌的典型特征。

    •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的变性土养分持续供给能力和作物响应研究

      2006, 43(1):124-132. DOI: 10.11766/trxb200410260118

      摘要 (1831) HTML (0) PDF 1.34 M (3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8年定位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不施N肥,淮北变性土N素自然供给能力,第1年降为原来的64%,第2年则降为22%,此后,在20%左右振荡;不施P肥,土壤P素自然供给能力第1年后为95%,8年后逐渐下降为45%左右;不施K肥,土壤K素自然供给能力,第1年后为90%,8年后逐渐下降为60%~70%;而且,土壤P、K素自然供给能力对小麦、玉米有所差异。作物产量响应特点是,CK、N、NP、NK和PK处理区小麦、玉米产量分别为NPK全营养区的26.9%、54.3%、85.2%5、3.2%3、1.8%和21.4%、68.9%、73.5%、81.6%、28.0%。作物养分浓度响应特点是,施N或P肥提高了籽粒和秸秆的N或P养分浓度,施K肥对籽粒K浓度影响较小,但显著提高了秸秆K浓度。与试验前相比,8年后,土壤全氮含量,不施N处理区降低5%~10%,施N处理区增加12%~16.5%;土壤全磷含量,不施P处理区降低20%左右,施P处理区略有不同程度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不施P处理区降低75%~85%,施P处理提高56.9%~119.3%;土壤全钾含量变化不大;土壤速效钾含量,不施K肥处理区降低35%,NPK处理区降低5.9%,NK和PK处理区增加10%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CK和PK处理区降低10%,其他处理基本持平。小麦和玉米对N、P、K肥的表观利用率分别为59.8%、47.3%、50.2%和51.1%、33.2%、49.5%。通过模拟,土壤有效磷消长与P素平衡盈亏的模型为y(土壤有效磷消长)=0.113 8x(P素平衡的盈亏)-0.406 1(n=6,r=0.959 4),土壤速效钾消长与K素盈亏的模型为y(土壤速效钾消长)=0.107 5x(K素平衡的盈亏)-8.787 1(n=6,r=0.902 1)。

    • 施用玉米植株残体对土壤富里酸组成、结构及其变化的影响

      2006, 43(1):133-141. DOI: 10.11766/trxb200412200119

      摘要 (1661) HTML (0) PDF 399.16 K (2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元素分析和谱学方法对施入玉米植株残体后的土壤FA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入玉米植株残体后土壤FA的C、H、N含量均升高,而O的含量降低,并且C/H、O/C和C/N比值均降低。土壤中FA的羧基含量减少,芳香碳的含量下降,FA的氧化程度降低,芳香度显著下降,FA的分子结构向更为简单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酰胺成分增加,脂族链烃结构成分明显增多。土壤FA与无机矿物质的结合能力相对减弱,FA上的羧基逐渐由羧酸盐的形式向游离的羧基形式过渡。玉米植株残体的加入使FA中糖类结构成分增加。对土壤中FA的影响,施入玉米秸秆和根系残体的处理有一定差别。

    • 土壤环境质量指导值与标准研究 Ⅱ.污染土壤的健康风险评估

      2006, 43(1):142-151. DOI: 10.11766/trxb200503300120

      摘要 (2268) HTML (0) PDF 980.98 K (39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快速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发展,使得土壤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物进入土壤后,经水、气、生物等介质传输,通过饮水、呼吸、饮食、皮肤吸收等途径引起人体暴露,带来健康风险。污染土壤健康风险评估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基础,是一项新的环境管理技术与手段。我国污染土壤的健康风险评估还非常欠缺,为了推动其发展,本文讨论了其研究进展、方法、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当前,还缺乏准确定量的风险表征方法,评估过程中还具有较大不确定性。污染土壤的健康风险评估正在向多介质、多途径以及多种污染物暴露的方向发展,模型模拟的方法将会得到更多的应用。为了建立准确定量风险评估方法,在未来研究中需要加强对风险评估相关机理研究。这包括污染物的迁移传输规律、污染物的剂量-效应关系和人群生活方式等。

    • 毛乌素沙地不同沙丘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

      2006, 43(1):152-154. DOI: 10.11766/trxb200406220121

      摘要 (1651) HTML (0) PDF 735.86 K (3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毛乌素沙地,其主要地貌为各种大小不一的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沙丘高度一般在5~10 m之间,大小因沙丘类型不同而不同,地形起伏不大。不同沙丘类型以及沙地微地形对沙地土壤水分运动影响很大[1,2]。固定程度不同的沙丘,植被的生长状况不同,对水分的消耗不同,使不同类型沙丘的土壤水分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造成景观异质性变大[3]

    • 粉煤灰作土壤侵蚀的磁示踪剂研究初报

      2006, 43(1):155-159. DOI: 10.11766/trxb200409150122

      摘要 (1741) HTML (0) PDF 2.17 M (2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1954年召开的第五次国际土壤学会代表大会上介绍了土壤磁性研究工作[1~3],磁化率在环境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4~8]。一些学者讨论了沉积物磁性与物源之间的关系,并将其用于河流底移质泥沙运动和沉积物来源的示踪[9~10]。该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省时省力、廉价,对大、小土壤团聚体、泥沙均适用,近来此法用于监测和评估山坡地的土壤侵蚀和沉积也有成功的先例[11~13]。本文选择粉煤灰施入土壤中作为磁示踪剂,研究坡面土壤侵蚀,取得了初步成果。

    • 塔里木地区土壤电阻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2006, 43(1):160-163. DOI: 10.11766/trxb200410280123

      摘要 (1671) HTML (0) PDF 1.99 M (3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据报道,全世界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材料和设备的量约为金属年产总量的1/4到1/3。可见,研究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金属的腐蚀,一般可分为化学腐蚀、物理腐蚀和电化学腐蚀三种[1]。其中,又以电化学腐蚀现象最为普遍,造成的危害也最为严重。大量埋设在土壤中的油管、气管、电缆等地下金属构筑物的腐蚀属于电化学腐蚀,与土壤性质关系极为密切[2~9]

    • 蓑草根系特征及蓑草经济植物埂的水土保持功能

      2006, 43(1):164-167. DOI: 10.11766/trxb200411040124

      摘要 (1745) HTML (0) PDF 1.22 M (28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许多因素如土壤紧实度、容重、水稳性团粒、渗透性、水分状况以及有机质含量的动态变化,均影响土壤的抗蚀性。这些因素的变化受制于覆盖于其上的植被类型[1],早在20世纪60年代,朱显谟先生就指出,生物措施是水土保持中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方法[2]。他认为土壤抗冲性的增强,主要取决于根系的缠绕和固结作用。李勇等人对植物根系与土壤的抗冲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西北地区及林木上[3~5]。在我国南方对植物根系—土壤抗蚀性—水土保持的研究极少。

    • 种稻方式对后茬大麦生长及土壤氮素转化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2006, 43(1):168-172. DOI: 10.11766/trxb200409020125

      摘要 (1579) HTML (0) PDF 492.61 K (25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稻麦轮作是我国南方一种传统的耕作模式,有关该体系下作物的生长和土壤氮素的转化已有较多报道[1]。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方式的多元化,除传统的水稻水作外,还诞生了水稻旱作,即水稻在全生育期不建立水层的条件下生长,土壤的理化性状均有别于水稻水作,石英等[2]发现水稻旱作条件下不同覆盖物和常规淹水种植水稻条件下水稻生育期间土壤NH4+-N和NO3--N的动态变化规律不同,殷晓燕等[3]则报道水作水稻和旱作水稻的覆盖地膜、覆盖秸秆种植对土壤氮素盈亏的影响是不同的,然而有关这些改变对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与传统的水旱轮作体系有何不同的研究还鲜见报道。

    • 有机质对棕壤表面电荷及NH4+吸附解吸的影响

      2006, 43(1):173-175. DOI: 10.11766/trxb200409030126

      摘要 (1376) HTML (0) PDF 835.25 K (2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胶体带有表面电荷,对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吸附与解吸都受电荷性质的制约。土壤表面电荷中的可变电荷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使人们有可能用某些措施调节环境条件,以改变可变电荷的数量,使之影响土壤的性质。由于电荷特性对土壤的分散、絮凝、膨胀和收缩,以及离子在土壤中的移动和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形成等一系列性质有重要意义,从而使土壤电荷性质的研究倍受关注[1~3]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