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43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基于高分辨率反射光谱的土壤营养元素估算模型

      2006, 43(5):709-716. DOI: 10.11766/trxb200505190501

      摘要 (1740) HTML (0) PDF 784.40 K (30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N、P、K)与土壤可见光/近红外光谱之间的关系。在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分析后,计算出了4种光谱指标:反射率Reflectance、一阶导数FDR、倒数之对数log(1/R)和波段深度Depth。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建立了营养元素与4种光谱指标的经验模型,并且利用验证样本集对回归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可见光/近红外反射光谱具有快速估算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的潜力。

    •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环境质量与修复研究Ⅲ.农业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菲和苯并[a]芘的分配特征

      2006, 43(5):717-722. DOI: 10.11766/trxb200506140502

      摘要 (1739) HTML (0) PDF 2.20 M (25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有机质对它们的吸附作用,粒径分组通常用来区分具有不同有机质组成和周转速率的有机质库。本研究利用菲(Phe)和苯并[a]芘(Bap)作为多环芳烃(PAHs)低、高环组分的代表物质,研究了它们在污染区9个农业表层土壤(0~20cm)不同粒径组分(粘粒、细粉粒、粗粉粒、细砂粒和粗砂粒)中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Phe在不同粒径组分中的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粗砂粒>细砂粒>粘粒>细粉粒>粗粉粒,Bap为粗砂粒>细砂粒>粗粉粒>细粉粒>粘粒。Phe和Bap在不同粒径组分中的含量与粒径组分中有机质的含量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不同粒径组分中的有机质对Phe富集能力的大小顺序为粗粉粒>细粉粒>细砂粒>粗砂粒>粘粒,对Bap的富集能力为粗粉粒>粗砂粒>细粉粒>细砂粒>粘粒。

    • 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活性有机质与碳库管理指数变化

      2006, 43(5):723-729. DOI: 10.11766/trxb200505200503

      摘要 (2297) HTML (0) PDF 1.00 M (3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长期不同施肥5a和10a后红壤活性有机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耕作10a不施肥或仅施化肥(CK、N、NP、NK、PK、NPK)的土壤活性有机质(LOM)及碳库管理指数(CMI)都明显下降,最大下降(CK)分别为40.5%和48.1;而有机肥或有机肥化肥配合施用(M、MNPK、1.5MNPK),LOM和CMI则显著升高,最大升高(1.5MNPK)分别为183%和195;秸秆还田(SNPK)处理LOM和CMI先下降后增加,5a分别下降25.2%和31,10a又分别上升17.9%和13。说明化肥主要提高非活性有机质,有机肥则显著改善土壤有机质质量,秸秆还田对提高红壤有机质质量比有机肥慢。用33mmolL-1、167mmolL-1、333mmolL-1KMnO4测定的三种活性有机质(本文分别称其为高活性有机质HLOM、中活性有机质MLOM和活性有机质LOM)的含量依次增加,分别占总有机质的5.6%、9.6%和14.5%。三种活性有机质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HLOM与MLOM相关系数为0.478,HLOM与LOM为0.592**,MLOM与LOM为0.716**。作物产量只与MLOM和LOM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1**和0.602**,而和总有机质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LOM及CMI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钾、交换性钙、盐基总量、微量元素等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但总有机质与上述土壤化学指标相关性差。这些结果暗示LOM和CMI比总有机质更能客观反映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变化情况,应该成为描述土壤质量和评价土壤管理的良好指标。

    • 耕作及水蚀影响下坡耕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

      2006, 43(5):730-735. DOI: 10.11766/trxb200506200504

      摘要 (1757) HTML (0) PDF 952.32 K (3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侵蚀和沉积明显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的积累与损耗,在以往土壤碳平衡模拟中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以典型黑土漫岗坡耕地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CENTURY模型模拟特定质地下自然黑土有机碳的积累过程,估算研究区黑土有机碳及各组分的背景值;对比研究侵蚀泥沙对SOC富集的影响,将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统计比较来验证模型;进而模拟侵蚀区开垦后SOC以及各组分随时间的变化,定量研究土壤侵蚀对SOC各组分损失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黑土有机碳的累积大致可分为初期的快速积累和后期缓慢积累两个阶段,前期慢性有机碳库的累积对SOC库的增加贡献最大,后期SOC累积主要由惰性有机碳缓慢累积来完成。达到平衡状态时,研究区黑土有机碳含量为7240gm-2,以慢性和惰性有机碳为主,约占总SOC的97.4%。考虑泥沙对SOC的富集作用,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更加吻合。自然黑土开垦后,微生物分解矿化作用是活性和慢性有机碳损失的主要途径,土壤侵蚀明显降低惰性有机碳含量,其贡献率随侵蚀速率的增加而增大。因研究区侵蚀不严重,土壤侵蚀对开垦以来的SOC库损耗贡献较小。

    • 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影响

      2006, 43(5):736-741. DOI: 10.11766/trxb200510310505

      摘要 (1713) HTML (0) PDF 835.66 K (2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麦秆不同方式还田、施用无机氮肥及不同移栽时间对水稻田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氮(DON)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后土壤溶液中DOC浓度在淹水初期明显增加,而后逐渐下降。添加麦秆这一有机物料,在水稻生长期前2个月内显著提高了DOC,对DON在一段时间内也表现出促进作用,其后差异不显著。施用无机氮肥降低了土壤溶液中DOC、DON浓度。DON的浓度与施肥量呈负相关。水稻推迟移栽,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均显著降低。

    • 负载硼的针铁矿结构表征研究

      2006, 43(5):742-748. DOI: 10.11766/trxb200508150506

      摘要 (1862) HTML (0) PDF 1.45 M (34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工合成了针铁矿(Goethite)及其负载硼的氧化物(硼吸附态针铁矿Ad-B-Goethite,硼包被态针铁矿Oe-B-Goethite),用IR、X射线衍射、TEM对其进行表征,测定了它的比表面积及其对锰离子的吸附性能。IR分析表明,负载硼的针铁矿较之普通针铁矿在888cm-1处的Fe-OH-Fe表面羟基弯曲振动1、000cm-1处的表面Fe-OH弯曲振动及3100cm-1处的游离羟基峰均减弱;硼吸附态针铁矿在458.5cm-1处,硼包被态针铁矿在527.2cm-1和476.5cm-1处出现了与BO3和B(O,OH)4的弯曲振动有关的吸收峰。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硼吸附态针铁矿的晶形与普通针铁矿相似,而硼包被态针铁矿的衍射吸收峰的位置、个数和相对强度都发生了变化。从TEM图上可看出硼包被态针铁矿的晶体明显要小些。实验测得3种矿物的比表面积分别是:普通针铁矿108.4m2g-1,吸附态针铁矿88.69m2g-1,包被态针铁矿120.5m2g-1。对锰离子的吸附量为硼包被态针铁矿明显大于硼吸附态针铁矿大于普通针铁矿。结果表明:硼包被态针铁矿(Oc-B-goethite)中B进入了针铁矿的晶格,影响晶体的生长,使晶体的结晶性较差,晶体较小、比表面积增大,对锰离子的净吸附能力强。这也说明,土壤中的硼不仅起到植物营养的作用,其在形成负载硼的铁氧化物后有利于减轻土壤锰的毒害。

    • 不同氧化物硼负载体吸附锰离子的特性研究

      2006, 43(5):749-755. DOI: 10.11766/trxb200508150507

      摘要 (1813) HTML (0) PDF 1.30 M (29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人工合成针铁矿(Goethite,简写为G),水锰矿(Manganite,简写为M),经硼砂处理的吸附态针铁矿(简写为Ad-B-G),吸附态水锰矿(简写为Ad-B-M),经硼酸处理的包被态针铁矿(简写为Oe-B-G),包被态水锰矿(简写为Oc-B-M)等6种氧化物为研究对象,在等温条件下,用吸附平衡法研究了6种硼负载体对Mn2+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吸附Mn2+能力:Oe-B-G>Ad-B-G>G;Ad-B-M和Oc-B-M吸附Mn2+量最大,M吸附能力最弱。6种硼负载体Mn2+吸附量随pH升高而增加,但铁氧化物和锰氧化物之间有差别。不同形态锰氧化物吸附Mn2+前后溶液pH变化不同,吸附等量Mn2+离子时,Ad-B-M向溶液中释放H+量最多,Oe-B-M最少。上述结果说明,硼的参与不仅可改变氧化物吸附Mn2+离子的行为,而且对反应体系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 一种改进的盐滴定法测定氧化锰矿物的电荷零点

      2006, 43(5):756-763. DOI: 10.11766/trxb200506060508

      摘要 (2022) HTML (0) PDF 2.04 M (3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针铁矿为对照,采用电位滴定法(PT)、快速电位滴定法(RPT)、盐滴定法(ST)和改进的盐滴定法(IST)研究了几种氧化锰矿物的电荷零点(PZC)。结果表明:PT法测得酸性水钠锰矿、锰钾矿和钙锰矿的PZC分别为1.18、1.98和3.98,RPT法的结果分别为1.75、2.10和3.50。而ST法测得氧化锰矿物的ΔpH与横轴没有交点,但延长加入0.5ml2molL-1KCl溶液后的平衡时间至24h,获得上述样品的PZC分别为0.98、1.72和3.31。经典ST法通过改进,可以测定氧化锰矿物的PZC,其方法简单,结果与PT、RPT法有可比性。

    • 土壤中拟除虫菊酯类残留农药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研究

      2006, 43(5):764-771. DOI: 10.11766/trxb200505110509

      摘要 (1607) HTML (0) PDF 872.98 K (25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了土壤中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提取、净化以及毛细管气相色谱的测定方法。运用石油醚-丙酮(V/V,2:1)混合溶剂提取,用氟罗里硅土进行层析净化,60ml石油醚/乙酸乙酯(V/V,9:1)进行洗脱,电子捕获-气相色谱测定,单点外标法定量。实验表明:土样中添加0.08mgkg-1的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3种农药混标时,方法回收率为89.67%~90.62%,添加0.40mgkg-1时,方法回收率为91.07%~93.02%;操作中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02%~3.70%,最小检出量可达1.00pg。在检测色谱精密度实验中,5次测定3种农药混标,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7%~2.88%。实验表明,该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净化效果好、重现性好等特点。

    • 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和蔬菜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状况研究

      2006, 43(5):772-779. DOI: 10.11766/trxb200505160510

      摘要 (1678) HTML (0) PDF 975.46 K (23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蔬菜残留问题随着其广泛使用受到公众的极大关注。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法分析了苏南某市4种不同种植方式下(传统菜地、露天蔬菜基地、大棚蔬菜基地和水稻田)68个蔬菜样品和32个土壤样品中10种N-甲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涕灭威、涕灭威砜、涕灭威亚砜、杀线威、灭多威、残杀威、克百威、3-羟基克百威、甲萘威和灭虫威)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在蔬菜中检出的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水平多处于0.2~23μgkg-1,土壤中为0.1~10μgkg-1;土壤中3-羟基克百威和灭虫威全部检出,其最高检测浓度分别为10μgkg-1和1.64μgkg-1,其他农药仅有少数检出。尤其,克百威的代谢物3-羟基克百威在土壤和蔬菜样品中均全部检出,且部分蔬菜,如空心菜、茄子和芹菜中3-羟基克百威的浓度高达0.4~4.8mgkg-1。这可能是由蔬菜对其生物利用的有效性不同造成的。此外,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与某些蔬菜中(西红柿、辣椒和上海青)3-羟基克百威的含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统计结果表明相互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 除草剂草甘膦在几种土壤和矿物上的吸附研究

      2006, 43(5):780-785. DOI: 10.11766/trxb200506090511

      摘要 (2017) HTML (0) PDF 552.34 K (2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批平衡实验考察了草甘膦在几种性质不同土壤和矿物上的吸附行为。研究发现土壤对草甘膦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草甘膦在土壤上吸附量的大小与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草甘膦在土壤和矿物上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方程,其在土壤上的吸附常数K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正相关,并随土壤氧化铁和氧化铝含量增加而增加,而与土壤的pH呈显著负相关。草甘膦在高岭石上的吸附量要比在蒙脱石上大,而草甘膦在金属离子饱和的蒙脱石和高岭石上的吸附研究结果表明,草甘膦在钠、钙、铁离子饱和的矿物上的吸附能力依次为Fe-蒙脱石>Ca-蒙脱石>Na-蒙脱石和Fe-高岭石>Ca-高岭石>Na-高岭石。

    • 太湖地区铁渗水耕人为土稻季上氮肥的氨挥发

      2006, 43(5):786-792. DOI: 10.11766/trxb200507160512

      摘要 (1833) HTML (0) PDF 359.26 K (2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系统地研究了太湖地区铁渗水耕人为土(黄泥土)稻田上施入的尿素通过氨挥发损失的过程和数量,以及土壤等条件对其影响,可为减少该地区稻季氮肥氨挥发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应用连续气流密闭室法测定了太湖地区典型稻麦轮作制度中稻季不同施氮量下的水稻基肥、分蘖和孕穗期施用尿素的氨挥发损失,并对其影响因素(田面水中NH4+-N浓度、pH值等)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施用尿素后的氨挥发损失量占施肥量的3.7%~11.7%,其中以分蘖肥时期损失最大,其次为穗肥,基肥氨挥发损失最小,氨挥发损失主要时期是在施肥后7d内,田面水中的NH4+-N浓度和pH值与氨挥发量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91**、0.443**)。

    • 不同施肥条件下红壤旱地磷素形态及有效性分析

      2006, 43(5):793-799. DOI: 10.11766/trxb200507120513

      摘要 (1874) HTML (0) PDF 915.39 K (3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磷素是红壤地区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限制因素,因此红壤磷素形态与转化问题的研究,对红壤地区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用Hedley方法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红壤旱地土壤磷素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磷肥能明显增加红壤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和大多数形态有机磷含量;红壤中,对植物最有效的树脂磷和碳酸氢钠磷含量很少,铁铝结合态磷和残留磷含量很多;对有效磷(Bray磷)贡献最大的磷素形态是碳酸氢钠无机磷、铁铝结合态无机磷和存在于土壤团聚体内表面的有机磷。这对于了解不同施肥条件对红壤旱地磷素有效性的影响、探索磷素消长规律、指导红壤旱地磷素管理等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黄土高原旱地连续施用锰肥的土壤效应研究

      2006, 43(5):800-807. DOI: 10.11766/trxb200507060514

      摘要 (1699) HTML (0) PDF 2.02 M (2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连续浸提形态分级方法,研究了连续施用锰肥17a后锰的土壤化学特性变化。结果表明:经过长期连续施用锰肥,土壤全锰和DTPA-Mn含量增加不多。土壤DTPA-Mn含量随试验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施锰土壤有效锰提高不多,土壤DTPA-Mn含量只增加了0.4~1.7mgkg-1。土壤中的锰主要以矿物态存在,占土壤全锰含量的比例为87.3%~91.8%。碳酸盐态、氧化锰态和紧结有机态锰占全锰的比例相当,土壤中各形态锰按含量大致呈矿物态>碳酸盐态>氧化锰态>紧结有机态>松结有机态>交换态的顺序。施入土壤的锰肥有91.1%~98.6%进入碳酸盐结合态、氧化锰结合态、紧结有机态和矿物态,只有很少一部分仍留在有效态锰库中。交换态和松结有机态锰对土壤锰的有效性起着主要作用,可以反映土壤锰的供给状况,碳酸盐态和紧结有机态锰不能反映土壤锰的有效性。

    • 稀土元素铈缓解镉对菱叶的毒害效应研究

      2006, 43(5):808-813. DOI: 10.11766/trxb200509280515

      摘要 (1579) HTML (0) PDF 1.36 M (2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不同浓度的Cd2+和不同浓度的Cd2+加5mgL-1Ce3+分别处理菱植株,对菱叶中的叶绿素、脯氨酸、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镉胁迫下,随着镉浓度的上升(0~4mgL-1)菱叶中叶绿素含量下降,SOD、P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在镉低浓度时上升而高浓度时下降,相反,CAT活性在镉低浓度时下降而高浓度时上升。与镉离子单一处理相比,Cd2+-Ce3+复合处理中的Ce3+可提高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和SOD、POD的活性,尤其是在1mgL-1Cd2+加5mgL-1Ce3+复合处理中,POD活性较对照提高了8.33倍。由此表明,5mgL-1Ce3+对低浓度镉引起菱叶片的毒害作用有较为明显的缓解效果。

    • 绰墩山遗址古水稻土的一些微生物学特性研究

      2006, 43(5):814-820. DOI: 10.11766/trxb200506170516

      摘要 (1922) HTML (0) PDF 1.39 M (24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江苏绰墩山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在剖面不同深度埋藏的距今约6500a的史前古水稻田土层(100~200cm)和距今约3320a的商周时期的古水稻田土层(42~100cm)。本研究为了解古水稻土的生物学性状及其与现代水稻土的差别,以土壤剖面P-01(包含史前古水稻土和商周时期古水稻土)与P-03(仅含商周时期古水稻土)为对象,利用土壤厌氧培养、Biolog分析和广古生菌界16SrDNA的V3区的PCR-DGGE分析,初步研究了不同土层厌氧微生物多样性、产甲烷潜势以及产甲烷古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史前古水稻土仍有较多厌氧微生物存活,可达7.0×105cfug-1干土,并且其单一碳源利用能力和多样性也显著高于其湖相沉积母质和相同时期的非水稻土(黄土母质)。与现代水稻土相比,古水稻土仅存留了很微弱的产甲烷潜势。但史前古水稻土比同期非水稻土和商周时期古水稻土的产甲烷潜势较高。PCR-DGGE结果显示,水稻土层都有其区别于非水稻土层的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而现代水稻土、商周时期古水稻土和史前古水稻土也各有不同的优势产甲烷古菌种群,不同时期的水稻耕作方式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 甲磺隆降解菌FLDA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2006, 43(5):821-827. DOI: 10.11766/trxb200506280517

      摘要 (1727) HTML (0) PDF 1021.60 K (2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生产甲磺隆的农药厂内采取污泥,经驯化富集后筛选到一株能高效降解甲磺隆的细菌FLDA,根据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将FLDA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该菌能在含甲磺隆(30mgL-1)的基础盐液体培养基中降解甲磺隆,5d降解率达72.6%,该菌降解甲磺隆的最适pH为7.0,最适温度为30℃,该菌降解甲磺隆的速率和起始接种量呈正相关。酶的定域实验表明,该菌中甲磺隆水解酶为胞内酶。FLDA投加土壤,可提高土壤中甲磺隆的降解速率。

    • 水分条件对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活性的影响

      2006, 43(5):828-834. DOI: 10.11766/trxb200512140518

      摘要 (1918) HTML (0) PDF 1.15 M (30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BIOLOG碳素利用法、磷脂脂肪酸(PLFA)法和土壤酶活性测定等方法比较了三种水分条件(淹育、淹育晾干、非淹育)对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淹育处理水稻土的脱氢酶、蔗糖酶活性明显高于淹育晾干和非淹育处理,并导致该土壤的基础呼吸升高。BIOLOG碳素利用法表明,非淹育处理的微生物群落平均吸光值(AWCD)显著低于淹育和淹育晾干处理。磷脂脂肪酸(PLFA)实验发现,淹育水稻土的真菌特征脂肪酸(18:2w6,9c)所占比例减少,真菌特征脂肪酸(18:2w6,9c)与细菌特征脂肪酸(15:0i+15:0a+16:0i+16:1w5c+17:0i+17:0a+17:0cy+17:0+18:1w7c+19:0cy)的比值下降;水分条件变化没有改变土壤微生物环丙基脂肪酸19:0cy的相对丰度,但非淹育处理的环丙基脂肪酸17:0cy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另外二种处理。BIOLOG碳素利用法的群落水平生理剖面(CLPP)和磷脂脂肪酸(PLFA)测定结果经聚类分析后,发现淹育和淹育晾干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在较低的距离尺度可聚成一类,且与非淹育土壤具有明显差异。淹育水稻土与淹育晾干相比,尽管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微生物的种群组成和活性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 聚丙烯酰胺施用对碱土和非碱土水力传导度的影响

      2006, 43(5):835-842. DOI: 10.11766/trxb200507040519

      摘要 (1873) HTML (0) PDF 803.43 K (25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聚丙烯酰胺(PAM)可增加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但它对土壤水力传导能力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室内土柱淋洗试验,研究了PAM施用量和施用方式对不同碱度土壤饱和水力传导度的影响。PAM施用量为0、1/50001、/2000和1/1000(PAM与干土重之比),施用方式为混合施用和表面覆盖施用,土壤为碱土和非碱土两种。试验结果显示,在未施用PAM的条件下,非碱土水力传导度大于碱土。PAM混合施用显著地减小了土壤的稳定水力传导度,但它对碱土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非碱土的影响。PAM覆盖施用降低了非碱土的稳定水力传导度;但碱土的稳定水力传导度随PAM施用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为了维持良好的土壤水力传导性能,应尽可能地减小PAM的施用量,或在非碱土地上采用混合施用而在碱土地上采用地表覆盖的施用方式。

    • >综述与评论
    • 高度集约农业利用导致的土壤退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2006, 43(5):843-850. DOI: 10.11766/trxb200511290520

      摘要 (2221) HTML (0) PDF 1.00 M (4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集约化农业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其长期的土地高强度利用和农用化学品过量投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导致的以土壤养分失衡、土壤酸化、有害物质积累、生物多样性衰退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退化,给生态系统本身与环境都带来了巨大压力和严重威胁。在长期保持高强度利用和过量农用化学品投入的情况下,以非线性响应为特征的土壤生态系统特性有可能出现突变状态,并引起更大的环境风险。目前,应当高度重视集约农业利用下土壤退化的形成与演变机理、时空分异规律、以及土壤退化的控制和退化土壤的恢复重建措施的研究。

    • 磷脂脂肪酸分析方法及其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2006, 43(5):851-859. DOI: 10.11766/trxb200510310521

      摘要 (4241) HTML (0) PDF 1.51 M (84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磷脂脂肪酸(PLFA)是活体微生物细胞膜的重要组分,不同类群的微生物可通过不同的生化途径合成不同的PLFA。一些PLFA可作为分析微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生物标记”。在土壤微生物分析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PLFA方法。本文介绍了表征微生物的一些PLFA、从土壤中提取PLFA的方法以及用GC-MS分析PLFA的原理。本文还将常用的研究微生物多样性的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传统的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方法依赖于培养技术,只能培养和分离出一小部分微生物群落;Biolog方法可用于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理多样性,即可反映微生物群落如何利用各种碳源底物,但对快速生长和适合在Biolog实验条件下生长的小部分群落成员有强烈的选择性;核酸分析方法的主要缺点是不能对土壤微生物进行定量分析;而PLFA方法相对于上述几种方法有诸多优势。本文通过一些实例证明PLFA方法的特色或独到之处,也分析了其缺点。采用PLFA方法并结合其他方法有助于获取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更多和更全面而完整的信息。

    • >研究简报
    • 种间竞争对旱作水稻与花生间作系统根系分布和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

      2006, 43(5):860-863. DOI: 10.11766/trxb200503220522

      摘要 (1776) HTML (0) PDF 1.08 M (3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已有的研究表明,植物之间除了地上部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可忽视外,地下部分的根系对养分和水分的竞争更为激烈[1~3]。在判断竞争平衡、竞争强度和资源利用方面,地下部分的竞争作用明显重要于地上部分[4],从根系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才能了解种间关系的本质。因此根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种间关系研究的主要内容。Snaydon和Harris[5]认为,间作作物根的生长动态在不同的单作作物间有差异,导致了根相互作用和竞争的程度不同,从而对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利用产生影响。因此,改进根的空间分布和活性对提高间作系统中土壤营养资源的利用效率是非常有利的。

    • 太湖地区主要类型水稻土上施用不同硫肥对水稻氮、硫吸收的影响

      2006, 43(5):864-867. DOI: 10.11766/trxb200504250523

      摘要 (1477) HTML (0) PDF 180.88 K (19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硫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16种主要营养元素之一,目前已被认为是继氮、磷、钾后第4位主要营养元素。硫在植物体内许多功能与氮相似,其吸收量与磷大致相当,只有当作物吸收充足数量硫后才可能实现高产和优质[1~3]。水稻上氮硫交互作用的试验结果表明[4,5],在同等施氮水平下,施硫肥和不施硫肥相比,施硫能够显著促进作物对氮的吸收,提高氮肥利用率。在同样施硫情况下,氮肥也能够促进作物对硫的吸收。在施硫肥增产或不增产的情况下,可相对减少施氮量5%~10%。氮和硫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功能有许多相似之处[6],共同组成各种植物蛋白质中的含硫氨基酸。

    • 叶面喷施锌或硒对生菜吸收镉的拮抗作用研究

      2006, 43(5):868-870. DOI: 10.11766/trxb200504200524

      摘要 (1670) HTML (0) PDF 398.37 K (2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境污染导致水和土壤中镉等重金属元素超标,是多年来造成农产品质量不合格的重要原因之一。农作物中的重金属元素最终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研究如何抑制农作物对镉的吸收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有重大意义,前人也做了一些相关的工作[1~3]。众所周知,硒和锌是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缺硒会得各种各样的疾病,研究还表明硒具有抗癌作用[4],近年来人们对富硒食品做了大量的研究[5];锌是许多金属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激活多种酶,因此锌在生物的正常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镉与锌、硒共存的时候,它们之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

    • pH对Cu(Ⅱ)和Pb(Ⅱ)在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竞争吸附的影响

      2006, 43(5):871-874. DOI: 10.11766/trxb200507140525

      摘要 (1622) HTML (0) PDF 517.37 K (2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际的重金属污染体系中往往有多种重金属元素同时存在[1,2],当这一污染体系与土壤作用时不同重金属离子对土壤表面存在竞争吸附[3,4]。Cu(Ⅱ)和Pb(Ⅱ)是土壤中常见的2种重金属离子[5,6],土壤和矿物表面对2种离子的竞争吸附或2种离子吸附亲和力的比较已有一些研究报道[7~12]。一般认为土壤对Pb(Ⅱ)的吸附亲和力大于对Cu(Ⅱ)的吸附亲和力[10],但在可变电荷土壤和矿物中情况有所不同。McKenzie的结果表明合成赤铁矿在pH3.0~6.0范围内对Pb(Ⅱ)的吸附亲和力大于Cu(Ⅱ),而针铁矿的结果相反[7]

    • Rac-异丙甲草胺及其S-对映体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2006, 43(5):875-878. DOI: 10.11766/trxb200504040526

      摘要 (1450) HTML (0) PDF 325.47 K (2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手性合成技术的发展,具有光学活性的农药品种将在市场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目前生产和使用的大部分手性化学物质仍为外消旋体(Racemate,对映异构体1:1混合物)[1],研究手性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生态效应及潜在毒性时,一直以来都把外消旋体污染物视为单一化合物,几乎所有的环境法规也是如此[2]。然而手性物质进入生态环境被生物摄取后,其各个对映体在体内的活性、代谢等一系列涉及生命活动的过程往往存在对映体选择性,它们潜在的生物效应大都具有对映体选择性[3,4],即一个手性化合物中的不同对映体会有不同的毒性。

    • 运动场草坪砂基坪床剖面水分特性研究

      2006, 43(5):879-883. DOI: 10.11766/trxb200505250527

      摘要 (1459) HTML (0) PDF 1.09 M (3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动场草坪的坪床建设方法目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土基坪床,其设计方案是将10~30cm的壤质土壤覆盖于透水较慢的坚实地基之上,作为草皮建植的基础,该类型运动场排水的主要途径是凭借坪床表面的坡度进行地表排水;另一类是逐渐被国外广泛采用的砂基坪床,砂基坪床的主要材料是粒径较均一、渗透速度快、抗板结能力强的石英质砂,其设计方案是将一定厚度的砂层覆盖于粒径更大,透水性更强的砾石层之上,在砾石层中铺设带孔的排水管道。这种方法主要的排水途径是使几乎所有的降水及灌溉水渗透进入砂基坪床剖面,然后再进入砾石排水层,通过其内部的排水管道排出场外[1]

    • >书评
    • 《土壤中化学物质的行为与环境质量》专著评述

      2006, 43(5):884-884.

      摘要 (1316) HTML (0) PDF 205.03 K (2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口、粮食、资源、能源和环境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主要问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人类社会面临的“五大危机”。它们相互依存、互相影响,而其中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则更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们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生存质量改善等的关键性因素。而从根本上来说,几乎所有与环境污染有关的问题都离不开化学物质,正是这些化学物质或多或少地以不恰当的方式进到环境中,从而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