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43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华北潮土长期试验中的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其环境效应

      2006, 43(6):885-891. DOI: 10.11766/trxb200508240601

      摘要 (2009) HTML (0) PDF 1.60 M (30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河南封丘潮土上进行了小麦、玉米轮作的长期肥料试验,对该长期试验的作物产量、氮利用率及其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施氮量为150kghm-2-1的情况下,化肥N、P、K配合施用(NPK),小麦和玉米产量最高,且年际之间变化小,14a平均产量分别为5261kghm-2和7633kghm-2。在等N、P、K的情况下,1/2氮用有机肥(1/2OM),作物产量略低于NPK;全部氮用有机肥(OM),平均产量分别降低22%和16%,产量年际变化大,但表现出随时间而提高的趋势。小麦和玉米氮肥平均利用率NPK分别为60%和61%、1/2OM为51%和56%,OM为33.6%和42.5%。上述处理的表层土壤(0~20cm)全氮含量均显著增加,增加幅度依次递增;作物吸收和表层土壤残留氮合计占氮肥施用量的69%、75%和69%,均未发现NO3-盐向土壤剖面深层的移动,N2O的排放系数<0.24%。不施P肥的处理(NK),作物产量极低,氮肥利用率几乎为零,且有大量的NO3-向剖面深层迁移,在0~100cm范围内,NO3-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提高,但N2O排放系数小于上述3处理。由此可以得出,在该土壤上采用小麦、玉米轮作,年氮施用量300kghm-2,如果配合P、K肥,可以持续保持较高的产量,且不造成NO3-盐淋移和大量N2O排放。

    • 基于ArcGIS的彭水县烟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丰缺评价

      2006, 43(6):892-897. DOI: 10.11766/trxb200509290602

      摘要 (1980) HTML (0) PDF 1.45 M (2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基于ArcGIS技术,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彭水县烟区土壤微量元素丰缺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微量元素中,有效铜、有效铁及有效锰的样本呈正态分布,其他微量元素为偏态分布,其变异系数在29.47%(有效钼)~51.76%(有效铁)之间变化;土壤有效铜、有效硼、有效铁和有效锰的样本数据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有效钼和有效锌为指数模型;土壤微量元素的随机变异均小于结构性变异,有效铜、有效硼、有效钼及有效锌的空间自相关性相对较弱,有效铁及有效锰则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有效铜、有效锰、有效硼含量偏低,有效钼、有效铁及有效锌含量丰富。

    • 杭嘉湖地区水稻土中氟的分布特征

      2006, 43(6):898-904. DOI: 10.11766/trxb200507110603

      摘要 (1875) HTML (0) PDF 2.34 M (3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测定分析了杭嘉湖地区400余份水稻土土样中氟(全氟、交换态氟和水溶态氟)的含量,对该地区水稻土中氟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基准值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土中的全氟与可交换态氟含量均呈正态分布,水溶态氟的含量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在5种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中,河相沉积物发育的水稻土全氟含量最高,算术平均值为333.1mgkg-1;海相沉积物发育的水稻土次之,为324.3mgkg-1;黄壤和红壤性坡残积物最低,为245.4mgkg-1。海相沉积物发育的水稻土水溶态氟和可交换态氟含量最高,分别为1.55mgkg-1和4.03mgkg-1。不同类型的水稻土(渗育性水稻土、潴育性水稻土、潜育性水稻土和淹育性水稻土)剖面中耕作层的全氟含量均高于亚耕层,而剖面中水溶性氟的分布规律则相反。初步确定杭嘉湖地区水稻土中氟的环境质量评价基准建议值全氟为413.9mgkg-1,水溶态氟为2.54mgkg-1

    • 一种耦合化学反应的溶质运移模型的应用

      2006, 43(6):905-910. DOI: 10.11766/trxb200601040604

      摘要 (1846) HTML (0) PDF 1.91 M (40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中的化学作用对溶质运移具有重要影响。离子交换和络合反应是土壤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利用室内土柱出流实验对这两种作用下的土壤溶质运移进行了探讨,用CXTFIT软件模拟了不考虑化学反应时的常规溶质运移;用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进行了耦合离子交换和络合反应运移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耦合模型的模拟精度更高,从而也初步证明了耦合模型是成功的。

    • 蚓粪对黑麦草吸收污染土壤重金属铜的影响

      2006, 43(6):911-918. DOI: 10.11766/trxb200508150605

      摘要 (2469) HTML (0) PDF 1.03 M (35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长江冲积物形成的高沙土中加入CuSO4.5H2O模拟土壤污染,使Cu污染浓度分别为200、400、600mgkg-1,并设置加蚓粪(15%)和加原土(15%)处理,二处理各设种植黑麦草(Lolium multi florum)和不种黑麦草培养试验,研究蚓粪对黑麦草生长及对Cu吸收的影响,以揭示蚓粪在Cu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蚓粪显著增加了黑麦草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物量(p<0.001**)以及根系的长度、表面积、体积和根尖数(p<0.05),在Cu浓度为200mgkg-1时促进作用最大;蚓粪还显著提高了黑麦草地上部Cu的浓度及累积量,但显著降低了地下部的Cu浓度(p<0.05),而对地下部的铜累积量没有影响,显示蚓粪能促进Cu从根系向地上部的运移及在地上部的富集。通过对土壤的pH和Cu的形态特征分析,发现种植黑麦草处理降低了土壤的pH并增加了可交换态铜的含量,而且这种作用在加入蚓粪后更加明显。推测蚓粪主要通过促进黑麦草根系的生长和活性而影响根系周围环境,提高重金属铜的生物有效性进而增加植物对铜的吸收。

    • 植物修复对重金属镍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006, 43(6):919-925. DOI: 10.11766/trxb200508050606

      摘要 (2285) HTML (0) PDF 1.37 M (3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外源镍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试验用水稻土中添加NiSO4·6H2O(100~1600mgkg-1)经过12周的驯化培养后,种植了2种超累积植物和1种耐性植物,经110d的试验后进行了植物修复后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分析。结果表明,非根区土中添加镍的质量分数为100mgkg-1时,对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总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最大;当添加镍的质量分数大于100mgkg-1时,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造成不利的影响。在植物修复过程中,通过植物的减毒(吸收重金属)作用和根系分泌物的作用,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生物量。经过植物修复后,根区土壤微生物较非根区土壤的丰富,土壤微生物群落总DNA序列多样性指数相应增加,但不同植物对根区土壤微生物的贡献是不同的。

    • 红壤性水稻土施肥的产量效应及与气候、地力的关系

      2006, 43(6):926-933. DOI: 10.11766/trxb200507280607

      摘要 (2179) HTML (0) PDF 1.71 M (3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23a红壤性水稻土化肥定位试验为对象,探讨了不同施肥措施下水稻产量变化及其与气候、地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措施的产量效应均显著受气候的年成变化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气候的季相变化因不同施肥措施而异,对CK、NK、NPKM处理影响不大,而对N、NP、NPK处理有强烈的影响;红壤性水稻土基础地力贡献率较稳定,为46.3%~72.0%。随着施肥结构完善,对地力贡献的依赖性表现出NPKM<NPK<NK、NP<N的趋势;各施肥管理水稻平均增产效果表现为NPKM>NPK>NK>NP>N。连续施用氮(N)肥,增产效果达持续显著水平的年限为17a,钾(K)肥的为9a,而磷(P)肥不明显。N肥单施或与P肥、K肥配施,生产稳定性显著下降,且随时间的延长,增产效率均呈线性下降,其下降速率表现出NP>N>NK的趋势,至18~21a后,产量水平相当或者低于无肥区(CK)。N肥与PK肥配施,可显著提高水稻生产的稳定性和产量,再配施有机肥,水稻增产效果更为明显。

    • 土壤胡敏素各组分数量及结构特征初步研究

      2006, 43(6):934-940. DOI: 10.11766/trxb200510080608

      摘要 (2227) HTML (0) PDF 1.44 M (39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胡敏素(HM)是与矿物质紧密结合的腐殖物质,具有碱不溶性及大分子结构的特性,并呈现不均一性,被认为是土壤中的惰性物质。由于HM的非溶解性和结构复杂性,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HM结构特征的研究还很少。对加入大量有机物料培养后新形成的HM数量及性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选用风沙土、草甸土、黑土、黑土底土加玉米秸秆培养土为材料,根据Pallo分组法,将土壤HM分为铁结合胡敏素(HMi)、粘粒结合胡敏素(HMc)和不溶性胡敏素(HMr)三个组分;对自然土壤中HM各组分以及加入玉米秸秆后新形成的HM各组分的数量及结构特征进行初步研究,为丰富腐殖质化学提供基础性资料。实验结果表明:在自然土壤HM各组分中以HMr为主,其次是HMi,含量最少的是HMc。通过HMi和HMc的光学性质比较得出HMi的分子结构较简单,HMc分子结构相对较复杂,加玉米秸秆培养后新形成的HMi、HMc的分子结构比自然土壤中的简单。红外光谱结果表明,与自然土壤相比加玉米秸秆培养后新形成的HMi、HMc的脂族性最强,自然土壤中HMi、HMc的脂族性强弱顺序为:风沙土>黑土>草甸土。

    • 淹水土壤有机酸积累与秸秆碳氮比及氮供应的关系

      2006, 43(6):941-947. DOI: 10.11766/trxb200604300609

      摘要 (2502) HTML (0) PDF 2.41 M (3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有机酸积累和毒害是稻田秸秆还田中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水稻与小麦秸秆为材料,采用淹水培养研究了甲酸、乙酸、丙酸及丁酸在土壤中的积累及其与秸秆碳氮比、氮肥添加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施用氮肥的情况下,随秸秆用量的增加,秸秆处理的有机酸积累均显著增多。与稻秸处理相比,麦秸处理的有机酸(尤其是丙酸)积累量显著较高,土壤溶液中NH4+浓度显著较低。加入尿素明显减少有机酸积累,促进CH4排放,但对CO2的排放无显著影响;氮素的影响在麦秸处理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上述结果说明麦秸的高碳氮比增加了无机氮的生物固定,抑制有机酸向CH4转化,从而导致麦秸处理有机酸积累量高于稻秸处理。施用氮肥是减少麦秸还田后有机酸积累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此措施将可能促进CH4的排放。

    • 稻麦轮作条件下化肥氮素对土壤氮的替换作用

      2006, 43(6):948-953. DOI: 10.11766/trxb200511300610

      摘要 (2073) HTML (0) PDF 1.27 M (2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盆栽实验,第1季水稻生长期内施入15N标记硫酸铵,在以后的各季作物生长期内使用非标记硫酸铵,连续5季实施稻麦轮作,在每一季结束后采样测定15N标记硫酸铵的去向,并利用土壤中15N残留量数据计算了不同施肥强度下土壤氮被替换的速率,以此反映人们对土壤氮素干预的程度。计算结果是:假设肥料氮一旦进入土壤就看成是土壤氮,那么肥料氮替换50%的土壤氮因施肥量不同需要7~60a(14~121季);如果将作物成熟以后残留于土壤的肥料氮看成是土壤氮,那么替换20%的土壤氮因施肥量不同需要3~7a(5~15季),替换30%的土壤氮需要无限长时间。

    • 铵硝比和磷素营养对菠菜生长、氮素吸收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006, 43(6):954-960. DOI: 10.11766/trxb200602280611

      摘要 (2346) HTML (0) PDF 704.69 K (30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铵硝比的氮素营养和磷素营养对菠菜生长、氮素吸收及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GSA)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磷水平相同时,菠菜的生物量随着铵硝比的降低而降低,但铵硝比为25:75与0:100两个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铵硝比相同时,随着营养液中磷含量的增加,菠菜的生物量随之增加。菠菜茎叶中硝酸盐的含量随着铵硝比和磷水平的降低而升高。不同铵硝比处理,菠菜含氮量没有明显差异,随着磷水平的提高,菠菜植株含氮量有升高的趋势,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受到生物量显著差异的影响,菠菜植株中氮素累积量随着铵硝比的降低和磷素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在铵硝混合营养条件下,缺磷会显著抑制菠菜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吸收,且磷素缺乏对菠菜吸收硝态氮的抑制作用要大于对铵态氮吸收的抑制作用。铵硝比相同时,随着营养液中磷素供应量的增加,菠菜茎叶中NRA显著增加;但是营养液中铵硝比较高时,会显著抑制菠菜茎叶中NRA,而铵硝比较低时,则有利于提高菠菜的NRA。缺磷会严重抑制GSA;在磷素水平相同时,随着营养液中铵比例的增加,菠菜茎叶中GSA显著增加。为此,在一些硝酸盐含量较高的土壤上栽培蔬菜时,可以采取增施适量磷肥的方法,以降低叶菜的硝酸盐含量。

    • 海水养殖废水灌溉条件下SPAC系统中水盐肥通量研究

      2006, 43(6):961-965. DOI: 10.11766/trxb200508100612

      摘要 (1939) HTML (0) PDF 2.28 M (2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4年4月~10月,在半湿润的莱州地区布置蒸渗试验,研究海水养殖废水灌溉条件下SPAC系统水盐肥通量。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CK(种作物,不灌溉)和淋洗分额(LF)为0.1、0.2、0.3、0.4的海水养殖废水灌溉处理。结果表明:对于淋洗分额为0.1、0.2、0.30、.4的海水灌溉处理,用于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的海水养殖废水量分别占菊芋生育期总蒸散量的36.5%、36.2%、37.0%3、7.3%;对于上述海水养殖废水灌溉处理,土壤耕层的盐分积累量分别为91.1、94.1、98.71、07.1g;而铵态氮的积累量分别为2.00、2.29、2.27、2.82mg,硝态氮的积累量分别为1.81、1.40、1.29、0.92mg,活性磷酸盐的积累量分别为3.03、2.68、2.44、1.67mg。因此,认为海水养殖废水灌溉在供给作物水分和养分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需采取调控措施以防耕层土壤盐分过量积累。

    • 盐胁迫和AM真菌对生菜生长的效应

      2006, 43(6):966-971. DOI: 10.11766/trxb200507280613

      摘要 (2135) HTML (0) PDF 851.10 K (27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验设不接种、接种Glomus intraradices(BEG141)、接种Glomus mosseae(BEG167)3个接种处理,每个接种处理下再设电导率(EC)为607μScm-1(低盐)、1236μScm-1(中盐)、1866μScm-1(高盐)等3个不同盐水平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土壤EC值的增加,生菜生物量降低,但在低盐胁迫下,非菌根植株降低幅度大于菌根植株。与不接种处理相比,在低盐和中盐条件下,接种菌根真菌的植株体内NO3-含量、植株地上部干重增加;同一土壤盐水平下,接种处理的植株磷、叶绿素含量高于不接种处理的;在低盐下,接种处理的植株的根系可溶性糖含量高于不接种处理的,但在1236和1866μScm-1的盐度下,接种处理的植株根系可溶性糖含量低于不接种处理的。说明在施肥过量引起的次生盐渍化土壤中,AM真菌侵染对生菜在低盐胁迫下的生长存在促进作用,而在高盐胁迫下,使其生长受到抑制。

    • 沈抚石油污水灌区稻田土壤细菌遗传多样性——16S rDNA-PCR-DGGE分析

      2006, 43(6):972-980. DOI: 10.11766/trxb200604300614

      摘要 (2234) HTML (0) PDF 1.72 M (27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不依赖于培养的16SrDNA-PCR-DGGE技术,评价了石油污染对我国最大的石油污水灌区——沈抚灌区稻田土壤细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并对微生物群落中的优势菌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沈抚灌区土壤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含量为277~5213mgkg-1干土,TPH在灌区干渠和支渠中的积累和分布趋势大体上是上游地区较严重,下游地区较轻,并且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91,p<0.05)。在目前的污染程度下,石油污水能够刺激土壤好氧异养细菌(Aerobic heterotrophic bacteria,AHB)的生长,其数量与TPH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28,p<0.001),而细菌遗传多样性与TPH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715,p=0.013)。DGGE图谱优势条带测序结果表明沈抚灌区土壤细菌群落中的优势菌群为变形细菌(Proteobacteria)β-亚群和γ-亚群的菌种,这些优势菌群的形成可能与石油烃的生物降解有关。

    • 一种测定淹水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方法:液氯熏蒸浸提—水浴法

      2006, 43(6):981-988. DOI: 10.11766/trxb200603150615

      摘要 (2822) HTML (0) PDF 1.29 M (4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淹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测定方法的研究,建立了适合淹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测定的新方法:液氯熏蒸浸提—水浴法,即在淹水土壤加入一定量的液态氯仿后,直接置于常压下熏蒸,然后用0.5molL-1K2SO4溶液浸提,随后将浸提液放置于100℃水浴中以排除其中的残余氯仿,最后采用TOC分析仪测定浸提液中的有机碳含量。本方法既符合氯仿熏蒸法的原理,在操作上又简便可行,是一种测定淹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理想方法。

    • 土壤—水体系中离子反应平衡时间的电导法检测

      2006, 43(6):989-995. DOI: 10.11766/trxb200508100616

      摘要 (2105) HTML (0) PDF 2.51 M (2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电导法检测了土壤—水体系中离子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5种土壤和硝酸盐溶液(10-4/3zmol L-1)配制的20种悬液(30gkg-1)的电导率时间变化曲线表明,所有悬液的电导率均呈下降趋势,在平衡100~300h后不再变化。含Cu(NO3)2和Pb(NO3)2溶液(10-4molL-1)的黄棕壤悬液(10gkg-1)的Wien效应曲线的位置和形状随平衡时间而变,但当平衡时间≥480h,曲线出现重叠。含NaNO3和KNO3溶液(2×10-4molL-1)的黄棕壤悬液(10gkg-1)的电导率与离心清液中Na+和K+离子浓度随平衡时间呈同步变化趋势,平衡初期均不断下降,分别在平衡70h和30h后趋达稳定。这些实验结果表明,电导法确是一种检测土壤—水体系中离子反应平衡时间的简易手段。

    • 大兴安岭不同冻土带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

      2006, 43(6):996-1003. DOI: 10.11766/trxb200601170617

      摘要 (2212) HTML (0) PDF 909.68 K (27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3年6月、8月、10月对大兴安岭不同冻土带选择沼泽、柳丛、耕地、次生林群落进行土壤动物调查,共获土壤动物39225只,隶属于4门8纲24目。由对大型、中小型及湿生三类土壤动物的数量分析可知,三类土壤动物数量的变化在群落间并不总是成正相关的关系。水平分布调查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量从岛状冻土带到连续多年冻土带逐渐减少,该分布与土壤动物分布的一般规律(土壤动物分布通常符合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即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一致,但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类群数和生物量基本上从岛状冻土带到连续多年冻土带逐渐增加(即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增加),湿生动物的数量也如此分布,这与土壤动物分布的一般规律不一致甚至相悖,这一特点表现出生态系统局部-区域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个体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垂直分布调查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量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但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与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第二层;土壤动物多样性分析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从岛状冻土带到连续多年冻土带逐渐减小,而大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冻土带间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 晋西黄土区土壤水分有效性分析的克立格法

      2006, 43(6):1004-1010. DOI: 10.11766/trxb200506030618

      摘要 (1955) HTML (0) PDF 2.29 M (2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山西吉县蔡家川小流域土壤水分有效性分级为基础,通过对291个土壤水分监测点在旱季的土壤水分监测(TDR土壤水分测定法),以变异函数为主要工具,以普通克里格法和指示克立格法为基本方法,研究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土壤水分有效性水平在空间上的概率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土壤有效水和无效水的分界为13.46%(0~30cm)、12.48%(30~60cm),速效水和迟效水的分界为15.20%(0~30cm)、14.20%(30~60cm);通过克立格插值估计整个研究区坡面0~30cm3、0~60cm土壤水分平均值为10.94%、11.88%,处于土壤无效水含量范围内的面积占总面积的75.7%、55.7%;土壤水分有效性的概率分布与坡向关系密切,土壤有效水的概率自东北向西南递减。30~60cm土层出现有效水区域及相对应的概率远大于0~30cm土层。

    • 垄沟耕作条件下滴灌冬小麦田间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

      2006, 43(6):1011-1017. DOI: 10.11766/trxb200507260619

      摘要 (2037) HTML (0) PDF 2.45 M (33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验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滴灌与垄沟耕作条件下冬小麦田间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滴灌对0~60cm土壤水分含量影响比较明显,由于受土壤蒸发和作物根系吸收水分的影响,0~30cm土壤水分含量在整个生育时期内变化最为剧烈,其次是30~60cm层次的土壤,90~120cm层次的土壤整个生育时期水分含量最为稳定。灌溉后土壤水分0~120cm土层中呈现“Z”型分布,且与垄作相比,灌溉对沟播处理各层次的影响更大。另外,通过对不同生育时期各个层次土壤水分含量的分析可以看出,冬小麦的灌浆期是其活跃的耗水期,其次是抽穗期。不灌溉处理的耗水深度主要集中在土壤下层,灌溉处理的耗水程度变化较复杂。与畦播处理相比较(见讨论部分),灌溉后沟播处理土壤水分上升最明显,垄作处理次之,畦播最小。灌溉一周后畦播土壤水分下降最快,垄作次之,沟播最小。而就灌溉后土壤水分运动而言,垄作与沟播处理快于畦播处理。

    • >综述与评论
    • 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2006, 43(6):1018-1026. DOI: 10.11766/trxb200512080620

      摘要 (1979) HTML (0) PDF 1.59 M (34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目前已成为国际上生态学发展的崭新方向之一。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包括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及分子遗传多样性,是指示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功能的重要传感器。本文基于分离培养以及生物标志分子方法,从不同生态层次上认识微生物多样性,较全面、系统地综合评述国内外污染土壤环境的微生物群落功能、结构及分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并针对新形势下土壤污染所面临的新问题,探讨了近期土壤微生物生态学过程研究的重要手段与科学问题。

    • >研究简报
    • 土壤水分光谱特征研究

      2006, 43(6):1027-1032. DOI: 10.11766/trxb200506150621

      摘要 (2427) HTML (0) PDF 892.04 K (4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水分是土壤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反映土地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中水分含量的高低对热量平衡、土壤温度、农业墒情均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具有快速、广域、现势性强等优点,所以用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以及微波等遥感手段探测土壤含水量的研究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目前,土壤水分遥感监测主要采用4类研究方法,即土壤水分光谱法、热红外方法(热惯量方法)、微波方法和植被指数法[1~3]

    • 用微电极测定水稻根系质外体的pH值

      2006, 43(6):1033-1036. DOI: 10.11766/trxb200507110622

      摘要 (2051) HTML (0) PDF 755.60 K (29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质外体是指原生质体以外的所有空间,包括细胞壁、细胞间隙及分化成熟的木质部等。质外体是植物细胞吸收养分离子的必经之路,是养分物质的储存库和缓冲区,对调节细胞内外的物质运输、调节营养平衡有重要作用。张福锁等研究表明,不同基因型植物根质外体Fe的积累量不同,可以作为不同基因型植物Fe营养效率的生理指标[1];另一方面,质外体pH值的变化还影响着质外体中离子的交换特性,较大程度地影响着许多跨膜转运的过程。NH4+和NO3-均是植物可利用的重要氮源,植物吸收NH4+和NO3-必然引起质外体pH值的变化,由此引起的质外体pH值的变化因植物种类和不同器官而不同。

    • 江西典型红壤区土壤细菌基因组文库构建及功能初步分析

      2006, 43(6):1037-1042. DOI: 10.11766/trxb200512010623

      摘要 (1890) HTML (0) PDF 1.85 M (35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球上的微生物,仅原核生物细胞总数就大约在4×1030~6×1030,包含的独立基因型在106~108种之间[1]。因此,微生物所具备的分类、功能、遗传和系统发育等多样性在维持生物圈生态平衡和为人类提供资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土壤中绝大多数微生物的功能还不清楚。环境样品的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是对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群体基因组进行的分析,该方法在众多用于获得未培养微生物的生理和遗传特性的方法中,逐渐显示出强大的优势[3,4]

    • 紫云英-小麦混作体系中氮素转移对小麦生长的促进作用

      2006, 43(6):1043-1046. DOI: 10.11766/trxb200506140624

      摘要 (2067) HTML (0) PDF 1.33 M (2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关于根瘤菌与非豆科植物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已有的研究表明,在自然条件下,根瘤菌能够在水稻及一些非豆科植物的根圈定殖及固氮[1,2],具有植物根圈促生(PGPR)作用[3~5],能促进植物根系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同时对植物体其他生命活动进行调控。还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减轻或抑制有害的根际微生物,从而间接促进植物生长[6,7]。在禾本科与豆科植物混作体系中,接种根瘤菌后,两者的生物量和植株总氮量均有提高[8~10],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表明这是因为体系中的豆科植物向禾本科作物迁移氮素的原因[11,12]

    • 淮北地区小麦生长期灌溉对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2006, 43(6):1047-1051. DOI: 10.11766/trxb200504200625

      摘要 (1921) HTML (0) PDF 768.50 K (39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季风区域的淮北地区,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土壤水分物理性质不良,造成旱涝频发,一直是该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1~4]。长期以来,如何合理调控水肥、提高施肥效率、培育土壤质量、实现高产稳产,一直是该区农业生产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淮北地区主要旱粮作物小麦生育期间的水肥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小麦生育期干旱缓解、灌溉与施肥效率提高的技术措施进行了初步阐释,为本区小麦高产稳产的水肥管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 丛枝菌根真菌对青稞生长发育及磷营养的影响研究

      2006, 43(6):1052-1055. DOI: 10.11766/trxb200509060626

      摘要 (1924) HTML (0) PDF 1.34 M (2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稞是大麦类作物中的一种,是西藏地区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农作物品种[1]。近年来,青稞的保健作用(富含-β葡聚糖和"生育三烯酚")已得到国内外公认[1],因而青稞生产受到更广泛的关注。然而,根据西藏首次土壤资源调查结果,全自治区低磷(速效磷<10mgkg-1)土壤占总耕地面积的46.9%~72.3%(内部资料)。土壤供磷不足是限制青稞高产的重要潜在因素之一,同时西藏目前没有一家化肥厂,生产、科研所需肥料全靠从内地长途运输。寻找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缓解西藏地区农业生产肥料紧缺的状况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 长期定位施肥土壤中AM真菌耐磷性的比较

      2006, 43(6):1056-1059. DOI: 10.11766/trxb200507200627

      摘要 (1660) HTML (0) PDF 195.27 K (23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多数试验表明在缺P或低P土壤中接种AM真菌都能促进植物对P、锌(Zn)、铜(Cu)等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提高产量、改善品质[1~4]。而在高P含量土壤中除部分菌种外,大多数AM真菌侵染率较低、接种效果不明显[5]。近年来,随着化肥工业的发展和进口量的增加,我国农田施(P)肥量越来越多[6],大大抑制了AM真菌的发育及其功能。因此,筛选耐P肥菌株,评价高P含量土壤中不同AM真菌的侵染、发育和接种效应,获得适应高肥力土壤条件、并能增加作物养分吸收、提高产量的高效菌种,为大面积农田应用AM真菌提供依据和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