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44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基于WebGIS的中国土壤参比查询系统研究

      2007, 44(1):1-6. DOI: 10.11766/trxb200508310101

      摘要 (1734) HTML (0) PDF 1.14 M (30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综合研究水平的反映。本研究采用B/S系统架构,利用WebGIS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在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基础上,以ArcIMS作为土壤地图数据发布平台,使用ArcSDE作为空间数据库引擎,采用关系数据库SQL Server2000统一管理土壤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建立了一个基于WebGIS的中国土壤参比查询系统,实现了GSCC到CST的“傻瓜式”参比。该系统按照参比出发点的不同,即基于单个剖面数据信息,或基于二个系统分类单元的空间分布特征,分三个子模块,分别为基于全国尺度、区域尺度(省级)和单个土体尺度,这样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友好的交互性界面便捷地查询到尽可能精确的土壤分类参比数据。

    • 中国土壤可蚀性值及其估算

      2007, 44(1):7-13. DOI: 10.11766/trxb200509110102

      摘要 (3212) HTML (0) PDF 881.77 K (59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可蚀性是评价土壤对侵蚀敏感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进行土壤侵蚀预报的重要参数。本文运用野外观测资料,研究了我国不同水土流失区的土壤可蚀性值问题。根据实测资料,计算给出了一组土壤可蚀性实测值。并利用这组实测值,对我国土壤可蚀性估算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国外现有的可蚀性估算模型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土壤的可蚀性计算,估算值明显大于实测值。但估算值与实测值之间存在有良好的线形关系。最后提出了我国不同地区及不同资料占有情况下的土壤可蚀性估算方法。本文研究结果可以直接用于我国土壤侵蚀预报中土壤可蚀性计算。

    • 基于多种土壤养分的精准管理分区方法研究

      2007, 44(1):14-20. DOI: 10.11766/trxb200508150103

      摘要 (1805) HTML (0) PDF 1.88 M (2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和空间自相关性进行管理分区的划分是精准农业实施变量施肥管理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首先分析了3种主要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和空间自相关性,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在空间上均达到了中等强度的变异,但仅有碱解氮和有效磷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而速效钾在本研究采样尺度下则表现为纯块金效应,不具有空间自相关性;与各向同性相比,碱解氮在各向异性条件下克里金插值精度提高了42.8%。以空间上既存在变异又具有空间相关性的有效磷、碱解氮两种土壤养分为数据源,利用模糊K-均值聚类算法将整个地块划分为不同的管理分区,并引入模糊效果指数(PFI)和标准化分类熵(MPE)两个指标确定适宜的分区数为4个。最后,为了评价分区结果的合理性,对各管理分区进行了统计,并用LSD法进行了各分区间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各管理分区内的碱解氮的变异系数由整个地块的13.2%减小到3.0%~5.3%,趋于同质性;有效磷的变异系数由整个地块的44.3%减小到10.1%~17.2%,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减少;而且不同分区之间各养分均达到了显著差异。

    • 城市化对郑州市土壤功能演变的影响

      2007, 44(1):21-26. DOI: 10.11766/trxb200509120104

      摘要 (1767) HTML (0) PDF 474.50 K (28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化快速发展不仅造成了自然土壤面积和类型的缩减,也导致土壤功能发生变化并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表现出来。本文以郑州市为例,通过研究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变化来探讨城市化过程中土壤功能演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的20年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土地利用结构发生着剧烈变化,城市建设面积不断扩张,水稻土土类和盐化潮土亚类消失,另外伴随还消失了2个土属和11个土种,一些特定的土壤功能消失;伴随着土地利用变化,土壤主要从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向土壤承载功能转换,其次为生态功能向生产功能转化。土壤功能这样的转换不仅增加了区域农业生产压力,也可能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 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光谱模型研究

      2007, 44(1):27-32. DOI: 10.11766/trxb200511290105

      摘要 (3267) HTML (0) PDF 1.72 M (4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土壤样品高光谱反射率的室内测定,研究了典型黑土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光谱反射特性;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土壤光谱反射数据及其数学变换数据作为自变量,以黑土有机质含量对数变换数据作为因变量,建立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光谱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620~810nm波段范围是黑土有机质的主要光谱响应区域,最大响应值在710nm附近;(2)对光谱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可以部分消除不同土样测试过程中存在的噪声;(3)模型及其检验的决定系数R2都在0.9以上,模型的总均方根差RMSE均小于2.1,模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可以用于黑土有机质含量的快速测定;(4)归一化一阶微分模型为最优预测模型。

    •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变异特征——以江苏省太仓市为例

      2007, 44(1):33-40. DOI: 10.11766/trxb200508260106

      摘要 (2417) HTML (0) PDF 575.43 K (55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的发展影响着土壤环境和健康质量。本研究以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江苏省太仓市为典型区,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其耕层土壤中Cd、Cr、Cu、Ni、Hg、Pb、Zn和As等8种重金属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并用模糊数学法综合评价了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结果表明:太仓市表层土壤Zn、Cu属强变异强度,呈对数正态分布;Cd、Ni、Hg、As、Cr和Pb属中等变异强度,呈正态分布。除Cd、Cr和Pb略低于背景值外,其他重金属均高于其背景值,其中以As污染指数和超标率最高。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严重,模糊综合评价污染结果为一级。通过半方差函数模型拟合发现Hg、Cd符合球状模型,其他重金属均符合指数模型,8种重金属元素在一定范围内均存在空间相关性。采用Kriging最优内插法得到了耕层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图,发现土壤重金属含量与母质、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集约化程度密切相关。

    • 6000年以来水稻土剖面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初探

      2007, 44(1):41-46. DOI: 10.11766/trxb200509280107

      摘要 (1928) HTML (0) PDF 1.42 M (3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多环芳烃(PAHs)在含6000a(马家浜文化时期)古水稻土的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并对其可能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各层土壤中PAHs的总量在25.9~202.9μgkg-1之间,并主要富集在表层土壤,其中含量较高的化合物及其大小顺序为Nap>Phe>Fla>Pyr,4环以上的PAHs占总量的51.8%。表层以下各层土壤中PAHs含量大幅降低,检出种类也有所减少,并主要以2、3环化合物为主,古水稻土中4环以上的芳烃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达37%。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Chr、BkF、BaA、IcP、BbF、Pyr、BaP、DaA和Fla等化合物主要是人为产生,Flu和Phe由生物合成,而Nap、BgP和Ant则可能来源于人为产生和生物合成的共同作用。

    • 水溶性有机物与多环芳烃结合特征的红外光谱学研究

      2007, 44(1):47-53. DOI: 10.11766/trxb200510310108

      摘要 (2078) HTML (0) PDF 385.35 K (33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溶性有机物(DOM)与多环芳烃(PAHs)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尚未弄清的理论问题。对其正确阐释有利于更好地理解DOM对PAHs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的影响及科学地评估PAHs的环境风险,并对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有机物料猪粪、污水污泥和带根茬水稻土作为DOM的提取材料,以菲(Phenanthrene,Phe)和芘(Pyrene,Pyr)为PAHs代表,采用红外光谱学技术研究DOM与PAHs的相互作用。红外图谱显示,供试DOM在4000~3000cm-1、2969~2900cm-1、1700~1375cm-1、1300~1000cm-1和900~600cm-1存在明显的吸收峰,这说明DOM中含有-OH或酚-OH、-NH、苯环、-C-O及-CH2等功能团。对比DOM与DOM-Phe/Pyr的图谱发现,DOM-Phe/Pyr在4000~3000cm-1、1700~1375cm-1和900~600cm-1的吸收峰发生不同程度的朝长波方向飘移,表明NH-π和π-π作用参与了DOM与Phe及Pyr结合物的形成。

    • 粤西地区土壤-植物系统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2007, 44(1):54-62. DOI: 10.11766/trxb200511290109

      摘要 (1838) HTML (0) PDF 541.52 K (35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广东省西部不同地区采取土壤、植物样品,并对其中的稀土元素含量采用ICP-MS法测定,研究了稀土元素在土壤、植物叶中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植物系统的各环节间稀土元素的含量模式基本相似。不同母岩发育的土壤稀土分布有较大的差异,其中以花岗岩发育的土壤稀土含量最高。在土壤的各个剖面层中,心土层和底土层稀土含量高于表土层,轻重稀土发生分异,均有不同程度的Eu亏损,Ce表现为土壤各层位中的正异常。同一采样点的不同种属植物具有相似的稀土分配模式,在不同母岩发育土壤上生存的同一种属植物稀土分配模式不同,其稀土分布均受其所生存土壤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具有自身的生物地球化学特性。生物吸收系数表明植物对稀土元素的吸收能力的差异,稀土元素在由土壤向植物体运输迁移中发生了明显的分馏作用,重稀土相对贫乏。

    • 丛枝菌根真菌对西藏高原草地植物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2007, 44(1):63-72. DOI: 10.11766/trxb200506140110

      摘要 (2111) HTML (0) PDF 2.70 M (25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三室隔网装置,就Glomus etunicatum、Glomus intraradices、Glomus mosseae对2种高山草地植物和土壤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接种AM真菌对草地植物的侵染和生长均具显著效应,植株地上部、根系干物重以及含磷量、吸磷量均显著高于不接种处理,菌根菌丝对植株吸磷的贡献率达47.8%~69.5%。其中,Glomus intraradices、Glomus mosseae分别对穗序剪股颖、紫羊毛吸收土壤磷素更具促进作用。(2)各接种处理中室土壤中各类微生物数量均显著高于边室土壤,但边室土壤中放线菌,特别是细菌、真菌的平均增幅均远高于中室土壤,表明菌根际、菌丝际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差异趋于明显缩小,微生物区系构成得以平衡与改善;解磷细菌(芽孢杆菌)亦呈同一趋势。(3)2~1mm粒径团聚体在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构成中占有绝对比重,菌根菌丝对距根表不同距离处2~1mm团聚体形成的贡献率均在70%以上,但距根表2~4cm处菌根菌丝贡献率明显低于0~2、4~6cm处,并未表现出随菌丝密度增加而提高的趋势;5~2mm水稳性团聚体仅距根表较远处有少量形成(菌丝贡献率达100%),0~2、2~4cm处则未见分布。(4)同一、不同AM真菌对不同或同一草地植物的侵染及所产生的菌根效应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穗序剪股颖各接种处理普遍优于紫羊毛,紫羊毛+Glomus mosseae、穗序剪股颖+Glomus intraradices优于同组其他接种处理的趋势较为明显。

    • 叶面喷硒对水稻籽粒硒富集及分布的影响

      2007, 44(1):73-78. DOI: 10.11766/trxb200511040111

      摘要 (1790) HTML (0) PDF 1.79 M (3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江苏省苏南地区水稻(龙晴4号、86优8和丙9652)叶面喷施和未喷施亚硒酸钠对水稻籽粒硒含量、硒的形态及对蛋白质结合态硒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亚硒酸钠10ghm-2,可使该地区水稻籽粒硒含量达255.3~586.5μgkg-1,是不喷硒的7.9~11.0倍。无论喷硒还是未喷硒,水稻籽粒硒主要以有机硒的形态存在,有机硒含量占总硒量的87.72%~90.98%,对产量没有显著差异。总体看来,叶面喷硒可以显著提高籽粒蛋白结合态硒含量,籽粒蛋白质结合的硒占有机硒的43.07%~51.65%,占总硒的38.04%~48.98%。叶面喷硒与对照相比,二个品种(龙晴4号与丙9652)籽粒的蛋白谱带基本一致,只是喷硒的水稻籽粒在14~20kDa之间增加了一些蛋白条带,这可能是由于喷硒增加了一些小分子蛋白质的合成。

    • DDTs在土壤中的老化规律及生物有效性

      2007, 44(1):79-83. DOI: 10.11766/trxb200602210112

      摘要 (2139) HTML (0) PDF 1.36 M (30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室内模拟培养的方法研究了DDTs在土壤中的老化行为及其在蚯蚓体内的生物富集规律。结果表明,DDTs在土壤中存在老化现象。此类物质在土壤中的可提取态含量随着老化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并呈现初始老化速率较快,而后老化速率减慢的趋势。在开始的0~30d,其老化的速率较快,o,p'-DDT、p,p'-DDT、o,p'-DDE、p,p'-DDE和p,p'-DDD在土壤中的老化减少量分别是其添加量的53.5%、52.1%、31.4%、36.0%和38.3%。DDTs在蚯蚓体内的生物富集量和生物富集系数也表现出随时间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并呈如下规律:p,p'-DDE>p,p'-DDD>o,p'-DDE>o,p'-DDT>p,p'-DDT。老化虽然可使DDTs的可提取态含量降低,但仍可以在蚯蚓体内有一定的生物富集,潜在的生态风险依然存在。

    • 砂壤中铜的吸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07, 44(1):84-89. DOI: 10.11766/trxb200510200113

      摘要 (1742) HTML (0) PDF 1.80 M (29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果园附近砂壤中Cu的吸附行为,并探讨了pH值及土壤有机质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对Cu的吸附行为可用Freundlich方程拟合,电性吸附态Cu较易解吸;而专性吸附态Cu较难解吸。动力学实验表明,最初4h内的吸附量占总吸附量的60%以上,8h后达到平衡;而解吸在最初30min内占了近80%,2h后可达平衡。低pH值时,H+和Cu发生竞争吸附,可明显抑制土壤对Cu的吸附;随pH值的升高,抑制作用减弱,其logKd与pH呈线性正相关;在中性和偏碱性范围,pH值对土壤吸附Cu的影响不大。原土去除有机质后对Cu的分配系数降低了10倍。

    • 咪鲜胺及其三种主要代谢物在六种水稻土中的吸附

      2007, 44(1):90-97. DOI: 10.11766/trxb200510310114

      摘要 (1938) HTML (0) PDF 2.45 M (26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咪鲜胺及其三种主要代谢物BTS44595、BTS44596和BTS45186在六种水稻土中的吸附。结果表明:水稻土以物理吸附作用来吸附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吸附平衡时间为7~14h,吸附过程可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描述。水稻土对咪鲜胺吸附能力均比其代谢物要强,三种代谢物之间的吸附量差异性不是很大。咪鲜胺在水稻土中的吸附与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粘粒含量成显著正相关,而BTS44595、BTS44596和BTS45186在水稻土中的吸附主要受土壤pH值的控制。这说明咪鲜胺在降解代谢后改变了它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与吸附机理,对此应予以足够的关注。

    • 接种蚯蚓对潮土氮素矿化特征的影响

      2007, 44(1):98-105. DOI: 10.11766/trxb200511300115

      摘要 (1858) HTML (0) PDF 1.82 M (29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室内恒温(20℃)培养,间歇破坏性采样(于培养后第2、6、13、20、27、41、55天采样)的条件下,研究蚯蚓活动对土壤中氮素矿化特征的影响。共设置4个处理:(1)对照处理-不接种蚯蚓不添加秸秆(S);(2)仅接种蚯蚓不添加秸秆处理(E);(3)不接种蚯蚓仅添加秸秆处理(O);(4)接种蚯蚓并添加秸秆处理(OE)。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时期中,仅接种蚯蚓处理(E)的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较对照处理(S)有显著提高(p<0.05),分别较同期对照处理(S)高出0.54~5.71倍和0.04~2.01倍;接种蚯蚓添加秸秆处理(OE)的土壤中的铵态氮含量较同期仅添加秸秆处理(O)增高了0.42~7.26倍,并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处理的硝态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整体水平来看,无论是否添加秸秆,接种蚯蚓处理(E,OE)的土壤矿质氮水平均较相应的对照处理(S,O)有显著提高(p<0.05),到培养55d时,分别增加了1.93倍和2.36倍。仅接种蚯蚓处理(E)的土壤氮素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速率较对照处理(S)有显著提高(p<0.05);添加秸秆后,无论是否接种蚯蚓,土壤累积矿化速率均为负值,表现为对土壤矿质氮的净固定,而从土壤氮素矿化速率的变化来看,前期的各个时间段中主要表现为矿质氮的净固定,后期逐渐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矿化。此外,仅接种蚯蚓处理(E)的全氮含量除了培养2d外,其他培养时期均与对照处理(S)有显著差异(p<0.05),到培养55d时,其全氮含量较同期对照处理(S)增高了6.5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仅接种蚯蚓处理(E)中,培养前后蚯蚓鲜重的减少量与土壤全氮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根据一元线性方程将蚯蚓损失的鲜重换算为蚯蚓体损失的氮量后发现,在整个培养期中蚯蚓体本身排泄的氮大约占土壤全氮含量增加量的百分比为42%~100%。

    • 等氮条件下有机无机肥配比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探讨

      2007, 44(1):106-112. DOI: 10.11766/trxb200509280116

      摘要 (1871) HTML (0) PDF 1.77 M (29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湖南省9个稻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监测点(1986年~1999年)资料,分析了不同施肥制度下稻谷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差异,着重探讨了等氮投入条件下有机无机肥配比对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肥处理相比较,长期施用化肥的增产率为115%(早稻)和68%(晚稻),低量有机肥施用为128%(早稻)和79%(晚稻),高量有机肥为123%(早稻)和79%(晚稻)。水稻生长期间的矿质养分供应是引起试验期间不同施肥方式下稻谷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对不同处理之间经济产量的差异进行了分析,低量有机肥与化肥处理产量差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低量有机肥与高量有机肥处理产量差呈逐步降低的趋势。说明等氮投入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对产量影响的差异可能只是试验时间较短情况下出现的暂时现象,随着培肥时间的延长和基础地力的提高,当土壤本身可以提供较多的矿质养分时,施肥方式之间的差异将降低。对土壤肥力变化分析表明,化肥单施在提供速效养分的同时也具有培肥土壤的能力,明显提高了土壤中各养分含量,但其效果低于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高量有机肥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低量有机肥处理。

    • 控释尿素硫膜对土壤性质和油菜生长的影响

      2007, 44(1):113-121. DOI: 10.11766/trxb200510130117

      摘要 (1803) HTML (0) PDF 2.29 M (2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预测硫包膜控释肥施用后大量硫膜残留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设置硫包膜材料添加量不同的盆栽油菜试验,以研究控释尿素硫膜对土壤化学性状及植株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硫膜及硫磺可显著活化土壤的Fe、Mn、Zn等元素,对土壤中水溶性K+、Na+、Ca2+、Mg2+、SO42-、HCO3-、Cl-等含量也有较大影响;同时硫膜和硫磺的施入影响了土壤原有的酸碱平衡和氧化还原平衡,表现为土壤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含量增加、pH值下降、还原性物质和活性还原物含量下降。另外施硫能促进油菜的生长并显著影响植株对N、P、K、S的吸收,在硫包膜尿素处理基础上继续施用较多的硫磺仍有增产效应。与硫磺相比硫膜短期内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较轻。

    • 高寒草地不同扰动生境土壤微生物氮素生理群数量特征研究

      2007, 44(1):122-129. DOI: 10.11766/trxb200511300118

      摘要 (2129) HTML (0) PDF 2.05 M (27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平板表面涂抹法和稀释法对天祝高寒草地5种不同干扰生境(围栏内、围栏外、多年生草地、一年生草地和鼠丘地)土壤微生物氮素生理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自生固氮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同一扰动生境,不同空间层次草地土壤微生物各氮素生理群数量变化较大,0~20cm数量大于20~40cm,一般前者为后者的1.44~7.32倍;且不同氮素生理群之间数量差异很大,氨化细菌>自生固氮菌>反硝化细菌>硝化细菌;2)不同扰动生境,相同空间层次草地土壤微生物各氮素生理群数量差异也较大,变幅在1.27~9.29倍;且不同扰动生境对各氮素生理群的影响不同,对硝化细菌数量影响最大,反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次之,自生固氮菌较小;3)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氮素生理群数量以一年生草地总数量最大,多年生和围栏内草地次之,鼠丘地和围栏外草地最少;4)不同扰动生境,不同空间层次,虽然不同生理群微生物数量各有特点,但总趋势为:0~20cm,7月份数量较小,8月份上升至最大,9月份下降,20~40cm数量变化趋势与0~20cm相似,但变幅显著变小。

    • 柠檬酸对红壤磷的持续活化效应及其活化机理的探讨

      2007, 44(1):130-136. DOI: 10.11766/trxb200509190119

      摘要 (2267) HTML (0) PDF 1.50 M (31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不同浓度的柠檬酸对红壤进行磷的持续活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浸提次数的增加,磷的活化量逐渐降低,但仍有少量的磷释放出来,且活化强度随着柠檬酸浓度的增大而加强。浸提前后土壤样品的无机磷分级结果表明:被柠檬酸活化的磷主要来源于土壤中Al-P、Fe-P及Ca-P中的磷,也有部分来自于有机形态的磷,同时柠檬酸能够促进土壤中闭蓄态磷(Oc-P)的形成与积累。Al-P、Fe-P及Oc-P中磷的活化量,受柠檬酸浓度的影响较大。柠檬酸浓度在5mmolL-1和10mmolL-1时,其被活化的量大小依次为Ca-P>Al-P>Fe-P;而柠檬酸浓度在100mmolL-1时,其被活化的量为Fe-P>Al-P>Ca-P。

    • 免耕水稻土壤中细菌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的研究

      2007, 44(1):137-143. DOI: 10.11766/trxb200510080120

      摘要 (1805) HTML (0) PDF 1.74 M (2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基因指纹图谱ARDRA分析和RFLP分析,对免耕水稻土壤中的细菌多样性及其在0~5、5~10、10~15cm土层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层的水稻土壤环境中,细菌种类非常丰富,但由于其多样性受土壤水分或土壤层次等多种因子的影响,在不同层土壤环境中其多样性存在差异。表层土壤环境中细菌种类最丰富,多样性最高,且基因型中无明显的优势类群。10~15cm土层的细菌种类相比之下最少,且基因型中有相对的优势类群。不同层的土壤环境间细菌群落的相似性较低,表层土壤的细菌克隆文库与5~10cm的文库的Jaccard指数是20.65%,与10~15cm的文库的Jaccard指数仅为8.31%。5~10cm的文库与10~15cm的文库的Jaccard指数为38.75%。表明细菌群落结构以及土壤空间隔离的复杂性。

    • 一株具有多途径氮代谢功能的荧光假单胞菌

      2007, 44(1):144-149. DOI: 10.11766/trxb20070121

      摘要 (1997) HTML (0) PDF 1.41 M (3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全自养脱氮过程,采用斯凯尔曼亚硝化单胞杆菌培养基,从南京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序批式处理系统(SBR)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多途径氮代谢功能的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dN13。该菌株在有氧条件下,无有机碳源存在,能进行氧化NH3-N产能代谢生长;有有机碳源存在且NO2--N和NO3--N的浓度较高时,它能将NO2--N和NO3--N还原为NH3-N。在厌氧条件下,只有乙酸钠作碳源时,该菌株仍能进行硝酸亚硝酸还原(反硝化)作用。在这个具有多途径氮代谢功能的菌株细胞内,硝化反硝化过程耦合成为可能。

    • 应用两相分离技术研究红壤微生物组成的探讨

      2007, 44(1):150-156. DOI: 10.11766/trxb200510270122

      摘要 (1721) HTML (0) PDF 400.25 K (2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集了鄂南不同母质和利用现状的6个红壤样,用2%PEG+6%Dextran两相分离技术(Aque-ous two-phase partitioning technique,简写为A2PP)纯化细菌,测定细菌生物量,研究两相分离技术在土壤微生物研究领域的可应用性。结果表明:(1)采用0.1%胆酸钠、钠型离子交换树脂、玻璃珠与土壤一起在4℃下振荡2h,能较好地分散土壤细菌。供试土样细菌分离率介于0.41~0.60之间,不同母质发育的红壤相比,细菌分离率高低依次为:砂页岩>花岗岩>第四纪红色粘土;(2)A2PP技术能较好地纯化土壤中的细菌。6个供试原样的细菌多与土壤颗粒及有机质结合在一起,而两相分离技术能够得到较为纯净的细菌个体,土样细菌大多被分离存在于PEG相中,纯化率为63%~78%;细菌提取率介于0.31~0.48,不同母质发育土壤细菌提取率顺序与细菌分离率顺序相同;(3)供试土样的细菌形态都以小球状、小杆状细菌为主。

    • >综述与评论
    • 遥感监测土壤水分研究综述

      2007, 44(1):157-163. DOI: 10.11766/trxb200510200123

      摘要 (2300) HTML (0) PDF 2.34 M (4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于近年来国内外遥感监测土壤水分的理论、方法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全面的回顾,重点介绍了目前已经比较成熟和广泛应用的基于可见光与热红外波段的特征空间方法和微波遥感方法。并对各种遥感监测土壤水分方法的优缺点作出评价,提出了遥感监测土壤水分方法存在的不足,指出了今后发展的方向,并展望了遥感监测土壤水分的发展前景。

    • >研究简报
    • 投影寻踪等级评价模型在土壤质量变化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2007, 44(1):164-168. DOI: 10.11766/trxb200509080124

      摘要 (1660) HTML (0) PDF 1.18 M (29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质量动态变化研究是以土壤质量评价为基础,通过土壤质量指数的时空变化来反映。因评价实体、目标、指标体系的不同,评价模式(方法)也存在差异。由于涉及多个评价指标,所以属于高维数据处理问题。针对传统评价方法存在指标权重确定没有统一的理论和计算方法的不足,本文提出用基于实码加速遗传算法(Real coding based accelerating genetic algo-rithm,简称RAGA)的投影寻踪等级评价(Projection pur-suit grade evaluation,简称PPE)模型[1~7]

    • 贵州喀斯特地区棕色石灰土与黄壤有机质剖面分布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差异

      2007, 44(1):169-173. DOI: 10.11766trxb/200509120125

      摘要 (1877) HTML (0) PDF 972.17 K (3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贵州位于全球最大的喀斯特生态系统—中国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的中心,由于受到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冲击和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破坏,其喀斯特生态系统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尤以乌江流域最为严重。现已认识到石漠化是一种与脆弱生态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土地退化过程,而土壤退化是土地退化的核心部分[1,2]。在土壤侵蚀与退化及全球碳循环的过程中,作为土壤重要组成部分和代表一个主要碳库的土壤有机质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3],开展对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壤有机质剖面分布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将有利于提高对流域土壤侵蚀与退化过程中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认识。

    • 垂直电场对EDTA络合诱导铜锌植物吸收及其迁移风险的影响

      2007, 44(1):174-178. DOI: 10.11766/trxb200509290126

      摘要 (1784) HTML (0) PDF 332.49 K (3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络合诱导植物修复作为一种强化植物吸收重金属的修复技术备受关注[1]。对于一些难移动的污染元素(如Pb、Cu等),添加化学试剂能显著增加土壤溶液中的重金属浓度,从而促进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与富集[2~5]。然而,研究者也发现大量被络合活化后的重金属具有较强的水溶性,极易通过淋溶渗漏而造成对地下水的二次污染,对周围环境构成严重的生态风险[5~8]。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有效控制络合诱导植物修复过程中的重金属迁移风险。

    • 半干旱区不同作物与苜蓿轮作对土壤水分恢复与肥力消耗的影响

      2007, 44(1):179-183. DOI: 10.11766/trxb200508250127

      摘要 (1498) HTML (0) PDF 241.55 K (29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苜蓿-作物轮作是我国西北半干旱区常见的耕作方式。由于苜蓿的强蒸散特征[1],苜蓿生长多年后常导致土壤水分匮缺,形成土壤干层[2,3],对后茬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根据当地轮作习惯,苜蓿种植后通常种植一种浅根系的作物草谷子(Setaria italica Beauv)来恢复土壤水分并获取饲料,但是这种耕种模式对土壤水分恢复的效果如何还不得知,苜蓿草地轮作为农田后的土壤水分恢复过程需要加以明晰。由于苜蓿的生物固氮作用,由农田轮作为苜蓿草地一般不会存在土壤肥力障碍,并会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水平[4]

    • 旅游踩踏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活性的影响

      2007, 44(1):184-187. DOI: 10.11766/trxb200509290128

      摘要 (1597) HTML (0) PDF 197.55 K (2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旅游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由其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就越来越严重,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有关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已成为当今环境与旅游的重点之一。微生物是生物圈的三大成员之一,也是土壤圈、水圈的活跃成员。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物质转化的重要参与者,同时又是一个重要而丰富的基因库,是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土壤微生物的平衡发展也是预防植物病害发生的基础[1,2]。由于有机质转化所需能量的90%以上来自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因此,土壤微生物活度总量是土壤—植物体系中有机质转化的较好指标[3]。土壤质地、肥力及植被等都直接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及其多样性[4,5]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