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44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模糊逻辑在土地利用遥感分类中的应用

      2007, 44(5):769-775. DOI: 10.11766/10.11766/trxb2006080501

      摘要 (1807) HTML (0) PDF 1.55 M (2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影像信息提取过程蕴涵的诸多不确定性以及土地类别描述语境信息的含糊性影响,遥感数据的常规土地利用分类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而模糊分类系统作为一种最为强大的软分类器,能处理、分析和表征遥感信息中传感器测量数据的不精确性、土地类别描述中的含糊性以及模型模拟中的不严密性,从而输出更能表达人类知识缺陷、更符合真实世界客观事实的分类结果,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土地利用遥感分类手段。本文以南京城市边缘带一样区为例,在采用地物导向分割技术对遥感影像分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影像地物自身的光谱组合特征值以及其他空间形状、拓扑特征以及语境关系信息,按照模糊监督分类的过程来对研究区土地利用信息进行提取。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遥感数据源的土地利用模糊分类系统可以获得比常规硬分类手段更为合理、信息含量更为丰富的输出结果。

    • 皖南紫红色砂石岩上发育土壤的系统分类研究

      2007, 44(5):776-783. DOI: 10.11766/10.11766/trxb200606210502

      摘要 (1724) HTML (0) PDF 920.06 K (27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皖南不同时期紫红色砂石岩上发育的8个土壤剖面,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进行鉴别、检索、分类定名。阐述发生分类紫色土的2个亚类级土壤类型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归为3个土纲,即均腐土、雏形土和新成土;3个亚纲,即湿润均腐土、湿润雏形土和正常新成土;4个土类和6个亚类。提出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紫色土分类系统;并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进行了参比。讨论了皖南紫红色砂石岩上发育为均腐土的成土环境条件,同时对发生分类紫色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类别检索提出修订建议。

    • 应用模糊c均值聚类获取土壤制图所需土壤-环境关系知识的方法研究

      2007, 44(5):784-791. DOI: 10.11766/trxb200608010503

      摘要 (3010) HTML (0) PDF 1.03 M (38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没有土壤普查专家及土壤图的地区,获取土壤环境间关系的知识是基于知识进行预测性土壤制图中的关键问题。本文建立了一套应用模糊c均值聚类(Fuzzyc-means,FCM)获取土壤环境间关系知识的方法:得到对土壤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环境因子,建立环境因子数据库;对环境因子进行模糊聚类,得到环境因子组合隶属度分布图;根据隶属度值确定野外采样点;将环境因子组合与土壤类型对应,进而提取土壤-环境关系知识。为检验该方法的有效性,应用所得知识进行土壤制图,通过独立采样点对土壤图进行精度评价。本文在黑龙江鹤山农场一个研究区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仅需要少量的野外采样即可获得有效的土壤-环境关系知识,为预测性土壤制图提供必需的依据,同时也显著提高了野外采样的效率。

    • 白鹿原人工果树林地土壤和农耕地土壤微形态对比研究

      2007, 44(5):792-800. DOI: 10.11766/trxb20006060504

      摘要 (2118) HTML (0) PDF 1.88 M (32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白鹿原人工果树林地土壤和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用偏光显微镜和Qwin软件对土壤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土壤和土壤粗颗粒的矿物组合基本一致,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但颗粒的形态和粒径有一定差别;林地土壤中主要是孔道和填充孔隙,孔隙壁较光滑,剖面中微形态连续变化,而耕地土壤的孔隙形态复杂,孔隙壁相对较粗糙,从上向下微结构明显变化,其中20cm和35cm是两个重要转折点;大量隐晶方解石反映土壤环境频繁变化,大量针状方解石出现在犁底层中下部并指示一种短期稳定的土壤环境,大量细晶方解石反映长期稳定的土壤环境。

    • 不同碎石含量及直径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

      2007, 44(5):801-807. DOI: 10.11766/trxb200606200505

      摘要 (2579) HTML (0) PDF 1.52 M (3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成土原因或人类活动,一些土壤中含有不同含量及大小的碎石。碎石的存在改变了土壤的某些物理特性,入渗过程也因此受到影响。本研究采用定水头入渗试验装置,对7种不同碎石含量(0%,10%,20%,30%,40%,50%,60%)及4种不同碎石直径(0.2~0.5cm,0.5~1.0cm,1.0~3.0cm,3.0~4.0cm)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进行室内研究,旨在分析碎石含量及直径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及其原因,为土石混合介质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 土壤对病毒的吸附行为及其在环境净化中的作用

      2007, 44(5):808-816. DOI: 10.11766/trxb200606120506

      摘要 (1865) HTML (0) PDF 1.43 M (30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病毒在土壤上的吸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对饮用水的污染威胁。通过一次平衡法实验,比较研究噬菌体MS2和φX174在6种不同性质土壤上的吸附行为的差别,同时阐述土壤中本身存在的微生物对土壤吸附行为的影响。总体趋势为土壤对φX174的吸附能力高于对MS2的吸附能力;红黏土对病毒的吸附能力最强,而沙质潮土最弱;土壤中本身存在的微生物对土壤吸附病毒的影响依不同类型的土壤和病毒而异,除了红黏土外,灭菌土壤显著增加其对MS2的吸附;但对φX174来说,灭菌后显著降低其在红黏土上的吸附,其他5种土壤的灭菌处理对φX174的吸附行为没有显著影响。说明红黏土或与红黏土类似性质的材料在净化被病毒污染的水域时可能是一比较理想的病毒吸附剂;而在沙质潮土地区,病毒通过被土壤吸附而达到过滤净化的可能性则比较小。土壤中可能存在某一种或一类特殊微生物,它们可能可以控制病毒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因而进一步研究其机理十分必要。

    •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环境质量与修复研究 Ⅳ.多环芳烃在土壤不同有机质组分中分配特征的研究

      2007, 44(5):817-823. DOI: 10.11766/trxb200606200507

      摘要 (2143) HTML (0) PDF 526.12 K (2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环芳烃(PAHs)在土壤不同活性有机质库中的分配会影响它们在土壤中的迁移和生物有效性。本研究采用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分组方法,分离出以游离态有机物质存在的轻组和以有机无机复合体存在的重组,研究了15种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优控的PAHs在土壤轻组和重组以及重组结合态腐殖质不同组分中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轻组中PAHs总量的含量范围为1.30×104~1.07×105μgkg-1,远远高于PAHs总量的含量为221.7~297.8μgkg-1的重组。土壤中轻组的含量虽然只有0.4%~2.3%,但它结合的PAHs量却占土壤中PAHs总量的31.5%~69.5%。重组中PAHs含量主要分布在紧结态腐殖质中,占重组PAHs总量71.2%~87.2%。结合态腐殖质不同组分中PAHs的含量与它们有机碳的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紧结态腐殖质对PAHs的富集能力显著高于稳结态和松结态腐殖质。PAHs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可能主要在于轻组结合的PAHs。

    • 浙北环太湖平原耕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风险评价研究

      2007, 44(5):824-830. DOI: 10.11766/trxb200606280508

      摘要 (2199) HTML (0) PDF 1.55 M (3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浙北环太湖平原10个区县市耕地土壤Hg、Cd、Cr、Pb、Cu、As六种重金属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环境风险。结果表明,土壤Hg和Cd含量在总体分布上显现出较强的各区县市空间异质性,且这种变异更多与外界人为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鉴于Hg在研究区域超标率高达10.34%,为该区土壤环境质量的主要限制因子,对土壤Hg用超过国家规定的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0.3mgkg-1)的离析克里格法(Disjunc-tivekriging)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超标区域主要集中在各区县市的城镇和工矿企业周边,说明其与人为活动造成的大量大气粉尘、工业固废和城市垃圾的长期累积密切相关。研究认为在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农业现代化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 污水灌溉后土壤重金属汞和砷积累变化规律及对番茄的影响

      2007, 44(5):831-837. DOI: 10.11766/trxb200606240509

      摘要 (1773) HTML (0) PDF 496.51 K (30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污水灌溉对土壤、作物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日光温室内的污水滴灌试验,分析了污水灌溉后重金属Hg、As在土壤中的集聚分布规律和污水灌溉对番茄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在番茄果实中的残留状况。结果表明,污水灌溉后重金属Hg、As在不同土层集聚差异较大,Hg、As在根区10~30cm土层出现了富集现象,且二者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说明土壤受灌溉外源污染影响较大;污水灌溉对番茄的果实产量和品质有一定的影响,与清水处理相比番茄的产量减少7.68%,果实中的可溶性固形物提高了46.2%、VC含量增加76.76%,酸度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基本持平,蛋白质降低了55.84%;番茄果实检测表明,与清水处理相比,Hg的残留量增加了28%,As增加了112%,但含量均未超标。

    • 绰墩遗址新石器时期水稻田、古水稻土剖面、植硅体和炭化稻形态特征的研究

      2007, 44(5):838-847. DOI: 10.11766/trxb200610110510

      摘要 (2618) HTML (0) PDF 1.89 M (3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绰墩遗址第六次发掘的300m2范围内出土22块古田块,通过对其田埂、灌排系统(水口、水沟、水井)等结构特征的观察研究,对古田块和水沟中出土的灌溉用具——陶罐和陶盆碎片的鉴定是属于马家滨文化时期的器物;从田块表土层中淘洗出大量的炭化稻粒,每克土壤中检测到有上万至十余万颗水稻植硅体,这些结果证明所发现的田块是马家滨时期的灌溉稻田。对出土的炭化稻粒和土壤有机质的14C定年结果表明其年龄分别为5907aBP和6280aBP,是新石器即晚马家滨文化时期的水稻文明。对在遗址挖掘的两个整段剖面(P-01和P-03)的研究发现,P-01剖面上42~103cm层位埋藏有马桥文化-商朝初期(3320aBP)和在103~200cm层位埋藏有马家滨时期(6280aBP)的两个古水稻土剖面,这一结果佐证了前人关于800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曾有过几次大的洪水泛滥而使人类耕作活动中断的气候变化事件的结论。然而距P-01仅15m的P-03整段剖面上仅出现了马桥-商朝初期的古水稻土剖面(40~100cm),未发现马家滨时期古水稻土剖面(100~200cm),说明当时的生产力非常低下,仅能利用低洼平坦的地方种稻,稍高一点的居住点附近的坡地就无法改成梯田种植水稻了。这两个埋藏的古水稻土剖面均已经发育了水稻土的明显特征。对出土炭化稻粒的形态学研究表明,外型多为椭圆形,长宽比的变异较大,稃面有方格凹陷结构、周边有稃毛,顶端残留有稻芒的基部,基部有护颖而没有小梗,"钝形"的双峰乳突、浅平的凹陷乳沟等均显示其为人工栽培的粳型水稻。结果与丁颖20世纪50年代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汉代的炭化稻粒的特征是吻合的,从而支持了关于"我国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古代最早栽培的水稻都是粳稻品种"的论点。

    •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态风险评价和生物修复 Ⅱ.石油污染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态变化研究

      2007, 44(5):848-853. DOI: 10.11766/trxb200606020511

      摘要 (2320) HTML (0) PDF 886.09 K (5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常规土壤理化分析、微生物培养法以及碳素利用法(Biolog)和发光细菌生物毒性测定等新兴微生态研究方法,研究了石油污染引起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等微生态的变化。结果表明,石油污染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pH降低,而对全磷、全钾、速效钾、全氮和水解氮无显著影响。平板计数显示石油污染对土壤中的细菌总量没有显著影响,但由于石油污染物的刺激作用导致污染土壤中总烃降解菌数以及芳烃降解菌数增加了几个数量级。Biolog的研究也表明,石油污染导致土壤微生物Gini指数、McIn-tosh指数和McIntosh均匀度等多样性指数增加,说明石油污染刺激了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使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增加。而生物毒性试验表明,石油污染土壤对发光细菌具有毒性,其EC50为1950μgml-1

    • 多氯联苯污染农田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2007, 44(5):854-859. DOI: 10.11766/trxb200606080512

      摘要 (2287) HTML (0) PDF 1.05 M (34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PCR-DGGE技术分析多氯联苯长期污染农田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并主要运用统计学方法探讨了多氯联苯总量和土壤理化因子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水平多氯联苯污染农田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较高水平多氯联苯(64.0~484.5ngg-1dw)污染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较为接近;相对于其他土壤理化因子(如有效磷、pH、有机质等),多氯联苯显著影响农田土壤中的细菌群落结构(p<0.05)。这表明在多氯联苯胁迫下土壤细菌整体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提示多氯联苯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这可能导致土壤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变化,是潜在的生态风险因素。

    • 酸性土壤磷分级新方法建立与生物学评价

      2007, 44(5):860-866. DOI: 10.11766/trxb200609130513

      摘要 (2510) HTML (0) PDF 321.28 K (33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磷分级方法可用于估算土壤有效磷数量、不同土壤磷组分库数量及其对土壤有效磷的补充能力。以云南赤红壤、黄红壤及湖北棕红壤为供试材料,运用张守敬方法、蒋柏藩方法及本文提出的新方法,对三种酸性土壤和其石灰改良后的土壤磷进行分级研究,探讨石灰改良对酸性土壤磷组分数量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a2-P、Al-P和Fe-P是酸性土壤主要的有效磷源,O-P(闭蓄态磷)也是潜在有效磷源,土壤中活性有机磷库相对比较稳定,可转化为高活性有效磷源供植物吸收利用。与两种经典磷分级方法相比,新方法将O-P划分为O-Al-P和O-Fe-P,O-Fe-P较好地反映了石灰处理与对照之间的土壤磷植物有效性差异。

    • 酒石酸对黏粒矿物上酸性磷酸酶吸附及活性的影响

      2007, 44(5):867-872. DOI: 10.11766/trxb200606060514

      摘要 (1849) HTML (0) PDF 520.21 K (2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平衡批处理法,研究了模拟根系分泌物——酒石酸溶液的浓度(0~80mmolL-1)、pH(2.5~7.0)对酸性磷酸酶在针铁矿、高岭石及黄棕壤和砖红壤胶体(<2μm)上的吸附及比活性影响。结果表明,当酒石酸浓度由0mmolL-1(作为对照)升高至80mmolL-1时,酸性磷酸酶在供试土壤胶体和矿物表面的吸附量先急剧降低(0~5mmolL-1之间),后逐渐达到平衡;以羟基化表面为主的针铁矿对酸性磷酸酶的吸附百分率受酒石酸浓度的影响最大,吸附百分率从对照的96.2%降至80mmolL-1酒石酸浓度时的33.7%,其他以层状铝硅酸盐矿物为主的供试土壤胶体和高岭石则受影响较小,吸附百分率从对照的76.3%~60.6%降至80mmolL-1酒石酸浓度时的56.2%~41.6%。酸性磷酸酶在酒石酸体系中的最大吸附pH点均在该酶的等电点酸侧,这可能与酒石酸对矿物表面的电荷性质改变有关;酒石酸体系中,针铁矿上酸性磷酸酶的比活性远高于其它供试土壤胶体,该酶的最适比活性点随胶体类型的不同而无变化或有所高移。

    • 太湖地区稻田缓冲带在减少养分流失中的作用

      2007, 44(5):873-877. DOI: 10.11766/trxb200605250515

      摘要 (1973) HTML (0) PDF 853.85 K (2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苏南太湖地区宜兴市和常熟市的水稻田为试验点,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下缓冲带降低稻田田面水、渗漏水、灌溉水中N、P浓度的效果,以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缓冲带与施肥处理的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稻季缓冲带拦截N、P径流损失效果明显,总氮净拦截量在20.6~51.8kghm-2之间,占田面水中总氮的31.7%~50.9%,总磷净拦截量在4.7~5.1kghm-2之间,占田面水中总磷的1/2多,缓冲带对渗漏水中N、P的水平迁移具有同样明显的拦截效果,减少了N、P向水体的输入量;土壤剖面中N、P养分呈上高下低的趋势,稻田生态系统能净化灌溉水中的磷。

    • 秸秆施用及蚯蚓活动下土壤有机碳变化表征指标的筛选

      2007, 44(5):878-884. DOI: 10.11766/trxb200607240516

      摘要 (1826) HTML (0) PDF 1.11 M (28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长期连续稻-麦轮作的小区试验中,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等,对施用秸秆与接种蚯蚓(Metaphireguillelmi)后土壤有机碳变化表征指标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有机碳变化表征指标对农田施用秸秆与蚯蚓活动的响应不同,用所选取12种指标可较完整地表达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与组成变化,但较多的信息及信息的不一致影响进一步的分析。各指标可依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切相关的指标,如可溶性有机碳(DOC)、热水提取态碳(HWEC)、潜在可矿化碳(PMC)、基础呼吸(BR)、酸提取态碳(AEC)、易氧化有机碳(ROC)、颗粒有机碳(POC)、轻组有机碳(LFOC)、总有机碳(TOC);另一类为与微生物密切相关的潜在影响土壤有机碳的指标,如微生物熵(Mq)、代谢熵(qCO2)与微生物生物量碳(MBC)。运用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切相关的指标可用于评价秸秆施用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且不必全部测定,只需选测一种或两种指标,而其他指标可通过回归方程获得。与微生物密切相关的指标可用于评价蚯蚓活动对土壤有机碳的潜在影响。

    • 南方丘陵区不同尺度下土壤氮素含量的分布特征

      2007, 44(5):885-892. DOI: 10.11766/trxb200605220517

      摘要 (2384) HTML (0) PDF 1.41 M (3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GPS和GIS技术,研究了江西省兴国县潋水河流域小、中和大3种尺度下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和有效氮在小、中和大3种尺度下呈正态或对数正态分布,但二者均值随研究尺度的扩大而增加。其中,土壤全氮平均含量分别为0.60gkg-1、0.73gkg-1和0.83gkg-1,有效氮含量为64.8mgkg-1、66.3mgkg-1和80.2mgkg-1。这3种尺度区土壤全氮和有效氮含量的空间变异函数参数和空间分布特征并不相同。因此,二者空间变异表现出明显的尺度效应。网格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采样方法均适合丘陵区小、中和大3种尺度下土壤氮素分布的研究。它们的合理采样数在90%置信度下分别为原采样方案样点数的82.6%、71.2%和58.1%,在95%置信度下分别是原采样方案样点数的95.7%、94.2%和89.2%。

    • 太湖地区氮磷肥施用对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2007, 44(5):893-900. DOI: 10.11766/trxb200605100518

      摘要 (2196) HTML (0) PDF 1.36 M (3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太湖地区乌栅土上,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连续两年研究了施氮(N)量为0、180、255、330kghm-2,施磷(P2O5)量为0、309、0、180kghm-2的6个组合(对照N0P0、低氮N180P90、优化N255Pv90、低磷N255P30、高磷N255P180、高氮N330P90)以及三个施肥时期对稻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氨挥发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法测定。结果表明,稻田氨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施肥后6d内,基肥和第一次追肥后各处理氨挥发量占施氮量的0.4%~11.5%,而第二次追肥后氨挥发损失比例较大,对照、低氮、优化、低磷、高磷和高氮处理的氨挥发在2002年稻季分别占施氮量的5.8%、9.7%、25.6%、15.6%和11.6%,在2003年稻季则分别为27.4%、26.2%、30.0%、35.1%和27.6%。若施肥后遇阴雨天气或正值水稻拔节孕穗期,氨挥发量便降低。田面水中的NH4+-N浓度是氨挥发的决定因素之一,与氨挥发通量呈正相关。施磷量相同时,氨挥发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量相同时,高磷和低磷处理氨挥发均高于优化处理,表明在氮磷不平衡施用时,氮肥氨挥发损失会加剧,从氨挥发损失方面考虑,稻田推荐施磷量不宜超过P2O590kghm-2

    • 弱光下提高铵态氮比例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

      2007, 44(5):901-906. DOI: 10.11766/trxb200606120519

      摘要 (2059) HTML (0) PDF 747.33 K (33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弱光下提高铵态氮比例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对于自然光强,50%与25%自然光强下全硝培养的小白菜生物量、光合速率和叶片面积分别下降了63%、31%和13%与76%、33%和24%;(2)弱光降低了小白菜根系的总长度、表面积和体积,增加了根系平均直径,但三个光强间差异不显著;(3)50%自然光强下增加0.75mmolL-1铵态氮使小白菜获得最大的生物量、光合速率和叶面积,三者分别增加了90%、12%和19%;25%自然光强下增加0.50mmolL-1铵态氮时,三者的增加量最大,分别为33%、15%和27%;(4)弱光下适当地增铵可以显著地提高各项根系参数,促进根系生长。所以弱光通过降低小白菜的光合速率和叶面积从而抑制其生长,但是适当提高铵态氮比例可以缓解这种抑制作用达到增产的效果。

    • 花生对DDT的吸收积累

      2007, 44(5):907-912. DOI: 10.11766/trxb200605230520

      摘要 (1821) HTML (0) PDF 376.60 K (2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通过向土壤中添加DDT设置3个浓度处理(T1,295ngg-1;T2,3723ngg-1;T3,6109ngg-1)和1个对照(CK,31ngg-1),研究花生(Arachishypogaea)对DDT的吸收积累。花生果实成熟后将植株分成根、茎、果壳和果仁四部分,GC-ECD测定各部位中的DDT浓度。结果表明,在T2和T3处理中,花生果仁中的DDT含量高达200ngg-1左右,超过100ngg-1的WHO/FAO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虽然在CK和T1中,花生的果仁没有超标,但是,果壳和茎中,特别是根中DDT的高浓度值得关注。根部的总量最大,果仁中的总量最小,根部是DDT吸收积累的最主要部位。花生根部和茎部较高的生物蓄积系数暗示着花生对DDT具有较强的吸收积累能力。此外,研究显示花生果仁中高的含油量可能有助于亲脂性DDT的吸收积累。

    • 土壤性质空间变异对飞蝗卵块分布格局的影响

      2007, 44(5):913-918. DOI: 10.11766/trxb200605080521

      摘要 (2108) HTML (0) PDF 516.39 K (3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在GIS平台下研究了沿海蝗区南大港水库土壤空间变异对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卵块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含盐量、5cm土层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和pH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前两者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后两者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飞蝗卵块亦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且集中分布在研究区域内土壤含盐量较低(<1.9%)、含水量适中(10.1%~29.9%)的中部和东部地块,而在土壤含水量较高(>30%)的西部和盐分过重(>3%)的北部几乎没有卵块的分布。表明研究区域内飞蝗卵块的分布与土壤性质在空间上的变化有一定关系,即蝗区土壤性质空间异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飞蝗卵块的空间分布格局。

    • >综述与评论
    • 土壤学的新分支——计量土壤学(Pedometrics)的形成与发展

      2007, 44(5):919-924. DOI: 10.11766/trxb200605220522

      摘要 (2810) HTML (0) PDF 816.68 K (3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计量土壤学(Pedometrics)是土壤学一个新兴的分支,是经过澳大利亚、美国、欧洲等许多国家的土壤学家近三四十年的努力,而逐渐发展建立起来的。在2002年第17届国际土壤科学大会后成立了计量土壤专业委员会,与传统的土壤地理、土壤发生、土壤分类等专业委员会并列。本文就国际上计量土壤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和技术背景,以及发展过程做一个综合的介绍,对我国在计量土壤学方面的相关工作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 城市土壤环境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2007, 44(5):925-933. DOI: 10.11766/trxb200605310523

      摘要 (2962) HTML (0) PDF 1.01 M (40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土壤是保护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生态屏障,城市土壤的退化过程实质上是其"自我牺牲"地发挥生态服务功能从而导致自身质量下降的过程,因此其自身常常存在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除了压实等物理退化过程之外,多种与人为活动有关的元素的富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是城市土壤环境问题最主要的方面。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特点是污染的出现没有明显的空间连续性,污染元素以Cu、Zn、Pb和Hg等元素为主,而其他重金属富集程度相对比较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重金属污染不只是现代过程,根据城市发展的历史,经常会出现历史污染。城市土壤常含有相对富集的多环芳烃,环数在2~6之间,并以2~4环PAHs为主,说明其具有很强的燃烧来源背景。迄今为止,城市土壤污染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对于城市土壤污染物来源、现状及扩散方式的认识;污染对生态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和风险评价;城市土壤的良性利用和管理调控手段。退化的城市土壤对水、气环境和生物活动以及人体健康都存在显著的影响,不同的城市功能区土壤在环境质量上有明显的区别。目前对于城市土壤污染的环境容量和临界阈值、污染物质迁移、传播动力学、水土气生交互影响、污染的生物效应等方面有待于更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这对建立科学的城市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体系、控制城市土壤污染、实现城市土壤的良性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关于土壤水分对风蚀起动风速影响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2007, 44(5):934-942. DOI: 10.11766/trxb200606270524

      摘要 (2084) HTML (0) PDF 2.28 M (27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土壤风蚀研究中,Bagnold建立的适用于干沉积物的起动风速与沉积物粒径的关系已被广泛接受。然而,沉积物中的水分亦是影响沙粒起动风速的重要因素,因为在湿润状态下,水分子与沉积物颗粒之间的张力增大了颗粒间的粘聚力,从而增大了起动风速。准确地估算土壤风蚀量或地表沙尘释放量及其所造成的危害需要建立沉积物起动风速与其含水率之间的关系,但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本文较为全面地综述了近50年来有关沉积物起动风速与含水量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将已有的研究成果归纳为半定量描述、经验模型和理论模型等三大类,分别介绍了代表性成果。通过对比发现,各家研究结论分歧较多,除了定性意义上较为相似外,定量关系五花八门,差异很大。作者将造成差异的原因归结为: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导致理论研究使用了过多的假设与简化、对颗粒之间的粘聚力与水分的关系缺乏清晰的认识、颗粒起动的判别标准与确定方法不同、实验过程中土壤水分的加入与确定方法以及实验土壤的颗粒特征和其他物理化学性质等不同。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尚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 >研究简报
    • 荒漠人工固沙植被区土壤性状的空间分布特征

      2007, 44(5):943-948. DOI: 10.11766/trxb200606080525

      摘要 (1637) HTML (0) PDF 1.10 M (25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空间异质性为系统的某种属性在空间上的复杂性和变异性[1]。土壤学家将土壤特性在不同空间位置上存在明显差异的属性称为土壤特性的空间异质性[2],不论在大尺度上还是小尺度上,土壤的空间异质性均存在。自从20世纪60年代Martheron[1]建立地统计学以来,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定量化研究一直是一个被关注的热点问题,土壤特性的空间格局及其产生空间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成为异质性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 均质壤土下玉米根系三维空间分布的模拟与参数分析

      2007, 44(5):949-955. DOI: 10.11766/trxb200603100526

      摘要 (1774) HTML (0) PDF 1.36 M (3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系三维结构的确定对研究原位状态下根系吸收水分、养分有重要的意义[1,2]。国内外很多研究者已经将定量化模拟与分析根系三维结构作为培育资源高效利用的作物新品种、提高SPAC系统中物质、能量运移与分布模拟精度的重要突破手段与方法[2~5]

    • 烤烟烟叶卷曲症状的诊断及其机理研究Ⅰ.症状的发现、初步诊断及机理假设

      2007, 44(5):956-959. DOI: 10.11766/trxb200703020527

      摘要 (1955) HTML (0) PDF 658.01 K (25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烤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2006年全国种植烤烟的面积达114.5万hm2,总产量为2163t[1]。烤烟生产分布在全国23省市,是2000多万农户、约一亿多烟农主要的经济来源[2]。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尚欠发达的西南地区,烟叶生产是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吸烟有害是世人共识的,在卷烟没有完全退出市场和部分人群的生活之前,提质降害是卷烟工业和科研工作者的首要任务。烤烟生产是卷烟工业的第一车间,卷烟的提质降害必须从田间抓起。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