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5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土壤系统分类与生物系统分类体系中的多样性特征对比分析

      2008, 45(1):1-8. DOI: 10.11766/trxb200609110101

      摘要 (2083) HTML (0) PDF 1.81 M (35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系统分类的数学结构及其令人信服的解释一直以来是生物学界广泛关注的经典学术问题,然而很少有人用统计分布模型对非生物分类系统(如土壤分类系统)的结构进行分析与研究。本文通过计算两种系统分类的幂律和对数正态分布,对土壤植物寄生的线虫类分类体系(垫刃亚目)和非生物系统分类的多样性特征(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例)进行了比较,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生物分类和土壤系统分类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有着相似的数学结构和多样性特征。据此可认为,两种分类系统都是合理的信息系统,符合相同的分布模型,如幂律分布、对数正态分布等。在两种分类系统中也存在一些细小的差别,垫刃亚目分类体系较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具有更丰富的分支体系,而从均匀度指数来看,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系统的设计似乎是更加合理。从威利斯曲线可以看出,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较垫刃亚目分类体系具有更规则的结构,这一特征可能与两种学科中不同的分类理念有关。

    • 下蜀黄土中记录的氧同位素3阶段(MIS3)特殊暖湿现象

      2008, 45(1):9-15. DOI: 10.11766/trxb200612270102

      摘要 (2194) HTML (0) PDF 1.03 M (3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下蜀黄土在第四纪古气候研究上具有独有的区位特征,对南京李家岗下蜀黄土剖面上部的近20m进行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划分出5层黄土和5层古土壤,按5cm间距采集了Rb/Sr、色度、磁化率和粒度样品,并在剖面和可追索的相邻剖面上采集了12个光释光测年样品。通过气候代用指标与深海氧同位素及古里雅冰芯、马兰黄土等的对比,结合光释光测年,对南京李家岗下蜀黄土进行气候地层划分,对比结果将下蜀黄土划分出分别相当于MIS2~MIS5的4个气候旋回。气候意义的分析表明,各代用指标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显示了氧同位素3阶段明显的特殊暖湿特征,并且其所反映的气候变化过程和强度与青藏高原及西部黄土具有明显的差异。

    •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建立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

      2008, 45(1):16-25. DOI: 10.11766/trxb200610020103

      摘要 (1985) HTML (0) PDF 890.47 K (27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研究区194个土壤样点数据,利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其他相关统计方法确定了苏州市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MDS)。与先前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将土地利用方式及利用年限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作为进入MDS的衡量标准之一;此外,计算了每个候选的土壤理化变量在所有主成分上的综合荷载,而不是只比较该变量在某一个主成分上的荷载就剔除其他变量,从而避免了丢失过多的土壤质量信息。最后对该方法的可靠性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验证,对54个黄泥土样点、77个黄松土样点及所有194个样点数据分别采用该MDS确定方法,得到了同样的最小数据集。这说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可重复性,加以完善后,本方法完全可以借鉴到其他地区,从而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由于我国地域广、各地情况差异大而采用不同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最后得到的评价结果难以比较的缺点。

    • 不同湿润速率对三种红壤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

      2008, 45(1):26-31. DOI: 10.11766/trxb200612200104

      摘要 (2170) HTML (0) PDF 651.32 K (28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三种典型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了湿润速率对坡面径流和侵蚀的影响以及泥沙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坡度为15°、降雨强度为60mmh-1条件下,湿润速率越大,产流时间越慢,稳定径流强度越大。供试三种红壤QP1、QP2和QP3快速湿润时稳定径流强度较慢速湿润分别增加60%、37%和21%。同样,坡面侵蚀量也随着湿润速率的增大而增加,供试三种典型红壤在快速湿润条件下侵蚀量较中速湿润分别增加23%、28%和61%,较慢速湿润分别增加112%、85%和159%。侵蚀泥沙的平均质量直径随着湿润速率的增大而减小。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团聚体破碎机制以及坡面侵蚀机理,为侵蚀模型提供必要的参数。

    • 坡沟侵蚀产沙关系的模拟试验研究

      2008, 45(1):32-39. DOI: 10.11766/trxb200609200105

      摘要 (2214) HTML (0) PDF 1.01 M (3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土高原坡面从分水岭到坡脚,径流侵蚀产沙方式和产沙强度等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为了揭示造成这种垂直分带性特点的形成机理,本文设计了4m长坡面(坡度为20°)和3m长沟坡(坡度为50°)组成的坡沟系统试验土槽,采用四个不同流量(2.1Lmin-1、3.2Lmin-1、5.2Lmin-1、7.2Lmin-1)的放水冲刷试验,研究了坡面不同来水量、来水含沙量及来水动能对沟坡侵蚀产沙的影响,并建立了坡沟系统侵蚀产沙过程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坡面放水径流强度、坡面来水含沙量以及坡面来水单位水流功率均影响着沟坡部分侵蚀产沙量的大小。坡面放水径流强度与沟坡侵蚀产沙量之间呈幂函数关系;坡面来水含沙量和坡面来水单位水流功率与沟坡部分的侵蚀产沙量之间呈线性关系。根据单位水流功率的概念,计算得出试验条件下沟坡侵蚀产沙的临界单位水流功率值为0.632。最后,根据改进的Yalin公式及沟坡侵蚀产沙的影响因素,分别建立了坡面和沟坡侵蚀产沙的数学模型,经计算后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发现结果基本令人满意。

    • 黄土高原不同降水类型区林地、草地与农田土壤干燥化效应比较

      2008, 45(1):40-49. DOI: 10.11766/trxb200609150106

      摘要 (2442) HTML (0) PDF 683.51 K (2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土高原人工林草地和旱作农田土壤干燥化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威胁着人工植被建设成效和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黄土高原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半干旱偏旱区53类林地、草地和农田深层土壤湿度的观测,分析比较了各类型区各类林地、草地和农田土壤湿度、土壤水分过耗量、土壤干燥化指数、土壤干层厚度等土壤干燥化效应指标。结果表明:(1)林地、草地和农田土壤湿度平均值依次为6.46%~12.57%、6.49%~11.52%和9.32%~16.00%,均以半湿润区最高,半干旱区居中,半干旱偏旱区最低,林地、草地和农田土壤水分过耗量平均值分别为521mm、491mm和30mm,林地土壤水分过耗量以半干旱区最高,草地以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偏旱区最高,农田以半干旱偏旱区最高;(2)林地、草地和农田土壤干燥化指数平均值依次为39%、42%和96%,分别属于严重干燥化、严重干燥化和轻度干燥化强度,林地土壤干燥化程度以半干旱区和半干旱偏旱区最严重,草地以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偏旱区最严重,农田以半干旱偏旱区最严重,林地、草地和农田土壤干层厚度平均值依次为881cm、836cm和336cm,林地土壤干层厚度以半干旱区和半干旱偏旱区最厚,草地和农田以半干旱偏旱区最厚。

    • 土壤持水特征测定中质量含水量、吸力和容重三者间定量关系 Ⅱ.原状土壤

      2008, 45(1):50-55. DOI: 10.11766/trxb200610300107

      摘要 (1979) HTML (0) PDF 959.50 K (35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离心机法测定了四种原状土壤不同容重下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实测点,从实验上获得了四种原状土壤的质量含水量、吸力和容重三者间定量关系曲面。分析了土壤的扰动性对土壤三变量关系曲面的影响,并以实测数据为基础,进一步对我们提出的一种模型进行验证,比较该模型对填装土壤和原状土壤三变量曲面的拟合情况。结果表明:土壤的扰动性使实测的土壤三变量曲面发生较大的变化。填装土和原状土的初始容重差别越大,土壤的扰动性对土壤三变量曲面的影响就越大。两处理模型参数的差异大小能很好地反映土壤扰动性对三变量关系曲面的影响。原状土壤的三变量曲面实验研究和探索有益于将变容重土壤水动力学研究拓展到田间土壤,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基于聚类分析的土壤盐渍剖面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研究

      2008, 45(1):56-65. DOI: 10.11766/trxb200609270108

      摘要 (1982) HTML (0) PDF 1.19 M (29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典型地块土壤盐渍剖面的聚类分析,研究并总结该地区不同盐分剖面类型土壤含盐量在水平方向以及垂直方向的分布特征和规律,运用该规律对各盐渍剖面类型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盐分剖面可以明显分为表聚型、底聚型和平均型3类,按照垂直分布特征可将0~180cm土体划分为0~20cm、20~80cm、80~120cm和120~180cm四个层次;研究区土壤含盐量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变异较强,总体上盐分分布具有一定的表聚性,且各土层含盐量的规律性可以作为判断土壤盐分剖面类型的依据;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各土层含盐量均表现为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相同的空间自相关变化尺度。Kriging插值与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微地形和气候条件是影响表层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地下水性质主导深层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表聚型盐分剖面是研究区最主要的剖面类型,其次分别为底聚型和均匀型;不同盐分剖面类型的空间分布反映了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人为农业措施是形成底聚型与平均型盐分剖面的最直接因素。该研究结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盐渍土地的分区、改良、管理以及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 中国自然土壤、旱作土壤、水稻土的氧化还原状况和特点

      2008, 45(1):66-75. DOI: 10.11766/trxb200609060109

      摘要 (2482) HTML (0) PDF 1.35 M (2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原位测定资料作基础,首次系统地总结了我国主要自然土壤、旱作土壤和水稻土的氧化还原状况。自然土壤、旱作土壤同属于氧化性土壤,Eh为440~730mV,还原性物质量相当于Mn2+0.00~4.01×10-5molL-1,一年内基本上处于氧化状态,物质转化迁移微弱;水稻土的Eh为670~-70mV,还原性物质量相当于Mn2+0.01~17.8×10-5molL-1,变动范围从氧化性到还原性,氧化还原状况随水分条件而周期性变化,物质转化迁移的强度和速度远甚于前两者;依据水稻土的氧化还原状况,可将其划分为氧化性、氧化还原性、还原性三种类型;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特点为:Eh与还原性物质量之间相关性良好、具水平带谱和垂直带谱分异、不均一性显著、变动的范围宽和变化的可逆性强。

    • 基于稻米摄入风险的稻田土壤镉临界值研究:个案研究

      2008, 45(1):76-81. DOI: 10.11766/trxb200612150110

      摘要 (2191) HTML (0) PDF 430.42 K (28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浙江富阳某乡土壤Cd的污染,以及水稻对土壤Cd的吸收,并应用基于稻米摄入风险的方法推导了土壤Cd的临界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与稻米Cd污染严重。结合土壤总Cd和土壤pH应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稻米Cd含量的预测模型。应用预测模型计算表明,pH分别为5、6、7、8时土壤Cd的临界值分别为0.42mgkg-1、0.79mgkg-1、1.49mgkg-1和2.81mgkg-1。土壤性质差异使得Cd的临界值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在研究区,有73%地区总Cd含量超过了所对应的临界值,因此需要实施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土壤Cd的临界值推导过程中不确定性来源主要为风险评估模型以及水稻Cd的预测模型,土壤pH是最敏感的参数。

    • 土壤苯污染引起的饮用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

      2008, 45(1):82-89. DOI: 10.11766/trxb200609280111

      摘要 (2392) HTML (0) PDF 946.41 K (3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污染场地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问题,污染场地的环境风险评价受到广泛关注。以某水源地油和苯等有机污染调查为依据,利用多介质暴露评价模型(MMSOILS模型),以苯为评价的目标污染物,分析烯烃厂不同分区的土壤苯污染对A地区造成的饮用地下水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4个分区中,裂解装置区的苯污染物释放是A地区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产生的饮水健康风险值为9.82×10-5,占总风险值的98.8%;而其他三个分区的影响较小;不同分区苯污染对A地区产生的饮水健康总风险值为9.94×10-5,大于美国环境保护署人体健康风险建议值10-6,对人体健康已经产生影响;裂解装置区的土壤苯污染作为饮水健康风险的主要来源,当其浓度值降低至1.32mgkg-1时,才能使其造成的饮水健康风险降低为10-6

    • 氰戊菊酯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2008, 45(1):90-97. DOI: 10.11766/trxb200609270112

      摘要 (2168) HTML (0) PDF 1.27 M (2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氰戊菊酯在青紫泥、乌栅土以及黄泥土3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降解,并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外界环境条件等对其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氰戊菊酯在3种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5.3、19.4、17.7d,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274、0.0357、0.0392,即在青紫泥中降解最慢,黄泥土中降解最快。而经过灭菌后的土壤,其降解明显减缓,半衰期延长。由此可见,土壤中降解过程主要是微生物的作用。影响降解的最主要因素是有机质含量,其次为土壤酸碱度,即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碱性越强,则其半衰期越短,降解速度越快。除此之外,外界环境条件对氰戊菊酯的降解影响也较大,温度越高,湿度越大,降解越快;另外,药剂的添加浓度对降解也有重要的影响,添加浓度越高,降解速率越慢。

    • 水稻土CH4产生潜力及其影响因素

      2008, 45(1):98-104. DOI: 10.11766/trxb200612180113

      摘要 (1938) HTML (0) PDF 864.92 K (25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培养试验所用15种水稻土样品采自全国各主要稻米产区。15种水稻土产CH4潜力差异很大,厌氧培养CH4产生率显著大于好氧培养,整个培养期(132d)总CH4产生量的变化范围为1.18~1180μgg-1(厌氧培养)和0.41~136μgg-1(好氧培养)。土壤CH4产生量受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显著影响,而与活性铁锰含量、颗粒组成、阳离子交换量、土壤pH等其他土壤理化性质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CH4产生的最重要土壤性质。与类似试验的结果比较说明,土壤有机质含量对CH4产生量的影响程度可能与土样代表的空间尺度有关。

    • 种植水稻和长期施用无机肥对红壤氨氧化细菌多样性和硝化作用的影响

      2008, 45(1):105-111. DOI: 10.11766/trxb200610090114

      摘要 (2261) HTML (0) PDF 1.30 M (57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发育于第四纪红黏土的植稻红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期种植水稻和施用无机肥对土壤β-变形杆菌纲中氨氧化细菌多样性和硝化作用的影响。原始红壤改种水稻13年后,氨氧化细菌16SrDNA的DGGE条带数量增加,条带谱与原始红壤的差异较大,相似性为61%,说明种植水稻后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PCR-DGGE方法研究结果也显示,长期施用无机氮肥的处理(NP、NPK和NK),DGGE带谱相似性较高,达到73%,硝化率和硝化势均高于未施用氮肥的处理。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硝化率和硝化势均随着土壤脲酶活性的提高而显著增加。推测尿素可提高土壤水解氮含量,使土壤脲酶活性提高,促进硝化细菌的生长,进而提高硝化率和硝化势。

    • 不同土地利用下黑土密度分组中碳、氮的分配变化

      2008, 45(1):112-119. DOI: 10.11766/trxb200702080115

      摘要 (2267) HTML (0) PDF 749.90 K (43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陆地生态系统植被覆盖会影响有机质在土壤及其各组分中的分布,是控制土壤有机质储量的重要因子。通过对黑土有机碳、氮含量的估算,阐明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库及轻组、重组有机碳、氮含量和结合态腐殖质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及有机碳、氮的消长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0~20cm土层总有机碳(TOC)、全氮(TN)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自然土壤被破坏或转为农田,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会持续下降,但农田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后,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增加;草地经过20年的植被恢复,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农田化肥和无肥处理,有机碳库储量显著提高;(2)游离态轻组(Free-LF)和重组(HF)有机碳和氮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闭蓄态轻组(Occluded-LF)有机碳和氮在土壤中呈随机分布;(3)游离态轻组的C/N比高于全土和其他组分,易受微生物作用而降解,是土壤不稳定碳库的主要成分;(4)松结态胡敏酸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显著相关(p<0.05),土壤肥力随着胡敏酸的增加而提高。农田有机培肥不但能够提高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质量,也能显著提高农田生态系统抵押大气CO2的能力。

    • 土壤钾素解吸模型及其特征值的作物效应

      2008, 45(1):120-129. DOI: 10.11766/trxb200612010116

      摘要 (2512) HTML (0) PDF 660.64 K (28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钾素可解吸数量和强度及其缓冲系数是评价土壤供钾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室内解吸试验研究土壤钾素解吸特性及其解吸特征值,应用盆栽和田间试验探讨土壤钾素解吸特征值与供试蔬菜鲜重产量和吸钾量的相关性。应用土壤镉解吸模型对7种土壤32个钾素解吸试验表明,土壤镉解吸模型能很好地模拟土壤钾素解吸动态特征,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菜心和空心菜的盆栽和田间试验均表明,土壤钾可解吸量Q、土壤溶液初始钾浓度CliC1/∂比值等解吸特征值与供试蔬菜吸钾量或鲜重产量有显著的抛物线型关系。空心菜盆栽试验还表明,这种抛物线型关系与土壤类型无关,说明QCliC1/∂比值确实反映了土壤供钾能力。以最高产量的90%为基础,根据抛物线型关系可求得QCli的临界值。解吸模型研究为评价土壤钾素生物有效性和钾素肥力临界指标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左家自然保护区大型土壤动物与土壤因子关系研究

      2008, 45(1):130-136. DOI: 10.11766/trxb200609280117

      摘要 (2494) HTML (0) PDF 517.57 K (3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生态序列的角度研究了左家自然保护区微地貌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同时考虑到土壤因子对大型土壤动物的综合作用,从小尺度上探讨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的种类和数量差异对大型土壤动物的分布影响明显,阴坡和阳坡的四个生境坡谷、坡麓、坡中、坡顶植被差异较小,土壤因子是研究区大型土壤动物序列分布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微地貌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土壤含水率、pH、全氮、全磷变化趋势接近,土壤温度与土壤含水率、pH、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这5个指标变化趋势相反,土壤有机质、土壤含水率、pH、全氮、全磷和土壤温度这6个指标对研究区主要的大型土壤动物类群的分布有重要的影响。

    • 不同栽培条件下蔬菜塑料大棚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变化

      2008, 45(1):137-142. DOI: 10.11766/trxb200608180118

      摘要 (2060) HTML (0) PDF 718.56 K (30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尖孢镰刀菌选择性培养基,调查了太湖地区不同蔬菜品种、不同栽培年限、不同栽培方式及不同土壤深度的蔬菜塑料大棚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栽种黄瓜的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达1.6×104cfug-1干土,显著大于栽种芹菜和茄子的土壤。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有增加的趋势,连作4a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比连作1a土壤增加了22%。与有土栽培相比,基质槽培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较少,仅1.1×104cfug-1干土,基质栽培可能是国内今后蔬菜塑料大棚的发展方向之一。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逐渐降低,尖孢镰刀菌很少从表层土向下迁移。这些结果为蔬菜塑料大棚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些初步的微生物学依据。

    • 两株细菌与丛枝菌根真菌联合接种对红壤中DEHP降解的影响

      2008, 45(1):143-149. DOI: 10.11766/trxb200609190119

      摘要 (2074) HTML (0) PDF 748.61 K (29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绿豆为供试植物,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接种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降解菌与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对DEHP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试验土壤中添加DEHP浓度为100mg kg-1,试验设AM真菌Acaulospora 90034、降解菌Bacillus sp.DW1和Gordonasp.DH3单独接种以及互相组合的联合接种处理,同时设置不接种的对照处理(CK)。苗后60d收获植株。结果表明,AM真菌能很好地侵染绿豆的根系。菌根侵染提高了绿豆植株的干重,同时也促进了绿豆的磷营养,但接种DW1与DH3对菌根侵染率与绿豆生长都没有显著影响。三种菌剂无论是单独或者联合接种都能显著促进土壤中DEHP的降解,但三种菌剂同时接种对DEHP的降解能起到最好的协同作用。同时,接种AM真菌也减少了DEHP在绿豆地上部分的累积,这些都为DEHP污染农田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 降解菌S113对甲磺隆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作用的研究

      2008, 45(1):150-154. DOI: 10.11766/trxb200604120120

      摘要 (2359) HTML (0) PDF 329.29 K (30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降解菌S113(Methylopila sp.)对甲磺隆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S113能够以甲磺隆为唯一碳源生长,72h对50mgL-1甲磺隆的降解率达98.38%。投加降解菌S113可显著提高土壤中甲磺隆的降解速率。当甲磺隆浓度为10mgkg-1干土,S113接种量为108个g-1土时,第30天土壤中甲磺隆降解率为76.9%,对照土壤中甲磺隆降解率仅为11.9%。S113降解甲磺隆的速率和接种量呈正相关,当接种量减少为105个g-1干土时,降解菌对甲磺隆的降解作用微弱。在土壤中甲磺隆浓度较低的条件下,S113的降解效果显著,而当土壤中甲磺隆浓度达到50mgkg-1时,甲磺隆降解率仅为39.6%。S113降解土壤中甲磺隆的最适温度为30℃,第30天的降解率可达75.9%。当温度为25℃、20℃时,第30天甲磺隆降解率仅为53.5%和23.9%。S113菌剂灌根,能不同程度地缓解土壤中浓度为40、80μgkg-1的甲磺隆对玉米生长的抑制作用,但当甲磺隆浓度增加到120μgkg-1时,接种S113对药害解除作用不显著。结果表明,人工接种降解菌S113,能有效去除土壤中甲磺隆残留。

    • >综述与评论
    •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在土壤中的应用

      2008, 45(1):155-164. DOI: 10.11766/trxb200609110121

      摘要 (4943) HTML (0) PDF 1.41 M (3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XAFS)可以原位探测吸收原子的2~3个邻近配位壳层,获得目标元素的电子结构信息和化学结构信息,所以XAFS已成为微观领域最重要的结构分析工具,丰富了我们对元素的重要化学性质和反应过程的认识。本文简述了XAFS的基本原理,探讨了样品制备、测试及数据分析等过程需关注的问题,重点综述了应用XAFS研究土壤重金属和营养元素的形态、土壤固-液界面的反应过程和机理,并指出其应用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的前景,旨在推动我国XAFS在土壤科学中的应用。由于土壤中界面反应的复杂性,XAFS应结合其他结构分析技术,结构分析技术应结合宏观数据和计算机模拟,土壤学应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阐明土壤组分在环境界面上的复杂反应过程和机理。

    • >研究简报
    • 北京近郊农田大气NH3与NO2干沉降研究

      2008, 45(1):165-169. DOI: 10.11766/trxb200612270122

      摘要 (3864) HTML (0) PDF 1.06 M (3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全球大气活性氮排放量急剧上升[1]。活性氮大气排放的增加使得从大气沉降到地面的氮素数量也迅速增加,从而有可能导致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和湖泊等)富营养化土壤或水体酸化以及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危害[2~5]。为了有效地评价大气氮沉降的生态环境效应,欧美一些国家进行了大量的氮沉降监测工作,并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氮沉降监测网络,如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欧洲监测与评价计划(UN ECE-EMEP)、美国的国家大气沉降计划(NADP)和清洁空气状况与趋势网(CASTNet)以及加拿大的空气与降水监测网(CAPMoN)等。

    •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轻组有机质的影响

      2008, 45(1):170-175. DOI: 10.11766/trxb200610020123

      摘要 (3376) HTML (0) PDF 988.98 K (28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亚热带山地丘陵红壤区植被受人为严重破坏后,表土易遭侵蚀,是我国仅次于黄土高原的严重侵蚀区,并形成了大面积的侵蚀退化生态系统。该区先后对此类退化系统生态进行了许多恢复与重建工作,植被覆盖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在植物多样性、土壤肥力、水源涵养、营养元素循环、能量流动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研究与探索[1~6],但目前有关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质尤其是轻组有机质影响的研究比较缺乏。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质量和健康的重要指标,对维持土壤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7]

    • 支持电解质对水钠锰矿表面Cu2+吸附-解吸的影响

      2008, 45(1):176-179. DOI: 10.11766/trxb200612200124

      摘要 (3255) HTML (0) PDF 957.82 K (27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氧化锰矿物是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重要组分,在土壤中的含量一般不超过10g kg-1。但其颗粒细小,常以膜状赋存于土壤颗粒表面,并在土壤界面的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其电荷零点(PZC)低、比表面积大、负电荷量多,对某些重金属元素有吸附固定作用,影响并决定着它们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浓度、形态、化学行为及生物毒性[1~10]。氧化锰矿物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性一直是许多土壤与环境科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其吸附顺序一般为:Pb>Cu>Mn>Co>Zn>Ni>Ca>Mg,并普遍认为是专性吸附[3~5]。其专性吸附机理常有配位、内层交换、水解—吸附、表面络合和同晶替代等理论[3]

    • 钼、锰营养对大豆碳氮代谢的影响

      2008, 45(1):180-183. DOI: 10.11766/trxb200609240125

      摘要 (2233) HTML (0) PDF 1.25 M (2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钼、锰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都有明显影响。钼在植物氮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主要与钼是硝酸还原酶和固氮酶等含钼酶类的重要组成成分有关[1]。同时钼对维持叶绿体的正常结构也是必不可少的,缺钼会导致植物叶绿素含量减少,光合强度降低[2]。锰对作物的光合作用、氮、碳和脂类代谢有密切关系,并是多种酶的组分与活化剂,锰营养的丰缺对大豆的生长发育、产量及抗逆性有显著影响[3]。在钼或锰营养方面,目前研究较多是钼或锰对大豆的产量、品质和生理活性的影响,例如施钼能提高豆科植物根瘤菌数量,促进植株生长,增加生物量和产量[4~6]

    • 烤烟烟叶卷曲症状的诊断及其机理研究 Ⅲ.施用商品有机肥、磷酸盐和硫酸盐诱导缺钙症状的土培试验

      2008, 45(1):184-187. DOI: 10.11766/trxb200703020126

      摘要 (2458) HTML (0) PDF 1.66 M (29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4年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新垦红壤山地建立了烟草基地,该基地的地理位置是N26°28'~29',E101°51'~53',开发总面积约为267hm2。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基地的烤烟都出现了大面积的烟叶呈‘倒勺子状'翻卷的症状,初步诊断是生理缺钙所致[1~3]。已有研究[2,3]从田间考察、对土壤和有机肥的检测、病株的组织分析以及水培试验等证明该症状是由于使用了一种含有过量磷酸根、硫酸根等阴离子的商品有机肥1号(是某肥料厂专门为该基地生产的一批有机肥)所诱发的,其机理是过量的磷酸根和硫酸根与根际土壤中本来就不富裕的有效钙反应形成磷酸钙沉淀和难溶性的硫酸钙,使烟株难以吸收足够的钙而诱发缺

    • 冬小麦不同行距下水分特征与产量构成的初步研究

      2008, 45(1):188-191. DOI: 10.11766/trxb200609260127

      摘要 (1939) HTML (0) PDF 1.38 M (30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山东省是典型的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地区,土壤干旱与湿润交替变化,是旱地农业与灌溉农业中作物经常面临的田间环境,由于降雨时空分配极不均匀,干、湿季节十分明显,常引起季节性干旱,尤其是冬小麦生长期间,缺水现象比较普遍。植物在极端环境下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反应和适应机制等水分生理生态方面研究已有报道[1~6]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