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5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华北冲积平原区土壤剖面质地层次空间分布的三维随机模拟

      2008, 45(2):193-200. DOI: 10.11766/trxb200612040232

      摘要 (1690) HTML (0) PDF 752.28 K (38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质地层次的空间分布(或土体构型)的复杂变异性是冲积土壤的典型特点之一,定量描述土体构型对于土地利用和溶质运移研究来说极其重要.本研究根据华北冲积平原上一块面积约15km2区域内的139个土壤剖面观测数据,运用转移概率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区域内土壤质地层次空间分布的变异特性.结果表明,土壤质地层次的空间分布不是纯随机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空间毗邻转移趋势.将本文得到的土壤质地层次空间分布的三维马尔可夫链模型用于指示条件模拟后,最终模拟结果反映了不同质地层次间的交叉协相关关系,所得结果为进一步模拟水分溶质在区域土壤中的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含碎石土壤的含水量测定误差分析

      2008, 45(2):201-206. DOI: 10.11766/trxb200611070233

      摘要 (2110) HTML (0) PDF 1.15 M (25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碎石的存在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测定的难度,为便于应用,一些学者将碎石当作细土或不透水介质处理,这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产生很大误差.本文对忽略碎石或其含水量所引起的土石混合介质和细土含水量的误差进行了分析,并用室内实验验证了所得到的结果与相对误差的关系.结果表明,细土和土石混合介质含水量的相对误差与碎石含量以及碎石与细土含水量的比值有关.当碎石与细土含水量比值很大时,即便碎石含量很低也会产生很大误差;而当碎石与细土含水量比值很小时,高的碎石含量同样导致很大误差.此外,碎石与细土含水量的相对大小并非常数,而是随含水量变化的.因此,对土石混合介质田间水分状况的准确监测,以及水分和溶质迁移过程的定量模拟需要考虑碎石特性的影响.

    • 微观尺度上土壤孔隙及其分维数的SEM分析

      2008, 45(2):207-215. DOI: 10.11766/trxb200610080234

      摘要 (2123) HTML (0) PDF 1.51 M (3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两类不同质地土壤的SEM图像,利用数字图像技术分析孔隙的大小、数量及其分布规律,由测量数据给出了微观尺度上土壤孔隙的质量分维数Dm和表面分维数Ds.结果表明:Dm与土壤质地、容重、孔隙度、孔径分布等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土壤质地越细、容重越大、孔隙度越低、小孔隙越多,Dm越大,Dm与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均存在显著线性回归关系;Ds反映了土壤孔隙轮廓边界的曲折程度,孔隙轮廓越不规则,Ds越大,土壤中各孔隙的Ds分布符合总体正态分布形式.DmDs的数值大小对不同利用方式和耕作制度下的土壤较为敏感,分维数可为土壤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 城市道路区土壤的磁学性质及其发生学意义

      2008, 45(2):216-221. DOI: 10.11766/trxb200701070235

      摘要 (1579) HTML (0) PDF 398.06 K (2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磁学性质测定简便快捷,且具有特定的土壤发生学意义.本研究以南京市主城区11个道路土壤剖面共63个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低频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2个常用磁学性质以及土壤游离铁、活性铁、颗粒组成、有机碳、pH、碳酸钙相当物等土壤发生学特性的测定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城市道路土壤磁性矿物来源和成土过程具有多样性;磁性矿物主要来源于燃煤飞灰、汽车尾气中的粗粒磁性矿物,其中可能伴生污染物质的输入;较高的pH和碳酸盐不利于细粒磁性矿物的形成.城市土壤磁学性质与其他发生学特性的系统研究,有利于阐明城市土壤的形成过程.

    • 基于ETM+数据的干旱区盐渍化土壤信息提取研究

      2008, 45(2):222-228. DOI: 10.11766/trxb200607260236

      摘要 (1957) HTML (0) PDF 872.80 K (2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准确而自动地提取盐渍化土壤信息对于土壤盐渍化监测和土壤盐渍化动态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新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特有的干旱地区为研究区,在对研究区土壤特征实地调查和典型土壤遥感信息分析基础上,利用含有7个多光谱波段的2001年8月1日增强-加型专题绘图仪(ETM+)遥感图像提取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第三主成分(PC3),分别作为非盐渍化土壤和盐渍化土壤信息提取的主要特征变量,改进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TM1、TM7作为辅助特征变量.利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建立信息提取模型,对研究区遥感图像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证明,基于研究区遥感信息特征基础上的盐渍化土壤信息自动提取是可行并能达到较高信息识别精度的.

    • 黄河三角洲土壤水分遥感监测研究

      2008, 45(2):229-233. DOI: 10.11766/trxb200612180237

      摘要 (1829) HTML (0) PDF 1.25 M (7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河三角洲地区对我国经济、农业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以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评价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水分的分布作为主要研究目的,使用全波段Landsat-5TM图像,用遥感—数学—模型融合的研究方法,在实地考察土壤水分和其他辅助资料的基础上,用分解像元法排除植被干扰来提取土壤水分光谱信息,采用土壤水分光谱法并借助回归分析建立土壤水分遥感的TM数据模型.利用土壤水分遥感的TM数据模型对研究区进行了实地验证.结果表明,研究结果符合实际,利用土壤水分遥感的TM数据模型监测并评价土壤水分分布是可行的.

    •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环境质量与修复研究 Ⅴ.典型地区农业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状况及其源解析

      2008, 45(2):234-239. DOI: 10.11766/trxb200610220238

      摘要 (1746) HTML (0) PDF 1.24 M (2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长江三角洲典型地区(无锡和台州)农业表层土壤(0~20cm)中15种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优控的多环芳烃(PAHs)含量和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锡地区农业土壤中15种PAHs总量的含量范围为1058~9500μgkg-1,PAHs污染较重,主要来源于石油以及石油和草/木材/煤的燃烧,PAHs的组成以4~6环为主;台州地区农业土壤中PAHs的含量范围为128~604μgkg-1,PAHs污染较轻,主要来源于石油以及石油的燃烧,PAHs的组成以3~6环为主.

    •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研究——以江苏昆山市为例

      2008, 45(2):240-248. DOI: 10.11766/trxb200610110208

      摘要 (2174) HTML (0) PDF 1.10 M (3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是指土壤重金属在生物体内吸收、积累或毒性程度.以昆山市为典型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效态Cd含量较高,生物有效性达63.8%.不同功能区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差异较大,Cd、Cu、Ni、Pb、Co以冶金电镀区最高,Cr以化工区最高,Zn以菜地区最高.不同土壤类型中Cd、Cr、Cu、Pb、Zn的生物有效性均表现为乌栅土>青泥土>黄泥土.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上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则表现为江海沉积物最高,湖相沉积物最低,且成土母质对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土壤类型.随着剖面层次的下降,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和生物有效性逐渐减小.植物中的重金属含量与土壤中相应的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态含量显著正相关.Zn和Cd的富集系数最高,潜在风险最大.综合分析各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总量、生物有效性及植物中的含量,发现重金属Cd的污染最大,它将严重威胁农产品安全和地下水质量.

    • 大气浓度下N2O、CH4和CO2中氮、碳和氧稳定同位素比值的质谱测定

      2008, 45(2):249-258. DOI: 10.11766/trxb200704250209

      摘要 (1872) HTML (0) PDF 1.02 M (37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一种带全自动预GC浓缩接口(PreCon)的同位素质谱计,可以高精度地测定大气浓度下N2O、CH4或CO2中的碳、氮、氧稳定性同位素比值.本文就采样、浓缩和质谱测定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方法试验,测得的结果准确可靠,证实方法是可行的.其可应用于空气质量监测、以及大气化学、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土壤气体发生的研究.

    •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2008, 45(2):259-266. DOI: 10.11766/trxb200609050210

      摘要 (1821) HTML (0) PDF 569.19 K (3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23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区,研究了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紫云英绿肥)(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中,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长期施用肥料,特别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会提高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从而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库质量.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中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占团聚体有机碳比率有差异,潜在可矿化碳含量和潜在可矿化碳占团聚体有机碳比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0.25~1mm、1~3mm、>3mm、0.05~0.25mm和<0.05mm;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可溶性有机碳占团聚体有机碳比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0.05~0.25mm、0.25~1mm、1~3mm、>3mm和<0.05mm.不同施肥处理A层土壤团聚体潜在可矿化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都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都呈极显著相关;P层除1~3mm团聚体外都呈显著相关.土壤微团聚体(<0.25mm)中有机碳的稳定性高于大团聚体(>0.25mm).

    • 不同基因型水稻氮利用效率的差异及评价

      2008, 45(2):267-273. DOI: 10.11766/trxb200610160211

      摘要 (2685) HTML (0) PDF 626.91 K (37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人们对农田氮肥过量施用导致肥料利用率下降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认识的逐渐加深,不同基因型水稻氮营养效率的研究得到了普遍重视.采用177个粳稻基因型在两个施氮水平下进行田间筛选试验来评价水稻的产量、吸氮量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随着供氮水平的增加,水稻的产量和吸氮量随之增加,氮生理利用效率却随之降低;在相同的供氮水平下,不同水稻基因型之间的产量、吸氮量和氮生理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根据水稻在两个供氮水平下的产量水平把水稻分为四个类型:双高效型、低氮高效型、双低效型和高氮高效型.氮高效基因型可描述为在不同供氮水平下都有较高的产量,同时意味着氮高效品种能吸收大量的氮或有较高的氮生理利用效率.水稻成熟时较低的秸秆氮浓度可表明水稻具有较高的氮生理利用效率.

    • 聚合物包膜肥料铵态氮释放特征研究

      2008, 45(2):274-279. DOI: 10.11766/trxb200610310212

      摘要 (1610) HTML (0) PDF 1.91 M (25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单一组分与复合组分的聚合物包膜肥料,利用静态水溶出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和半径处理下,聚合物包膜肥料铵态氮释放特征.结果表明,养分释放显著受到温度、颗粒半径的影响,温度越高,半径越小,养分释放速度越快,且发现养分释放特征与肥芯的化合物组成有关,肥芯化合物组成不同造成各种离子的饱和浓度发生变化,影响了跨膜释放的动力从而影响释放.养分释放的滞后期和线性期也随温度的升高和颗粒半径的缩小而缩短,且肥芯化合物组成也通过影响离子的饱和浓度影响了养分释放的滞后期和线性期.利用养分释放活化能来反映养分释放速度变化随温度变化的敏感程度.试验结果表明,活化能与颗粒半径、肥芯化合物组成有关.通过对活化能和养分释放三阶段的描述能更全面地反映包膜肥料养分释放与作物养分需求的协调性,为包膜肥料的研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 江西红壤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大气氮沉降通量的研究

      2008, 45(2):281-287. DOI: 10.11766/200612040213

      摘要 (2175) HTML (0) PDF 931.31 K (33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4年12月至2005年11月在江西鹰潭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进行了为期1a的大气氮沉降的外场观测试验.本文对观测得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定量给出了农田生态系统大气氮化物浓度和氮沉降通量.结果表明,鹰潭地区农田下垫面大气中NH3、NOx和ON(有机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4.6、3.54、7.2μgm-3.气溶胶中铵盐、硝酸盐、O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16、4.64、0.92μgm-3.降水中NH4+离子、NO3-离子、O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89、0.73、0.26mgL-1.全年大气氮沉降总量为N6.26gm-2,其中干沉降为N3.19gm-2,占总沉降量的51%;湿沉降为N3.07gm-2,占总沉降量的49%.无机氮沉降为N5.47gm-2,占总沉降量的87.4%;有机氮沉降为N0.79gm-2,占总沉降量的12.6%.与草地、森林、湖泊等其他下垫面相比,江西红壤地区农田下垫面大气氮沉降量相对较大,对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平衡将产生重要影响.

    • 东北黑土有机硫矿化动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08, 45(2):288-295. DOI: 10.11766/trxb200610140214

      摘要 (1955) HTML (0) PDF 1.65 M (2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开放培养系统分别在20℃和30℃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地区(北安、海伦、公主岭)黑土和黑土在不同施肥条件下有机硫的矿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好气培养条件下,黑土有机硫累积矿化量随培养时间的增加不断增加,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遵从一级动力学模式,前4周的矿化量占14周矿化总量的50%~62%.公主岭黑土有机硫的供硫潜力最大,且矿化速率快,供硫强度较北安、海伦高.温度越高土壤有机硫矿化势值越大,矿化化学反应速率常数也越大,半衰期越短.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地土壤有机硫的矿化势依次为施用有机肥(M)>有机肥+NPK(MNPK)>NPK(NPK)>未施肥(CK),表明施用有机肥可提高土壤供硫潜力.可见,施用有机肥对维持黑土有机硫肥力具有重要作用.

    • 山东省设施蔬菜施肥量演变及土壤养分变化规律

      2008, 45(2):296-303. DOI: 10.11766/trxb200611220215

      摘要 (2975) HTML (0) PDF 526.98 K (4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山东省是中国蔬菜的主要产区,常年蔬菜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0%以上,设施蔬菜的面积占全国的近50%.1994~1997年山东设施蔬菜年平均施肥量达到N1351kghm-2、P2O51701kghm-2和K2O539.6kghm-2,在这段时间内施肥量逐年增加,2004年的施肥量与1997年相比氮肥和磷肥的用量有所减少,钾肥的用量有所增加,有机养分占总养分的比例明显增加.设施蔬菜土壤养分表观平衡为氮磷钾均盈余,且盈余量较大.设施蔬菜在大量施肥的情况下,肥料的利用率较低,1997年寿光设施蔬菜氮肥的表观利用率为21.33%,磷肥的表观利用率只有2.82%,钾肥的利用率较高达到61.34%.大棚蔬菜土壤pH值与露地相比有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露地土壤.山东省不同地区大棚土壤中碱解氮含量差异较大,以地处鲁西的德州最低,寿光的最高,平均达到205.4mgkg-1.不同地区大棚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差异很大,寿光设施蔬菜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最高,平均为225.2mgkg-1,土壤有效磷具有明显的积累效应,设施种植时间与土壤有效磷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550**,n=35).土壤母质类型对土壤速效钾具有一定的影响,寿光设施蔬菜土壤中速效钾含量最高,平均为369.7mgkg-1.土壤速效钾也具有明显的积累效应,设施种植时间与土壤速效钾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502**,n=35).设施表层土壤中水溶性钙的含量平均为337.9mgkg-1,土壤水溶性镁的含量平均为67.8mgkg-1,明显高于露地土壤.设施蔬菜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均高于露地土壤.

    • 不同群落类型中七子花器官营养元素分布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2008, 45(2):304-312. DOI: 10.11766/trxb200611010216

      摘要 (1764) HTML (0) PDF 798.01 K (3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大盘山自然保护区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群落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不同群落类型中七子花开花期器官营养元素分布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群落中七子花元素含量有一定的差异,各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相差很大,其中N、P、K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大,而Ca和Mg的较小.(2)七子花不同器官元素含量大小为:N、P、K的顺序均为叶>皮>枝>干,Ca和Mg均为皮>叶>枝>干;不同器官中,七子花5种营养元素的总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叶、皮、枝、干;七子花各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相差较大,其中叶、皮和枝的较高,而干的较低.(3)七子花植物体元素含量与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含量的相互关系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并不明显,说明不同群落内七子花营养元素含量的差异并不是主要由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决定的,而是其他生境因子影响的结果.基于以上分析认为,土层厚度、岩石裸露率等生境条件所造成的七子花生存状态的差异是不同群落七子花元素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 退化红壤马尾松恢复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变化及其控制因素研究

      2008, 45(2):313-320. DOI: 10.11766/trxb200611070217

      摘要 (2081) HTML (0) PDF 1.06 M (2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退化土壤植被恢复后土壤质量在凋落物参与下提高,但恢复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间的相互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目标是调查退化红壤马尾松恢复林地凋落物清除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分析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与侵蚀裸地相比,无论凋落物清除与否,马尾松恢复林地的土壤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比例、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均有较大提高;其提高幅度受土层深度和坡位影响,主要表现为表层土壤大于亚表层土壤,坡顶和坡底土壤大于坡中土壤.与凋落物保留林地相比,凋落物清除林地土壤各项指标提高幅度降低.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微生物生物量最重要的因素是土壤有机碳含量,其次为土壤孔隙度;凋落物则是通过孔隙度和有机碳来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本研究说明土壤物理结构恢复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 北方农牧交错带林地、耕地和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PLFA分析

      2008, 45(2):321-327. DOI: 10.11766/trxb200610230218

      摘要 (1448) HTML (0) PDF 916.09 K (24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内蒙古武川县采集了林地、雨养耕地、灌溉耕地和草地等4个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磷酯脂肪酸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总脂肪酸含量19.82~47.28ngg-1,以指示G-细菌的单烯脂肪酸和指示G+细菌的支链脂肪酸为主,其含量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29%~37%和15%~20%,灌溉耕地和草地土壤明显高于林地和雨养耕地土壤,差异最大接近3倍.主成分分析表明,第一主成分(PC1)主要包括14:03OH、cy19:0、12:0、br17:0和18:2ω9,12等直链及支链脂肪酸;第二主成分(PC2)包括16:0、16:1ω11、18:1ω9、19:0和a15:0等不饱和及支链脂肪酸;灌溉耕地、雨养耕地、草地土壤有相似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林地土壤有明显差异.

    • NaCl和NaHCO3胁迫下马蔺生长与光合特性的反应

      2008, 45(2):328-335. DOI: 10.11766/trxb200612190219

      摘要 (1981) HTML (0) PDF 1.15 M (2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室内水培实验,以马蔺(Iris lactea Pall.var.chinensis(Fisch.)Koidz.)为研究对象,探讨盐(NaCl)、碱(NaHCO3)胁迫对植株生长、水分状况、质膜透性、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初步比较盐碱胁迫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相同Na+浓度下,NaHCO3胁迫组对马蔺生长的抑制、细胞质膜透性的破坏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减少程度均明显大于NaCl胁迫组,这可能是因为碱性盐胁迫下特有的高盐和高pH的共同作用.同时,盐碱胁迫对茎叶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根系,对鲜重的影响大于干重.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马蔺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同时,叶片的电解质外渗率与植株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碱性盐胁迫下马蔺光合速率下降主要受非气孔限制,而中性盐胁迫下既有气孔限制,又有非气孔限制.

    • 低pH和铝毒对荞麦根边缘细胞特性的交互作用研究

      2008, 45(2):336-340. DOI: 10.11766/trxb200702130220

      摘要 (1896) HTML (0) PDF 581.04 K (25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悬空气培法,研究低pH(3.5、4.5、5.5)和铝毒(0、50、100μmolL-1)及其交互作用对荞麦根长、根边缘细胞活性及其分泌的黏液层厚度的影响.处理12h,Al3+浓度由50μmolL-1增至100μmolL-1时,pH3.5的根伸长量分别降低18.6%和31.9%,pH4.5时分别降低18.9%和26.8%,pH5.5时各降低8.5%.处理24h的根伸长量变化与12h类似.pH降低至3.5时,边缘细胞的活性下降28.6%,黏液层厚度无明显变化.Al3+浓度升高至100μmolL-1时,黏液层增厚64.6%,而边缘细胞活性变化不大.pH3.5与100μmolL-1Al3+的处理,边缘细胞活性最低,黏液层厚度最大,两者间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可见低pH加剧铝毒发生,外围黏液层产生可以减轻Al3+对边缘细胞的伤害.

    • 北方黑土土壤细菌16S rDNA扩增体系的优化

      2008, 45(2):341-347. DOI: 10.11766/trxb200612250221

      摘要 (1800) HTML (0) PDF 432.13 K (2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降落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设计两次正交试验对PCR反应体系中的各组分浓度进行筛选,同时对退火时间、延伸时间及循环次数进行摸索.结果表明,适合北方黑钙土土壤细菌16S rDNA扩增体系为:在25μl体系中,10×buffer2.5μl,DNA模板20ng,Mg2+2.5mmolL-1,dNTPs0.25mmolL-1,引物0.3μmolL-1,TaqDNA聚合酶1.5U.降落PCR扩增程序为:95℃,5min;95℃,45s;65~56℃,60s;72℃,90s;每两个循环降低1℃.95℃,45s;5.5℃,60s;72℃,90s;10个循环.最后72℃,10min.

    • >综述与评论
    • 微生物细胞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08, 45(2):348-354. DOI: 10.11766/trxb2007011580222

      摘要 (2073) HTML (0) PDF 855.72 K (32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生物细胞传感器是以微生物细胞作为生物敏感元件,可以感应环境中的总毒性以及各类污染物,从而实现快速监测的目的.关于该领域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该项技术日趋成熟,从开始的仅仅在环境总毒性监测方面的应用,发展到能够特异性地检测多种污染物,如重金属类(Hg、Cd、As、Pb、Cu、Ag、Ni等)、有机污染物类(苯系物质、PAHs、酚类物质等)、抗生素类(四环素、β-内酰胺等)以及N、P类营养元素等等.由于微生物细胞自身的一些特点,使得其在环境监测领域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和优势,特别是在检测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方面,同时该技术可以满足环境监测中原位、快速、低耗的需要,所以其在环境监测领域必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重点综述了微生物细胞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一些应用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 >研究简报
    • 成都平原水旱轮作种植下土壤养分特性空间变异研究

      2008, 45(2):355-359. DOI: 10.11766/trxb200610100223

      摘要 (1704) HTML (0) PDF 704.96 K (2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肥料是作物的粮食,研究表明,施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可高达50%以上[1].但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盲目的、非精准的不合理施肥,导致肥料当季利用率较低,特别是氮、磷肥.这既增加了种植成本,又造成水体富营养化[2,3].土壤养分特性的空间变异研究对于实现田间土壤养分精准管理、变量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外对土壤养分特性空间变异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许多土壤学家将GIS和地统计学技术引入土壤学领域研究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异规律[4,5],并取得很好的结果.国内自9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研究者都对土壤属性特别是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进行了研究[6~8],但主要侧重于对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异研究,在区域上主要以北方旱地的土壤养分变异研究为主.

    • 不同输入方式下RBF神经网络对土壤性质空间插值的误差分析

      2008, 45(2):360-365. DOI: 10.11766/trxb200612250224

      摘要 (1714) HTML (0) PDF 449.11 K (3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是一个时空连续体,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1].这种空间异质性体现在土壤的物理、生化信息随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呈现较大的差异,并且不同土壤性质具有不同程度的空间变异.准确掌握土壤物理、生化信息的空间变异规律,不仅是精准农业中土壤养分管理的基础,对于环境保护和治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土壤性质的空间插值技术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2~4].目前应用于土壤性质空间插值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几何学意义的移动平均法[5]、反比距离加权法[6,7]、样条函数法[8]、趋势面分析法[9,10]以及基于统计学意义的克里格(Kriging)插值法[11~13]等.

    • 红外光谱法研究胡敏酸与Fe3+、Al3+、Mn2+金属离子配位机理

      2008, 45(2):366-369. DOI: 10.11766/trxb200609200225

      摘要 (2126) HTML (0) PDF 316.89 K (5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被称为土壤“精华”的土壤腐殖质影响着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其中,腐殖酸是腐殖质的核心成分,由于含有大量的羧基、羟基等活性基团,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对环境中金属离子具有强烈的结合力,使之成为环境中金属离子的重要络合剂和聚沉剂,从而对金属元素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生物有效性起着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1~4].腐殖酸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一直是土壤、生态、环保等领域研究的重点,不少学者从动力学或热力学的角度研究了腐殖酸对金属离子铜、铅、镉、汞等离子的吸附和络合作用[3~13];也正是由于腐殖酸结构中有机活性基团众多,对于腐殖酸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的确切部位或反应机理至今依然未彻底弄清楚.

    • 有机修饰塿土表面特性的研究Ⅰ.CEC和比表面

      2008, 45(2):370-374. DOI: 10.11766/trxb200610300226

      摘要 (2140) HTML (0) PDF 1.43 M (2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行为与土壤的表面化学特性密切相关,研究土壤的表面化学特性对于从微观领域了解污染物行为及其变化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并消除土壤中污染物的危害,保护土壤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增强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固定,国内外开始研究应用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黏土矿物或土壤进行修饰,使土壤的表面性质由亲水性转变为疏水性,增大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1,2],研究表明,利用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修饰黏土矿物或土壤,可以显著增强土壤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固定能力[3~7],但对于重金属离子却具有不同的作用[8~11].

    • 柽柳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及相关因素的分布特征

      2008, 45(2):375-379. DOI: 10.11766/trxb200610310227

      摘要 (1720) HTML (0) PDF 909.60 K (25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土壤性状空间变异性的经典统计分析中,是将土壤性状看作随机的、彼此相互独立的.然而实际中,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土壤性状存在一定的空间依赖.地统计学方法被成功地引入土壤空间性状分析[1],并已经被证明是分析土壤性状空间分布和空间异质性的最有效方法之一[2,3].近20年来已被国内外土壤研究者广泛采用[3].土壤性状的空间变异是指一个质地视为均一的区域内,在同一时间,不同点的土壤性状存在着的明显变异性[4],这种变异性是由结构性因子和随机性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结构性因子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成土母质、地形、地下水位及形成的土壤类型等因素;随机性因子是指土壤管理过程的措施、种植的作物、耕作栽培措施等.

    • 黄土偏振反射影响因子交互作用试验分析

      2008, 45(2):380-383. DOI: 10.11766/trxb200608180228

      摘要 (1653) HTML (0) PDF 184.11 K (2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早期遥感土壤反射光谱的研究主要是将土壤样品表面看作郎伯体,进行垂直对地观测采集数据.大量实验表明,土壤含水量、有机物含量、氧化铁含量、机械组成以及土壤表面粗糙度均会对土壤的光谱反射率产生显著影响[1].随着遥感应用研究的深入,在20世纪70年代末,Suits、Hapke、Strahler、李小文等大批学者对地物的二向反射做了定量研究,从而使遥感进入了获取地物三维信息的崭新阶段[2~5].偏振反射是二向反射的孪生姊妹,人们在对土壤的二向反射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势必要对土壤的偏振反射进行一定的研究[6].

    • >书评
    • 《土壤发生与系统分类》专著评述

      2008, 45(2):384-384.

      摘要 (1552) HTML (0) PDF 59.29 K (20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发生与系统分类》一书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龚子同研究员、张甘霖研究员、陈志诚研究员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是近年来我国土壤科学领域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方法·实践》之后又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学术巨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一、土壤发生学是研究土壤在环境—时间因素作用下物质和能量移运转化演变过程的科学.不同的土壤类型是土壤发生发育过程的产物.本书以较大篇幅从先进的现代土壤发生学理论,论述了土壤发生原理和各类土壤发生发育过程,为正确研究土壤分类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